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间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俞溪头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9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民间故事
分类号: I277.3
页数: 5
页码: 109-113
摘要: 本节介绍了流传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俞溪头村民间故事,包括俞溪头与青山口、沙泉公巧遇金华老龙、勤政为民的俞玉韬等。
关键词: 民间故事 传说 俞溪头村

内容

俞溪头与青山口
  明朝中叶,青山口俞氏要建宗祠,与同村的其他姓氏发生地基纠纷。当时由于俞氏在青山口,人丁少,各方面在村里都形不成优势。青山口大姓,以强欺弱的事屡有发生。俞氏人为建造祠堂地基一事,不得而已打官司于县衙门。青山口大姓主祭家长与衙门知县是熟人知已,知县要亲自下乡察访处理此案。
  青山口俞氏人,诉讼官司到县衙门,知县不管不问,官司打不赢已成定局,在无可奈何情况下,派人来俞溪头向氏族人求救帮助,刚好沙泉公告老退休在家,来人向沙泉公说明来意,沙泉公答应帮忙其事。
  一日刚巧芝英集市,沙泉公买好鸡蛋,手拎凉笼篮,站在路中央守候着。这日永康知县去青山口路过芝英,但见一干人鸣锣开道,后面跟着手执“严肃”“回避”和刀枪的列队,最后是抬轿者,里面坐着知县老爷。役差在前吆喝,忽见一老头在前拦住去路。役差大声吆喝,老头还是不走。役差没法,向知县汇报大路上有位老头在拦路,知县听罢大怒:“谁人敢这样大胆。”于是他亲自下轿过问,一看原来是府太爷俞沙泉。知县面带喜色,躬身作揖道:“俞太爷,您好!不知在这里有何贵干?”沙泉公答曰:“我要到青山口侄子家去,侄子要竖大屋供羹饭牌。”知县听罢即令众人打道归程回归县衙门。
  从此青山口俞氏人平平安安地建好祠堂,青山口人为了感谢沙泉公的帮助与俞溪头结为友好村。俞溪头、青山口村,每逢修谱庆典,双方都以礼赠送道贺,习俗一直延续至解放。
  沙泉公巧遇金华老龙
  明弘治十八年进士俞敬,又名沙泉,在南京任工部清吏司主事期间,从南京旋归故里探亲,途经杭州乘船到兰溪水码头时,巧遇龙王化为一老翁。沙泉公看老翁白发银须,仙风道骨,举止不凡,上前问及几句,语甚投机,老者自称是金华八仙府人氏,遂约沙泉公一路行归程。老者当知道沙泉公是在南京任职回来探亲的,十分夸奖沙泉为人孝道的美德。在途中,俩人谈天说地,称兄道弟。行至下茭道村,老者向沙泉公辞别。临别时,老者对沙泉公说:“贤弟在旅途中你帮我不少忙,我真是感激不尽,我们就结为兄弟吧!”于是俩人对天三拜。拜毕,老者从身上取出白摺扇一把,送给沙泉公。并说:“沙泉贤弟,我无以感谢。他日贤弟家中若遇大旱之灾,可携此扇扇一下,就会帮你效劳解救。”沙泉接扇在手,半信半疑,又向老者作揖三拜,问老者:“老兄家住何处?”老者答曰:“敝居在这条坑里面不远,地名叫八仙府。”说罢转身就走了。
  光阴似箭,一别又是几年,沙泉公思念老者心切,带了家里的书童和银两,决意去金华一趟,寻访老者。主仆俩从永康入金华县境,就向人打听,八仙府在什么地方。回答的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八仙府的地方,俩人匆匆赶到下茭道,已是黄昏时分。夜里,沙泉公问及店主:“八仙府的地方?”店主说:“我们金华没有八仙府,只有八仙潭。八仙潭在我村北那条大山坑里,离这里大约10多里路,那儿山高林密坑长,是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地方。”
  翌日一早,主仆俩人就按店主详细指点的路线,从下茭道村北,顺着溪涧小道进坑。一进坑谷,果然看见两边山峰叠翠,怪石嶙峋,林荫深处,古木参天,主仆俩人艰难地攀藤附葛,踏石登攀。拐了几个弯,就到一削壁悬崖的山脚,这崖高数十丈,一道白练从悬崖绝壁飞腾而下。崖下一个深潭,潭水清清,深不见底。沙泉公对书童说:“八仙潭就是这里吧?”说罢就从书童手中接过白摺扇,拿过来深深地向潭水作揖道:“老兄啊,你贤弟俞沙泉今天来会你,你出来会一会吧。”说罢把白摺扇开一页,扇一下,顷刻,潭心中泛起一道旋涡。潭水渐渐涌动,沙泉顿觉奇怪。又把白摺扇开几页,潭水波涛浪拍澎湃,沙泉公又把白摺扇全打开扇,这一下非同小可,狂风大作,一下子把白摺扇卷入潭中。沙泉公大惊失色,惊叫道:“贤兄,就这样好吧,不要再发怒吧。”您这样显灵,我俞溪头若大旱,一定要来求您帮忙。”说罢即风止浪静。沙泉公又向潭水作揖三拜,当下沙泉公觉得八仙潭老龙,虽没有见面,不过总显其灵,心里是喜滋滋的,就与书童起程回俞溪头。
