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戏班 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俞溪头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戏班 剧团
分类号: J892.4
页数: 4
页码: 95-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元代至1997年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俞溪头村戏班、剧团发展情况。
关键词: 戏班 剧团 俞溪头村

内容

俞溪头省感班
  省感戏,又称醒感戏。它是劝人反省、导人归正,并依附于翻九楼,水陆道场等宗教活动的一种剧种。永康省感戏,始于元、明,流行于永康县及其毗邻县市。在诸多省感班中,俞溪头省感班是永康省感班中较为出名的。据老年人回忆,清代和民国时期是俞溪头省感班鼎盛时期。据《俞氏宗谱》民国26年凡例22条规定:丑行辱身,“有玷宗祖,子孙若有不顾廉耻,甘为下流,习娼优隶卒等者,削谱不贷”。俞氏子孙对于从事专业演戏,剃头理发,饲养公猪,都属不顾廉耻甘为下流者,谱牒予以削行。可是俞氏大宗对于省感班却另有规定。省感班虽是业余剧团,只是在下半年入冬演出,所演的戏曲内容意义,有益于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去做人,在道德观念上有启迪作用,因此不在削行范围。
  光绪年间,俞溪头看戏的戏迷及演戏爱好者增多,禁令又有所松动,可以兼演民班戏婺剧。省感班,人才辈出。戏曲内容又多次进行调整充实,演出艺术水平不断提高。至清末民国巳达到登峰造极的辉煌时期。省感班每到一地演出,观众四方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常。这时期的剧团,以俞益进、俞益三、俞老会为代表的戏班表演艺术为最出名。俞益进演花旦角色,唱腔流畅,吐词清晰,表演细腻,动作优美,当时被誉为一代旦星。
  宣统年间至民国初,戏班充实了演出角色,演出技艺的提高,阵容进一步扩大,戏班负责人俞益元,主要演员有梅老花、俞岳铨,俞徐有,梅宝康等。俞益元是位鼓、吹、锣、琴、演戏的多面手,梅老花戏文烂熟,被同行誉为“活字典”,是民国初期俞溪头民班戏排练节目总导演。梅老花的儿子梅宝康演小生,扮相端正,唱腔噪音清晰,动作灵巧,做打滚,旋转,云里翻等高难度动作,堪称一绝。三十年代,芝英人,组建宏广舞台。梅宝康应聘入班,与著名正生李朝梭,丑角胡金水,金华花旦吕某,武小旦章起,大花脸潘宝叶,二花脸李亨攀等角色演出,主配角相得益彰,科班名声更加大噪。所到之处,观众都刮目争看,拍手叫绝。岳铨大花脸,嗓音浑厚豪放,震撼山岳。徐有小花脸,演戏滑稽,吐词声清音响,动作灵巧,称雄于戏剧界。
  民国时期,主要演员有俞益士,俞岩法,俞方来,并聘请池宅池卢章,芝英应高龙,下邵应则桃入班。戏班阵容整齐,演艺日臻完美。仍以演省感戏为主,并兼演民班戏婺剧。民班戏,主要是在八月份胡公出案时演出,也可称之为胡公戏。主要演员有小生俞洪潭,正生俞德芳,大花脸黄德贤,二花脸俞洪门,小花脸陈岩山、俞章槐,老旦俞岩龙,武小旦俞开基等。正吹俞同法名嗓一时,俞洪潭从师梅宝康,声色武打并茂,蜚声乡里。名演员俞岩法,《永康县志》上有载:岩法旦角扮相,唱吐词曲,做功俱佳,名声大振毗邻县市。1946年俞溪头省感班刚从义乌演出旋归永康三十里坑、金坑、下位演出。国民党“浙东戡卫总队”头目金正标亲自点戏,指令岩法演出《毛头花姐》。时值隆冬严寒,冰冻三尺,岩法无奈不敢违抗,身穿单衣演出。台下观众,尽管寒冷难当,但被精彩的表演所吸,始终无人离开戏场,喝彩之声不绝。俞益士是继之梅老花之后民国时期省感班戏曲总纲,剧目做作烂熟,能口述哼唱剧本戏曲全部内容及唱词。解放后曾多次导演省感戏《毛头花姐》、《精忠殇》,以及民班戏剧《百寿图》、《龙虎斗》、《双合印》等剧目。
  明清以来,小份里院子里有戏台,建在天井,轩间作戏房,平时经常排练节目、艺人自唱自演,自娱自乐、导演总纲俞益士,忙得不可开交。时而在台上指点纠正做工唱腔,时而在台下观看听取观众评头论足,以利演出艺术提高。解放后还曾留有戏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除,省感班也随之消亡。
