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文化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俞溪头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88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文化 卫生
分类号: G127.55;R199.2
页数: 20
页码: 95-114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宋代至1997年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俞溪头村文化事业、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文化 卫生事业 俞溪头村

内容

第一节 戏班 剧团
  俞溪头省感班
  省感戏,又称醒感戏。它是劝人反省、导人归正,并依附于翻九楼,水陆道场等宗教活动的一种剧种。永康省感戏,始于元、明,流行于永康县及其毗邻县市。在诸多省感班中,俞溪头省感班是永康省感班中较为出名的。据老年人回忆,清代和民国时期是俞溪头省感班鼎盛时期。据《俞氏宗谱》民国26年凡例22条规定:丑行辱身,“有玷宗祖,子孙若有不顾廉耻,甘为下流,习娼优隶卒等者,削谱不贷”。俞氏子孙对于从事专业演戏,剃头理发,饲养公猪,都属不顾廉耻甘为下流者,谱牒予以削行。可是俞氏大宗对于省感班却另有规定。省感班虽是业余剧团,只是在下半年入冬演出,所演的戏曲内容意义,有益于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去做人,在道德观念上有启迪作用,因此不在削行范围。
  光绪年间,俞溪头看戏的戏迷及演戏爱好者增多,禁令又有所松动,可以兼演民班戏婺剧。省感班,人才辈出。戏曲内容又多次进行调整充实,演出艺术水平不断提高。至清末民国巳达到登峰造极的辉煌时期。省感班每到一地演出,观众四方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常。这时期的剧团,以俞益进、俞益三、俞老会为代表的戏班表演艺术为最出名。俞益进演花旦角色,唱腔流畅,吐词清晰,表演细腻,动作优美,当时被誉为一代旦星。
  宣统年间至民国初,戏班充实了演出角色,演出技艺的提高,阵容进一步扩大,戏班负责人俞益元,主要演员有梅老花、俞岳铨,俞徐有,梅宝康等。俞益元是位鼓、吹、锣、琴、演戏的多面手,梅老花戏文烂熟,被同行誉为“活字典”,是民国初期俞溪头民班戏排练节目总导演。梅老花的儿子梅宝康演小生,扮相端正,唱腔噪音清晰,动作灵巧,做打滚,旋转,云里翻等高难度动作,堪称一绝。三十年代,芝英人,组建宏广舞台。梅宝康应聘入班,与著名正生李朝梭,丑角胡金水,金华花旦吕某,武小旦章起,大花脸潘宝叶,二花脸李亨攀等角色演出,主配角相得益彰,科班名声更加大噪。所到之处,观众都刮目争看,拍手叫绝。岳铨大花脸,嗓音浑厚豪放,震撼山岳。徐有小花脸,演戏滑稽,吐词声清音响,动作灵巧,称雄于戏剧界。
  民国时期,主要演员有俞益士,俞岩法,俞方来,并聘请池宅池卢章,芝英应高龙,下邵应则桃入班。戏班阵容整齐,演艺日臻完美。仍以演省感戏为主,并兼演民班戏婺剧。民班戏,主要是在八月份胡公出案时演出,也可称之为胡公戏。主要演员有小生俞洪潭,正生俞德芳,大花脸黄德贤,二花脸俞洪门,小花脸陈岩山、俞章槐,老旦俞岩龙,武小旦俞开基等。正吹俞同法名嗓一时,俞洪潭从师梅宝康,声色武打并茂,蜚声乡里。名演员俞岩法,《永康县志》上有载:岩法旦角扮相,唱吐词曲,做功俱佳,名声大振毗邻县市。1946年俞溪头省感班刚从义乌演出旋归永康三十里坑、金坑、下位演出。国民党“浙东戡卫总队”头目金正标亲自点戏,指令岩法演出《毛头花姐》。时值隆冬严寒,冰冻三尺,岩法无奈不敢违抗,身穿单衣演出。台下观众,尽管寒冷难当,但被精彩的表演所吸,始终无人离开戏场,喝彩之声不绝。俞益士是继之梅老花之后民国时期省感班戏曲总纲,剧目做作烂熟,能口述哼唱剧本戏曲全部内容及唱词。解放后曾多次导演省感戏《毛头花姐》、《精忠殇》,以及民班戏剧《百寿图》、《龙虎斗》、《双合印》等剧目。
  明清以来,小份里院子里有戏台,建在天井,轩间作戏房,平时经常排练节目、艺人自唱自演,自娱自乐、导演总纲俞益士,忙得不可开交。时而在台上指点纠正做工唱腔,时而在台下观看听取观众评头论足,以利演出艺术提高。解放后还曾留有戏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除,省感班也随之消亡。
