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其他聚居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俞溪头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5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其他聚居村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6
页码: 8-2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聚居村发展情况。
关键词: 聚居村 俞溪头村

内容

赤岩口村
  位于永康东南部,离祖居地俞溪头1.5公里,距永康城区12公里,东与高后冯村隔溪一依带水相望,北连沍浒岭一世祖百三公,二世祖千三公墓金交椅风水宝地上,西接麻车口,杨溪穿村南而过,全村有26户,总人口150人,田地120亩,山500亩。
  始祖俞恭,巽行一在公元1290年左右,从洪洲(俞溪头)回迁于此,后子孙繁衍至文行,有文六公者分居石溪。700年来,俞氏子孙在青岩口坑,杨溪滩地,通过祖祖辈辈艰苦创业,终于把高低不平的溪滩谷地,改成了水平梯田。
  历史的长河渐进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永康县人民政府决定,在麻车口至古竹畈一段,要建造一座蓄水量558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在水库建成后,赤岩口村将被淹没,水库移民指挥部决定赤岩口村将移于云山乡各地。赤岩口村人精神高尚,毅然接受决定,1977年元月开始拆迁,分别移往白堪下、溪心、上山龙、白垤里、东村、山后卢、马竹岭、高塘、黄务、沈宅、大塘沿各地。在迁移过程中,各移民户移迁所在村,因各接收所在村,条件不尽相同,均安置在村民多余的房屋或祠堂里,移民户虽有上级有关部门作妥善的安置,毕竟还有种种困难,苦不堪言,俞氏人在云山各地定居后,发扬祖先艰苦创业精神,重建家园,克服了种种困难,进行生产生活自救。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在生活上大有改善,现均已达到小康水平。
  赤岩口析居各地俞氏人在改革开放的商品大潮中,涌现出一批办厂经商能人,其中以俞明亮的两个儿子(俞高长,俞高才)创办的众协机械厂为之最,众协机械厂有厂房面积350平方米,车床10台,冲床1台,台钻3台,焊机3台等设备。产品有电动工具,保温杯等五金产品,远销东北、西北、湖南、湖北及本省义乌等地。
  赤岩口历代俞氏子孙,重孝道,敬宗睦族。尊父母孝敬为至上,清光绪年间有俞和钱者,幼时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其母不管是天晴下雨,起早摸黑,操作不倦,独理家政,益勤且俭,积有资养儿女,和钱为报答母养育之恩,在光绪己卯年春动工兴建特祠,是年闰七月建成,托当时名儒周望莲书写“俞炳通公祠”。
  1995年10月,俞溪头村发起编修俞溪头志,并成立俞溪头志编委会,赤岩口俞氏裔孙俞七召等,闻声而响应。
  后塘村
  俞氏四世孙俞良,巽行二,为创办后塘书院发迹地。子孙繁衍,至13代明末湮灭。村内建有“百三公祠”,至明嘉靖乙丑年(1565)移于后山下宅山脚。在元代俞拱也卜居于此聚徒讲学,繁衍子孙至俞德瑞,后迁缙云北山。
  麻车口村
  村位于永康东南部。东临灵山湖和下寮村,南隔羊石尖山麓杨溪为界。北接西卢岭脚,西连黄岩坑西山脚延伸胡祖坑岭脚,总面积1平方公里。距祖居地俞溪头1公里,西距永康市区11公里,杨溪穿村南而过。全村共有91户,总人口307人,其中俞姓26户112人,徐姓50户158人,姚姓9户25人,还有胡、冯两姓。
