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唐先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4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唐先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7
页码:
6-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唐先村历史沿革的情况。
关键词:
唐先镇
村庄
唐先村
内容
唐先村,《永康地名志》标准地名称“唐先自然镇”。位于永康市城北17公里。自民国23年(1934)唐先建镇以来均为镇机关驻地。东至清塘庄、金畈、太平村,南连唐下舒、云路、新河村,西邻龙山、上新屋,北接上仁、岩前村。共2123户6089人。有施、夏、陈、王、吕、卢、胡、金、成、孔、蒋、黄、方、董、赵、薛、姚、潘、楼、陶、童、朱、俞、张、阮、徐、高、应、李、周、舒,共31姓,施姓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据《唐先施氏宗谱》载:宋绍兴壬申年(1152),东阳昭君岭有名施纹筮者,招赘于永康唐先厉氏。以此推断,唐先在施姓赘居之前,已有村庄。就凭纹筮赘入建村算起,已有845年。谱载:唐先原名塘西,又据《永康地名志》云:“施氏为唐尧之后裔,尧初封陶丘,后徙于唐,故称陶唐氏”。施氏子孙蕃衍,自云为“陶唐先民”。“塘”与“唐”,“西”与“先”谐音,遂把“塘西”易名“唐先”。
村庄建在低丘太阳山坡地上,前对白象、石牛山,后依钟山、五指岩,“九黾长蛇”,守护其间,景致天成。
明清时期唐先村,属太平(乡宗仁)里十九都一图。民国初属太平区十九都一图,民国20年(1931)属唐先乡,乡政府设唐先。民国23年(1934)推行保甲制,唐先设镇,村内分设为一至四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镇改称乡,一至四保改为一至四村。1952年改属唐先镇。1956年合作化,以村改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唐先属东风人民公社(俗称大公社),设唐先管理区,唐先属之。1961年10月撤大公社恢复象珠区,唐先管理区改称唐先人民公社,四个村称四个生产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生产大队恢复村名,四个村属唐先镇。
唐先一村在唐先村之北部,二村在中部偏北,三村在中部偏南,四村在南面。
一村的小地名有:上仁塔、郑家塘口、油麻山、茶亭塔、又新堂、松明头、隔龙、前案山、黄坭簟基、上塘、竹筻塘、马浑塘沿、驮簟基、积思堂、宜聚堂、承德堂、逢吉堂、庄堂、大分、大屋里、石板火墙、昌常祠堂。
二村的小地名有:上山、市基、坟圈、高塘沿、乌黾山、张家殿前、大井、前案山、大西间、大厅、文昌阁、里街、双塘沿、下塘沿、深远塘、下街、西街、对通西间、观音堂、后厅、上厅、小街沿、上格常。
三村的小地名有:塘上、下塘上、厚存塘、下新屋、花厅、后山头、下洋山、长街沿、肚脐塘、前厅基、西街、大会堂角、石子明堂、前案山、踏道头等。
四村的小地名有:西大园、田沿、新园、前案山、毛象山头、孟起公、百灵常、厅基、三角店、上下门头、小厅屋基、新厅等。
唐先共有耕地2658亩,其中水田2543亩,旱地115亩。水田以种植双季稻为主。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90年代前,村民以农业为主兼做手工业,小部分从事商业和其他行业。90年代初开展多种经营,种植蔬菜、麦梨、葡萄、柑桔等经济作物,旱地大多数开发了水果,粮食平均亩产约900公斤,有的田块,已实现吨粮田。现在是市内的粮食示范区。
一村有水田573亩,分布于上洋畈、山龙畈、上经堂畈、前田畈、大塘下畈、油麻山畈等地;旱地17亩,分布于村西的山里、馒头坑、吊坑、〓子坟、上油麻山、下油麻山、上仁坛、金钩,村东的有花坟、上阳山、保童塔脚等。
