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陈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254
颗粒名称: 地理
分类号: P942.55
页数: 11
页码: 18-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东汉至1996年浙江省永康市前陈村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理 位置 前陈村

内容

前陈村位于永康中部球川小盆地中央,距330国道8公里。东经120°07′35″,北纬28°58′34″。东与林坑陈、西坑、汤店交界,南邻前俞、上徐店,西接后沈、下柏石、张坑,北连上胡、大塘夏、黄岗。全村域界东西宽1630m,南北长1500m,土地面积约1.09平方公里。
  前陈与以下村镇的距离(直线,下同)为:永康市区12.5公里,芝英4公里,古山4公里,方岩7公里,石柱15公里,清渭街4.5公里,象珠6公里,八字墙20公里,唐先7公里,四路口12.5公里,小溪田8公里,铜山12.5公里,壶镇坑沿21公里,根溪30公里。与邻县市的距离为:金华48公里,东阳32公里,武义31公里,缙云34公里,义乌36公里,磐安29公里,杭州137公里。
  地质 地貌
  前陈地质属晚白垩系方岩组地层。主要岩石为红紫色粗砂岩、紫红色砂砾岩,砂砾岩胶结物多为钙质和泥质,易被流水侵蚀切割。地面组成物质性质以碎屑岩、红岩、坡积、坡积松散堆积为主。发源于龙窟坑(今太平水库)把永康盆地上半部分割为东西两爿的永康中条山系(古称卧龙山、凤凰山),从大山、石牛山、石仓岩逶迤南下,其一支在上胡村北,以球溪峡谷为界,分为东西两支,呈八字形走向延伸入境,至下徐店村南靠拢,构成了前陈北东西三面环山的畚箕形小盆地地貌特征。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海拔高程在110—250m之间,为永康盆地边缘的低丘岗地。其土壤为紫砂土,土种为红紫砂土、红紫泥土和砾质红紫砂土。
  山原
  西条
  林勤山 呈东西向横卧于村域西北部。长方形平顶,顶高155m。山顶有一平地洞穴,俗叫“野猪冲”。洞口扁平,人屈腰可进,洞内宽大,不知高深。据传,此
  洞一直通到清渭街大阳沟。林勤山东坡称为杉树坑,旧时上胡村本保殿建于此地,已圮。
  西山 山后人习惯叫盛山,也叫顺山。坐落在前陈村域西部,呈不规则椭圆形。顶高242m,为附近最高点。西山北部与林勤山相对的一面叫山后坑。西北部与黄岗山片交界的岗头叫山虎贡。东北部伸向球川小盆地,与对面东山隔畈相望的一块叫麻车山,顶高157m。麻车山颈北面山谷叫马立犬,向东延伸一平岗,叫岩塔背。七十年代,村民开始在此取石,遂成为采石场。东南部延伸的一长低岗一直到村落西北角,叫后岭头。麻车山与后岭头之间的山谷,上部叫西山坑,下部叫碗连坑。西山坑右边一岗头叫耙陇岗,耙陇岗右边临前俞山交界的一块叫畚箕坤。鸟瞰西山,似一条蟠踞的苍龙,郁郁深深,气势磅礴。西山是前陈的西屏障,旧奉为祖山。堪舆家言,西山“龙脉”从山顶向东分两支,分别沿麻车山、后岭头延伸到村落。有的甚至称西山“落龙”一直向南延伸到长城、黄城里、大小花园一线。站在山巅向南眺望,一条十多公里长的低山丘阜景色尽收眼底,12.5公里开外的永康市区清晰可见。西山作为祖山,在前陈人的心目中是亲切的,也是神圣的,一些岩石、洞穴,或依形态,或揣神韵都被赋予神秘美好的名称,如“凤仙姑娘”洞及附近的“仰天饭甑”、“仰天麦磨”、“仰天灯盏”,“仙人”居住的“仙岩屋”及“仙人驾耙”留下的“耙陇岗”痕迹等,留给后人许多美丽动人的遐想。