  南宋末年,俞氏三世祖万二公俞盘,其三子俞温,巽行四,从洪洲(俞溪头)析居沍浒岭口,即原麻车口村旧址,就是今水库发电厂附近。其后裔有迁缙云岩前、丽水大路边、青田周山。从巽四公俞温传至今同字辈,已为俞氏27代。后俞氏祖先从小花园继娶妻子,带来姓徐的儿子,后来又一个俞氏祖先从姚塘继娶妻子,带来姓姚的儿子,居此繁衍子孙。三姓人在历史长河中,敬宗睦族,亲如手足,休养生息,共创事业,形成了今天的麻车口村。
  1977年永康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在杨溪上游麻车口村至古竹村一带,建造一座总库容558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根据规划,坝址选在麻车口村域内,还要建发电厂、水库指挥部用房。麻车口村居民房屋基本上要搬出移位选择另址。在实施村民迁移过程中,麻车口村村民,始终顾全大局,放低要求,服从指挥部决定,按时拆屋,按时搬迁。搬迁建造新房用工,由原俞溪头乡各行政村负担,从1978年10月起开始拆迁,至1979年8月全部建成新房竣工。为造水库,麻车口村被征用土地50亩,山100亩。拆除房屋140间,新建房屋220间。杨溪水库的建成,给永康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麻车口人引为光荣和自豪。其精神和风格,将永远载入史册。
  改革开放后,村二委会根据本村的村情出发,对村庄建设作出规划,在永杨公路两旁新建村民居住新区,提出产业结构转化走农工结合的道路,在党支部书记俞金泉的带领下,先后办起五金厂、仪表车床厂、五金铸造厂等3家企业。运输业也发展较快,现有拖拉机12台,摩托车10辆,电话机3台,自行车家用电器基本上普及。移民前遇旱,食用水洗涤都得到大溪里挑水,现在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交通较为方便,西可通俞溪头、石柱、永康、金华。北出西卢岭可达永康芝英镇,东可乘船走水道北去旅游胜地方岩。
  麻车口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毗邻灵山湖风光秀丽。有宋进士俞厚,讲学聚徒处,明太医官俞良昌行医济世的回光洞。及俞氏始祖百三公、千三公墓地,其人文景观景色迷人。每年来旅游观光者数万人次。
  李溪村
  大约在元初,俞氏四世祖俞敏长子俞昶,云行四,迁居李溪,子孙繁衍至11代,明成化年间“睦堂”行俞灂、俞伴、俞华而湮灭。
  俞塘口村
  属芝英镇胡祖坑村的一个自然村,建村在石马岩下,楼下塘口,距祖居地俞溪头3公里,于九十年代由于集体化,生产劳动不方便,而迁居胡祖坑,始祖俞标(元延祐—1384),行豫17,从麻车口分居于此,子孙繁衍至今,从豫行传至同行已19代,即俞氏27代孙。其后裔有迁安徽宁国和浙江安吉等地。
  天表村
  属石柱镇,原村庄坐落在龙溪山麓,太表山半腰的小山岙中,以太表山为村名,后演写为天表。地势较高,南西皆山环绕,北与云溪村为邻,距祖居地俞溪头1.5公里,离永康城区13公里,全村共有92户,300人,耕地300亩,山430亩。
  1984年因耕种不便,村两委会根据村民的呼声意愿,决定在太表山脚另建新村,并对新村的村庄建设作了科学的规划,原老村民房大多为晚清民国以后青砖瓦建筑为主,进入七十年代后,部分农户建房采用泥土垒墙,四周围构式,简陋而低矮。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村建筑多采用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红砖浆砌,高三四层,有的房子外部采用马赛克或瓷砖帖面,铝合金窗架,显得气派豪华。在村庄下移、筹建新村过程中,历届村支部书记俞龙起、俞享元、俞高潭等人,四处奔波,积极策划,化尽心血起领头作用。
  1994年,俞朝波、俞云星、俞德金、俞云祥、俞红友、俞高星等人,四方筹资两万余元,在村口建造了回龙庙。
