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田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陈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253
颗粒名称: 小溪田简介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2
页码: 16-17
摘要: 小溪田,坐落在永康东北桥下镇东南2公里处。东接下贵,西靠后宗胡,南望形塘、樟川,北近梅陇、奠川。旧属义和乡二十六都,解放后与下贵同为一个行政村,属桥下镇。自陈景泰创居李川至今日最小彝字辈,已历16代、480余年。清乾隆后期陈景泰九世孙陈德务、陈德红兄弟徙居处州十一都蒋坑,至今也已历8代、200余年。李川地域呈倒畚箕形。三姓姓不同,但怀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睦团结,建设一个富饶的小溪田。此外,陈加登、陈凤升、陈章时等,担任多年生产队长,为小溪田的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 小溪田 介绍 前陈村

内容

小溪田,坐落在永康东北桥下镇东南2公里处。东接下贵,西靠后宗胡,南望形塘、樟川,北近梅陇、奠川。旧属义和乡二十六都,解放后与下贵同为一个行政村,属桥下镇。
  小溪田,原名李川。始祖陈景泰(1477—1546)是球川祖陈子贵十二世孙,“度量渊宏,襟期轩豁,积德累仁以启其后,相地脉,览胜境,于义和乡见有平原沃野,水秀山明之地,乃大启疆宇,不忘所自,而名曰李川”。自陈景泰创居李川至今日最小彝字辈,已历16代、480余年。清乾隆后期(1785—1795)陈景泰九世孙陈德务、陈德红兄弟徙居处州十一都蒋坑,至今也已历8代、200余年。
  李川地域呈倒畚箕形。东有上坟棋盘山,下坟荷花芯,南有前黄山、铁钉山,西有纱帽山,东北面有长山头,联东平天岗。发源于柘岭头的西溪,从东南入境,经村南,绕龙弯,转村西,从村西北毛林岩,流去贾宅地域,汇入华溪。弯弯西溪两岸是一片开阔田野。溪田岭、晏塘岭、后宗胡岭、梅陇岭分别从东南西北四面通向村畈,陈景泰子孙就以这一依溪傍畈的地貌特征,给李川取了一个新名字:小溪田。
  小溪田村庄呈正方形。村前有门口塘、横头塘。村右是西溪,通过千秋桥,通向贾宅、溪边颜到东永公路。村左隔村大会堂就是下贵。村后是一片开阔地,原筑有风水岸,叫“北河塍”,修建机耕路时被平。老屋在村西,俗叫“大明堂”,是李川发祥地。老屋的西北角是李川陈氏祠堂,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老屋后面叫后塔山,建村初期栽有樟、槠树,两株古樟一株已砍,现尚留一株,树干围三人合抱。解放后新建民居多在村南和村东。
  现小溪田有75户、251人,除陈姓,尚有郦姓和吕姓。郦姓清末民初迁自后郦,现有四五户、一二十人。吕姓是太平水库移民,六十年代从太平移来。三姓姓不同,但怀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睦团结,建设一个富饶的小溪田。
  小溪田同祖处前陈一样人多田少,解放前靠种租田、帮工和外出做手艺度日。解放后,生产才得到发展,村民的生活和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
  小溪田的养蜂业,六七十年代曾名闻全县。1966年开始大队创办养蜂场,到七十年代初期,发展到八个放蜂大组,养蜂近千箱,成了养蜂专业村,被冠以“甜蜜村”荣誉称号。依靠养蜂的收入,1968年买了拖拉机,修通了到桥下的机耕路。1974年通电,1976年造起四个教室的新学堂,1983年建起大会堂(又称影剧院),1987年拓宽机耕路通汽车,新建千秋桥,1993年加固加高蹬步头拦水坝,引水灌溉八百、江畈40多亩农田。
  1974年开辟的柑桔园,当时也同养蜂一样小有名气。现全村有柑桔60多亩(包括下贵部分)。
  八十年代,村民从养蜂转向兴办工厂走工业致富之路。1976年村办五金厂,有六张炉,20多名工人,现全村有厂家3家。
  小溪田的陈云华,1965—1977年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养蜂业和柑桔都是在其任内发展起来的。现在陈彪担任村支部书记,带头办厂,带出了几家个体私营企业。
  此外,陈加登、陈凤升、陈章时等,担任多年生产队长,为小溪田的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

知识出处

前陈村志

《前陈村志》

本志采用条目式分类编排。除序、大事记、小溪田简介、跋外,设地理、村庄、村民、组织、农业、林果业、索面、工业、商业、教育、卫生、文化、民俗、人物、俗文学和丛录16个类目,类目下设若干细目。志末设村民世系和直传。

阅读

相关地名

前陈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