  为抢救省感戏,1953年国家文化部派人来永康了解情况,并观看了俞岩法、俞益士、俞方来在县东岳宫表演的《十八吊》。1957年11月省文化局派人来永康组织俞岩法、池卢章、俞益士、俞方来等20名老艺人。在永康戏院售票演出《毛头花姐》、《长城记》、《精忠殇》等戏。戏票头几天就售完,场场爆满,座无虚席。1979年8月下旬,县文化馆请俞岩法、俞方来、池卢章等人口述全录《毛头花姐》、《桑孟一》等剧本。
  省感班,又称醒感戏。永康做手艺人众多,他们的家属为祈求在外走村串户走四方的亲人能平安吉利,入冬往往由村祠堂常产集体,或个人牵头集资,请省感班前来演戏,使得省感班长期流传。省感戏每到一地演出,必须连演三年才算法事圆满。第一年称为“起九楼”,只演省感班代表剧目《毛头殇》便告结束;第二年称为“暖九楼”,演戏5场,两日三夜结束;第三年才是正题,称为“翻九楼”,为期5天。选定吉日,举行“翻九楼”大典。广场上设“九楼坛”,摆猪羊三牲等祭品,然后艺人们举行隆重仪式,开始演戏。演戏形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戏杂技与舞蹈交错穿插;二是演出与宗教活动混在一起。以演戏娱人,以诵经祈神,以“翻九楼”超度亡魂。演出剧目,主要有《逝女殇》、《草席殇》、《精忠殇》、《毛头殇》、《忤逆殇》、《狐狸殇》、《老虎殇》、《孝子殇》、《断缘殇》9本戏,杂技演“翻九楼”是戏与杂技、舞蹈,惊与险集于一体,观众看了无不心惊肉跳,落魂动魄。
  省感戏题材,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及迎合人们求神祈福的心理。唱腔具有较浓厚的山歌风味,同时吸收了明代已在永康流行的候阳高腔,比浙江婺剧诸声腔的历史久远。清末至民国时期较活跃,戏剧趣味性特别受人欢迎喜爱。可惜至今艺人仅俞方来一人在世。
  俞溪头婺剧团
  1963年,俞溪头村还在原省感班的基础上筹建婺剧团,俗称演胡公戏。演员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聘请名师尚黄桥人黄德银教戏。排演节目有《前后球花》、《双合印》。是年八月上演。1964年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政府明令禁演传统戏。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剧团改名为文宣队。文宣队积极配合形势宣传的需要,演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现代戏,曾多次活跃在长城、苏溪、溪岸、芝英、上下柏石、大后、石柱等地。“文化大革命”中,小份里俞方来保管的剧团行头戏装被红卫兵造反烧毁,以后文宣队也自行消失。
  坐唱班
  俞溪头村坐唱班历史悠久。清代及民国时期为最盛,为敬胡公而组建。有俞溪头二班,大箬坑、仙岩、亭后各一班。青少年作主要演员。三年为一届,有管、弦、锣、鼓等全堂乐器。自吹、自拉、自敲、自唱,分生、旦、末、丑、净角色,或唱于罗汉坛场,或献技于婚寿喜庆筵前,每逢新年吉日,在祖宗神像前都要开展演唱活动,渲染节日欢乐气氛。当时演唱主要节目有《郭子仪贺寿》、《闻天师回朝》、《秦琼游四门》等。四十年代初,组建10岁左右小侬班,有教练兼正吹俞同法悉心指导下,二胡子俞庭松嗓音宏亮。正吹俞忠云,鼓板吕江鸿等人相互配合得当。演唱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节,引入入胜,曾轰动一时。
  第二节 群众文体活动
  迎龙灯
  旧时有大宗祠堂灯会组织,又有常产田可供灯会迎灯时开支。每年春节一过,大宗祠堂主祭管事召集各房理事商议组织“龙头会”,由龙头会负责管理迎龙灯和安全保卫工作事宜。正月十三日夜“是大宗灯”,十五夜是“上八房灯”十七夜是“下五房灯”(包括仙岩灯)。