  东条
  大坑、小坑 坐落在前陈域界的最东北,与林坑陈山交界处,背球溪坑。大坑高206m,小坑高186m,是两个相连的山谷。相传很早时候大坑有座寺庙,两块山上各有一处粗糙的石刻,所刻文字几百年来无人能完全认得和解得。小坑那块刻有部分反写字体的,相传是部“天书”,记载着“大坑一缸金,小坑一缸银”的秘密,成了人们世代历久不衰的话题。
  邵宅坤 坐落在小坑以南,是一个狭长弯曲的山谷。清同治初年,地方民团与太平天国士卒在此发生过一场激战。有几个太平天国士卒被打死埋在此处,这座“长毛坟”依稀尚在。
  白乌赖 邵宅坤的斜背面,面朝球溪,顶高188m。白乌赖背面叫木杓山。白乌赖与东山交界处有一条白乌赖岭,是村民从上门畈去潘坑必经之路,1963年修建太平水库西渠时被破。
  蒋塘坞岗 坐落小坑对面,顶高186m。蒋塘坞岗山坡上过去有个小村庄,
  以山取名。从蒋塘坞岗东南沿岗而下是白方岩。白方岩与小坑之间的山谷叫枫树坑。出白方岩就是崖固岭,是旧时前陈村民去古山的必经之路。
  经堂山 坐落在前陈域界最东部,崖固岭的南面,高193.3m。相传经堂山脚,古时建有经堂庵。经堂山左右两个山谷,分别叫前山坑和油麻坑。
  横山 经堂山以南,狭长浑圆形似青鱼背脊,面东背西,稍弯曲。东面山腰有一个几间房子宽的高大石洞,俗叫“明星岩”。民国三十几年,人们在这里修了“丈夫殿”。自那以来,香火断断续续。横山以南耸起的一块叫飞凤山,属上徐店村界域。横山与飞凤山之间的山谷叫老龙坑。
  经堂山、横山、飞凤山,两头高中间低平修长,形似一只展翅金凤,村民有时统称为飞凤山。经堂山尖是三山的最高点,俗称“飞凤冠”,是前陈的望山。明朝中叶前陈发族祖陈杰、陈瑛两兄弟,同时起造台门、厅堂,都把中轴线对准“飞凤冠”,以取万年吉祥之兆。
  中条
  东山 俗叫龙山,坐落在村前。从白乌赖山延伸,突兀于球溪小盆地东北部,把前陈田畴上半部分割为西宽东窄的两块。东山以下是大坟山,大坟山以下是小坟山。大坟山与小坟山交界的一片叫门口山,小坟山南坡叫禄常山。东山、大坟山、小坟山连成一体,逐级降低,形似一只伏虎,护着村庄。东山山谷叫东山坑,坑里有一座古墓,墓穴前有两块巨石,一块形似乌纱帽,一块形似木鱼。相传墓主人是前陈一个弃官做和尚的祖先。东山后山腰有一巨石,石洞里曾潜居着一条大蛇。民国年间直至五十年代中期,多位村民从小洞口曾窥见过它的一斑。据说,蛇的鳞片有2分硬币那么大,腹部鳞片有食指那么宽。1955年上胡村石匠胡直卿用炸药破石,拟取夜明珠,自此以后人们再未见到那条大蛇的踪迹。
  溪流
  球溪 发源于古山镇丁坑石牛山。经大雪口、弓塘、榔山殿,出上胡峡口,入前陈地段。沿白乌赖、东山山脚,从龙踪处向西侧穿过门前畈,至村庄前,去上徐店地界,然后过下徐店,在柿后、溪岸交界处汇入华溪。球溪干流长10.6公里,流域面积17.39平方公里。流经前陈地段长985m。前陈地属球溪坑,坑以球溪得名。球溪同西山一样古老。据传,最古时,球溪在前陈地域的走向,是出上胡峡谷,直泻东、西两山之中。前陈村后的小荷塘、大荷塘、菜园塘和川塘,就是那时
  河道遗留下的一抹痕迹。早年开天辟地,就从这条线上挖出了鹅卵石和黄砂。有了前陈村落以后,经过祖祖辈辈的改造,河道才向东条、中条山脚转移,沿白乌赖、东山、大坟山山脚去上徐店地域,大坟山伸向村东的一个岗阜叫“钓鱼台”,相传就是当年村民垂钓的地方。
