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村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46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村庄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28
页码:
6-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村庄的情况。其中包括唐先村、上施村、岩前村、上仁村、古竹城村、白莲塘村、上厅村、上新屋村、象牙里村等。
关键词:
唐先镇
村庄
内容
唐先施氏聚居村有20来个,编入本志的各村的村情一般均以行政村为单位,分节予以简介。唯唐先的四个行政村作为一个自然村的整体予以记述。
第一节 唐先村
唐先村,《永康地名志》标准地名称“唐先自然镇”。位于永康市城北17公里。自民国23年(1934)唐先建镇以来均为镇机关驻地。东至清塘庄、金畈、太平村,南连唐下舒、云路、新河村,西邻龙山、上新屋,北接上仁、岩前村。共2123户6089人。有施、夏、陈、王、吕、卢、胡、金、成、孔、蒋、黄、方、董、赵、薛、姚、潘、楼、陶、童、朱、俞、张、阮、徐、高、应、李、周、舒,共31姓,施姓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据《唐先施氏宗谱》载:宋绍兴壬申年(1152),东阳昭君岭有名施纹筮者,招赘于永康唐先厉氏。以此推断,唐先在施姓赘居之前,已有村庄。就凭纹筮赘入建村算起,已有845年。谱载:唐先原名塘西,又据《永康地名志》云:“施氏为唐尧之后裔,尧初封陶丘,后徙于唐,故称陶唐氏”。施氏子孙蕃衍,自云为“陶唐先民”。“塘”与“唐”,“西”与“先”谐音,遂把“塘西”易名“唐先”。
村庄建在低丘太阳山坡地上,前对白象、石牛山,后依钟山、五指岩,“九黾长蛇”,守护其间,景致天成。
明清时期唐先村,属太平(乡宗仁)里十九都一图。民国初属太平区十九都一图,民国20年(1931)属唐先乡,乡政府设唐先。民国23年(1934)推行保甲制,唐先设镇,村内分设为一至四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镇改称乡,一至四保改为一至四村。1952年改属唐先镇。1956年合作化,以村改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唐先属东风人民公社(俗称大公社),设唐先管理区,唐先属之。1961年10月撤大公社恢复象珠区,唐先管理区改称唐先人民公社,四个村称四个生产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生产大队恢复村名,四个村属唐先镇。
唐先一村在唐先村之北部,二村在中部偏北,三村在中部偏南,四村在南面。
一村的小地名有:上仁塔、郑家塘口、油麻山、茶亭塔、又新堂、松明头、隔龙、前案山、黄坭簟基、上塘、竹筻塘、马浑塘沿、驮簟基、积思堂、宜聚堂、承德堂、逢吉堂、庄堂、大分、大屋里、石板火墙、昌常祠堂。
二村的小地名有:上山、市基、坟圈、高塘沿、乌黾山、张家殿前、大井、前案山、大西间、大厅、文昌阁、里街、双塘沿、下塘沿、深远塘、下街、西街、对通西间、观音堂、后厅、上厅、小街沿、上格常。
三村的小地名有:塘上、下塘上、厚存塘、下新屋、花厅、后山头、下洋山、长街沿、肚脐塘、前厅基、西街、大会堂角、石子明堂、前案山、踏道头等。
四村的小地名有:西大园、田沿、新园、前案山、毛象山头、孟起公、百灵常、厅基、三角店、上下门头、小厅屋基、新厅等。
唐先共有耕地2658亩,其中水田2543亩,旱地115亩。水田以种植双季稻为主。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90年代前,村民以农业为主兼做手工业,小部分从事商业和其他行业。90年代初开展多种经营,种植蔬菜、麦梨、葡萄、柑桔等经济作物,旱地大多数开发了水果,粮食平均亩产约900公斤,有的田块,已实现吨粮田。现在是市内的粮食示范区。
一村有水田573亩,分布于上洋畈、山龙畈、上经堂畈、前田畈、大塘下畈、油麻山畈等地;旱地17亩,分布于村西的山里、馒头坑、吊坑、〓子坟、上油麻山、下油麻山、上仁坛、金钩,村东的有花坟、上阳山、保童塔脚等。
二村有水田573亩,分布于村东的西架山前畈,西架山后畈、楼梯畈、黄家陇畈、六泉塘里壁畈、车桶埂畈,位于村西的有水满溪沿畈、高堪头畈、油麻山后畈、三百坟畈、下角畈等。旱地31亩,分布于西架山、花坟、王家陇、油麻山、乌龟山、眠牛山等。
三村有水田731亩,分布于吊儿园、横山头、火烧畈、朱下溪、兰塘畈、六泉塘畈、龙背、坟头、上端塘畈、下端塘畈、水包塘下等。旱地25亩,座落于小眠牛山、白象山、塔山、鱼尾巴。
四村有水田637亩,座落于包塘下畈、枉塘下、塔后、朱树山坑、里南岗、方责亚、四旋塘、柽树头、三包塘、清塘口、四桑园、龙背、白象山前、高北塘、六泉塘、赵侯殿畈、殿前畈等地,旱地42亩,座落于百果园,驮山、塔背、狮子头、里南岗、长蛇、朱树山坑、戏台地、马路尖。
唐先村水利条件良好,有大桥、大后寺坑、泽塘、六泉塘4个水库的库水灌溉,水渠纵横交错。即使是大旱60天,也不用发愁无水灌溉。况且村域内还有水塘百余口,罗布于各畈之中。水面大多承包到户,养殖鱼类和莲藕,每亩水面收益在2000元左右。所有水面年收入约在200万元。
一村的池塘有上洋大塘、林塘、瓦窑塘、池百塘、注塘、杨柳塘、竹叶塘、东明塘、叶家塘、圆眼塘、莲荷池塘、百秧塘、上塘、上仁里外大塘(上仁里大塘,所有权属唐先镇政府)、四池塘、麻车塘、庄塘、郑家塘等。
二村的池塘有上川塘、下川塘、路基塘、上方塘、双塘、高塘、深远塘、横塘、马混塘、麻车塘、百廿塘、三百塘、米坛泥塘、壮塘、金采莲塘、官塘、五壮塘、六百十塘、三百塘、新塘、马弓塘、角尺塘、塔塘、大小菖蒲塘、后塘、殿前塘、乌眠塘、黄泥塘、前仓塘、型八十塘等32口。
三村的池塘有新谋塘、上高塘、小毛坑塘、大毛坑塘、兰塘、双眼塘、鱼池塘、麻车塘、厚存塘、上塘、包塘、上清塘、清塘、驮井塘、上端塘、下端塘、后周塘、雷公塘、子明塘、后山塘、新作塘、兰塘、藕荷塘、东塘、大头宕、官塘、黄媚塘、瓦窑塘、下高塘、地塔塘、石山塘、百十塘、大井塘、路下塘、百廿塘、棺材塘、小太平塘、九十塘、又九十塘、八十塘、廿塘、下方塘、门前塘、六泉塘50%、上大泉、荒塘、昌葡塘、中央端塘、水包塘、小屋脚塘、清塘、坟前塘、80塘、昌谷板塘、门头山塘、小塘、大漩等。