  现在迎灯,由临时凑合的龙头会筹办,经费由社会和个人赞助,参加者男女老少均可,有“老年灯”、“青年灯”、“妇女灯”。龙头竹,要在夜里由龙头会负责人带领一帮人带锣鼓去偷。把选中的毛竹贴上红纸,竹根旁放上红包,砍倒后鸣炮敲锣,吹唢呐抬竹而去,一路上吹吹打打,被偷者检取红包,引为吉利,不管补偿如何,从不责怪。龙头,由龙头会聘请艺人扎龙架,制作花灯,用白绵纸糊龙身,再用彩色颜料画鳞甲,最后把花灯编挂龙头两旁,口含龙珠,背插“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旌旗。旧时龙头出位地点均放在祠堂。十三夜在大宗祠堂出位。其它那一房灯就放在那一房祠堂出位。六十年代大宗祠堂拆除后,放在村大会堂,将龙头抬至大会堂中央,龙头面前摆四方桌,供奉五谷、茶点、糕果,由龙头会负责人“请龙神”,随后村民点燃香烛朝拜。朝拜结束后,由龙头会成员迎龙灯出大会堂,燃放火炮,吹吹打打上庙坛,向本保大王“赞龙”祈求赐福和吉利,在塔塘岸并向五谷神以求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下五房灯龙头“赞龙”仪式,是到后山脚永泉井头“老太公”面前“赞龙”,然后再在灯坛大明堂接桥灯。傍晚,各户迎桥灯的要先行洗火浴洗身,然后揹起桥灯鸣火炮出门,到各房接灯。各房灯接好后再至灯坛,依次安排好的顺序把桥灯接好,此时整道龙灯灯火连连。多时数百桥,少时也有上百桥。由德高望重的人,身穿长衫,脚着新布鞋,手执香纸火炮篮,在前头引路,接着是双面大锣,吹唢呐乐队,上大塘岸。上大塘岸时龙头威武非常,抬者有四人,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年轻力壮的村民,左右还有护卫多人,与抬龙头者轮番抬迎,现在还有村干部和龙头会成员参与监灯,以保安全。
  上大塘岸是游龙灯最热闹壮观的时刻,龙灯游绕大塘三周,此时爆竹声响不断,硝烟弥漫朴面,大塘银花火海,水天红透,流星穿空,繁星倒影,美不胜收,桥灯过后,接着鱼灯、虾灯、大刀灯、花篮灯、五星灯等等,品类齐全,五彩纷呈。
  游龙灯有指定的路线,旧时从灯坛大明堂出发,经大塘岸,上宅尖,庙坛,柯陈至大枫树脚,再回大坑沿入外田街跳灯。跳灯结束后,从外田街游出,经龙舞桥头,过经塘堂山脚,顺大坑至湖塘,回俞溪头120田的大路上经堂,然后去大宗祠堂,下五房灯例外,从湖塘坑沿顺120田回去转上大池岭,翻越金钗匣朝拜孚三公,然后进大宗祠堂。现在游灯路线作了调整,从灯坛大明堂出发,经大塘岸,上宅尖,庙坛,柯陈至枫树脚,在石俞公路跳灯,然后再进入千秧园团灯。
  龙头每到农家门口,街道路堂店铺爆竹放得特别热闹,主人执香迎接,态度虔诚认真,过一户放一次,有的还要龙头赞龙,赞龙后给利市红包,讨个兴旺平安,讨个好兆头。龙灯巡游田野,由于人多路窄,麦田被践踏也无人责怪,认为是越踏越发。
  灯游上宅月池塘,也须绕塘二周半,在台门前朝拜洪洲始祖巽五公,在台门前朝拜洪洲始祖巽五公。在台门前小憩换蜡烛,一声鸣炮,锣声阵阵,浩浩荡荡东上庙坛,在庙坛塔塘岸五谷神前要赞龙,讨个平安吉庆五谷丰登,在放生塘岸要鸣炮一响,柯陈村村民接着也鸣炮回礼,焚香候迎龙灯过村境。意为通知柯陈祖陈安可来观灯,陈安可官苏北,有文才,与俞氏四世祖郡马公俞敏喜结亲翁,其女许配给俞敏子、江西信州提举俞旭,意为外甥迎灯给外公婆看。俞溪头桥灯,龙尾不接上迎,专供一人背着跟在桥灯后面,自由游荡,意为古时传说,金华老龙,不尊守法度,曾被皇上斩去龙尾。
  旧时团灯主要地点是大明堂灯坛,现已增至多处,如上宅尖晒场,千秧园,初中操场。迎灯者个个都是青壮年,腰缠捆包,腿裹绑腿,脚穿草鞋,先是由龙头在灯坛上荡游,带动桥灯团团紧围。然后以放炮为号,龙头突然转身带动桥灯急急御开。各层桥灯一来一往,穿梭奔跑,此叫翻灯,此时稍不小心,就会摔倒的危险,有时由于一松一紧,灯桥就会折成三角,俗称“三角带”,迎灯者就得还将灯板擎过头,避免夹头撞头的危险。龙尾想把龙头困住,不让翻出。龙头想伺机冲出重围,就要看迎龙头人的智慧和力量。有时桥灯过长,龙头久困难突,只得与龙尾圆通,龙尾明挡暗纵,让龙头突围。
  跳灯:从枫树脚灯游回外田街大桥头,小憩换蜡烛,然后进行“赞龙”祭拜仪式,由念佛先生鸣锣吹角,念念有词通告天庭金华老龙,保佑洪洲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仪式结束后,鸣炮进街跳街。解放后,公路修通,均在石俞公路上跳。当长龙徐徐向前游至一定路程时,鸣炮一响,龙尾即转身拉起龙灯拼足全力往回跑,在旁观灯男女青年也来拉帮助兴,拉跳几趟后,直到迎者精疲力尽,观众也已心旷神怡。
  团灯跳灯后,须到大宗祠堂里参灯,以示对祖宗尊重和爱戴,在四天王柱子参灯结束后,则龙头落位灯散。上八房和下五房灯在十五、十七夜,在大宗祠堂参游后,还要再参游归各自的祠堂,龙头落位灯散。
  龙头落位后要做龙头归位仪式,由念佛先生,送龙神回天,龙头媳灯后上高档,接着鸣炮奏乐御下龙珠,送给事先约定的新婚人家,讨个早生贵子的好兆头,主人回敬喜糖,利市红包,表示谢意。以前迎灯都是年轻力强的男子汉。现在时代不同男女都一样,妇女也自告奋勇上阵迎灯。
  八月游案