  西溪圳 俗称“小溪沿”,光绪永康县志山水图上标的是“前源”。是一条宽不到二米的球溪小支流,发源于黄岗的鸟皮坑,汇黄岗、张坑、胡村、白麻塘的水,从西山的山北山脚向东沿林勤山北麓,再汇从后力坑流来的水流向上胡,在上胡村口汇入球溪。“小溪沿”很不起眼,对前陈人的生产、生活却关系很大。据传古时,小溪出林勤山北麓即转南而下,过上胡殿前,流经上门畈上中部,至龙踪处才汇入球溪,在前陈地域上部形成球溪从东边山脚流,小溪靠西边山脚流的两条溪流平行而下的局面。前陈北头靠近上胡的一块南北向狭长低丘山地,就因为是夹在两条溪流中间,而形象地取名为“上水鲶鲐”。《陈氏宗谱》卷八刊载的盛94公和让97公的两幅墓图,曾清楚地画出了小溪当时走向方位。让97公墓图称小溪为“西溪圳”。现上门畈中央那口北南向狭长的叫“圳”的塘,就是小溪从那里经过的历史佐证。
  田畴
  球溪小盆地片 地处小溪沿以南,西山以东,白乌赖山、东山、大坟山以西,南与前俞、上徐店田块接壤,包括林勤山后畈、上门畈、山后坑、西畈、后田畈、隔溪畈、东畈等,共310余亩,是前陈的主要耕作产粮区。
  潘坑狭长谷地 地处经堂山、横山和白乌赖、东山、大坟山两条山系之间,从崖固岭脚至下新塘一线。包括大坑、小坑、潘井坑、潘坑、经堂前、岭后等,约80亩。
  泉靠头 坐落西山西南山脚,邻后沈、下柏石田片,属插花田,共30余亩,原是下柏石人的土地,土改时划入前陈。1985年修通的世雅、清溪公路横贯此畈。
  水库 山塘 溪坝
  山后坑水库 也叫上新塘水库,坐落在山后坑口,原是面积很小的上新塘。水库面积约15市亩,库容量80000立方米。
  小坑水库 坐落在小坑山谷,水库面积约9市亩,库容量50000立方米。
  下新塘 坐落潘坑口,水塘面积约4市亩,蓄水量约5000立方米。
  其他山塘 山后坑米筛塘、山后坑口藕荷塘、山后坑口三眼塘、山后坑口官塘、山后坑坤塘、山虎贡山脚八十塘、林勤山山脚塘、上胡殿前塘、白乌赖双畈塘、白乌赖五十塘、九丘百央二头塘、九十百廿塘、馒头山搭双畈塘、大路三百岩塔塘、上岩塔塘(采石形成的一口新塘)、退火丘五十塘、大坟山脚塘、门口山六十塘、常山脚新屋塘、小坟山四十塘、钓鱼台三门塘、平桥头岩塔塘、碗连坑莲荷塘、碗连坑上长塘、碗连塘下长塘、西畈下排塘、西畈西塘、后岭头芦葫颈塘、后岭头道上塘、后岭头前和尚塘、畚箕坤山脚塘、小坑两头塘、小坑水库边塘、崖固塘、白方岩棺材塘、邵宅坤塘、潘坑下派塘、前山脚莲荷塘、经堂前塘、横山脚米筛塘、横山脚上龙公塘、四十坟下龙公塘、横山脚陈毛塘、深塘下街塘、小山头蟹伦塘。
  六百坝 在上胡村口下,灌溉上门畈上片农田。
  白乌赖坝 在白乌赖山脚,灌溉上门畈上片农田。
  龙踪坝 在东山脚,灌溉上门畈下片和隔溪片农田。
  杨树潭坝 在三星桥下,灌溉村前一片农田。
  龙头潭坝 主要用于洗涤。
  溪潭 有滴水岩、六百湾、杨树潭、龙头潭、溪孔湾。是村民垂钓、洗澡、洗涤的好处去。
  气候
  前陈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西伯利亚冷空气带来寒冷干燥的气候,而夏季热带太平洋气团又使气候变得炎热。春季气温回升,农耕开始之际,受暖湿气流影响,春雨绵绵。夏初极锋滞留,降水进入高峰,对稻果播种、栽培或萌芽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水热条件,盛夏高温喜光经济林果得以丰产。秋季气湿渐降,光温互补,对农用物灌溉成熟以及收晒十分有利。
  在热量上具有春早冬迟、生长期长、积温多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7.0℃,≥10℃,积温为520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0小时,无霜期245天。雨量较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450mm,为永康低丘温湿区。同时,受地形影响,又兼有明显的盆地气候特征,河谷与山地间也存在着明显立体气候。在河谷海拔120m以
