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战时工业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5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战时工业企业
分类号:
TU984.13
页数:
2
页码:
98-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战时工业企业的情况。其中包括难民工厂、唐先油脂生产合作、唐先碾米厂等。
关键词:
唐先镇
工矿
内容
难民工厂 民国26年(1937),中日宣战,沪、杭相继沦陷,浙江省政府避迁永康方岩办公,杭州、绍兴等地难民大量拥入永康。1938年4月11日,吕公望在芝英创办浙江省赈济会染织工厂,又在芝英、唐先等地设七个分厂,总厂设总务、工务、营业、会计四处,夏季田为营业处主任兼第七分厂厂长。
创办难民工厂的目的,一是解决难民的生活出路,二是为了解决抗日军人和百姓的穿衣。
原料棉纱、棉花由分厂自行收购,产品由总厂推销。其时为收购货源方便起见,总厂分划东阳、永康、缙云3个纺纱区,用手摇车纺纱。
唐先与东阳为邻,棉纱来源主要靠东阳。唐先一带乡村农户手摇纺车纺线。织布机器主要是自制木织机。厂址设唐先村的昌常祠堂、余常祠堂、宏星公祠、槐庭公祠、兴福祠、由轩常祠,有工人数百人。
1942年5月,日军逼境,省政府南迁,难民工厂随之搬迁。第七分厂解散,织机售给当地农民。为使抗战胜利之后,唐先花布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先油脂生产合作社 永康皂厂的前身——唐先油脂生产合作社。永康人民在抗日战争前使用的肥皂全从沪杭采购。抗战开始,沪杭相继沦陷,商品中断。唐先几个有识之士见百姓们用茶子饼,稻草灰汁洗衣,就土法上马创办肥皂厂。先称唐先油脂生产合作社,后改称为永康皂厂。
民国29年(1940)初,开始由施飞龙独资经营,创办飞龙皂厂。当时,政府规定凡合作企业在税收上可以得到优惠。1940年8月开始集股。改名为唐先油脂生产合作社。社址设在唐先二村友乾公祠内,时有资本600块银元,年产各种肥皂250箱,总值1350块银元。理事主席夏季田,理事施金印、胡继长、周拱南、施春熙。监事主席童陶甫、监事施绍璋、施祖法、施飞龙。合作社有社员65人,理监事大部分是当官的富户,社员大部分是农民。
制皂的原料是土产的油脂,所以鼓励农民种植桕籽、油桐、油菜,自己制炼桐碱。既促进了多种经营发展,又保证了制皂原料来源。每月配料:纯碱9袋、椰子油900斤、泡化碱600斤、香草油一箱(40磅)。工厂的设备极简陋,只有6只大油桶、6口大铁锅、几套成形木模。全厂12个工人。技术员由施梓容、施梓望兄弟担任。他俩未制过肥皂,边看技术资料,边试制,终于掌握了一套制皂技艺。
该社生产的肥皂为星牌、分特等、超特等、经济元皂等3个品种,行销永康、东阳、缙云、武义、磐安、金华等县。该社十分讲究质量,享有崇高信誉,产品供不应求。1944年3月迁入县城,改名为永康皂厂。至1955年停业。
唐先碾米厂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施子福办起第一家碾米厂,厂址设施茂兴店内,使用柴油机和碾米机。厂内2个工人。以后由董长江接办。解放前夕停办。
知识出处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