  自从沙泉公到过八仙潭后,俞溪头地方一遇上大旱,就组织祈雨队到八仙潭取龙求雨,且有求必应,因此俞溪头取龙求雨名气很大,祈雨队伍,经过的村庄,都纷纷在大路两旁摆上茶、粥、酒、瓜等食品,热情招待。
  勤政为民的俞玉韬
  俞玉韬在清康熙年间任望江县知县,任内力剔除旧积弊,举办公益事业,重民兴学,乐育英才。尽管是公务繁忙,始终坚持勤奋学习,手不释书。在文化教育事业上,进行全县户口编审,丁壮文化程度调查,推行重教政策。“开创童子科试,其治行在浙皖为第一”,每年应试者近千人,玉韬亲自任讲院官,一时人士被教化。教学主张,儒学振兴,弟子于堂,课艺程材出,经学解说,诱导使之的启发教育,还提倡对学生经常实行考试制度,其结果是大试大效、小试小效。
  望江县地处皖北长江边,素称译国。地瘠民穷,农耕原始,广种薄收。作为一县之主的父母官,下决心要发展农业,首先要改革农耕技术,经常与部下一起下乡搞调查研究。将老家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亲自选择一户至数户为农业技术示范户。对于一些思想守旧者,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对于不实行新技术者,并令其强制实行。
  望江县传统的农作物,主栽品种是粟,其次是玉米。栽培播种时,用牛翻耕后,以满天星撒播的方法种植。秋收后,每亩收粟产量不过是100多斤。有一年玉韬下乡察看农业生产情况,恰好正是粟苗管理时期,他就下轿与众差役一起帮农民进行疏苗间苗,每穴留2株,疏苗后又进行锄地铲草施肥,农民看了跪下向县爷求铙说:“老爷不要再拔苗吧,我们这么多苗都不够吃,疏间苗这么多,产量不会丰的吧!”玉韬耐心向农民讲解通过疏间苗锄土除草科学施肥等措施道理,能促使粟个体生长的优势,能达到群体增产的道理,如果我们这样而影响产量,秋收后照数解决赔偿。尔后多次帮助烧制焦泥灰等新技术,至入秋时;这几块土地生长的粟长势喜人。表现粟茎秆粗,穗大粒多,玉韬下令组织全县农民来参加学习,看了无不称奇,秋收后这几块地的粟产量亩产达300多斤。这一丰产经验,决定明年在全县推广,并令强制实行,通过新技术的推广,粮食产量增产数倍,老百姓丰衣足食,感恩不尽,立祠纪念。
  俞玉韬发奋读书
  清康熙年间,俞溪头有个叫俞玉韬的少年,在回光洞回光书院读书。他在这里勤奋学习苦读书而出名。玉韬的父亲名叫俞九晨。是个远近闻名的木匠,经常在毗邻村庄做木,因天天忙做手艺,对于儿子读书,从不过问。一天有人告诉他:“玉韬在回光洞读书,经常与群儿戏嬉,在外游荡,连教书先生都管教不了。”这话不知是直是假,常在脑子里想着。回家与妻子道及此事,心里越想焦燥,就自言自语地税:“我千辛万苦做手艺给你读书,希望日后头角峥嵘,出人头地,耀祖荣宗,到底事情怎样,总要去看个究竟,
  翌日,恰好民间过“七月半”。家家户户喜气洋洋过节日。玉韬的父亲念及儿子在外读书,打算趁过节的时候去看看,就叫妻子准备一点麻糍顺便带去。九晨手拎着装盛着麻糍的小饭篮,并带上了做木的斧头,大踏步向回光洞方向走去。边走边想:“如果儿子真不用功读书的话,就把斧头将他宰了算。”他急匆匆爬坡上岭,一进洞,但见儿子正在专心致志读书写字,心里怒气顿消。玉韬见父亲前来看望感激不尽,连忙站起施礼道:“阿伯您好。”礼毕,父亲叫他先吃麻糍再读书写字,可是玉韬边吃边在读书写字。麻糍是要蘸糖汤的,因为玉韬读书入了神,把麻糍误蘸到砚台墨水里了。父亲看了不惊失声一笑,忙问儿子糖汤甜不甜,玉韬随口说道:“甜!”后来玉韬终成大器,玉韬吃麻糍蘸墨当糖汤的的美谈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出处

俞溪头志

《俞溪头志》

本志记述以俞溪头村为主体,同时也记叙由俞溪头析居的有关村落。全志共分十五章,前设概述、大事记、后设后记、世系图录。世系图录中以俞姓为主,其他姓氏按进村先后顺序排列,包括俞、胡、陈、范、应、周、李、杜、郑、王、吕、郎、吴、富、程、杨、徐、梅、芦、楼、林、朱、黄、汪、陆、郭等26姓氏,男、女同样入编。

阅读

相关地名

俞溪头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