四村的池塘有上塘、下塘午、下安塘、落威塘、大明塘、介眼塘、施塘、四传塘、千施塘、石路塘、高北塘、枉塘、藕荷塘、枫水塘、半塘、上黄庄、下黄庄、中黄庄、羊毛塘、山包塘、半塘、黄深漩等40口。
唐先村,共有山林1995亩,有座落于本镇范围内的,也有座落其他乡镇的。山上植被为松杉及杂木柴草。这些山除一部分属于四个村共有,划片管理外,多数分属各村所有。
一村有:雄猫坑、林岩坑、太平岭、桐坑、胡招坑、石牛山、林青坑、应大士、下位、火烧山、大洋青、产袋山、林青坑、羊毛坑、子桂山、祖华山、石湖口、里塘下、桃源洞口、蚊虫坑、高青坑、瓦湾山、泥水湾、八月坑等84座,共255亩。
二村有:仰截、坦井坑、水竹坑口、布袋坤、太平塘山、麦衣夹、马桶坤、虎洞前、风车斗、里塘下、黄芋坑口山、小坑、冷水洞、车桶隔山、骨段里、花坟、黄家弄、红珠山、栏杆边山等65座,共435亩。
三村有:里龙坑、火石山、荷坑山、小八力、社桥头、长岭脚、大八仙山、灵岩坑坤、吊虎凹、米袋坤、仰社、蚊虫坑、胡椒坑横山、茶叶斗、郎衣降、百衣夹、定降坑山、太平大坑、红朱山、门头山、雄猫头坑、黄笔架、里阳等57座,共728亩。
四村有:铁店山、蚊虫坑、岭岩坑、百依峡、洋帽山、老鼠梯、白象山、太平塘、谷堆山、九车山、乌青坑、岩洞里后山,计24座,577亩。
20世纪80年代,四个村多种经营发展迅猛,现有柑桔、李、桃、葡萄等水果240亩,年收入近120万元。唐先是唐先镇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电力、邮电中心。一村有上阳山工业区,占地50亩。设有砖瓦厂、化纤服装厂、文化用品厂、福利工艺美术厂、台联厂13家。
二村为商业中心,设有供销社、农行分理处、税务所、车站等单位,还有一条200多米的商业西大街和菜市场老街等贸易场所,工业区占地30亩。
三村为政治、教育中心,主要单位有唐先镇党委、政府、唐先镇工业办公室、公安局唐先派出所、唐先邮电所、唐先镇信用社、唐先镇合作基金会、唐先粮站、唐先兽医站、唐先中心小学、永康市消防器材厂等,此外还有一条约200米长的商业西大街,有商店45间。
四村属新开发区,在其村域的单位有唐先中心卫生院、唐先变电所、加油站、唐先初中等,此外新辟小百货市场1个,环镇南路200米。占地面积100亩工业区1个,有康利公司、纸箱厂、红纸厂、彩印厂、汽泵厂,还有各种商店35间。
唐先一带,村庄稠密,人口集中,离城较远,集市贸易早已形成。据明正德《永康县志》载,当时全县开设14个市,唐先附近龙山已设市。相传在宋时龙山街已成为大村,有十里龙山街之说。至明朝,村庄日趋衰落,相传为因故抄没而废村。今天的龙山街是以后建的村庄,只是借用了原名。据清道光《永康县志》载,时城乡集市27个,除龙山市外,唐先和唐先附近的平安桥相继开市。唐先开市后村庄人口越来越多,二、七集市交易生意日渐兴隆,龙山、平安桥两市逐渐为唐先市所取代,唐先集市更趋繁荣。解放以前集市设有4个市场。日用百货、副食品、山地货、饮食等同一市场,设主市基,即今之菜市场。粮食、生姜、红糖、竹木等市场,设前厅基和上山。禽畜蛋类市场,设仲贞公祠前面。牛市场,设在隔龙前案山。其时的大米、生姜、耕牛的交易最为繁荣。就米市而言,每市交易大米几百担。唐先一带的粮贩从武义购进稻米上市。东阳是个缺粮大户,东阳的粮贩到永康唐先市买来,挑回东阳转手贩卖。其时米市场设牙郎10多人,代为买卖双方议价、过秤、收付钱,从中收取少许交易费。
唐先一带五指岩前、石湖坑、中山等地是生姜主要产区,生姜都运到唐先销售。外地商畈到唐先购买后,转运到金华、武义、宣平、松阳、兰溪等地及永康各集市去销售。旺季时节每日上市生姜百余担。龙山、岩前等村是红糖的主产区,旺季时上市的红糖也上百担。耕牛的交易是县内最大的牛市场。即使是解放以后,60年代,机耕未发展以前,耕牛是农家的主力军。永康是非产牛区,人们可以从这里购进从江西、安徽、温州、平阳贩来的牛。永康以及外地牛贩子又可把这里购进的耕牛运销到江苏无锡和苏州去。牛市内设有牙郎10几人,为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牙郎与牙郎之间在讨价还价之时都用行话和手语交际。解放以后这些职业牙郎均经政府工商部门登记批准。20世纪50年代春秋两季每市上市耕牛都在百头以上。
解放前夕,除了市场交易,沿主市基周围街道两侧及里街、下街,有大小商店数十家。其中较大的商店有施茂兴棉布店、朱瑞兴棉布店、邱忠雨布店、施同兴南百货号。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前夕,货币贬值,市场交易大都使用以物易物,如用粮购物,用棉纱购物或用银元、铜板硬通币购物。
新中国成立之后,唐先因地理环境的优势,集市贸易,仍为相邻各集市之冠。随着市场日益繁荣,各专用市场已不能适应交易的需用,因此曾几经调整与扩大,把上山柴市搬迁到一村黄坭簟基,粮食及生姜等土特产设在上山,畜禽市场和牛市场设在毛上山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搞活经济,集市贸易更加活跃繁荣,原有的市场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镇政府、工商所联合各村进行市场的规划与建设,使各种农贸产品和商品的交易场所更趋条理化。1981年后,先后把粮食农副产品市场,蔬菜市场,饮服市场以及牛禽畜市场都铺上了水泥地面。在饮食市场和蔬菜市场上支搭了钢架镀锌板顶营业棚。在9000左右平方米场地内,设置130多个固定摊位。此外,村里还开设了果市和夜市,更方便了群众生活。
唐先每个市日,上市均有一二万人,赶集的人有附近乡村的,也有东阳、义乌、磐安等县市的商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繁荣。
唐先是镇内教育文化中心,幼儿、小学、初中、成人教育齐全,现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设有文化中心一个,建有多项文化、体育设施,曾获多项的市、省奖励。
唐先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解放战争都有人参加革命工作。1986年唐先一至四村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第二节 上施村
上施村,又名招贤村,是唐先施氏始祖施纹筮的原居地。位于东阳招贤岭东麓,横锦水库库尾,三面环山,一面依水。群峰松柏成荫,村南村北桃李间植。阳春三月,万紫千红,景色迷人。村民勤劳朴实,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稼穑田间,安居乐业,生活怡然。
