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白莲塘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47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白莲塘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3
页码: 18-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白莲塘村历史沿革的情况。
关键词: 唐先镇 村庄 白莲塘村

内容

白莲塘村属唐先镇。在唐先村南,距唐先3.5公里。东与长塘头村接壤,南与后力坑村相连,西与上厅、云塘村田片毗邻;北跟雅堂村交界。东屏仙岩沿、石仓岩,遥视尖山,老鸦翼,仰天菜刀护卫,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状若箕斗。山明水秀,风光秀丽。全村221户,727人,男361人,女356人。壮族1人,傣族1人。
  在明朝以前,白莲塘村已有王姓居此。明洪武间唐先施道椿,字茂盛者,招赘于王家为婿,遂居是地,迄今约已600余年。村始名叫莲湖。村中池塘多白莲花,故易名为白莲塘。
  白莲塘村,明清时期属太平乡十九都二图。民国初年,属太平区十九都二图。民国23年(1934)实行保甲制,属七德乡。民国28年(1939)属唐先镇。1950年属雅堂乡。1956年属大塘乡,称联华社。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大塘管理区,称东方红生产队。1961年称白莲塘大队。1983年撤公社改乡,属大塘乡,称白莲塘村。1992年属唐先镇。
  全村现有水田285亩,旱地10亩。水田为壤土,宜种双季稻。其田块大致分布于小溪沿、中央畈、胡焦畈、尖塘坑、后力坑5个大片。旱地宜种豆类等旱地作物和果树,其分布状况比较分散,一般都在山麓坡地,主要座落于隔山沿、后山、前山岙等处。
  林山700亩,主要座落于后塔坑、狮子头、杨柏山、大坑、前山后、小坟山、后山垭、盘坑、大坟山、门前山等处。山上植被以马尾松居多。1958年大跃进时期所有山林几乎均被砍伐。现在的树木是以后绿化的,今已成林。
  这个村的水利条件比较好。祖辈们为子孙修建了大白莲塘、上济塘、下济塘、洋公塘、五百塘。大即几十亩,小即几亩水面,既可灌溉,又可养殖鱼类、菱、莲、藕。白莲塘畈历来是旱涝保收畈。大白莲塘很大,面积约有四五十亩。某年大旱,岸上曾摆上30多部水车车水。至于大白莲塘的兴建年间,现已无法考证。1978年冬建成了前山后水库。1975年三渡溪水库建成,其东干渠流经村中田片。现在村域有后山塘、枫树脚塘、门前塘、五百塘(与上厅共有)等大小池塘30余口。
  村民历来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部份农民从事农业兼搞工业。从1990年开始,炼锌灰业蓬勃兴起,现有熔炉60多个,近200人从事此项工业,年炼锌2000多吨。仅炼锌灰业年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此外,还有些人从事经营小百货。1995年,全村总收入2600多万元,人均收入3000多元,实现了小康村。
  为解决对炼锌灰的污染问题,1990年起开辟了占地2000平方的工业区,建厂房50余间,把原在村里冶炼的熔炉,全部搬出村外工业区。但对环境污染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现在在工业区周围污染严重,危害农业生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民国32年(1943)创办了白莲塘初级小学,1953年春并入象牙里小学。1957年秋迁址于白莲塘村八十祠堂,改名为白莲塘小学,1963年移于白莲塘族祠,1989年8月建成新校舍。现有大学生19人,中专生3人。
  村内原有公用水井3口,近年来户开水井30多口。
  1994年投资万元,建成了从雅堂村到白莲塘,宽10米,长600米公路1条。1985年,建好一条从村西至后力坑宽4米的拖拉机路1条,交通条件比前改观。
  明朝时,始祖施茂盛因赈济有功,曾敕建义门。今义门遗迹尚存。村有九头樟一棵,至今犹在。

知识出处

唐先志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白莲塘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