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寮前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353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
页码: 1-2

内容

前言
  
  
  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高等动物,她们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有了人类才有社会之形成。随岁月的消逝,社会在变化,历史在前进。
  一国之史曰国史,一村之史曰村志,我们寮前村有自己村的历史。旧日的宗谱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兵荒马乱,百姓四处逃难,翼德公弃家产而不顾,携“家谱”负重而奔逃,遭至流寇戮杀,其妻随夫而亡,“族谱”已渗透了前辈的鲜血,前辈们以不惜生命来保护收藏它,我们后辈应懂得如何珍惜了。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旧有史料,并让当代史实流传于下代,代代相传,编修村志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伟大诗人李白诗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外游子离别故土多年,一旦年纪大都有叶落归根的念头,这“根”不就是故乡吗?异乡闻乡音而格外亲,思乡之情谁不有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村”对社会来讲是一个小家庭,对每个家庭来讲又是大家庭。生活在寮前村这个大家庭里,有来自上海、贵州、安徽……可谓是五湖四海。每个中国人都自豪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确实我们从陌生到相识,亲情溶于血缘,她用无形的纽带把寮前十六个姓氏紧紧地联在一起,溶于一体,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间,彼此朝夕相处近几百年,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代代相传。
  我们爱国必先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氏族,爱自己的家乡。有了“村志”这总枢纽,将大大加强各氏族的凝聚力。儿无“娘亲”黄连味,举目无亲在生地,儿思娘亲当“回乡”。俗话讲“富不离大麦,穷不离祖宅”。回到故乡,使人有安慰感、温暖感。老弱病患者要回乡调养,卒于
  异土,携骨回乡安厝正此心理。
  船王包玉刚从族谱中得知自己是“包龙图”的后裔而感到自豪;香港企业家爱国人土霍东英,从族谱中得知西汉大将霍去病是自己的直系祖宗时,无不欢欣若狂;骆氏在族谱中证实是唐骆宾王嫡亲后裔沾沾自喜。每逢清明时节,我们到祖墓上添土祭祀,迁居异乡的父老乡亲,旅居海外的游子回乡探亲,第一件事就是恭恭敬敬的祭拜祖墓,这是中华民族寻根追源不忘本的传统美德。骆振韶宗亲别离家乡几十载,脚踩故乡第一件事,就是找祖坟祭祖,找“族谱”寻源。
  “史志”能让我们了解历史,不忘祖辈,饮水思源,尊老爱幼,长幼有序,从而造就一个团结和谐、安定的生存环境。
  旧“谱”受社会的束缚,宣扬族权夫权,重男轻女,学而优则仕,封建迷信较为突出,近年来太平盛世,全国各地出现了修志热。国修史、方修志,这是历史的规律、顺理成章之事。今天我们编修村志,不能套用旧谱的做法,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创新。
  寮前是个古老村庄,山明水秀,民淳俗厚。大约公元1350年进、辅、和三位太公从义乌梅林下宅徙迁寮前,至今已600余年,其子孙繁衍昌盛。在清康熙年间(约公元1670年)淑贵公从寮前迁丽水(处州),据说那里人丁兴旺,又成一族。有因职业关系寮前子孙移居外地,遍布九州。《梅林骆氏宗谱》,历经十六次纂修,它保存了先辈们的许多人文史料,今天在全村族人的大力支持下,村志终于告成,可慰先人的在天之灵。曾为“村志”付出血汗、辛劳的先辈们尚若有知,亦可瞑目了。
  日出日落。地球在无终止的转,寮前子孙在无休止地生息繁衍,我们共同祝愿寮前族人,人寿业兴,繁荣昌盛。殷切期望旅居海内外的游子兴旺发达、合家欢乐。但愿海内外村民携起手来共建美好家乡,让寮前更加灿烂辉煌。
  编者

知识出处

寮前村志

《寮前村志》

本书概括了永康市寮前村的大事记、寮前今古简释、骆氏起源考、青山房系考、寮前八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民情习俗、口头文学、人物、诗文辑存、丛录、宗谱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