  八月游案,民间迎案习武传统已久,上代祖先常勉励子孙勤文尚武。三伏天为最佳习武期,三十七都十保村所属各村,要联合举行以纪念胡公为内容的打罗汉演武活动。三十七都十保村由俞溪头(包括仙岩、大箬坑助案)、柯陈、后金、溪下周(当渡)、九里、下寮、坑口金、高后冯、青岩口、麻车口、湖塘、云溪、天表、峰箬16个村庄组成,成立“胡公会”,置买胡公田,供胡公会议事游案开支,胡公神座归案坐在那个村,田租就由那个村收,每个村都有胡公会组织,也置有胡公会常产田,以供归出案支用,每年夏天就要召开筹办各项工作事宜,八月初一日祭叉,初九游案,十三上方岩,胡公神座,每年轮流供奉,十年转轮,半保村二十年转轮。
  三伏前,胡公会负责人就开始组织罗汉班报名发动工作。报名之后,食拢头酒。食过拢头酒就开始排练。参加罗汉班训练的大都是男青少年和练过拳术的老壮年。对于在训练期间无故不来者,胡公会将令其以酒食处罚。习武,一般在晚上进行。大明堂是训练场。白天胡公会派人采砍松树的松明,供晚上燃点。每天晚上大明堂灯火辉煌,锣鼓震天动地。训练场上,刀枪、棍棒、滚钗、矛盾,飞武对打;打拳、扑脯、倒走、滚灯、旋盘、叠罗汉,技艺各献神通。民国时期受聘指导拳师,除本村俞大受、俞月威外,还有塘头人李宝林。解放后由本村俞月威和天表俞士财、俞章银任教。
  八月初一日至初九日前,十保村胡公会所属的罗汉班及歌舞队都要到胡公神座供奉村进行祭叉仪式。胡公出位仪式由供奉村胡公会成员在早上进行,然后各村的罗汉班陆续前来祭叉,八月初一日一大早,供奉村还要选派二名年轻力壮的人挑着双面锣,沿途敲锣,张贴榜文告示游案路线,路线一旦确定之后,不得随意更改。
  八月初九日,十保村家家户户要裹粽杀牲口摆桌焚香礼拜,供奉村由胡公会筹办举行盛大的纪念胡公活动,一大早就要进行胡公神座出位,迎背胡公神座者,须是由胡公理事会严格挑选有功名的,社会上经常行善做好事的人。被选中者,身穿长衫,头扎红布,脚着新鞋。迎背神座安放在大明堂(现放在千秧园)四方桌子上。供善男信女焚香礼拜。
  民国26年,俞溪头出案庙会举办得最隆重,俞溪头村有罗汉班2班(仙岩罗汉1班),坐唱班3班俞溪头1班,仙岩亭后1班,大箬坑1班,铁铳队2班(仙岩1班),还有100多人组成的长旗队、莲花队、铜钱棍、十八狐狸、三角旗、三十六行、采茶班、哑口背疯,共10多班,并请老子云、大春戏班,俞溪头胡公戏班,在俞同兴120(胡公会常产田)演戏喜庆,还备有茶水酒,供游案罗汉队及来观看者饮用。
  各村罗汉班一到,都要在胡公神座前参拜团阵打罗汉,在爆竹锣鼓声中,蜈蚣旗领头,紧跟后面是四把月牙大刀,四滚叉,四盾牌,棍棒队。蜈蚣旗,月牙大刀在方阵四面压成国门,左进右出,右进左出,然后冲出总门绕成圈,旗、刀、叉、棍向中央齐压,大喊一声,即参阵结束,接着就是表演各种武术:舞大刀、滚叉、打拳、打棍、拆棍,拆盾牌,表演得个个精神抖擞,伴随着有节奉的罗鼓声,呈现着一派威武雄壮的气氛,围观者喝彩声不断。
  各村罗汉班、歌舞队到齐后,即出发游案,此时是最壮观时刻,首先是由100多人组成铁铳队为先锋队,抢朝天乱放鸣轰,铁铳队后面跟着四人,各自高高擎着一面用白色的布制成1丈5尺长1尺宽的案头旗,上书写着“三十七都胡公大帝胜案”紧随后面的有一列方花旗队和100多人组成的长旗队和三角旗队,再是锣鼓乐队,手执事牌和捧着万岁牌的,扛着香案的,背迎胡公神座者,黄凉伞护卫胡公神座左右,再依次是各村的罗汉班,民间歌舞班,坐唱班,荷花心,等等,每个村对于胡公神座停留地点,事前都要作好安排,那里早就放着方桌和茶水迎候,胡公神座一放落桌子上,马上爆竹,铁铳齐鸣,善男信女就摆上三牲焚香礼拜。游案时,罗汉班沿着游案路线一村一村地打罗汉,如有场地空旷的场地,各罗汉班、歌舞队、采茶班,各献技艺,热闹非常。
  八月十三日上方岩,胡公神座出案的村,天蒙蒙亮就动身,游至在灵岩寺前扎案,等待与其它村的罗汉班歌舞队,汇合齐集后,由出案村案头旗、铁铳队、长旗队在前开路。每过路到达一村,罗汉班、歌舞队、坐唱班、戏班都要表演一番,盛况更是空前。当时流传着“仙岩拳”、“云溪棒”的说法。仙岩的珍圭、宝珍、子莲、金山、日寿、金立,天表的章银、土财,俞溪头的大受、月威、九四,都是清末民国时期一代拳师。大小红拳,黑虎拳,七步八步拳,猴拳,他们样样套路精通。“仙岩铳”,尤为闻名远近乡里,仙岩人持铳者数十人,个个都是神枪手,百发百中。云溪棒棍也可称是一绝。俞溪头的坐唱班和采茶班,均是10岁左右的小男姑娘,更是风流一时,围观者人山人海,看了都赞叹不已。
  在西村上横岩沿,案头旗一上横岩顶,罗汉班一齐大声吼叫,胡公乐队,铜锣金鼓,吹哨呐乐队乐声四起,铁铳队朝天轰鸣,震天动地,以示三十七都罗汉班神威,铁铳队乱放一通后,就与案旗头快步向上冲,把旗直插方岩天门头扎案等齐。
  各村罗汉队、歌舞队在胡公殿前团阵参拜胡公后。即行落岩。在横岩沿之三间屋,举行交接仪式,所有物件都要照薄登记,与归案村一一点清,准确无误,仪式结束后重整队伍,由归案村在前开路,浩浩荡荡下山。
