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陈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304
颗粒名称: 教育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5
页码: 91-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民国至1996年浙江省永康市前陈村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教育 教育工作 前陈村

内容

前陈上下素来重视教育,认为“人才为国家元气,人才盛则国家亦盛”。为了“成学者云衢之志”、“奠国家磐石之安”,各常会都立有专门议约,定例立“养廉田(贤田)”。“养廉田者,培养廉洁之田也。论为人以不苟得为廉,论为学以能专心为廉,浑之曰养廉。养廉必勉后学之精专,无以养之则学之心固宜坚,有以养之则学之心盖宜笃”。光绪三十年(1904)登明宗谱的各常养廉田共有1950把(32.5亩)。民国二十九年(1940)前陈设立仙义乡第一中心学校,各常赠田计410把(6.83市亩)。还有个人慨助的:陈兆祥100把,陈樟木、陈樟楼各65把,陈新好50把,陈绍麒妻应桂娘20把(0.334亩)等。勇常是取养廉田最多的一个常会,有760把(12.67亩)。该常在定例中,明文规定各种奖学金制度,如“处(取)县试、府试、院试三考共盘费英洋二元”、“文武入泮花红英洋24元,补廪花红英洋48元,中举花红英洋96元,进士花红英洋200元”等等,可见激励子孙读书奋进的决心和气魄。陈姓每年正月初一祭祠和清明祭祖,都规定给予“功名者”(读书人)以双倍、甚至更多倍的“分子”。文化越高,所得的“分子”越多。陈姓子孙毕业的“捷报”(黄色纸石印),都要敲锣打鼓送到陈氏宗祠或星聚堂,张贴在大厅明间最显眼的地方。
  教育出人才。处在北南宋衔接时期的第九代和第十一代,是陈姓辉煌的两代。可是,因为贫穷,旧社会世世代代大多数人都读不上书,尤其是女孩子解放前进学校的没有几个。只是解放以后,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才逐步得到普及,前陈人的文化素质才得到整体提高,开始出现英才辈出,人文荟萃可喜局面。解放48年来,参加工作人数之多,取得的成就之显著和职位之高,都是过去700多年所不能比拟的。
  私塾
  根据现有资料,前陈最早的私塾出现在清嘉庆二年(1797),勇常祖陈文倬延请下徐店廪生徐鹤为西宾,在家设塾以训诸孙。
  《黄冈村志》载庠生胡步霄撰写的一篇记述文中,写到他于光绪五年(1879)课读于球溪陈姓宗祠。可见,前陈当时私塾已发展到村办,塾址也从民房搬到了宗祠。光绪年间(1875—1908),下徐店邑增生徐受箴、世雅太学生夏凤堂、廪贡生夏文铨(俗呼老象)都曾在前陈设帐坐馆。以后由前陈自己的太学生陈集时任教,直到民国初年废私塾建学堂。塾师一般都富有学问,受人尊敬。学童家长每逢端午、中秋等时令节日,都要给塾师送点东西。家有红白喜事,也要筵之上座。一般村民也视塾师为先生,拟对作文,必以塾师撰写为荣。
  前陈私塾属常会办民助性质,塾师一个学期18元白洋,薪水十分菲薄。办塾条件也十分简陋。进塾读书学童二十几人,其中有的农忙时节还得帮父母下地干活,不能坚持天天上学。当时学童读的一般是《三字经》,年纪大一点后还读《四书》。陈集时教读十分认真,对学童要求十分严格,强调熟读背诵,学童写字,手把手教。他的一个孙子名响铃,十分顽皮成绩不好,常挨祖父的“戒方”。