昔日,上施村是沟通嵊县、新昌与永康、缙云等地的捷径,蜿蜒的山间石子路至今依然如故。1958年,浙江省水利部门拟定在上施村东耕地边兴建了东阳江水库灌溉工程,致使捷径堵截,现取代它的是柏油公路,交通更为方便,为上施小山村发展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8年村里兴建了吉阳水库,抗旱能力有所提高。
解放后,村民生活不断改善。1985年村里通电,装好电灯。如今50%农户有了电视机、录像机、收录机。村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现有大学生4人。
第三节 岩前村
岩前行政村,属唐先镇,距唐先村北2公里。东连太平水库,与唐东、清塘庄村相邻;南拱石牛山,跟唐先毗连;西枕熊猫之首,与大桥水库相连,北傍钟山,与桐溪村一溪之隔,鸡犬相闻。
村以吕施两姓为主。建于宋末元初之际,迄今约有七百余年。先为太平村吕某财户的田庄屋,当时村中以吕姓为主,到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施伯玺从长川村析居岩前,始有施姓。因村地处五指岩前,遂以得名。
村下,百亩唐东塔;村前,一片平原;村上,前山宛若畚箕,口朝出,古人云:“金银财宝畚进”;村后,东永第二省道有三桥并列于此,村容秀丽。
全村456户,1411人,除吕施两姓外,尚有陈、金、赵、胡、卢、程、周7姓。
明清时期,属太平乡十八都一图。民国初,属太平区十八都二图。民国二十三年(1934)推行保甲制,村属南前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5月后属唐先镇,称十二保;1949年后仍属唐先镇,称岩前村。1956年称解放高级生产合作社,仍属唐先镇。1958年称东风人民公社唐先管理区岩前生产队。1961年称唐先公社岩前生产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后,称唐先镇岩前村。
村有耕地622亩,其中水田584亩,地38亩,人均耕地0.44亩。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1991年粮食亩产已达2168斤。水田主要分布于:门口头畈、洋甽头畈、倒底金壶、申中塘下、三眼塘下、洋塘下、官塘下、黄古塘背、黄古塘下、油草塘下、山头后畈、青杏下畈。旱地宜种生姜、水果。1988年以后,发展柑桔等水果250多亩。其中柑桔174亩,李65亩,还有梨、桃、葡萄、枇杷等水果(其中部分种植于水田)。旱地分布于:唐东塔、山头背、上羊山、四百山沿、掘宝地。
山林1796亩,座落于:坡山、桐坑、项坑、中山尖、大坑、西坑、砲坑、四百山沿、大桥塔、黄砲坑、里岭山、金角椅、洪坑、峰洞岩、黄芋坑等地。
村在华溪上游,华溪之水是这个村的水源之一。用水主要靠池塘灌溉。村域内有:里山塘、藕荷糖、里太平塘、外太平塘、半户塘、洋麦塘、横塘、山水塘、四眼塘、三连塘、枫树塘、长塘、油草塘、子金塘、上毛塘、上糖、麻车塘等63口池塘。1965年以后属大桥水库灌区,水利条件较好,旱涝保收。
为便利放水,进行“渠道三面靠”改造。1991年由村里出资建成村前、王古塘背及和尚塘背910米水渠工程,1995年又完成了3200米通往各畈的小支渠,实现了条条水渠三面靠。
交通便捷,古有永东古道,现有东阳至永康公路第二水泥通道穿村而过,南达永康,北通东阳,车辆如梭。1979年永康通往金坑的公路从村北经过。村道全长400米,宽2米,其中有100米水泥地面由台胞施世启赞助兴建。此外还兴建了通向田间的七条机耕路。全长4395米,实现了畈畈机耕化。
1983年改革开放以后,发展了工商业。村内现有气筒厂、宝剑厂、铸铁厂、冰模厂、衡器厂、海绵厂、火炮厂、火腿厂,还有一些人外出经商开店。
由于生产迅速发展,村民生活改善,1995年人均收入2424元。居住条件大有改观,近年来建房热达到高潮,村周围造起了不少红砖高楼,把原来的老房包围其中。1973年通电照明。
解放前办有村小,1965年创办了完全小学。1993年投资27万元,建设占地5亩教学大楼。现有大学毕业生17人,中专生24人。
生姜是岩前名闻遐迩的名优土特产,素有“五指岩前生姜是仙草”和“五指岩前生姜贵如金”的美誉。解放初年,村里有生姜阁10几座,每阁藏姜万余斤,足见其时的规模。
红糖也是村中的一项重大经济收入。生姜、红糖种植多少关系到村民的生活。
村域有三桥六亭。其中永济桥建于明代,是三孔石板拱桥,其余两座是公路桥。三桥一字排列甚为美观。村北的钟山形似倒扣巨钟,大钟旁有大桥水库,青山碧水可供游览。
岩前村人民富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解放战争中作出贡献。1986年,岩前村被永康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第四节 上仁村
上仁行政村,属唐先镇。位于唐先村北,与唐先自然镇只隔一条路和一个名叫上仁坦的小山包。东靠东永公路,北与岩前村毗邻,西与石川村相望,南接唐先一村。全村196户,593人,其中施姓569人,金姓24人。据传唐先施氏第九世孙施仕安约于明宣德某年遭火庐毁,栖身于今上仁李家。仕安属于唐先“仁、义、礼、智、信”5房中的“仁”房。村原先有李家、朱家在施姓之先(今尚有李家井、朱家塘之地名),后李、朱两姓不知是他迁还是绝后,施姓逐渐繁衍成族建村。村在唐先上方遂名上仁村,都图上称上川,从宣德至今,已有550年历史。
上仁村,明清时期属太平乡十九都一图。民国初年,属太平区十九都一图。民国23年(1934),推行保甲制,村属唐先镇第十一保,直至1949年解放;1949年至1958年属唐先镇,期间1956年称光明高级社。1958年冬属东风人民公社唐先管理区,村称上仁生产大队;1961年属唐先人民公社;1983年后改公社复镇,生产大队改称为村,村属唐先镇。
全村有耕地240亩,分布于后畈东面及寺口畈。水田为泥质壤土,宜种双季稻。荒地35亩,分布于大后寺、山坪头、新坟,宜种植杂粮和果树。
从1989年起,村里引入葡萄,百分之五十农户有葡萄种植,总面积80余亩。山坡地种植了柑桔40亩,还发展了桃形李、李子等果树,全村仅葡萄、柑桔两项,年收入达七八十万元。
山林面积1700余亩,主要分布于大山、毛羊坑、羊坑、湖坑、山桃坑、雄猫头、火烧山、大后寺山、石板墙山、松糖山、山龙、前山坑。