  下,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中,宜种植以水稻为主的作物。在海拔120—160m丘坡,由于有逆温层存在,又有适宜的土壤,是林果旱作的良好生长条件。其四季具体特征:
  春季 3月16日至5月20日,共66天,季内以东北风为主。盆地内回温早,升温快,具有光、热、水同步的特征,以日晴夜雨为常。惊蛰前后初雷,3月中旬终霜。在强冷空气影响而西南暖湿气流特别活跃或强盛的年份,常出现低温阴雨,导致“倒春寒”,危害早稻育秧。
  夏季 5月31日至9月25日,共128天,多东南风。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梅雨季,雨水多,雨量集中,降雨量占全年一半,且多大暴雨,易洪涝灾害。春末夏初还可能出现大风冰雹。进入盛夏后,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高温少雨强光照,常形成伏旱,甚至伏秋连旱。八、九月受强台风影响,还会出现大风暴雨或冰雹,再次引发洪涝。有的年份出现水旱灾并发。
  秋季 9月26日至11月25日,共61天,以东北风为主。气温渐降,天高气爽,昼夜温差大。9月上中旬冷空气侵袭或台风影响,也会出现低温阴雨,形成冷害。有的年份则出现秋旱,甚至秋冬连旱,初霜约出现在11月中旬后期。
  冬季 11月26日至翌年3月15日,共110天,受北方极地干冷气团影响,盛行偏北风。天气晴冷,多霜多冻,最冷的一月份,曾出现极端最低气温—11.8℃。三分之二年份有大雪,烂冬和旱冬年份各占三分之一。
  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依次为:
  干旱 伏旱居多,秋旱为次,冬春旱现象间有发生。发生旱年的频率较高,历史上是制约农业生产最主要灾害。
  洪涝 日雨量在50mm以上的暴雨,相对集中在5、6月和9月。有的年份曾出现日雨量在80mm以上的大暴雨和1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给农业生产和村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冰雹 前陈处在清溪、大塘、唐先、桥下、四路冰雹带的边缘,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倾刻之间造成极严重的破坏。
  此外,还有大雪、大风,包括雷雨大风、冰雹大风、台风,强冷空气大风和龙卷风,以及低温冷害。
  灾异记录南宋 嘉定八年(1215)春始连旱八个月,为历史最高记录。元朝 后至元二年(1336)春至七月大旱,民饥。
  至正十三年(1353)秋旱甚,颗粒无收。
  至正十六年(1356)大旱。明朝 洪武二年(1369)五至七月不雨。
  永乐三年(1416)六月大旱。
  宣德九年(1434)夏秋连旱。
  正统三年(1438)夏大旱,颗粒无收。
  天顺元年(1457)六七月大旱,田禾枯萎。
  成化十九年(1483)冬月大雪,一夜深五尺。
  成化二十二年(1486)冬月大雪,一夜深五尺。春夏大旱。
  弘治四年(1491)大旱,民采蕨食之。
  弘治十三年(1500)九月十三日子时地震。
  正德三年(1508)五至十月不雨,单季晚稻,豆、粟无收。
  正德四年(1509)六月大霜(金华八县皆然),树叶枯杀。
  嘉靖八年(1529)七月大水。
  嘉靖十八年(1539)六月六大雨浃旬(金华八县皆然)。
  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田地荒芜,物价暴涨。