  前陈文化学校
  民国以后,政府规定取消私塾,提倡开办学堂。民国十五六年(1926—1927)前陈办起初等小学,称为“前陈文化学校”,学制四年。地点仍设在陈氏宗祠中厅,四周设红漆木栅,学生三四十人。学童除了前陈自己的,也有来自前俞、上胡等村的。学制不很正规,学生不交学费,学校的经费由大常负担,先生一年三四担稻谷。陈新印是第一任校长,以后是陈锵声。在文化学校任教的先后有陈集时,派溪吕吕三江,下徐店徐则福,黄溪滩应文化及前黄李昌毅等人。
  仙义乡第一中心学校
  民国二十八年(1939)九月,推行国民教育,先是前陈文化学校增设高小班。不久,根据县府一个乡至少要创办一所中心小学的精神,前陈文化学校改建为六年制的完全小学,称仙义乡(代用)第一中心学校。开始教师少,没设六年级班。当时,对中心学校校址设置有过争论。后塘几个保要办后塘,世雅几个保要求办世雅,球溪三个保内部,也有要求办自己村的。最后由县教育部门下来调查,认为陈氏宗祠条件比较具备,附近还有褒功祠可备扩充,地点较适中,最后决定办在前陈。
  中心小学的学生除前陈外,还来自前俞、上徐店、下徐店、后沈、大塘、上胡、榔山殿、弓塘、长塘头、后力坑、黄冈、白麻塘、胡村、张坑、上柏石、下柏石、下英、下时、八口塘、麻塘头、古塘里、鲤鱼塘、西坑、林坑陈、大园东、汤店、西坑。十华里开外的白莲塘、前渡金、上厅、雅塘、唐上也有个别学生在此上学。
  中心小学设校董会,校董有:陈新聚、陈宝生、陈锵声、陈集芝、陈绍太、陈绍茂、陈汝麒、陈长威(前陈),俞贤分、俞贤产、俞金达、俞汝安(前俞),徐翼之、徐老嘎、徐火生、徐金永(上徐店)、胡同君(上胡)等。
  第一任校长由当时的仙义乡乡长吴金锵兼(后塘人),第二任为陈长威(1941—1943),第三任陈锵声(1944—1946),第四任仍由陈长威接(1947—1950)。陈锵声、陈长威都是前陈人,都重视教育,关心农家子弟上学。有的贫苦家庭孩子没有钱买书买作业本,陈长威掏腰包给他们买,一次二次,几人十几人,以至后来自己背债。
  在中心小学任教的教师有:卢俊卿、应天印、陈长根、施文享、徐法平、徐木龙、胡岩德、胡月宫(女)、胡细柳(女)、叶广潭、胡雄兴、施国齐、吕炳森、施蔚、胡振鳌、陈金昌、胡庆尚、卢云福、胡丁卯、陈墨逸、陈圣。教师每月150斤稻谷,学生送米、供菜。
  那几年学校教师阵营强大,教学水平比较高,卢俊卿的语文、算术,施文享的图画,陈金昌、陈长威的体育数学,在全县来讲都比较出色。校长陈长威工作成绩显著,受到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通令嘉奖。
  解放后,仙义乡第一中心学校继续开办,陈长威以后,1951年春由方豫卿任校长,教导主任朱兴康,教员有应岩贻、曹美如、姚振完、胡玉宵等人。
  前俞乡小学
  1950年9月,设置了前俞小乡。1952年2月,县教育部门发文,仙义乡第一中心学校,更名为前俞乡小学,校址、班级设置仍然不动。经过土地改革,入学的新生大幅度增多。陈氏宗祠不敷应用,一段时期,将低年级班设在前俞小祠堂(景科公祠)和前陈本保殿。担任校长先后有胡世德(前塘人)、胡凤回(胡库人)、应文印(下英人)。教师有颜行之、章春云、应有运、曹云桂、胡世昌、胡秋琴(女)、胡玉宵(女)、何岩德、徐天来、夏天堂、徐家钲等人。
  前陈小学