  解放后迎案打罗汉,文化庙会视为迷信活动,时兴时灭一度停止,改革开放后,永康撤县设市,政府举办方岩文化庙会,各地又陆续兴起,俞溪头打罗汉,其她歌舞队歌唱内容作一些调整充实,如莲花队唱词内容有宣传时代新貌、计划生育,新人新事等等节目,三十六行也充实了一些新时代人物。现在胡公神座落岩交接仪式,因杨溪水库建成,改在下寮渡口进行交接。
  第三节 书法美术
  书法美术,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表征。几百年来,俞溪头人在书法美术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
  元代颐四府君俞牛的草书如行云流水。
  明代,俞敬、俞希声楷书功底坚实。俞申的画,维妙维肖,想象力丰富。清以前俞氏宗谱中人物画就是出自他的高手。
  清末,当推著名书法家俞樾,新昌大佛寺大雄宝殿,就是他18岁时手书。
  民国时期,俞咨垂,俞永仁,俞远的书法,凌云健笔如傲骨。
  俞仁友,笔能通神,笔势雄强老练。
  李兰昆书法,字字凝重,笔笔中锋。
  俞金康,俞克力书画,独树一帜,自成一体。
  俞兴邦的书法更是声誉丽州,他落笔千钧、气势宏大的艺术魅力,曾多次获全国省级大赛奖。兴邦三女俞怀玉,是书法女杰,他笔下文句清晰绚丽。其幼女俞少小的人物画,形象逼真,是书画世界里的后起之秀。
  俞李广的书法,在1995年永康市高中书法大赛获一等获,永康市火腿王杯书法大赛中获优秀奖。
  第四节 古迹
  郡马府 座落上宅后塘,古名后塘书院山脚。洪洲始祖俞敏约建于元代元贞年间。建筑规模宏大。建有川堂、前厅、后堂、东西照厅、内外台门、崇祀观,计百余间,花园数亩。郡马府前有月池塘。吊马石至今尚存。内台门毁于民国初,外台门在1967年十四生产队为建队屋而拆除。每年元宵灯节,龙灯都要在月池塘绕塘两周半,然后在外台门前小憩朝拜祖宗,鸣放鞭炮喜庆。
  憩耕楼 大约明洪武年间俞濬建造。李草阁经常登门与其门生俞濬咏诗谈论古今,并题“憩耕楼”书之,金华南塘人唐光祖有《憩耕楼记》记其事。其楼大约毁于清初。
  俞沙泉接官亭 又名花厅基,位村南,建于明正德年间,是永昌太守俞沙泉接客会友的场所,此亭大约废于清乾隆年间。亭前池塘,名曰上浮塘。
  俞沙泉府第明时进士、永昌太守俞沙泉所建。位村聚居之东北、后毁战乱而湮废。
  孝子门 位于村东南花千门街。约建于明崇祯年间,为纪念处士、孝子俞承纲而建。内有前厅、后堂、夹厢几十间,孝子门今尚存。
  良房厅 土名赤脚厅。据传原厅堂建在上杨。明俞沙泉妻杨氏娶自上杨,上杨人为纪念杨氏,建造一厅堂。后经华下族人合议,从上杨移于洪洲村南,当时移迁,整幢屋未进行拆除,砖瓦不落地,因此名曰赤脚厅。1972年因建大会堂而拆除。
  进士门坊 坊位村西外田街。清顺治年间进士俞有斐所建。门楼飞檐翘角,大门左右有旗杆石礅,内有前厅、中厅、后堂、夹厢,数十间,花园数亩。花园有官塘1口,现仅存进士门和花园的官塘。
  俞玉韬府第 位村北彩屏山脚。清康熙壬子(1672)举人望江县知县俞玉韬寓所。有前厅、中厅、后堂、厢房。门前有石狮一对,雄踞两侧,左右旗杆石礅,后遭太平军焚毁,夷为平地,民国时期仅存旗杆礅。
  信房厅 又名胡公厅,位村东。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建造,前堂屋3间,后厅房大3间,两厢房10间。从道光起一直是合德乡三十七都洪洲胡公神像供奉场所。八月归案,出案迎罗汉娱神活动热闹非常。胡公厅现卖给私人作民居。
  七份里厅堂 位村北,清代建筑。二厅堂二天井,堂名曰“积善堂”。前后厅堂各大3间,南北厢房16间,厅堂前为大明堂,是俞溪头历代迎案打罗汉、迎龙灯活动的中心。清道光以前是三十七都供奉洪洲胡公的地方。后经族人众议移于信房厅。1970年毁于大火。
  楼府君庙 位村东塔石坑口。三间一伙屋一围墙。朝南边大路,门前有塔塘。大门上书“楼府君庙”,相传为秦始皇封赠。早年为洪洲姓洪人氏本保殿。旧址在塔塘对面庙坛前。俞氏人卜居洪洲后建庙移址于此。明清几经修建。旧时伙房有人居住,烧有茶水,供行人饮用。文革期间佛像被毁。八十年代在周福双等人发动下重建殿堂,塑佛像十几尊。正中间泥塑本保大王,左间四海龙王,右间百子堂。
  乐成庵 位村西,3间,乾隆年间颓废。清嘉庆庚申(1800)俞萃英,倡率捐资重建。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入洪洲境被烧毁。后历经多次重修。八十年代在周福双等人发动下进行重修。