村域水利条件良好。1978年在村西北角的大后寺山下建成蓄水30余万方的大后寺坑水库,灌溉着村西的田块。村东的田地由大桥水库灌溉。此外尚有1亩以上的上仁里大塘(上仁里大塘,所有权属唐先镇政府)、棺材塘、马边塘、藕荷塘、杏桐塘、枫树塘、鸟大塘、大井塘等11口池塘。竹园塘等池塘除供灌溉外,近年还养鱼、种莲藕。
上仁村的工商业发展缓慢,直到1993年才有人开办小五金加工业,制作钢锉、整枝剪及不锈钢系列产品,但都未形成规模。此外在唐先办厂开店也有几户。
村里儿童上学历来到唐先小学就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办过初小,不久又并入唐先小学。现有大学生12人。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生活改善较大,已有90户建了新屋,1983年后建的房屋有56幢。
村内今存有清代嘉庆年间建造的花厅和大后寺遗址。
上仁村人民富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解放战争中作出贡献。1986年,上仁村被永康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第五节 古竹城村
古竹城村,属中山乡。位于永康市西北角,雄猫头山下,距永康市区25公里,东与岩前、潘川为界,南接石桥头山峰,西与石湖坑村、明星村接壤,北邻里洋、外杨、潘川村。相传盛产古竹,遂取名为古竹村。又传古时永康有两条半城,县城、长城各一条,古竹半条,古竹又是戚尚书出生地,故又名古竹城。村庄周围群峰起伏,风光秀丽,古景壮观:“东旭光映香山红,西霞彩照马头峰,南月山上犀牛角,北龟坪下树尖峰。村前天鹅孵皇卵,村后方蟹育贤孙;村左雄猫驻古竹,村右飞凤宿燕城。”
古竹城村现隶属中山乡。全村169户,695人,住有施、成、周、沈、董、许、杨、孙、吕等姓氏。
全村耕地面积247亩,其中水田92亩,旱地155亩。水田分布在上山坑、朱头下、黄金岭、半腰塘、纱田、留坑、马罩园、桥儿头、百七十、大头百秧、大田、东园、西坑、殿侯、苦朱凤、和尚田、城头下、大头八十、杨水丘、深塘八十、外杨桥头、三丘五十、石坦库、金后坑口、岩前畈西澡塘下,以种水稻为主。旱地散布在外后井、后井头山尖、后山光、刀岩、车桶埂、殿侯、西坑、晒背、落光山、留坑、瓦灶头、胡坑、朱头背、宽坑、毛草洋、白岩坦、后埂里、楼梯畈、马头颈、羊山头、胡坑光、中央路、高界坪、前山顶、四畈头、溪后坑口、岩坦头、老胡爷背、大坦下,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番薯、早豆、生姜及芍药、元胡、白术等药材,大枣等水果。
山360亩,有里洋山、大松树脚、大金瓜、花麦坑、食水孔杠、大岭头、稻椿坤、双把尖刀、铁墩岩坑、扑门头、岩坦山、笋青岭头、东坑、西坑、东山、六山坪、太平岭头、板壁头、白岩、岩孔后、岭脚门前山尖、千桶岩、交椅山、粟园山、宽坑岭后、外杠菩荫山脚、菩荫山尖、石井沿背、上山、胡坑、留坑、雄猫头山、落光山、白交坑、牛角尖、刀岩、后山光等山。植被松树280亩,杂树40亩,毛竹8亩。
灌溉靠塘水,主要池塘有雄猫头、朱头背、大头百秧、半腰塘、城头口、西澡塘。为了提高抗旱能力,1978年5月里洋水库建成后,即先后开凿下渠和上渠,计长6000米。同时建造一级电灌1座,功率40千瓦,扬程50米,为永康市第一高程、大功率电灌;二级电灌1座,功率13千瓦、扬程35米。
解放前,村民主要靠种田、挑柴收入来维持生活。解放后部分村民出外学艺,做木业、铁业、篾业等工匠。改革开放后,不少青壮年在各大城市小商品市场经商,或去省内外卖小百货、开饭店。村里还办起五金塑料制品厂、搪瓷厂、五金铁器厂、衡器配件厂、钢门窗厂等私营工厂。随着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6年通电照明,1992年建好通村公路,1996年开通程控电话。1983年以来的建房面积超过1983年前建房总面积的一倍。
民国12年(1923),村里办起私塾,后改名为古竹城村大成国民初级学校,1949年又易名为古竹城村初级小学。1970年增办高小班,称古竹小学。1975年增设初中班,后并入中山初中。1990年古竹小学并入潘川小学。现有大专生14人。还有赴加拿大攻读的研究生。
1969年办起合作医疗站,1992年改为卫生室。
1986年,被永康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第六节 白莲塘村
白莲塘村属唐先镇。在唐先村南,距唐先3.5公里。东与长塘头村接壤,南与后力坑村相连,西与上厅、云塘村田片毗邻;北跟雅堂村交界。东屏仙岩沿、石仓岩,遥视尖山,老鸦翼,仰天菜刀护卫,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状若箕斗。山明水秀,风光秀丽。全村221户,727人,男361人,女356人。壮族1人,傣族1人。
在明朝以前,白莲塘村已有王姓居此。明洪武间唐先施道椿,字茂盛者,招赘于王家为婿,遂居是地,迄今约已600余年。村始名叫莲湖。村中池塘多白莲花,故易名为白莲塘。
白莲塘村,明清时期属太平乡十九都二图。民国初年,属太平区十九都二图。民国23年(1934)实行保甲制,属七德乡。民国28年(1939)属唐先镇。1950年属雅堂乡。1956年属大塘乡,称联华社。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大塘管理区,称东方红生产队。1961年称白莲塘大队。1983年撤公社改乡,属大塘乡,称白莲塘村。1992年属唐先镇。
全村现有水田285亩,旱地10亩。水田为壤土,宜种双季稻。其田块大致分布于小溪沿、中央畈、胡焦畈、尖塘坑、后力坑5个大片。旱地宜种豆类等旱地作物和果树,其分布状况比较分散,一般都在山麓坡地,主要座落于隔山沿、后山、前山岙等处。
林山700亩,主要座落于后塔坑、狮子头、杨柏山、大坑、前山后、小坟山、后山垭、盘坑、大坟山、门前山等处。山上植被以马尾松居多。1958年大跃进时期所有山林几乎均被砍伐。现在的树木是以后绿化的,今已成林。
这个村的水利条件比较好。祖辈们为子孙修建了大白莲塘、上济塘、下济塘、洋公塘、五百塘。大即几十亩,小即几亩水面,既可灌溉,又可养殖鱼类、菱、莲、藕。白莲塘畈历来是旱涝保收畈。大白莲塘很大,面积约有四五十亩。某年大旱,岸上曾摆上30多部水车车水。至于大白莲塘的兴建年间,现已无法考证。1978年冬建成了前山后水库。1975年三渡溪水库建成,其东干渠流经村中田片。现在村域有后山塘、枫树脚塘、门前塘、五百塘(与上厅共有)等大小池塘30余口。
