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陈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288
颗粒名称: 耕作制度
分类号: F322
页数: 2
页码: 74-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明代至1996年浙江省永康市前陈村耕作制度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耕作制度 农业经济 前陈村

内容

水田 明代,以迟水稻一熟制为主,少数田块于秋冬季种荞麦或马料豆等。明隆庆年间(1567—1572)玉米开始引入,迟水稻收割后,秋季逐步以种植玉米取代荞麦等成为主要作物。
  清代,始有绿肥、油菜和大小麦种植,出现早稻—玉米—麦三熟制。但多数田块仍以冬夏与夏秋两熟制为主。
  民国,一般是单季早中稻—玉米—麦三熟制,田地较多的农户,冬季不种麦或少种麦,一部分耕地种绿肥。也有的户,在土质差的田块,秋季不种玉米,而种豆类、荞麦、萝卜等。
  解放后,全面推行“三改”:改一熟为多熟;改单季晚稻、迟熟中稻为早中稻;改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特别是秋作,扩大玉米面积,缩小豆类等低产作物面积,不种荞麦,实行玉米田带豆,夹种萝卜等,达到一熟多收。
  1956年,推广双季稻,减少秋玉米面积,形成新老两种“三熟制”,即“水稻—玉米—麦”和“早稻—晚稻—麦”。1964年起,双季晚稻面积超过秋玉米面积,成了后熟当家作物。
  1980年,开始种植杂交晚稻,1981年,大幅度增加杂交晚稻种植面积,1983年全村第一年实现后熟超前熟。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根据人多田少特点,适应发展抽索面传统副业的需要,大幅度减少绿肥种植面积,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小麦种植面积从1982年的277亩上升到1990年的340亩。1996年,在市农业部门的推动下,在全村最肥沃的田片—上门畈,开辟了小麦丰产示范方,村民相约一起连片种植小麦230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平均亩产达到580市斤。最高陈显贵户的一丘田(24把),亩产700市斤。
  旱地 明清时期,以“小麦—早豆—粟”或“小麦—夏秋豇、绿豆”或“小麦—棉花”为主。
  民国以来,以“小麦—早豆”为多,也有的拿出一小块地,种点络麻、油麻等,种蕃薯的很少见。
  解放后,以“小麦—早豆或秋豇、绿豆或棉花、或蕃薯”为普遍。八十年代中期,发展了大批柑桔,旱地粮食面积大大减少。

知识出处

前陈村志

《前陈村志》

本志采用条目式分类编排。除序、大事记、小溪田简介、跋外,设地理、村庄、村民、组织、农业、林果业、索面、工业、商业、教育、卫生、文化、民俗、人物、俗文学和丛录16个类目,类目下设若干细目。志末设村民世系和直传。

阅读

相关地名

前陈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