  九里经堂 又名九如庵。 位村北,建于明代,建有堂屋12间,内塑佛像20多尊,有路亭供行人落脚歇息,四十四坑通往永城大路穿亭而过。早年经堂主人有茶水供行人解喝。
  五封庵 位村西五里许五木岭头下北侧。道光九年(1828)俞临孙捐资数十金建造。有庵房、伙屋、路亭20多间。庵内塑有佛象20多尊,同治十年后有尼姑数人居住守庵。在俞氏族人发动下,又义买置田数亩,烧茶水供行人解喝开支费用。民国后有人居住,五木岭田给予耕种。每年稻谷登场收割,五封庵主人常出四方邻近村庄筹谷以供烧茶
  水费用,烧茶水善举习俗一直到解放后,集体化时五封庵主人仍一度单干,后迁居他地。建造扬溪水库修公路,庵房路亭被拆除,在旧址附近新建3间亭。
  水口经堂路亭 位村西,水口城枫树脚。3间穿路亭。建于清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是俞溪头通往永城必经之地。
  塔石坑凉亭 位村东3里许,两间,曾多次进行修复。
  塔石岭岭脚亭 大约建于清代,1间,过路亭。年久失修,在“文化大革命”中毁。
  乌班亭 位村西南,2间,在俞振福等人发动下捐资,于八十年代义建。
  水口城 位村西,又名风水土城,始筑于明。历代族人修筑一道南北横亘延神的土城,城上栽樟树枫树,旧时树木葱绿成荫,景色幽雅。城上有路亭、乐成庵、榨油的油车屋。解放后集体化时已改造垦为良田,现仅存残城、几株枫树以及已破旧不堪的几间老屋。
  故童塔 位村西千金官凹,是集殓亡童之椁。形似塔状,故名故童塔。约建于明代,面积约1.95平方米,高3米,塔廊六角方形。青砖围砌,白瓦盖顶,塔内底部砌成浅井状,仰面放置一口大铁锅,锅上铺盖上一层以生铁铸成的网状方孔板,似铁米筛。塔身上方开一个高约56公分,阔53公分的投尸口。当塔内骨骸累累时,则择日选时,清塔毁骸,做水陆道场,请省感班做殇,演出《草席殇》《毛头殇》《精忠殇》4日5夜,做水陆道场。道徒挥剑画符,口中念念有词,念咒驱邪,谓之超度亡童阴灵。从水陆诸道再投胎出世,并保佑村民消灾集福,永保安康。古时医疗技术落后,保健设施差,许多儿童死于天花、麻疹、破伤风(七日风)、白喉等绝症之中,俗言“未过痘麻关,不算世上人”。俞溪头历史上,在死亡率最高年份。仅儿童死亡者达50多人,一般年份均有数十人(据宗谱世系中资料)。亡童均以稻草、破草席裹尸入殓塔内。
  惜纸炉 又名字墨焚烧炉。位村西俞氏宗祠右边。形似塔,面积约1.5平方米,高2.5米,塔形六角条石围彻,雕刻精细,用石板盖顶,又像六角亭,俞氏宗祠办有私塾学校,旧时师生崇拜孔子至圣先师,十分尊重知识,对于废旧字纸不得乱丢,都要投放纸炉焚烧,以示对知识尊重。旧进老人们也十分珍惜字纸,如发现子孙有乱丢字纸现象,也要批评教育。
  胡公庙 位村东。1992年在陈岩山等人发动下,为纪念胡公八月游案而建。三间一天井。
  水碓塘水碓 位村西1里许经堂山脚。约建于元代。内设有水力冲旋发动的水碓、水磨。在明代被洪水冲毁,不再复建。
  大坑水碓 位村南花厅基大坑。据《俞氏宗谱》载,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00),内设有水碓,水磨。光绪年间被大水冲毁。
  吊马石 吊马石尚在小溪中。俞敏郡马府吊马石,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岩宕山俞氏大宗禁采石处 位村东北1公里许。清咸丰年间,俞氏大宗族人合议,认为石宕山,上至坟交界,山尖朴降对直,下至山脚地堪东至坟山,西至古宕孔界,此山与下石宕系是来龙过脉。严禁子孙永远不准开宕打岩。以上禁令,是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解放后政府号召破除迷信,村民提高认识,于六十年代高后冯村,为造通往赤岩口杨溪大桥,向俞溪头村要求提供岩石资源,村里才开始解除祖训禁令,岩宕的岩石,岩色雪白质优坚硬。是理想的建筑用材。
  碾房 着地安装环形石槽,用牛拉滚石轮子,进行碾米。俞溪头村在小外田街建有碾房。清光绪年间由俞文蔚、俞文连、俞文照筹资合建。五十年代末废。另一处碾房,在中房祠堂前,现村租用商业用房,1954年由俞溪头村集体建造,废于六十年代。
  第五节 民间故事
  俞溪头与青山口
  明朝中叶,青山口俞氏要建宗祠,与同村的其他姓氏发生地基纠纷。当时由于俞氏在青山口,人丁少,各方面在村里都形不成优势。青山口大姓,以强欺弱的事屡有发生。俞氏人为建造祠堂地基一事,不得而已打官司于县衙门。青山口大姓主祭家长与衙门知县是熟人知已,知县要亲自下乡察访处理此案。
  青山口俞氏人,诉讼官司到县衙门,知县不管不问,官司打不赢已成定局,在无可奈何情况下,派人来俞溪头向氏族人求救帮助,刚好沙泉公告老退休在家,来人向沙泉公说明来意,沙泉公答应帮忙其事。
