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寮前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40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5
页码:
30-3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市寮前村的生活习俗,其中包括了食物、衣着、装饰、家具、照明、厨房、过节等。
关键词:
生活习俗
寮前村
内容
第一节 食物
1、膳食:常年一日三餐,农忙季节及供“老师”(泥、木、篾、裁缝等)才烧四餐。供“老师”要在下午二、三点钟再烧一餐叫“点心”。点心通常以面条为主,平常三餐或四餐即以羹、米饭、粥、饭汤、面条、麦饼为主。
2、副食:七十年代以前炒豆、炒玉米、爆米花等为副食,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多以买高级饼干、糕点、火腿肠等,但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炒米胖,切糖。民间风俗,女儿出嫁每年要给父母担“米胖翁”现已改担高级饼干、补品。
节日食谱:
春节:鸡子索面、年糕、粽。
元宵:粽、汤园。
清明:金团、清明果。
端午:小麦饼、粽、苋菜、发糕。
七月半:麻糍、糖饧、金团、小麦饼。
八月十五:月饼、粽。
冬至:金团、小麦饼。
重阳:糕、粽。
除夕:团圆饭、小麦饼。
3、饮茶:农村都有饮茶的习惯,每逢客人来,泡上一杯清茶置一点糕点、花生或瓜子等,乡土风情,家家如此。
饮用茶,对人体很有好处,《本草纲目》中记载茶味苦,使人益思,不卧、轻身、明目。茶水不能服药,否则会降低药效,喝茶也不宜过浓过量,否则长夜不眠。
4、饮酒:立冬后,各家用糯米饭加红曲自酿米酒。(一斤糯米加一两红曲加1—2斤水)。一个月后即可饮用。过年过节,亲友小聚喝上一、二杯助助兴,联络感情,能为生活增添情趣,但且不可贪杯,否则有损健康,更不可以酒解忧而“借酒浇愁愁更愁”。
第二节 衣着
旧时,年长男性穿长马衣,大襟便衣,便裤。年轻男性穿对襟‘现身’,长马衣以青、白、黑、蓝颜色为主。小孩穿肚兜、肚秋连衣身、开裆马裤。妇人穿大襟衣裳、夹衣、便裤。青、黑、褐、灰颜色为主。女青年穿旗袍加短裤或大襟衫穿便裤。颜色带花、红、绿。
随着时代的变革,男女老少衣料有了很大变化,由土布(家织布)、洋布(机织布)到卡机布、士林兰直到现在的毛料、的确良、尼龙、晴纶、人造棉、平绒、金丝绒,衣服的式样也多种多样。
第三节 装饰
发型:解放初至七十年代,男子剪“平头”、“光头”、“西洋发”、小男孩“簸其头”;女孩“两角扭”;青年妇女“短发”、“打辨”,老年“头结”。八十年代后男剪发也颇讲究,吹风、烫、染发都有;妇女即烫发、画眉、抹口红、染指甲、抹面粉、比比皆是。佩戴:小孩戴银项环、手镯、挂长命锁;青年、妇女: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
旧时农家男子外出或田间干活都带汤布(用二、三尺宽,六、七尺长的白布做成),夏日以披肩遮日、揩汗,冬日扎腰御寒,挑担以垫肩,洗澡用以擦身遮盖,田间休息作垫,平时还用来包捆东西。真乃一物多用。但八十年代后很少有人用。而以戴手表掌握时间,带金戒指以示富有,为时髦。
第四节 家具
旧式家具及其摆设:大橱、花床、长脚桌或八仙桌、小柜、驮凳、四尺凳、养有小孩人家有坐车、火桶等。
大橱居房中间,一头靠墙,把房间隔成前后间,花床置前半间,床前放一条七、八寸宽,与床差不多长的“踏床”,踏床前放长脚桌,桌上贴窗一端放镜箱。长脚桌外放驮凳,后半间放小柜、尿桶及其他杂具,房子拥挤的则作厨房。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式的组合家具进入百姓家,还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房间摆设也与六十年代以前大不一样,有客厅、有卧室、有厨房、有卫生间。