村民历来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部份农民从事农业兼搞工业。从1990年开始,炼锌灰业蓬勃兴起,现有熔炉60多个,近200人从事此项工业,年炼锌2000多吨。仅炼锌灰业年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此外,还有些人从事经营小百货。1995年,全村总收入2600多万元,人均收入3000多元,实现了小康村。
为解决对炼锌灰的污染问题,1990年起开辟了占地2000平方的工业区,建厂房50余间,把原在村里冶炼的熔炉,全部搬出村外工业区。但对环境污染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现在在工业区周围污染严重,危害农业生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民国32年(1943)创办了白莲塘初级小学,1953年春并入象牙里小学。1957年秋迁址于白莲塘村八十祠堂,改名为白莲塘小学,1963年移于白莲塘族祠,1989年8月建成新校舍。现有大学生19人,中专生3人。
村内原有公用水井3口,近年来户开水井30多口。
1994年投资万元,建成了从雅堂村到白莲塘,宽10米,长600米公路1条。1985年,建好一条从村西至后力坑宽4米的拖拉机路1条,交通条件比前改观。
明朝时,始祖施茂盛因赈济有功,曾敕建义门。今义门遗迹尚存。村有九头樟一棵,至今犹在。
第七节 上厅村
上厅村,位于永康市北部,距市区15公里。东连白莲塘,南与前渡金接壤,西临东永二线公路,北与雅堂为邻。村北龟山紧偎,村东至村西水溪三面环绕,貌似蚌状。相传先祖在此定居时,造有上、下两个花厅,后来居住上花厅的子孙旺发,遂以上花厅为村名,后演为上厅。
上厅行政村,由上厅、云塘两个自然村组成。两村相距约400米。云塘建村早于上厅,故有“先有前杜后有金,先有云塘后有厅”之流传。1982年后,云塘村民先后迁至上厅定居。
上厅村,原有“三胡一孔施”之说,以龙山派之胡氏为最。施氏于明朝永乐年间施茂传子施孟远从唐先厅头迁入,至今约达600年。孔氏早年迁居外地,胡氏至民国时期也已全迁。今同居者有4姓:施、胡(云塘胡氏)、陈、吴。施姓170户,566人;胡姓11户,43人;陈姓2户。8人;吴姓1户,5人。全村计184户,622人。
上厅村,明代属太平乡二十都一图,民国23年属七德乡,后属唐先镇。解放初属雅堂乡,并乡后属大塘乡。人民公社化时,先属东风人民公社大塘管理区,后属大塘公社。1983年复属大塘乡。1992年撤区并镇后属唐先镇。
全村有耕地247亩,其中水田238亩,旱地9亩。水田分布在垄背畈、上塘畈、白莲塘畈、云塘畈、门前畈、祠堂下畈、二百三畈、隔溪畈。旱地散布在丁村山头、云塘山背、龟山背、三角畈。山约32余亩,处在当地的有尖塘山、蜈蚣钳、窝坑、横山背、大坟山;处在外地的主要有石门槛、黄藤坑、踏道坑、石湖岭尖、泥岭头、横坑、蚊虫坑、麦磨岭、师姑庵下、黄泥贡、石牛山、大仙脚迹。植被多种用材林,以松树为主。
上厅村村民素来从农。解放前以租种外村常产田为生,多数是佃农。解放初分进田地,生活日趋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18户农户先后办起小五金厂,精制砖刀,以及菜刀、饭勺等不锈钢炊具,畅销全国各地。炼锌业正在兴起,已有15户农户靠炼锌致富。私营皮衣厂、旅游鞋厂已投产。众多男青年去上海、杭嘉湖地区卖小百货、摆地摊,不少老人出外收废塑料。由于农工商并举,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983年后,新建住房就有300余间,约达6000平方米,为1938年解放前住房面积的两倍。
解放前,农田灌溉靠池塘和石湖溪。池塘有大塘、二百塘、岩塔塘、云塘后塘、上麻车塘、下麻车塘、里心塘、上塘、前塘、后塘、大路塘、祠塘后、百秧塘、黄檀树脚、园塘等20余口。近年来大塘、二百塘、岩塔塘、上麻车塘还养珠蚌。1957年至1959年间与大后、雅堂、上新屋等邻村共建和平水库和新塘水库,并在垄背畈、隔溪畈、门前畈、二百三畈建渠道6条,总长1150米。1969年在龟山西麓石湖溪上建成地下水库,以机械引溪水翻过龟山,注入大塘、上麻车塘,蓄水灌溉。1974年三渡溪渠道在村东通水。此后,灌溉自流化,抗旱保丰收。
上厅村紧靠东永二线公路。1984年在村西筑了一条长350余米,宽4米的机耕路,与东永二线公路相接。1996年石湖溪上扩建一座长18米、宽5米的上厅大桥,连接机耕路。如今,机动车辆能直驶进村,交通方便。
1974年8月装电灯照明。1984年3月建造水塔,饮用自来水。
清末在上门头世间开办私塾。解放初在三间厅设立上厅村校,1959年并入象牙里小学。1962年恢复上厅村校,1984年并入前渡金小学。1984年实施义务教育,普及初中。
第八节 上新屋村
上新屋行政村,属唐先镇。全村301户,890人,其中男440人,女450人。由虹霓、前村、平安桥、上新屋4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设上新屋,位于东阳至永康第二省道西北侧,距市区14公里,离镇政府所在地唐先1.5公里,东邻新河村100余米,南与大后村土地毗连,西跟汪村、唐上村田畈接壤,北同龙山村相邻。
上新屋自然村,明末清初,施英知之孙施守榜从前村迁此建村,迄今约370余年。相传守榜之父元福,在今之上世间北建新屋3间,以备田间劳作时堆放、休息、烘茶之用。守榜小时多哭,母抱其至新屋自行采茶,守榜则停哭玩耍,下午回家又哭闹不休。哭时,喊“上新屋,上新屋”一连数天均这样,长大后,则析居是宅,遂名上新屋。
虹霓塘自然村,原名黄坭塘,因村边有口黄坭塘而得名,后雅化为虹霓塘。始祖为施孟进,于明永乐年间从白莲塘迁入。
前村自然村,谱载为“前川”,原有前后两村(后村废),又说村在龙山村前面,故名前村。始祖为施孟进四世孙施英知,约于明正德从虹霓塘迁入。
平安桥村,住户1户,2人,村在平安桥头,村以桥名。平安桥原为善庆庵,建于清。
上新屋行政村有施、吕、童、应、王、胡、卢、李、董9个姓氏,以施氏为最,居民中有彝族。
现有耕地624亩,其中水田590亩,旱地34亩。水田,分布于柘塘下畈、乌樵塘畈、龙山街头畈、后畈、杭畈、高端、云路溪城、麻车塘、端头、井头泉、下田畈、门口头、城头脚、驮路背、雅塘里壁、小新塘弄、坑来、洋梅园、前山。解放前原有旱地170亩,以后这些地逐渐改为水田。
旱地分布于,祠堂塔、后塔、前山、黄坭塔、驮坟、杨梅园、格山、廿四畦、小坟山、道宫山、坟山、小芯园等畈。水田以种水稻为主,旱地主产糖、粟、早豆等。近年来在水田和山地中种植柑桔20亩,葡萄120亩,雷竹10亩,桑34亩。