  一日刚巧芝英集市,沙泉公买好鸡蛋,手拎凉笼篮,站在路中央守候着。这日永康知县去青山口路过芝英,但见一干人鸣锣开道,后面跟着手执“严肃”“回避”和刀枪的列队,最后是抬轿者,里面坐着知县老爷。役差在前吆喝,忽见一老头在前拦住去路。役差大声吆喝,老头还是不走。役差没法,向知县汇报大路上有位老头在拦路,知县听罢大怒:“谁人敢这样大胆。”于是他亲自下轿过问,一看原来是府太爷俞沙泉。知县面带喜色,躬身作揖道:“俞太爷,您好!不知在这里有何贵干?”沙泉公答曰:“我要到青山口侄子家去,侄子要竖大屋供羹饭牌。”知县听罢即令众人打道归程回归县衙门。
  从此青山口俞氏人平平安安地建好祠堂,青山口人为了感谢沙泉公的帮助与俞溪头结为友好村。俞溪头、青山口村,每逢修谱庆典,双方都以礼赠送道贺,习俗一直延续至解放。
  沙泉公巧遇金华老龙
  明弘治十八年进士俞敬,又名沙泉,在南京任工部清吏司主事期间,从南京旋归故里探亲,途经杭州乘船到兰溪水码头时,巧遇龙王化为一老翁。沙泉公看老翁白发银须,仙风道骨,举止不凡,上前问及几句,语甚投机,老者自称是金华八仙府人氏,遂约沙泉公一路行归程。老者当知道沙泉公是在南京任职回来探亲的,十分夸奖沙泉为人孝道的美德。在途中,俩人谈天说地,称兄道弟。行至下茭道村,老者向沙泉公辞别。临别时,老者对沙泉公说:“贤弟在旅途中你帮我不少忙,我真是感激不尽,我们就结为兄弟吧!”于是俩人对天三拜。拜毕,老者从身上取出白摺扇一把,送给沙泉公。并说:“沙泉贤弟,我无以感谢。他日贤弟家中若遇大旱之灾,可携此扇扇一下,就会帮你效劳解救。”沙泉接扇在手,半信半疑,又向老者作揖三拜,问老者:“老兄家住何处?”老者答曰:“敝居在这条坑里面不远,地名叫八仙府。”说罢转身就走了。
  光阴似箭,一别又是几年,沙泉公思念老者心切,带了家里的书童和银两,决意去金华一趟,寻访老者。主仆俩从永康入金华县境,就向人打听,八仙府在什么地方。回答的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八仙府的地方,俩人匆匆赶到下茭道,已是黄昏时分。夜里,沙泉公问及店主:“八仙府的地方?”店主说:“我们金华没有八仙府,只有八仙潭。八仙潭在我村北那条大山坑里,离这里大约10多里路,那儿山高林密坑长,是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地方。”
  翌日一早,主仆俩人就按店主详细指点的路线,从下茭道村北,顺着溪涧小道进坑。一进坑谷,果然看见两边山峰叠翠,怪石嶙峋,林荫深处,古木参天,主仆俩人艰难地攀藤附葛,踏石登攀。拐了几个弯,就到一削壁悬崖的山脚,这崖高数十丈,一道白练从悬崖绝壁飞腾而下。崖下一个深潭,潭水清清,深不见底。沙泉公对书童说:“八仙潭就是这里吧?”说罢就从书童手中接过白摺扇,拿过来深深地向潭水作揖道:“老兄啊,你贤弟俞沙泉今天来会你,你出来会一会吧。”说罢把白摺扇开一页,扇一下,顷刻,潭心中泛起一道旋涡。潭水渐渐涌动,沙泉顿觉奇怪。又把白摺扇开几页,潭水波涛浪拍澎湃,沙泉公又把白摺扇全打开扇,这一下非同小可,狂风大作,一下子把白摺扇卷入潭中。沙泉公大惊失色,惊叫道:“贤兄,就这样好吧,不要再发怒吧。”您这样显灵,我俞溪头若大旱,一定要来求您帮忙。”说罢即风止浪静。沙泉公又向潭水作揖三拜,当下沙泉公觉得八仙潭老龙,虽没有见面,不过总显其灵,心里是喜滋滋的,就与书童起程回俞溪头。
  自从沙泉公到过八仙潭后,俞溪头地方一遇上大旱,就组织祈雨队到八仙潭取龙求雨,且有求必应,因此俞溪头取龙求雨名气很大,祈雨队伍,经过的村庄,都纷纷在大路两旁摆上茶、粥、酒、瓜等食品,热情招待。
  勤政为民的俞玉韬
  俞玉韬在清康熙年间任望江县知县,任内力剔除旧积弊,举办公益事业,重民兴学,乐育英才。尽管是公务繁忙,始终坚持勤奋学习,手不释书。在文化教育事业上,进行全县户口编审,丁壮文化程度调查,推行重教政策。“开创童子科试,其治行在浙皖为第一”,每年应试者近千人,玉韬亲自任讲院官,一时人士被教化。教学主张,儒学振兴,弟子于堂,课艺程材出,经学解说,诱导使之的启发教育,还提倡对学生经常实行考试制度,其结果是大试大效、小试小效。
  望江县地处皖北长江边,素称译国。地瘠民穷,农耕原始,广种薄收。作为一县之主的父母官,下决心要发展农业,首先要改革农耕技术,经常与部下一起下乡搞调查研究。将老家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亲自选择一户至数户为农业技术示范户。对于一些思想守旧者,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对于不实行新技术者,并令其强制实行。