二村有水田573亩,分布于村东的西架山前畈,西架山后畈、楼梯畈、黄家陇畈、六泉塘里壁畈、车桶埂畈,位于村西的有水满溪沿畈、高堪头畈、油麻山后畈、三百坟畈、下角畈等。旱地31亩,分布于西架山、花坟、王家陇、油麻山、乌龟山、眠牛山等。
三村有水田731亩,分布于吊儿园、横山头、火烧畈、朱下溪、兰塘畈、六泉塘畈、龙背、坟头、上端塘畈、下端塘畈、水包塘下等。旱地25亩,座落于小眠牛山、白象山、塔山、鱼尾巴。
四村有水田637亩,座落于包塘下畈、枉塘下、塔后、朱树山坑、里南岗、方责亚、四旋塘、柽树头、三包塘、清塘口、四桑园、龙背、白象山前、高北塘、六泉塘、赵侯殿畈、殿前畈等地,旱地42亩,座落于百果园,驮山、塔背、狮子头、里南岗、长蛇、朱树山坑、戏台地、马路尖。
唐先村水利条件良好,有大桥、大后寺坑、泽塘、六泉塘4个水库的库水灌溉,水渠纵横交错。即使是大旱60天,也不用发愁无水灌溉。况且村域内还有水塘百余口,罗布于各畈之中。水面大多承包到户,养殖鱼类和莲藕,每亩水面收益在2000元左右。所有水面年收入约在200万元。
一村的池塘有上洋大塘、林塘、瓦窑塘、池百塘、注塘、杨柳塘、竹叶塘、东明塘、叶家塘、圆眼塘、莲荷池塘、百秧塘、上塘、上仁里外大塘(上仁里大塘,所有权属唐先镇政府)、四池塘、麻车塘、庄塘、郑家塘等。
二村的池塘有上川塘、下川塘、路基塘、上方塘、双塘、高塘、深远塘、横塘、马混塘、麻车塘、百廿塘、三百塘、米坛泥塘、壮塘、金采莲塘、官塘、五壮塘、六百十塘、三百塘、新塘、马弓塘、角尺塘、塔塘、大小菖蒲塘、后塘、殿前塘、乌眠塘、黄泥塘、前仓塘、型八十塘等32口。
三村的池塘有新谋塘、上高塘、小毛坑塘、大毛坑塘、兰塘、双眼塘、鱼池塘、麻车塘、厚存塘、上塘、包塘、上清塘、清塘、驮井塘、上端塘、下端塘、后周塘、雷公塘、子明塘、后山塘、新作塘、兰塘、藕荷塘、东塘、大头宕、官塘、黄媚塘、瓦窑塘、下高塘、地塔塘、石山塘、百十塘、大井塘、路下塘、百廿塘、棺材塘、小太平塘、九十塘、又九十塘、八十塘、廿塘、下方塘、门前塘、六泉塘50%、上大泉、荒塘、昌葡塘、中央端塘、水包塘、小屋脚塘、清塘、坟前塘、80塘、昌谷板塘、门头山塘、小塘、大漩等。
四村的池塘有上塘、下塘午、下安塘、落威塘、大明塘、介眼塘、施塘、四传塘、千施塘、石路塘、高北塘、枉塘、藕荷塘、枫水塘、半塘、上黄庄、下黄庄、中黄庄、羊毛塘、山包塘、半塘、黄深漩等40口。
唐先村,共有山林1995亩,有座落于本镇范围内的,也有座落其他乡镇的。山上植被为松杉及杂木柴草。这些山除一部分属于四个村共有,划片管理外,多数分属各村所有。
一村有:雄猫坑、林岩坑、太平岭、桐坑、胡招坑、石牛山、林青坑、应大士、下位、火烧山、大洋青、产袋山、林青坑、羊毛坑、子桂山、祖华山、石湖口、里塘下、桃源洞口、蚊虫坑、高青坑、瓦湾山、泥水湾、八月坑等84座,共255亩。
二村有:仰截、坦井坑、水竹坑口、布袋坤、太平塘山、麦衣夹、马桶坤、虎洞前、风车斗、里塘下、黄芋坑口山、小坑、冷水洞、车桶隔山、骨段里、花坟、黄家弄、红珠山、栏杆边山等65座,共435亩。
三村有:里龙坑、火石山、荷坑山、小八力、社桥头、长岭脚、大八仙山、灵岩坑坤、吊虎凹、米袋坤、仰社、蚊虫坑、胡椒坑横山、茶叶斗、郎衣降、百衣夹、定降坑山、太平大坑、红朱山、门头山、雄猫头坑、黄笔架、里阳等57座,共728亩。
四村有:铁店山、蚊虫坑、岭岩坑、百依峡、洋帽山、老鼠梯、白象山、太平塘、谷堆山、九车山、乌青坑、岩洞里后山,计24座,577亩。
20世纪80年代,四个村多种经营发展迅猛,现有柑桔、李、桃、葡萄等水果240亩,年收入近120万元。唐先是唐先镇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电力、邮电中心。一村有上阳山工业区,占地50亩。设有砖瓦厂、化纤服装厂、文化用品厂、福利工艺美术厂、台联厂13家。
二村为商业中心,设有供销社、农行分理处、税务所、车站等单位,还有一条200多米的商业西大街和菜市场老街等贸易场所,工业区占地30亩。
三村为政治、教育中心,主要单位有唐先镇党委、政府、唐先镇工业办公室、公安局唐先派出所、唐先邮电所、唐先镇信用社、唐先镇合作基金会、唐先粮站、唐先兽医站、唐先中心小学、永康市消防器材厂等,此外还有一条约200米长的商业西大街,有商店45间。
四村属新开发区,在其村域的单位有唐先中心卫生院、唐先变电所、加油站、唐先初中等,此外新辟小百货市场1个,环镇南路200米。占地面积100亩工业区1个,有康利公司、纸箱厂、红纸厂、彩印厂、汽泵厂,还有各种商店35间。