全村有山林面积60亩,其中座落于外村的约有36亩,座落于村内的格山、后岭头、驮山里、占革山、缸窑、官山、荒塘里壁、坟山和外村的黄坟坑锁塘里、小麻力、白肚坑、驮松树山、蚊虫坑、牛栏岭降、太平印大士、塔山、馒头山、下位、山塘岭、谏庄后山等地。1984年建砖瓦厂时,坑来、格山、后岭头、占革山、驮山里的山林,已辟为厂址和取土场地。1957年官山的林山,已改为旱地20亩。山上植被有松、杉、毛竹、茶叶等。
解放以前,水利条件较差,灌溉水源主要是依靠水塘和石湖溪水。1960年后建成泽塘水库,属泽塘水库灌区,1971年改为三渡溪水库灌区灌溉。现在水面有门口头塘、麻里塘、枫水塘、后塘、月池、鸶鸳塘、街路口塘、菱塘、小白菱塘、白林塘、前山塘、长塘、城里塘、前村门口头塘、庙前塘、井头泉、三百塘、上长塘、虹霓井头泉、下长塘、长泉、驮坑井、小坑井、五百塘、麻黄塘、麻车塘、小麻车塘、斛塘、增高泉、田基塘、亚麻泉、老鸦塘、棺材泉、双眼塘、郭池塘、百廿塘、新塘、岩塔塘、三盘塘、隔塘、横塘、驮鸟谢、小鸟谢、大洋塘、小洋塘、项泽塘、昌口塘、龙心塘、坟来、荷来、双眼塘、雨牌塘。还有与新河村共有的择泉、新塘。水面以养鱼为主,兼养莲藕。
明清时期,属太平乡十九都二图,民国初属太平乡十九都二图。民国廿三年(1934)推行保甲制,属七德乡第五保。民国廿八年(1939)撤七德乡并入唐先镇。1950年析唐先镇之石川、龙山、上新屋、新河、云路5个村设置新河乡,乡政府设上新屋。1956年9月撤新河乡、雅堂乡、大后乡设大塘乡,属大塘乡。1959年属东风人民公社新河管理区,1961年撤东风人民公社新河管理区并入唐先公社。公社化时称生产大队、生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镇建制,上新屋村属唐先镇。
三个自然村均有简易砂石公路通往唐先和东永第二省道。
村中设有初中。村里现有大学生52人,中专生20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3人,教授3人。
1979年全村通电照明。1985年建水塔,村民饮用自来水。
村设医疗站1所,小病可以不出村。
第九节 象牙里村
象牙里行政村,属唐先镇。在唐先东南面,距唐先3公里。据传早年村中有蒋、夏、吕3姓,原名蒋夏吕,后施姓迁入,谐音改象牙里。现前3姓不存,唯以施姓为主。据考,莲湖始祖施茂盛公逝世后,建墓于象牙里山,其子孟通于明正统辛酉年(1449)于此建屋守墓遂此家焉,迄今已有547年。东至十八曲明前山,南至长塘头村,西至后龙山与白莲塘村火烟相连,北至老鸦岩,村居在群山环抱之中。全村177户,人口520人。施姓174户511人,朱姓3户9人。
象牙里村,明清至民国初属太平乡十九都二图,民国23年(1934),推行保甲制,属七德乡第六保,民国28年(1939)属唐先镇第六保。1950年属雅堂乡,1956年撤雅堂乡,并入大塘乡,村属大塘乡。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大塘管理区。1961年撤东风人民公社,设大塘公社,象牙里称生产大队。1983年撤公社为乡,称大塘乡,生产队改村。1992年撤区并乡,大塘乡并入唐先镇,象牙里相继属之。
全村有田224亩,地12亩,土地分布于麻兰坑、石塔坑、古山坑、门口畈、丁村畈、莲荷塘口畈、后山脚畈。水田以种水稻为主,山地种植水果,以柑桔为大宗。
山林502亩,主要座落于老鸦岩,八哥沿、鸟猪降、狼衣山、火烧山、上下麻车、缺地亚、天鹅孵蛋、凉笼降、横沿、三沿头、二沿头、西岩沿、新居山、大山、茶园、田基坟、乌黾山、小山、杏桐园、十八曲、明前山、塘头后山、大白莲塘山,植被以马尾松居多。
解放前水利较差,1964年建成能蓄水9万立方米麻兰坑水库,除此之外有孔塘、高塘、长塘、两股塘、莲荷塘、岭脚塘、胡秋塘、大白莲塘(与白莲塘村共有),佛塘、水锦塘、大官塘、小官塘(与雅堂村共有)、后塘、上塘、新屋塘、门口塘沿、棺材塘、菱塘、石塔坑、桐塘等山塘。1978年后三渡溪水库建成,水利条件进一步改善。
村民以农为本,兼养鱼苗,撒菜秧。鱼苗运销全市各地,菜秧挑往附近集市销售。1983年改革开放之后,村中逐渐发展了汽车零配件、衡器加工、制商标、铝制丝圈芯、炼锌灰、铝灰等私营工业。
1947年创办村小。校址设孟通公祠。1953年白莲塘小学迁入,有6个年级,学生来源于白莲塘、长塘头、上厅、后力坑、雅堂、岩洞口6个村。1966年转迁白莲塘。现有大学生14人,博士2人。
村域有通往长塘头、雅堂、丁村、古山坑4条拖拉机道。
麻兰坑大亚山的悬崖石隙中,长着一棵小松树,据传说,此松生长于明朝,人称千年松。山下有一畦水田,田里有一平方米清泉,泉中有娃娃鱼。山后平地上有一直径米许的仰天洞,迄今还无人知晓该洞的深度。
第十节 云路村
云路村,属唐先镇。距市区15公里。东接岩洞口村,与石牛山相望;南隔石湖溪,与新河村毗邻;西与唐先施特祠相连,北与唐先三村、唐先四村接壤。相传始祖施孟达与金华府太爷、八仙府老龙结拜兄弟互通何方人氏时用的村名是横路。又传古时村里建房都是坐北朝南,并排相连,只有东西通道,故称横路。因村庄座落地势较高,后改称云路。村东小山丘蜿蜒起伏,村南古樟劲松四季常春,村之西北塔山盘踞,风光宜人。东永二线公路从村中通过,交通十分方便。
云路建村已有550余年。民国19年(1930)属太平乡十九都二图,民国36年(1947)属唐先镇,1950年10月属新河乡,1956年9月属大塘乡,1958年属新河管理区,1961年属唐先公社,1973年属唐先乡,1984年至今属唐先镇。
村里居有施、徐、梅、应、吕、高、金、赵8个姓氏,计278户,859人。
全村耕地面积397亩,其中水田322亩,旱地75亩。水田分布于岭南畈、荒田畈、古山坑畈、梅端头畈、新塘畈、后畈、隔溪畈。旱地分布在大祠堂塔地、后畈、黄甫塘背、大坟、岭南等地。耕地土壤肥沃。往日主种水稻,兼种蔗糖,近年来扩种葡萄、柑桔。科学种桑,优化养蚕,名噪金华八县。山250亩,处在当地的有小坑、大坑、古山坑、辽离山、塔山、岭南山头,处外地的有上考塔山、上考八力、上考明钟坑、上考林岩坑、上考坐塘里壁、石湖口后山、谏庄后山、大平盆龙山,主要植被为马尾松及杂树。
昔日农田灌溉靠塘水及石湖溪水。池塘有岭南大塘、二塘、第三塘、洋塘、山头大塘、乌基塘、坑口塘、长塘、桥头塘、和尚塘、荒田大塘、潮端塘、新早塘、双塘、前塘、排湖塘、麦塘、里塘、牛栏塘、下高塘等。后又与邻村共建泽塘水库、大桥水库、大后寺坑水库。为了接通大桥水库西渠,建了一条长438米的“杠桥堰”。全村共建渠道3500米,使库水相连,达到灌溉自流化。