  天表人祖祖辈辈,世世代代,600来年中劈山造田,为子孙营造了休养生息繁衍之地。特别是建国后,广大村民早出晚归,风雪雨无阻,通过了艰苦奋斗的劳动,终于在1956年至1998年之间,建造了天表口水库、岩塔下水库、株树塘水库,使全村农田旱涝保收,实现粮食自给。当时村大队长俞朝顺任职期间带领村民大修水利,其业绩,天表人将永远铭记在心。1973年修通了从姓傅大桥通往天表村的拖拉机路,为交通运输带来方便。1975年购置碾米机。1980年开始通电,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改变了靠点煤油,甚至桐油灯草和松木片照明的历史,1983年建造了大会堂,全村现有拖拉机5台,摩托车4辆,电视机50台,电冰箱7台。天表人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始祖恒三公俞仕弥,年少时就读书在后塘书院元进士俞拱门下及回光书院,与其兄俞仕宏求学浙东各地,与元末学者李草阁相往来。民国时期及建国后曾办过村校。
  俞氏七世孙俞仕弥(1335),认为天表地形是三塘拱卫宝地,状似朱雀展翼飞腾之美丽,可左望乾天云川环绕,右看巽位洁绝尘埃。在元代,从俞溪头分居于此,子孙繁衍至今已传至师行,为俞氏28代。天表俞氏子孙为了不忘先人祖宗艰苦创业的精神,在俞双鼎、俞祥定、俞望水、俞金炉、俞成堆、俞大昌、俞凤溪、俞锦雨等人商议策划下,于民国24年(1935)动工兴建,民国26年(1937)告成完工,名曰“仕弥公祠”。其规模前中后三进二天井,可搭戏台,能容纳千人观演戏文,惜于1966年毁于大火。
  东山头村
  属新店乡。位于永康南部,是后吴村的一个自然村,距祖居地10公里。原居民住雅吕村附近,又名野里,因雅吕村被洪水冲毁,迁移旧武平乡东边山头,建居成村,部分居民移居在东山头村前田畈的大坟背,名曰:大坟背村,全村有30户,120人,以俞氏为主。
  始祖俞渌(1487—1519),乾行29,大约在明宏治年间,年仅十几岁在后吴替人放牛,长大后在野里招婿成家室,子孙繁衍从乾行传至今明行,已有18代,即俞氏30代。至清同治年间,俞氏21世孙俞享谱,从这里分居在后仁招婿。俞氏人世世代代在这里勤劳务农,建设家园,安稳度日。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村民生活大有改善,家用电器基本上普及,大部分村民都造新房子,有公路大道直通村里,交通较为便利。
  仙岩村
  位于永康东南部,属方岩镇,原属俞溪头乡俞溪头村,1950年从俞溪头村析出设置行政村,距祖居地俞溪头村4公里,西出距永康城区15公里。东北灵山湖水环绕,南临舟山镇端头、源口等村,西连俞溪头。仙岩村由仙岩、上坑(亭后)、下坑(上陈)、下陈、万寮屋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12户,399人,其中男205人,女194人,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亩,山3000亩,其中原上陈,下陈两个自然村因建源口水库,移居舟山镇,1981年划出山130亩。
  仙岩村整个地域,群山连绵,峰峦起伏,怪石峥嵘,争奇竞胜称雄。1993年4月省建设厅派遣林学院,对仙岩地域内及其附近地区,作了旅游资源全面的考察调查,认为“仙岩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比方岩好”。
  由于仙岩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清幽,俞氏13世孙俞根(1510—1570)。在明代中叶嘉靖年间,从俞溪头迁居仙岩,至今已传16代,即就是俞氏29代孙。后人为纪念始祖创业艰辛,民国22年(1933)。在章火、宝珍、珍圭、子蓬、金山、日寿、烧贷、金立、福寿、金良等人发动下,在仙岩村下水口之处建造“俞根公祠”,民国26年(1937)落成竣工,其规模前后二进五开间,两夹厢,朱漆油画,雕梁画柱,青砖花瓦,在四邻八乡是少有的,可惜在1975年毁于大火。
  仙岩人400多年以来,祖祖辈辈,日出日落劳作不息,以勤劳艰苦创业,民情纯朴而著称。以非凡的毅力,建设了仙岩顶,九家源坑,外仙岩数百亩水平梯田,在村的东西两面砌成2华里长的石阶岭各一条,1949年在俞宝珍等人倡议带领下,开凿了一条3华里长横山新岭。1953年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陆续建成郎屋、下仙岩、外仙岩、早水凹、洋坑头、仙岩顶、十八曲等地10多处山塘水库。1964年开始兴建凌塘水1970年建成蓄水量11万立方米。能灌溉九家源十几里长的坑田,即是干旱几百天都能保丰收。
