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俞溪头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8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学生
分类号: G625.5
页数: 2
页码: 92-9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时期至1997年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俞溪头村学生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教育工作 学生 俞溪头村

内容

旧时入学塾馆或书院,开学伊始,家长带子女上学,必须先拜至圣先师神位。再拜塾馆书厨,然后再叩拜塾师。礼毕,塾师嘱咐学生几句话才正式上学。
  塾师受学生家长尊敬。凡学生家中婚丧喜庆必请塾师,且席居首位。逢年过节,学生家长都给塾师馈送礼物。端午节时,学生家长以麦饼、粽子送之,塾师回送亲笔题词的折扇或自画的钟馗像。民国初,学校又兴学生轮流给先生送菜的习俗。这种习俗直至解放初才消失。
  塾馆初读课程,按学生年龄大小分层教学。初入学者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启蒙教材,进一步以《六言杂字》《幼学琼林》,再入高级阶段授以《四书》、《五经》,间以唐宋诗词,古文经论,练习作诗、写文章等等。
  清末维新运动,“废八股”、“倡西学”。民国初塾馆改为学校,实行国民教育。民国8年,小学实行六年制课程。建国后,对课程作多次调整,重视政治思想的爱国主义教育。
  民国时期,实行对学生采取平时测验,临时测验,学期测验和毕业测验等几种方式查考。学生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这几种教学方法一直沿袭至今。其中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曾沿用过前苏联五分成绩记分制。
  旧时读书,除中晚饭放学回家,学生一天到晚都得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学生违犯塾规或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都要受罚,轻则受训斥或面壁站立,重则被用红漆长方木条戒方打手心。解放后废除对学生体罚制度。
  旧时俞溪头大宗对学生读书,有一条奖学制度。凡族内子孙在大宗学校就读的,一律免收学费。每逢清明冬至参加祭祀祭祖者,均可分到份子每人一份。小学毕业双份,初中毕业3份,高中、大学依此类推,还可以享受一定数量的贤租。
  民国时期学生实行升学考试制度一直沿至今,文革动乱期间,实行推荐升学、改革开放后废除推荐升学制,又重新实行考试升学制度,至1996年底止,有40多人考入大学和中专。
  俞溪头建村八百年中,出现了许多勤奋好学的优秀生员。宋代俞盘,从小就有超卓志,不与群儿嬉戏。元代俞拱,被人称为“神童”。处士俞仕宏,皆有文学懿行,家声益振。明代俞敬、俞〓兄弟俩徒步远行衢婺二州求学,传为佳话。请代俞有斐就在石室山习儒业,力学不倦,以发奋苦读书而出名。有俞玉韬在回光洞苦读书,不事华浮,以后终成大器。俞有斐从孙俞峻就授以王鲁齐文集学之,10岁就能文诗作,左氏春秋无所不通。俞士煌性敏捷,好读书,一目数行。16岁赴县应试,名居前列。俞芝谷,幼时家贫,借月光读书,赴县考为庠生。
  民国时期,出现了不少优秀学生,有俞永仁、俞仁友、俞玄军、俞远、俞达、俞京根、俞景福、俞杏轩、俞振洪等等,都是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在学校考试成绩均为姣姣者。那时俞仁友、俞远、俞达、俞杏轩、俞克豪等远游在中学读书时,都是半夜三更就从俞溪头仙岩动身徒步走路一整天多到金华或严州(梅城),其辛苦精神可知,以后成为有用之材,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建国后,俞溪头小学学生勤勤垦垦刻苦读书,奋发向上,曾出现不少优秀学生。1993年俞华庆等3人荣获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奖。1994年俞巧霞获作文大赛三等奖。俞溪头小学,1993年获永康市少先队劳动实践活动先进集体。1994年获市传统美德故事比赛三等奖,1995年又获市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演讲三等奖,1996年获省雏鹰行动二等奖。

知识出处

俞溪头志

《俞溪头志》

本志记述以俞溪头村为主体,同时也记叙由俞溪头析居的有关村落。全志共分十五章,前设概述、大事记、后设后记、世系图录。世系图录中以俞姓为主,其他姓氏按进村先后顺序排列,包括俞、胡、陈、范、应、周、李、杜、郑、王、吕、郎、吴、富、程、杨、徐、梅、芦、楼、林、朱、黄、汪、陆、郭等26姓氏,男、女同样入编。

阅读

相关地名

俞溪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