  望江县传统的农作物,主栽品种是粟,其次是玉米。栽培播种时,用牛翻耕后,以满天星撒播的方法种植。秋收后,每亩收粟产量不过是100多斤。有一年玉韬下乡察看农业生产情况,恰好正是粟苗管理时期,他就下轿与众差役一起帮农民进行疏苗间苗,每穴留2株,疏苗后又进行锄地铲草施肥,农民看了跪下向县爷求铙说:“老爷不要再拔苗吧,我们这么多苗都不够吃,疏间苗这么多,产量不会丰的吧!”玉韬耐心向农民讲解通过疏间苗锄土除草科学施肥等措施道理,能促使粟个体生长的优势,能达到群体增产的道理,如果我们这样而影响产量,秋收后照数解决赔偿。尔后多次帮助烧制焦泥灰等新技术,至入秋时;这几块土地生长的粟长势喜人。表现粟茎秆粗,穗大粒多,玉韬下令组织全县农民来参加学习,看了无不称奇,秋收后这几块地的粟产量亩产达300多斤。这一丰产经验,决定明年在全县推广,并令强制实行,通过新技术的推广,粮食产量增产数倍,老百姓丰衣足食,感恩不尽,立祠纪念。
  俞玉韬发奋读书
  清康熙年间,俞溪头有个叫俞玉韬的少年,在回光洞回光书院读书。他在这里勤奋学习苦读书而出名。玉韬的父亲名叫俞九晨。是个远近闻名的木匠,经常在毗邻村庄做木,因天天忙做手艺,对于儿子读书,从不过问。一天有人告诉他:“玉韬在回光洞读书,经常与群儿戏嬉,在外游荡,连教书先生都管教不了。”这话不知是直是假,常在脑子里想着。回家与妻子道及此事,心里越想焦燥,就自言自语地税:“我千辛万苦做手艺给你读书,希望日后头角峥嵘,出人头地,耀祖荣宗,到底事情怎样,总要去看个究竟,
  翌日,恰好民间过“七月半”。家家户户喜气洋洋过节日。玉韬的父亲念及儿子在外读书,打算趁过节的时候去看看,就叫妻子准备一点麻糍顺便带去。九晨手拎着装盛着麻糍的小饭篮,并带上了做木的斧头,大踏步向回光洞方向走去。边走边想:“如果儿子真不用功读书的话,就把斧头将他宰了算。”他急匆匆爬坡上岭,一进洞,但见儿子正在专心致志读书写字,心里怒气顿消。玉韬见父亲前来看望感激不尽,连忙站起施礼道:“阿伯您好。”礼毕,父亲叫他先吃麻糍再读书写字,可是玉韬边吃边在读书写字。麻糍是要蘸糖汤的,因为玉韬读书入了神,把麻糍误蘸到砚台墨水里了。父亲看了不惊失声一笑,忙问儿子糖汤甜不甜,玉韬随口说道:“甜!”后来玉韬终成大器,玉韬吃麻糍蘸墨当糖汤的的美谈一直流传至今。
  第六节 医疗卫生
  旧社会村民生活贫困,缺医少药,健康状况不良,出生率虽高,瘟疫流行,死亡率也高,人均寿命短。疟疾、霍乱、天花、脑膜炎、麻疹、白喉等传染病经常流行发生,新生儿多死于天花、麻疹等病。患了病都是靠乡土郎中用药或用挑痧等土办法治疗。或去烧香拜佛求医,或请巫婆神汉戏弄一番。
  民国6年发瘟病。俞溪头死亡20多人,仙岩死亡24人。瘟疫成灾暴发后,人们只得依靠祈求“翻九楼”,做“水陆道场”等宗教活动来保佑村民平安吉庆。
  俞溪头,解放前医疗有一技之长的有俞爱春擅长挑痧,只要有人染病,来找他有求必应。,俞加福有肾炎秘方,胡永香有中草药治疗专长兼开药店。、解放后陈岩山有跌打损伤草药传世,如有人跌打损伤求他,他乐意为你找寻草药,解除痛苦。俞登有,楼根龙都是中西医兼治的民间医生,都给村民求医带来方便。
  后来,政府号召推行“预防为主,医疗为辅”防治并举方针,把医疗重点放到农村去。村里经常动员村民搞好家庭和公共场所清洁,清理阴沟污水,开展灭除鼠、蚊、虱、雀等四害活动,教育群众注意饮食清洁卫生,进行大扫除。
  村里经常派人去县区医疗部门参加培训,回村后做打预防针,定期检查地方病和流行性疾病。1969年集体化时村里创办医疗站,经费由个人集体都出一点的医疗制度,以草药针灸等方法治疗,达到小病不出村要求。改革开放后,村集体办的医疗站解体,转为个人私办。由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水平提高,现在基本上已控制消灭了麻疹、天花、白喉、霍乱等传染病。人均寿命提高,村里90岁以上的老人有5人。
  俞溪头历代名医不少。明代有良医俞德高,有太医官俞良昌,现代有俞国章、俞克力、俞霞飞、俞泽民、俞燎霞等人在医疗事业上作出一定贡献。

知识出处

俞溪头志

《俞溪头志》

本志记述以俞溪头村为主体,同时也记叙由俞溪头析居的有关村落。全志共分十五章,前设概述、大事记、后设后记、世系图录。世系图录中以俞姓为主,其他姓氏按进村先后顺序排列,包括俞、胡、陈、范、应、周、李、杜、郑、王、吕、郎、吴、富、程、杨、徐、梅、芦、楼、林、朱、黄、汪、陆、郭等26姓氏,男、女同样入编。

阅读

相关地名

俞溪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