  嘉靖二十九年(1550)五至七月大旱。
  隆庆三年(1569)七月蜃出水溢。
  万历十五至十七年(1587—1589)三年连旱,斗米千钱。
  万历二十六年(1597)大旱。
  万历三十二年(1614)十一月初九夜,地动(微震)。
  崇祯三年(1636)秋大旱,斗米千钱。
  崇祯十五年(1646)大旱。清朝 顺治三年(1646)夏旱,斗米千钱,次年民饥。
  顺治十三年(1656)正月初五至二十日,雪深五尺,树木枯死。
  康熙六年(1667)四月连日大雨,溪水泛滥,冲及田庐。
  康熙九年(1670)十二月雨雪,五日高与身齐。
  康熙十年(1671)五月下雨断续至九月。
  康熙十五年(1676)秋旱岁荒。
  康熙二十三年(1684)旱,民大饥。
  康熙二十六年(1687)大水成灾。
  康熙二十七年(1688)旱,夏无麦,民饥。
  康熙五十四年(1715)旱灾。
  康熙六十年(1721)大侵,斗米千钱。
  康熙六十一年(1722)大旱。
  朝隆十六年(1751)秋大旱,民饥。
  嘉庆十六年(1811)大旱,灾重(全国性)。
  嘉庆二十五年(1820)五至七月无雨,大旱。
  道光十一年(1831)夏旱。
  道光十四年(1834)春夏大疫。
  道光十五年(1835)大旱。
  道光二十六年(1846)五至七月大旱。
  道光二十九年(1849)旱甚(全国性)。
  咸丰二年(1852)五月初至十二月不雨,岁大侵。
  咸丰五年(1855)冬大雪,平地尺余。
  同治二年(1863)夏秋旱,民饥甚。
  同治三年(1864)仲夏至严冬久晴不雨,谷蔬不熟。
  光绪元年(1875)春水潦。
  光绪四年(1878)春夏水潦。
  光绪五年(1879)闰三月二十五日申刻,倾刻雨雹盈尺,屋无完瓦,麦不留根,茂树芳葩形同釜底焦薪燔炭。
  光绪七年(1881)冰雹,从升平至义和一线,屋瓦皆裂,稻谷尽坏。
  宣统二年(1910)夏水灾。民国 民国三年(1914)入秋以后大旱成灾,民食困难。
  民国四年(1915)去冬今春28天大雪,冻害一个半月。
  民国十一年(1922)六月大水,球溪泛滥,洪峰淹过陈氏宗祠墙壁第七层砖。
  民国十三年(1924)大旱。
  民国十四年(1925)大旱。
  民国十六年(1927)秋大水,溪城头被冲断。
  民国二十三年(1934)当早禾抽穗,中稻含胎之时,夏至日开晴,严旱一直至七月中旬。是年1月28日,最低气湿—9.4℃,8月26日,最高气温达44.6℃。
  民国三十三年(1944)大旱一直延至九月下旬。共和国 1951年二至四月春雨绵绵,冷空气频袭,烂秧严重。
  1953年春夏之交,42天不雨,凡十部水车翻水过岗,抢种水稻。
  1955年6月4日下午冰雹。
  1956年8月1日夜台风暴雨。
  1961年2月15、16二日大雪,积雪52cm。6至8月80天不雨。
  1962年9月5、6二日大风暴雨。11月始连晴148天,溪水断流,塘库干涸。
  1964年夏、秋、冬连遭三场干旱。
  1965年四月低温阴雨,早稻烂秧。
  1967年7至10月久晴不雨,112天大旱。
  1968年8月1日大暴雨。
  1969年6月25日至7月3日,连降暴雨。夏旱、秋旱各40余天。
  1970年1月14日至16日降雪,气温降至—11.8℃。
  1971年5月3日大风冰雹,小麦和未割大麦打光。
  1972年2月6日、7日连降大雪,积雪20cm。
  1973年5月15日至18日大雨。
  1975年7月29日至31日台风袭击。后熟低温阴雨,部分晚稻翘稻头。
  1976年百天大旱。
  1977年一至二月四场大雪,连续低温严寒,许多桔树冻死,此后3年基本无收。