  仙岩人认识到,仙岩处在山区,山地面积大,必须在山靠山,利用多山的自身优势,1973年在万寮屋、金洞屋营造543亩杉木林基地。1975年在原俞根公祠旧址上建成600多平方米的大会堂,还购置了碾米机。
  改革开放后,村两委会十分注意村庄建设。对村庄布局作了重新安排,鼓励村民在原上陈旧址上建立新村,部分村民向下坑迁移。1986年,在村支部书记俞德洪、村长俞炳成发动带领下,通过了三年的艰苦奋斗,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从舟山镇源口村,通往仙岩顶15华里长的盘山公路,1996年冬支部书记俞德新、村长俞炳成顺应村民的意愿,四方筹资4万余元,发动村民,在岭头进行破岭降坡,拖拉机直接可通达仙岩顶。程秦军、俞福喜乐助1万1千元为破岭降坡捐资,功德永存。1991年永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胡岩星亲临现场办公,为仙岩通了电,带来了光明,并在上坑、下坑均购置了电动碾米机。
  善于走南闯北经商做生意的仙岩人,现已有20多人在城里购买了新房子。上下坑两个自然村,家家户户建新房,其中四层至五层的高楼大厦就有5憧。上坑亭后村就是闻名全市的富裕村,不到100人口的小村庄有摩托车20辆,大哥大10多台。
  村两委审时度势,广开山路,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转化的调整,大力发展杉木毛竹,杨梅,大栗,柑桔,种植香菇,及捞豆腐皮的传统副业,并在盘山公路两旁,仙岩顶四周进行封山育林,育好阔叶林,美化环境,开发旅游业。
  豆腐皮是仙岩村的特产,始于明代,民国时期甚盛,远销台婺处三州五县市,捞豆腐皮昼夜操劳。获利甚薄,一灶成品豆腐皮仅8斤,需化杂豆15斤,柴料150斤,且又要肩挑远走销售,其辛苦可知。
  砍柴背柴是仙岩地方一奇,仙岩到处是高山,峰峦峭壁,道路狭窄,不能肩挑行走,把柴捆好了,故用一根木棍,一头削尖戳起来,放在头上背,背得象背胡公那样,一头柴能背200多斤。
  进入九十年代,村民生活改善较快,经济收入逐年提高,全村现有拖拉机6辆,摩托车27辆,小轿车2辆,自行车普及,家用电器源源进入农家。1996年村里又办起了村包装箱厂。生意红红火火。仙岩村现在每年冬季都要进行间伐杉木分给村民,每逢夏秋干旱水库放水之时,村民无不感慨地说:“都是享献回公的福”。俞献回从五十年代初就担任村农会主任,后历任主管村水利山林工作,任职期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带领村民进行大修水利,开发杉木基地,其业绩,是仙岩人世世代代永远不会忘记。
  仙岩人历来重视重教兴学,明处士俞根就主张“恩意训子”让其长子俞天宪从名师范宗师学,后来果然首选为邑庠生,幼子俞天宥也随兄远游杭州等地读书求学。进入近代,俞远(桂远)就读金华省立中学,就是学生运动中的先进分子,俞达(国兴)、徐琼香(俞迪妻)曾获得民国时期浙江省政府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奖学金,及奖状民国24年(1935),俞氏大宗在仙岩创办村校、民国30年(1941),俞有明任村校长,后又任俞溪头小学校长、溪坦小学校长。学校办学至今,有1至3个年级,由俞忠豪任教。
  仙岩村是典型的文化村,且人才辈出。现有大中专生40人,抗日战争时有英勇殉国的将士俞赵钱。当代有曾走向国际讲坛参加国际环境学术会议,被大会推为执行主席,现代医疗卫生专家俞克力。全国邮电劳动模范俞克豪,在全国建筑设计招标赛连夺双冠的俞建中,在生物学上有所建树,曾执教于山东曲阜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学教研室主任的俞迪,永康市建国后电信事业奠基人俞达(国兴)。从仙岩祖籍析居德清的有清代文学家俞樾,著名诗人俞陛云,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俞平伯。