  为抢救省感戏,1953年国家文化部派人来永康了解情况,并观看了俞岩法、俞益士、俞方来在县东岳宫表演的《十八吊》。1957年11月省文化局派人来永康组织俞岩法、池卢章、俞益士、俞方来等20名老艺人。在永康戏院售票演出《毛头花姐》、《长城记》、《精忠殇》等戏。戏票头几天就售完,场场爆满,座无虚席。1979年8月下旬,县文化馆请俞岩法、俞方来、池卢章等人口述全录《毛头花姐》、《桑孟一》等剧本。
  省感班,又称醒感戏。永康做手艺人众多,他们的家属为祈求在外走村串户走四方的亲人能平安吉利,入冬往往由村祠堂常产集体,或个人牵头集资,请省感班前来演戏,使得省感班长期流传。省感戏每到一地演出,必须连演三年才算法事圆满。第一年称为“起九楼”,只演省感班代表剧目《毛头殇》便告结束;第二年称为“暖九楼”,演戏5场,两日三夜结束;第三年才是正题,称为“翻九楼”,为期5天。选定吉日,举行“翻九楼”大典。广场上设“九楼坛”,摆猪羊三牲等祭品,然后艺人们举行隆重仪式,开始演戏。演戏形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戏杂技与舞蹈交错穿插;二是演出与宗教活动混在一起。以演戏娱人,以诵经祈神,以“翻九楼”超度亡魂。演出剧目,主要有《逝女殇》、《草席殇》、《精忠殇》、《毛头殇》、《忤逆殇》、《狐狸殇》、《老虎殇》、《孝子殇》、《断缘殇》9本戏,杂技演“翻九楼”是戏与杂技、舞蹈,惊与险集于一体,观众看了无不心惊肉跳,落魂动魄。
  省感戏题材,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及迎合人们求神祈福的心理。唱腔具有较浓厚的山歌风味,同时吸收了明代已在永康流行的候阳高腔,比浙江婺剧诸声腔的历史久远。清末至民国时期较活跃,戏剧趣味性特别受人欢迎喜爱。可惜至今艺人仅俞方来一人在世。
  俞溪头婺剧团
  1963年,俞溪头村还在原省感班的基础上筹建婺剧团,俗称演胡公戏。演员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聘请名师尚黄桥人黄德银教戏。排演节目有《前后球花》、《双合印》。是年八月上演。1964年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政府明令禁演传统戏。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剧团改名为文宣队。文宣队积极配合形势宣传的需要,演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现代戏,曾多次活跃在长城、苏溪、溪岸、芝英、上下柏石、大后、石柱等地。“文化大革命”中,小份里俞方来保管的剧团行头戏装被红卫兵造反烧毁,以后文宣队也自行消失。
  坐唱班
  俞溪头村坐唱班历史悠久。清代及民国时期为最盛,为敬胡公而组建。有俞溪头二班,大箬坑、仙岩、亭后各一班。青少年作主要演员。三年为一届,有管、弦、锣、鼓等全堂乐器。自吹、自拉、自敲、自唱,分生、旦、末、丑、净角色,或唱于罗汉坛场,或献技于婚寿喜庆筵前,每逢新年吉日,在祖宗神像前都要开展演唱活动,渲染节日欢乐气氛。当时演唱主要节目有《郭子仪贺寿》、《闻天师回朝》、《秦琼游四门》等。四十年代初,组建10岁左右小侬班,有教练兼正吹俞同法悉心指导下,二胡子俞庭松嗓音宏亮。正吹俞忠云,鼓板吕江鸿等人相互配合得当。演唱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节,引入入胜,曾轰动一时。

知识出处

俞溪头志

《俞溪头志》

本志记述以俞溪头村为主体,同时也记叙由俞溪头析居的有关村落。全志共分十五章,前设概述、大事记、后设后记、世系图录。世系图录中以俞姓为主,其他姓氏按进村先后顺序排列,包括俞、胡、陈、范、应、周、李、杜、郑、王、吕、郎、吴、富、程、杨、徐、梅、芦、楼、林、朱、黄、汪、陆、郭等26姓氏,男、女同样入编。

阅读

相关机构

俞溪头省感班
相关机构
俞溪头婺剧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俞溪头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省感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