  1978年夏秋冬连旱。
  1980年2月7日、8日连续降雪,雪深盈尺。
  1983年7月6日至17日,几场暴雨,溪水泛滥。
  1985年7月30、31日暴风雨。
  1987年7月28日七号台风侵袭,大降暴雨,球溪洪水淹到上厅明堂台门口台阶,仅剩一步踏道。大坑、白乌赖、东山后几处山体滑坡。
  1988年5月3日气温高达37.2℃。6月中旬多暴雨,6月25日始连续晴热高温,7月3日至31日,持续高温在38℃。
  1989年5月28日暴雨,6月25日至28日四天暴雨,7月22日、23日,九号台风带来持续大暴雨。
  1990年6、7月晴热高温。8月下旬连遭12、15、17、18四次台风袭击,尤其15号台风,风大雨大持续时间长,为害严重。
  1991年6月22至7月下旬高温无雨,12月28日至30日,持续低温,长时间降至—9.5℃以下,柑桔大面积冻死。
  1993年7月出现近三十年未见的伏中带梅天气,7月21日至28日,日均气温只有26.4℃,比常年日期平均值低3.5℃,接近1972年。7月19日至28日,有雨日十天,日照仅27小时,为历史记载所未见。
  1996年11月9日21时56分,南黄海海域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中位置在东经123.1度,北续31.7度,距永康500公里左右,属有震感范围。
  野生植物用材、薪炭林 马尾松、杉木、木荷、黄檀、青栎、锥栗、苦楝、香樟、侧柏、桧柏、冬青、女贞、黄杨、白杨、杨柳、泡桐、梧桐、喜树、栋、栎、杞、榆、椿、枫、苦槠、檫、槿、荆、〓、槐、水杉、桉树等。经济林 棕榈、油桐、油茶、乌桕、柑桔、枇杷、石榴、无花果、桑、茶、枣、杏、橙、柚、梨、李、桃、蕨等。竹类 毛竹、紫竹、笙竹。药用类 香附、薄荷、紫苏、荆芥、车前子、金银花、栀子、半夏、百合、青蒿、山药、地榆、陈皮、茅根、扁豆、益母草、白芥子、蒲公英、山楂、鱼腥草、酢浆草、虎耳草、凤尾草、金钱草、马齿苋、芦根、合欢、龙胆草、岩柏草、钩藤、野百合、七叶一枝花、菖蒲、一见喜、木槿花、女贞子、地丁草、米仁、杜仲。观赏类 水仙、腊梅、迎春、牡丹、芍药、蔷薇、玉兰、山茶、茉莉、海棠、芙蓉、桂
  花、映山红、木槿、鸡冠、荷花、葵、菊、兰花、芭蕉、万年青、玫瑰、月季、竹柏。
  野生动物兽类 黄鼬(黄鼠狼),野猪,豪猪,麂,狸,兔,獾,松鼠,山狗,野猫,穿山甲,蝙蝠。据志,古时明星岩曾打下老虎,四十——六十年代,一段时期山后坑有狼出没。鸟类 鹊、鸦、雉、斑鸠、鹁鸪、鸽、百舌、八哥、黄莺、蛇雀、猫头鹰、杜鹃、啄木鸟、老鹰、麻雀。鱼类 鲤鱼、鲢鱼、鳙鱼、青鱼、草鱼、乌鳢、鲶鲐、黄辣刺、黄鸭、石斑鱼、鲫鱼、麦鱼、黄沙钻、花溪斑、翘咀白、泥鳅、黄鳝、河鳗。介属 龟、鳌、蟹、蚌、蛤。肢节类 虾、蝎、蜈蚣。两栖类 青蛙、蛤蟆、蟾蜍。爬行类 蜥蜴、壁虎、水蛇、乌梢蛇、腹蛇、银环蛇、节节鸟、眼镜蛇、两头蛇。软体类 螺蛳、田螺、蚌、黄蚬、蜗牛、蜒蚰。环节类 蚯蚓、蚂蝗。昆虫类 蚕、黄蜂、九里道、蝉、蝼蛄、蟋蟀、牛虻、蚊、蝇、螳螂、尖头蚱蜢、大头蚱蜢、灶鸡、纺织娘、黑蚁、萤火虫、蝴蝶、蜻蜓、蜘蛛、金龟子、天牛、蟑螂、金铃子、松毛虫、粘虫、蚜虫、介壳虫、象鼻虫、稻纵卷叶虫、飞虱、地老虎。

知识出处

前陈村志

《前陈村志》

本志采用条目式分类编排。除序、大事记、小溪田简介、跋外,设地理、村庄、村民、组织、农业、林果业、索面、工业、商业、教育、卫生、文化、民俗、人物、俗文学和丛录16个类目,类目下设若干细目。志末设村民世系和直传。

阅读

相关地名

前陈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