  仙岩人精神高尚,有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1965年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决定,要在仙岩村域内南部兴建一座蓄水量200多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根据规划水库坝高27米,集雨面积6平方公里,将有60亩耕地被水库所淹,库区内上陈、下陈两个自然村20户69个人,必须搬出移往外地安家落户,为了顾全大局,仙岩村毅然接受外移任务,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外移户的思想工作,源口水库终于在1979年4月竣工。造福利民于舟山镇。仙岩人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功绩永存。1995年俞溪头志编委会作出修志决定,仙岩人俞德新、俞炳成、俞志明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端头村
  属舟山镇,旧名塘湖。1950年从俞溪头村中析分设置行政村,坐落在纱帽山麓,东临隔舟山溪与台门村对峙相望,南与狗盘山,小龟山为界,西接麦坑山,北连古竹村的田地,大约面积1平方公里,距祖居地俞溪头7.5公里,全村有108户,310人,其中俞氏70户,210人,其次是项姓,有耕地310亩,山1684亩。
  端头村的民居,多数以条石砌成围构式拔地而起,村庄民居与田地纵横交错,房边有田,田旁有屋,屋旁有山的格局,在村西侧就是俞氏一代伟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永昌太守俞敬千古安息处,墓西去数十米处有早年安葬俞敬的荷花心旧墓地遗址。
  明嘉靖三十四年(1545)左右,洪洲人俞汝成首先卜居公鹅头守坟,为端头最早的始祖,随后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华下裔孙,为孝敬先祖俞敬,众议派俞伯坤筑室守坟而居,其址又曰老庵基,俞氏人四百多年以来,经历了多少艰辛,在纱帽山麓建成赖于生存肥沃的良田和古塘,塔塘等水利设施,是努力拼搏,用汗血凝结成的历史见证的丰碑,历史进入了七十年代,端头人为发扬学习祖辈艰苦创业精神,又在纱帽山上半山腰处,于在1986年建成了源口水库渠道,灌溉着全村200多亩旱涝保修田。
  改革开放以来,端头村人利用本村山地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枇杷为主的林果业。进入九十年代,聪明勤劳的端头人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及时进行产业转化的调整。向元胡、席草、西瓜等经济作物效益较好种植业转化。1995年仅种植药材元胡、席草两项,产值达50多万元,1996年种植元胡80亩,席草70亩,可望在1997年经济收入可翻一番,村民生活将步入小康水平。
  清嘉庆十七年(1812)春,俞美材创办塘湖书院,邀芝英应兆乾执教,以读诗书,明大义,孝父母为教育宗旨,培养子孙。道光三十年(1850)俞六如,被族人誉为一乡善士,他好善乐施,造桥修路,永康知县廖重机嘉其为乡饮,赞曰“善德可风”,并出资重修俞氏宗谱。1995年俞溪头志编委会作出修志决定,端头人积极响应,俞龙起、俞永高等人就是发扬六如公精神的代表。
  上丁村
  上丁村,属新楼乡。位于四十四坑中部。上连凌宅、铁店顾,下邻李宅、下丁、西岸,距祖居地俞溪头10公里。上丁背靠百坑尖、九曲岭,面向湖潭山,玄武山。左有马鞍山、龙冲岩,右有黄大山,水阁山,四面峰峦叠翠,向东翻山可去白竹,往南越岭可通壶镇,往西翻山可到芝英,向北越岭可到派溪,出四十四坑经五木岭,箬帽山背可到永城。