20世纪80年代之初,村里先办起刀具厂,随后相继办了五色纸张厂、五金刀具厂、冶炼厂、压铸厂、铸造厂、食品饼干厂。1992年开发了上街工业小区。1994年全村工业产值超千万。1995年又开发隔溪工业小区。五色纸是当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村里曾办过小学,80年代办起幼儿园,全村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现有大学生41人,博士4人。
云路村民素来爱好文艺活动。早在清代就有打罗汉、游龙灯活动。近年来,罗汉班曾应邀请参加方岩庙会、丽州桥竣工典礼,并参加五指岩农民艺术节表演。体育活动十分活跃,曾派出乒乓球队队员代表唐先镇赴东阳市比赛,取得好成绩。村里还有数名象棋高手。
1983年建了自来水塔。家家户户饮用自来水。村里还办起上规模的卫生室。
1994年1月投资10万余元,建造一幢110平方的综合楼,开设商店,老年协会活动室,村两委办公室。
云路村英才辈出。明朝时有施孟达被敕赐“义士”。清代有“父子贡元”施宠梅和施仁诗。施仁诗九十四岁,五代同堂,嘉庆癸酉钦赐“七叶衍祥”匾额。民国时期有为民牺牲的老红军施敦喜。1986年7月,云路村被永康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村”,并嘉资奖偿。
第十一节 龙山村
龙山行政村,属唐先镇。在唐先村西南面,距镇政府1公里。由龙山、上考畈、大祠堂、龙山街、后村、王庵、赵店7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设龙山。东濒前溪,南与上新屋相邻,西依上考塔山,北接前新屋,地处低丘坡地,系五指岩落龙(余脉),故称龙山。相传宋时是个大镇,于明朝设集市,据《永康地名志》载,镇毁于战乱,后重建村,仍称龙山。唐先施姓下六房施孟高长子仕金,约于明朝正统年间从莲湖(白莲塘)迁此,迄今已有550年。
龙山村,明清时期属太平乡十九都二图。民国初仍属太平乡十九都二图,民国23年(1934)实行保甲制,龙山属七德乡,民国28年(1939)后属唐先镇,1950年属新河乡,后属大塘乡,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新河管理区,1961年属唐先人民公社。公社化时,村称生产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撤区并乡后属唐先镇。
龙山村295户,936人,施姓占60%,此外还有胡、吕、詹、郜、王、高、赵、孙、徐9个姓氏。有耕地417亩,其中水田356亩,旱地61亩。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旱地主产水果。水田分布于后塘畈、后村畈、五塘畈、火烧畈、四百坟畈、塔山脚畈;旱地分布于大珠园畈、大八百畈、小八百畈、殿前畈、甲山后畈、大菜园畈、花园畈。
水利,解放初期仅靠13口池塘和石湖溪水灌溉。1957年泽塘水库建成后,龙山村属泽塘灌区。此外,尚有后塘、菱塘、半都塘、五塘、七节塘、殿前塘、双眼塘、前园、四百泉、新塘、小木塘、大木塘、泉塘、徐塘、街狗塘等池塘,水利条件较好。
山林面积399.50亩,分布于水竹坑、上考石湖坑、太平塘、太平半山、清塘降、灵岩坑。植被多用材林,以松为最。
交通便捷,古有东阳至金华驿道,现有唐先至象珠公路,均通贯村境。1983年建成了从村工业综合楼通向唐珠公路的110米路面。 村民以农为主,兼手工业。龙山火笼为传统手工产品,火笼的制作精细、雅观,名驰全市。20世纪80年代,村中办有衡器、小五金等企业13家。村耗资18万元建工业综合楼1幢,面积946平方米。1991年工业产值超千万元。
民国末,与新河、云路、龙山合办村小。1973年成为完全小学,并设初中班。1977年还办了高中班。1978年高中班并入唐先中学,初中班并入上新屋初中,上新屋的小学并入龙山小学。现有大学生13人。
1974年村里通电照明。
村中曾出土宋代窑址、古井、古街、古花园等遗址多处。
上考畈自然村,曾名下地塔,位于上考畈,村以畈为名。
龙山街,据传是龙山一条街,宋代毁于祸乱,建村后仍称龙山街。
大祠堂,原名唐先施特祠,因光绪年间村民居于祠内,遂以祠为村名。
第十二节 雅堂村
雅堂行政村,属唐先镇。位于唐先村南面,省道永东第二通道东侧,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东依老鸦山脚与岩洞口村接壤,南到石乌龟山与上厅村交界,西北和红霓塘、上新屋、新河、云路村的田园相连。总面积约2.265平方公里。全村217户,854人,有施、胡、金、潘4个姓,施姓838人。明朝景泰年间施仕能从象牙里卜宅牙塘边建宅,已有538年历史。村以塘为名称牙塘,至弘治间易名雅川,雅川同名者多,因为“雅与牙”、“塘”与“堂”偕音,再改雅堂。
雅堂村,明清时期,属太平乡十九都二图。民国初属太平区十九都二图。民国23年(1934)推行保甲制,属七德乡第六保,为乡政府所在地。民国28年(1939)属唐先镇。1950年属雅堂乡,乡政府设雅堂。1956年属大塘乡,村称第三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大塘管理区,村易名为雅堂生产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属大塘乡,仍名雅堂村。1992年属唐先镇。
田278亩,宜种双季稻,分布于楼梯畈、三间凉亭畈,古伞坑畈、上千秧畈、牛角畈、黄金泥塘畈、龙背枣树宕畈、后齐塘赤山塘畈、下湖宕畈、下处畈、下六百畈、新塘畈、隔溪畈。古伞坑畈、凉亭畈为坭质土,隔溪畈为沙质土,余为半沙质土。
地50亩,宜植旱地作物和水果,分布于老鸦山、古伞沿街、澈山、龙岸、义冢地、里坑、佛堂后山脚、凉亭后、楼梯畈尖。
山林296亩,分布于老鸦岩(高海拔360米)、古伞沿山、水口山、石乌龟山、毛车头山,其中老鸦岩山则有291亩。山上植被以马尾松居多,并长柴草,山脚也种植柑桔、桃等经济林。石湖溪从村西北边经流,由双港溪至七百湾转向西流,牛角水潭、过米突丘、四百溪滩、下六百溪岸转向西流过平安桥。到乌龟山头进入上厅村直下,全段河流长约1.5公里。石湖溪雅堂段溪流,明、清、民国3个时期发生过数次特大洪水,冲毁良田若干,河床数次改道,经祖先数次与自然灾害斗争,始至今日河道现状。雅堂村现在水利条件较好,自新塘水库和三渡溪水库建成,村域土地属于这两水库的灌区。1970年,在双港溪口又建成地下水库。此外面积1亩以上池塘有下塘角、下湖宕、黄金泥塘、塘沿、赤山塘、后齐塘、双塘、大河、长塘、瓦窑塘、塘沿塘、死农塘、小官塘等14口。