第五节 照明
五十年代初用灯草浸桐油、菜油、青油照明,后改用煤油直到七十年代才用上交流电,现广大农户都装上电灯。行路、天黑解放初是用灯笼照明、现在用电筒。以前电筒全用干电池。现在充电电筒增多既亮又经济。现在,时而还能见老太婆拎灯笼串户,见了反而觉得新鲜。
第六节 厨房
六十年代前普遍用泥垒灶、外涂石灰、多数无通外烟囱,在灶口上方放一只泥壶,内放水以供“洗面汤”。七十年代兴用铜、铝汤肠供洗脸水、烧开水。灶多为“烟囱灶”,近几年改用瓷砖灶,整洁美观又卫生。
烧柴也从七十年代的稻草杂柴,改用煤饼、煤气、电,全村百分之九十全用上煤气灶,既干净又方便。
第七节 过节
立春:为岁首,称“上春日”家家户户门窗扦松柏,竹枝。
春节:年初一,穿新衣、新裤、戴新帽、新鞋、新袜,从头到脚都是新,早餐吃面条俗叫鸡子索面。也有早上喝羹,中午吃粽子,意为先耕后种,不缝衣、扣、不扫地、不出远门。是夜裕为老鼠娶亲,不点灯,摸黑睡觉。
正月初二,到外婆、舅舅等亲戚拜年,古为小麦饼,大块金针肉。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改为高级酒、桂园荔枝、色拉油等,给岳父母拜年也从过去的送炒米粉改为现在的高档饼干、好酒等。六十年代一般亲戚送兰花根,现普遍用酒等高级补品代替。
灯节:正月十三至十八为灯节,家家户户天黑就把灯笼挂在大门口,并在灯节期间糊龙头迎龙灯,抬龙头到各户人间去赞龙头,每户都要放鞭炮送红包。
清明:用白纸条上坟标清、添土,用糯米糖馅做清明果祭祀。
立夏:人称体重,忌坐门槛,家家户户吃红枣、鸡蛋汤。渭“接脚骨”。
过端午:五月初五是为纪念屈原,家家包粽子,烤小麦饼,雄黄泡黄酒,并用菖蒲根切片同浸,午时在房内外喷雄黄酒。在门口插艾、菖蒲叶祛邪,用樟脑丸、艾叶做香苞,挂小孩胸前。
六月六:小狗抛水里洗澡。如天晴要翻晒衣、被,防蛀。
七月十五:称七月半,吃小麦饼,家家都要买猪肉、豆腐等。祭祀。
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水果拜月,给外公外婆等长辈送月饼。
重阳节:九月初九,一家人买些好菜团聚,现定为老人节。
冬至:买酒、肉等菜,吃小麦饼,用糯米粉做金团祭祀。
除夕:廿九或卅日,一般在傍晚,贴好“过年对”即春联,春联都用大红纸写,丧家春联用素色纸写,由家中最尊者贴第一张,然后其他人才能动手贴,其顺序是先大门、后房门、灶君、菜厨、栏头、谷柜,贴好春联、摆上猪头、出头刀肉、鸡、鹅、烤豆腐,再摆上饭、酒、刀、筷,谢年、祭天地、祭神、祭祖、放鞭炮。全家吃团圆饭,房间点亮蜡烛,通霄不睡,交子时,又放鞭炮(开门),大人给小孩送红包(压岁钱),意为辞旧迎新,新年吉祥如意,全家欢乐。
新兴节日
元旦 公历1月1日,俗称“小过年”
国际妇女节 公历3月8日 永康解放纪念日 公历5月8日
植树节 公历3月12日 教师节 公历9月10日
国际劳动节 公历5月1日 老人节 农历九月初九
中国青年节 公历5月4日 国庆节 公历10月1日
国际儿童节 公历6月1日 国际老人节 公历10月1日
知识出处
《寮前村志》
本书概括了永康市寮前村的大事记、寮前今古简释、骆氏起源考、青山房系考、寮前八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民情习俗、口头文学、人物、诗文辑存、丛录、宗谱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寮前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