  上丁村周围有少许良田,村后有大小凹,村前过桥前山有路凹,有后凹,进入东英坑,卜弄三爪坑,官山脚,石头岩,野猪湖,蜒蚰弄,田上有田,地上有地,山上有山,是俞、丁两姓人赖于生存的地方,每年田里种水稻,稻里散砂豆,秋收后种大、小麦,解放后,割了稻,种田玉米,产量比散豆高,后来又改为种双季稻,产量更高了。地塔种小麦,麦里种早豆,再种玉米。比较干旱的地方,玉米容易晒,宜种番薯。山上比较平坦,潮湿土好的地方也可以种玉米,或者种番薯、小米和高粱等。其余山地就是青柴、松树、桐子、杉树、毛竹和少许的油茶。田头地角有果树、拱子树、棕榈、茶叶、罗桐麻。一年四季都有收入。民间流传着几句顺口溜:“正月棕,二月桐,三月茶、四月麻,五月小麦六月粟,七月早豆八月谷,九月黄柿黄,十月柿花熟,十一月萧山嬉,十二月杀大肉猪。”这一顺口溜道出了上丁村十二个月,月月有出产。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5)左右,洪洲俞成德(生1543)徙居于田畈丁的上端叫上新屋,聚族而居。与丁姓人共同生活。经过几百年的创业,终于使这里成为上有土库,下有上宅、下宅、上厢、下厢、新屋里的上丁村。上丁村、古属武平乡,曾称葛麓乡,再改为双麓乡。解放后,四十四坑上丁至铜山称方丘乡,下丁至木坦称新楼乡。后来两乡合称为新楼人民公社。上丁是新楼公社16个村之一,叫上丁大队。上丁大队又分为10个生产小队。1983年后新楼公社改称为新楼乡。上丁大队改称为上丁村。
  四十四坑,长达10多公里。溪流源自铜山,下至古竹桥,与舟山溪汇合。地势落差大,水流急,两边由乱石块砌成堤岸,常被洪水冲毁,砂石经常淹没良田。久睛不雨时溪滩到处挖砂井,摆满水车,日夜抗旱,只得灌溉溪边田稻,高处坑田和旱地,就得靠天。所产的稻谷、小麦、玉米、番薯还难以解决一年口粮。所以每年必须多吃些瓜菜、萝卜、芋之类。
  尽量把剩下的钱用来解决每年口粮的不足。村民经常跑壶镇、芝英、派溪赶集。穿草鞋,结汤布,起早摸黑,翻山过岭,挑着农产品上市交易换取生活之需。
  上丁村是永康黄柿的主要产地。“四十四坑出柿花”的歌谣已相沿唱了几百年,四十四坑的柿花制品生产历史悠久已达几百年。其特点是果大、皮薄,鲜甜的黄柿,霜降、立冬前后家家户户打柿、卖柿黄,忙碌异常。祖上多年传流晒柿花、做柿饼。每年柿花远销杭州和萧山临浦等地水果行。被当地人视为高级营养果品。桐油也是上丁人一大经济支柱产业。油桐树,年年要锄剷,摘下桐葡,除了外壳叫桐乌。再去硬壳叫桐白,桐白拿到油坊榨油,油饼可以当肥料。桐油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其油又可用于点灯照明。
  六十年代,在方山口至铜山地段,建成了两个梯级水库,四级电站。给四十四坑人带来用电的光明和水田的灌溉。以前村民粮食加工靠水碓,现在村里先后购置了拖拉机、碾米机、抽水机、打稻机等,实现了“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愿望。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上丁的上宅井、土库井、大路井、后街沿井,也成为历史的记载。
  七十年代,永康至铜山的公路开通后,只要在家门口上车,随时可到各地。
  旧社会寄一封信,要走路到壶镇福林堂宝号,才能寄出去。寄回上丁的信,也该到壶镇去拿回来。
  以前把柿花销往杭州、萧山等地,都得雇手推车夫,推到义乌乘火车,归来又从义乌走路回来。
  近几年来,上丁人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有经商、有办厂,艰苦创业生活不断提高,不少人造起了钢筋水泥高楼大厦。俞氏人才辈出,昔有俞文益公,克勤克俭,收入甚丰,乐善好施,造桥修路。闻名乡里。民国时有俞世美,调解讲事,威望甚高。俞永仁,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当代有俞玄军,居官要职,业绩卓著。俞兴邦,书法艺高,名闻中外。俞廷标,办厂有为,成为永康“十佳”之一。
  在此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年代,为弘扬祖先的优良传统,激发后代自强不息精神,率先发起纂修志乘,上丁俞氏倍感兴奋,欣然参与采编,共襄盛举。