唐先一带,村庄稠密,人口集中,离城较远,集市贸易早已形成。据明正德《永康县志》载,当时全县开设14个市,唐先附近龙山已设市。相传在宋时龙山街已成为大村,有十里龙山街之说。至明朝,村庄日趋衰落,相传为因故抄没而废村。今天的龙山街是以后建的村庄,只是借用了原名。据清道光《永康县志》载,时城乡集市27个,除龙山市外,唐先和唐先附近的平安桥相继开市。唐先开市后村庄人口越来越多,二、七集市交易生意日渐兴隆,龙山、平安桥两市逐渐为唐先市所取代,唐先集市更趋繁荣。解放以前集市设有4个市场。日用百货、副食品、山地货、饮食等同一市场,设主市基,即今之菜市场。粮食、生姜、红糖、竹木等市场,设前厅基和上山。禽畜蛋类市场,设仲贞公祠前面。牛市场,设在隔龙前案山。其时的大米、生姜、耕牛的交易最为繁荣。就米市而言,每市交易大米几百担。唐先一带的粮贩从武义购进稻米上市。东阳是个缺粮大户,东阳的粮贩到永康唐先市买来,挑回东阳转手贩卖。其时米市场设牙郎10多人,代为买卖双方议价、过秤、收付钱,从中收取少许交易费。
唐先一带五指岩前、石湖坑、中山等地是生姜主要产区,生姜都运到唐先销售。外地商畈到唐先购买后,转运到金华、武义、宣平、松阳、兰溪等地及永康各集市去销售。旺季时节每日上市生姜百余担。龙山、岩前等村是红糖的主产区,旺季时上市的红糖也上百担。耕牛的交易是县内最大的牛市场。即使是解放以后,60年代,机耕未发展以前,耕牛是农家的主力军。永康是非产牛区,人们可以从这里购进从江西、安徽、温州、平阳贩来的牛。永康以及外地牛贩子又可把这里购进的耕牛运销到江苏无锡和苏州去。牛市内设有牙郎10几人,为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牙郎与牙郎之间在讨价还价之时都用行话和手语交际。解放以后这些职业牙郎均经政府工商部门登记批准。20世纪50年代春秋两季每市上市耕牛都在百头以上。
解放前夕,除了市场交易,沿主市基周围街道两侧及里街、下街,有大小商店数十家。其中较大的商店有施茂兴棉布店、朱瑞兴棉布店、邱忠雨布店、施同兴南百货号。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前夕,货币贬值,市场交易大都使用以物易物,如用粮购物,用棉纱购物或用银元、铜板硬通币购物。
新中国成立之后,唐先因地理环境的优势,集市贸易,仍为相邻各集市之冠。随着市场日益繁荣,各专用市场已不能适应交易的需用,因此曾几经调整与扩大,把上山柴市搬迁到一村黄坭簟基,粮食及生姜等土特产设在上山,畜禽市场和牛市场设在毛上山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搞活经济,集市贸易更加活跃繁荣,原有的市场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镇政府、工商所联合各村进行市场的规划与建设,使各种农贸产品和商品的交易场所更趋条理化。1981年后,先后把粮食农副产品市场,蔬菜市场,饮服市场以及牛禽畜市场都铺上了水泥地面。在饮食市场和蔬菜市场上支搭了钢架镀锌板顶营业棚。在9000左右平方米场地内,设置130多个固定摊位。此外,村里还开设了果市和夜市,更方便了群众生活。
唐先每个市日,上市均有一二万人,赶集的人有附近乡村的,也有东阳、义乌、磐安等县市的商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繁荣。
唐先是镇内教育文化中心,幼儿、小学、初中、成人教育齐全,现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设有文化中心一个,建有多项文化、体育设施,曾获多项的市、省奖励。
唐先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解放战争都有人参加革命工作。1986年唐先一至四村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知识出处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唐先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