  1956年9月,前俞小乡撤销,成立溪岸乡,随之前俞小学更名为前陈小学。校长开始仍是应文印(1956.9—1962.7),以后是俞端悦(1962.8—1968.12),郦秀群(19661970),陈高良(1969.9—1976.8),程秋琴(女,1976.9—1979.8),黄宝香(女,1979.9—1983.8),陈林伦(1983.9—1989.8),陈林双(1989.9—
  )。
  教师有:
  (俞端悦任内)徐子明、徐正蒙、陈化成、吕月华(女)、陈金昌、陈高良、应启鸿、俞苏玲(女)、胡惠贞(女)、徐法岩、胡淑宜(女)、俞妙研(女)、夏平南、周余妍(女)、柳祖锡、曹云桂、曹美如(女)等。
  (陈高良任内)陈林伦、陈岩成、施有产、夏仙婷(女)、陈月牌(女)、陈林双、陈承福、郦秀群(女)、应香丛(女)等。
  (程秋琴、黄宝香任内)徐锦红(女)、桂秋(女)、美绸(女)、起都、玉珍(女)、连兴、应香丛(女)、仙女(女)、徐岩法等。
  (陈林伦任内)陈岩法、胡淑眉(女)、彭菊芳(女)、徐振堂、金永财、胡爱琨(女)、沈明月(女)、陈笑妃(女)(后二人为幼师)等。
  (陈林双任内)夏仙婷(女)、胡淑眉(女)、胡爱琨(女)、李文兰(女)、应秀敏(女)、徐火根、应英(女)、应丽平(女)、金月红(女)、夏根来、吕云龙、徐彩秋(女)、应淑贞(女)、吕笑群(女)等。
  学舍的拓宽1954年应文印任内,在陈氏宗祠后面新建了两个教室。1964年,在新教室对面又建了两个教室和两个房间,同时开辟了操场,挖了井,筑了围墙。
  1985年,村里拨款在后岭头新造了教学楼一幢,占地总面积1100m2。1986年度第一学期,前陈小学正式搬入新教学楼,结束在陈氏宗祠办学110余年的历史。
  一百多年来,前陈小学为国家培育了不少人才,为提高前陈人的文化素质作出了贡献,在各个不同时期都有比较突出的成绩,因此前陈小学在邻近各村、各乡是一所比较有名的老牌小学。
  戴帽初中 1969年第一学期,前陈小学下放大队办后,曾附设一个初中班,一段时期成了戴帽初中。1971年,县里发文前陈小学仍转为公办。1973年,附设初中班并入溪岸初中。
  耕读小学
  1964年9月至1968年7月,前陈还开办了一座耕读小学。让一部分不能到全日制学校读书的儿童进校实行半农半读。学生二三十人,校址设在褒功祠,教师:夏仙婷(女)。
  幼儿园
  1977年下半年创办,设学前班,入学幼儿二十来人,陈福玲担任幼师。1978年由沈明月接任,1985年下半年,增设一个中班,幼师陈笑妃。以后一直维持大班、中班两个班。1994年下半年,沈明月、陈笑妃外调,幼师由陈香月、陈锦绣担任。1995年下半年,陈锦绣调走,由陈玉宵接任。幼儿园学址设前陈小学内。现有入学幼儿七八十人。
  除村办幼儿园,陈玉宵于1994年私办一个家庭幼儿班。1996年下半年陈玉宵进幼儿园任教后,陈月钦接着亦私办一个家庭幼儿班,招收幼儿十余人。
  民众夜校
  解放前,村里办过民校。解放初那几年办过冬校、农民夜校等,利用夜晚,组织农民学文化,搞扫盲。

知识出处

前陈村志

《前陈村志》

本志采用条目式分类编排。除序、大事记、小溪田简介、跋外,设地理、村庄、村民、组织、农业、林果业、索面、工业、商业、教育、卫生、文化、民俗、人物、俗文学和丛录16个类目,类目下设若干细目。志末设村民世系和直传。

阅读

相关地名

前陈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