村处于省道东永第二通道东侧,有300米沙石路,从永东公路进村,直通象牙里。且有全长1000米长的拖拉机道可从七百到古山沿和隔溪第三队、第六队田块。
解放前,设有雅堂初小,1949年以后一直办,至1975年在丁山头新建校舍,计教室4个,小学附设初中班。1993年撤雅堂小学并入白莲塘小学。现有大学生29人,硕士1人。
村民饮水原有3口水井。1987年安装了自来水。
解放前,手艺工匠较多,以篾匠为最。1983年后有30余人从事买小百货,村内有福利厂1家,家庭工业7家。
第十三节 新河村
新河村,属唐先镇。位于唐先南面,距镇政府2公里。,东阳至永康第二通道在其西侧。东到石湖溪,南与雅堂村土地接壤,西面毗邻上新屋,北面近邻云路村。全村109户,366人,有施、胡两个主姓。施姓106户358人,胡姓3户,8人。施姓约于明朝成化年间施仕佩、仕班兄弟由莲湖(白莲塘)卜宅于兹,迄今已有530年历史。相传仕佩三弟仕班曾官紫微省中书,告老还乡。夫人陈氏系水乡人,喜河流,于是仕班即命人把数口池塘接连起来造出一条新河,可以驾舟嬉游,村遂以此得名。新河村,明清时期属太平乡十九都二图。民国初年属太平区十九都二图,民国23年(1934)推行保甲制,属七德乡。民国28年(1939)后属唐先镇。1950年到1953年属新河乡,1954年属大塘乡,1956年后属唐先镇,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唐先管理区,1961年属唐先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属唐先镇,由生产队易名为村。
全村有水田175亩。公路东面田块分布于长河口畈、司马塘畈、桑园畈、沥水畈、上四百畈、大菜园畈;公路西面田块分布于村上畈、白塔殿坝、千秧型坝、鹅头颈畈、泽泉口畈、祠堂前、新塘下和祠堂下畈,凉亭后畈,新坟畈等。水田为壤土,宜种植双季稻和其他杂粮。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了葡萄50亩,并在葡萄树下套种蘑菇,经济效益可观。有旱地27亩(包括溪滩改地15亩),旱地种植桑和柑桔。
村域有山40亩,座落于项山、安儿山、坟山、驮山口、虹霓塘山、千口塘、山塘岭、坟虫坑、犁头尖、锁塘坑、长坑、观音佛座。植被以马尾松居多。
水利,古有石湖溪,水流通贯后溪头坝、千秧坝、白塔殿坝。以三坝引水灌溉,且有大池塘。分布于各田畈的塘,有长河、司马塘、友贤廿把塘、后塘、银泉、虎塘、泽泉、长角井、藕荷塘、宝井泉、绍明小塘、驮新塘、小新塘、黄鼠狼塘、木杓泉、里华泉、尾巴塘、双眼塘等23口。1962年泽塘水库建成,新河属该灌区。90年代初沿公路两侧水渠,水泥三面靠1080米,支渠三面靠3175米,水利条件优良,旱涝保收。
1983年改革开放之后,土地承包到户,农业生产大飞跃,工业也长足发展,先后办起了4家私营企业。村民以农耕为主,葡萄是主要多种经营收入。到目前为止,人均收入达几千元。村里通电照明,安装自来水。新建三楼、四楼大厦18幢,有90户建过新屋。1990年11月,768米街道铺浇了水泥路面。
村有公产房屋13间。
全村现有大学生12人,其中博士2人。
新河村人民富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解放战争中作出贡献。1986年,新河村被永康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第十四节 渔川村
渔川村,属桥下镇。位于桥下村西北面3公里。村四面环山,在山岙里。东出张岭到张岭口村,南对门前山,西临太平水库,北靠九泄山。全村188户,779人。
村民以胡姓居多,次为施姓。施姓始祖施孟安,约于明宣德年间从白莲塘迁至后森村,其后裔转迁渔川。
全村有耕地497亩,山林5201亩。以种水稻为主。村前有两座鲤鱼山,状似游鱼,喻村为渔父,故名渔父里,后演为渔川。
民国初,属太平区十七都一图。解放初属太平乡,后划至张岭乡,并乡后并入四路乡。人民公社化划入桥下公社。1956年称渔川大队。1958年称渔父里生产队。1961年复称渔川大队。1983年改今名。
第十五节 古塘里村
古塘里行政村,属芝英镇。位于芝英东北面,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与郭山村为邻,南与古塘头隔塘相望,西跟八口塘村接壤,北连麻塘头。村在古塘里壁,故称古塘里。1995年全村87户,总人口289人。
清朝时,属游仙乡二十九都二图。民国时期属游仙区二十九都二图。1949年后属溪岸乡,1956年属竞赛社,1958年属柳川生产队,1961年属柳川大队,1981属柳前塘大队,1984年分出后,称古塘里村。1993年属芝英镇。
古塘里村,先有池、金两姓居住,建村已有500年历史。清嘉庆年间施义兴由白莲塘村迁此定居,始有施姓,至此已蕃衍第8代。古塘里村是革命老区村。
有耕地145亩,分布上坑塘、石溪塘畈、门前坑、鲁冰塘下。属太平水库灌区,水利条件优良,宜种双季稻,旱地少,近年来旱地基本种上了柑桔。
交通,清渭街至芝英古道从村边经过。1994年建成了清芝公路仍从村边通行。北接清溪,南与永东线相接,可直达芝英。
古塘里村工业起步较慢,但发展速度快。20世纪90年代初,为发展乡村企业,村两委决定将一座数十亩的低丘作为工业区。1992年建厂房4幢,以后陆续扩建,迄今已有铸造等私营企业20余家,从业人员200多人,其中外省来的打工仔就有150余人。随着乡村企业的兴起,如饮食等服务行业也应运而生。
解放前,村民生活非常穷困,除了种租田收入,经济来源主要靠编织草鞋出售。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草鞋机,男女老幼齐动手。虽然披星戴月干活,仍然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解放以后村民生活有所改善,尤其是1983年改革开放以后,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如今高楼栉次。10年来,有42户盖过新房,占地5000余平方,村里办起了自来水厂、米厂,有电话机10台,公共电话1台,发电机8台,农民收入达到了小康水平。
村中还设有娱乐场所,有台球、游戏机、录像室、图书馆等,文体活动十分活跃。
因为村庄小,没有学校,学生上学得去郭山小学、溪岸初中。村内现有大学毕业生5人。
知识出处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