  李庄村
  属缙云县。位于壶镇盆地好溪河畔。村边有永康至临海省级公路,南有公路通缙云县城。东去壶镇3公路,距祖居地俞溪头13公里。全村有160户,550人,其中俞氏15户,51人。其祖俞德瑞(1580—?)在万历年间从洪洲后塘迁居北山,后子孙繁衍至俞汉河(1841—?),行艮364,从北山居胡宅口招婿,其子孙再徙居李庄、岱石、大山等地,从艮行传至师行,已传第7代。即俞氏28代。麻园塔村
  麻园塔,位于灵岩寺前之西,溪下周之北,南西濒溪,建村在胡田畈上,又名曰胡田村。原属岩后乡灵岩寺前一个自然村,1977年建杨溪水库时,移居大屋乡各地。始祖洪洲松竹行房下七世俞宗孟,于明天启七年(1647)左右,迁居麻园塔,后子孙繁衍至第六代俞双兴,于同治年间回迁俞溪头,因此行房下子孙有居大屋乡各地和俞溪头两支。
  碧湖镇
  位丽水市中西部碧湖平原;东临瓯江,是丽水第二商业重镇,距祖居地俞溪头70公里,始祖萃行俞玉瑛(1636—1706),在清康熙年间,来这里做生意与陈氏(1636—1723)结婚成家室居此。子孙繁衍至今,从萃行传今师行有12代,即俞氏28代,民国时期俞氏人在碧湖善经商开店,如俞同兴店就是碧湖的名店。
  花街村
  属丽水市,从丽水市区北出5公里,就是花街村,距祖距地俞溪头55公里,始祖俞家杰因赴京会考,后在此成家立业,曾在钱塘、苏州任职,为洪洲角房下裔孙,今有俞氏50多人。
  岩前村
  属缙云县双溪乡。距祖居地俞溪头28公里。村位于光头顶山上一大岩石前。东毗双溪,北连派塘山脉,西接溶溪,南临绿水越溪河与周扎村一衣带水相隔,缙平公路穿村而过。全村有87户,245人,其中俞姓60户,160人。
  始祖为俞永玉、俞永卓(1704—1775)、俞永仁兄弟3人,大约在清雍正年间,从永康麻车口村外出弹棉花做手艺卜居于此。永玉后裔只传5代而止,永仁英年早逝。从永卓公传至今已10代,即俞氏26代。岩前村地处越溪河谷地,民情纯朴,以务农为主,旧时一部分村民以制瓦、做泥土,烧炭为业,生活比较苦。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广开致富门路,生活大有改善,公路两旁大厦林立,家用电器基本上普及。解放后办过村校,清宣统二年(1910)建有“俞氏宗祠”。抗战时期缙云中学曾移于此。
  岩前村是革命老根据地村,浙南武工队常住俞茂兴家里,开展革命活动。
  大路边村
  属丽水市仙渡乡。是皂树村的一个自然村。距祖居地俞溪头39公里。东接芦村,南临南源,西至梅弄,北可去董弄。地处在海拔数百米高的大山峡。古时村边有缙云通往双溪的大路,因以此为名。大路边村的民居,依峡谷溪边筑屋而居,村形狭长分散。有村民120户,500余人。其中姓俞33户,105人。田地400亩,山1000亩。
  始祖俞通经(1719—1775),在康熙年间因做生意,从永康麻车口村迁居于此。子孙繁衍从丰行传至师行,至今已10代。即俞氏28代。村民在这里以务农为主,部分村民以做泥水匠为业。改革开放后,俞氏人在山靠山,利用多山的地理优势,发展杉木毛竹的传统产业,使生活逐步得到好转,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村民纷纷走出山门,做打工经商的人愈来愈多,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大路边人认识到若要山区富应先修路的道理,经过几年努力,今已修通从丽水至芦村的公路,公路通到家门口,交通堪称便利。大路边人珍惜古文化遗产。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当中,俞氏裔孙俞官恩千方百计将《俞氏宗谱》全部完整保存,裨今日为俞氏各派绵延有根,再续新谱,其功绩将永载青史。
  王上店村
  属芝英镇。村民有王、俞两姓。王姓,由葛塘下迁此开店,故名王上店。位处后山脚,距俞姓祖居地俞溪头4公里。始祖俞名占大约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来此,现有俞氏20户,60多人。王上店俞氏人听说俞溪头村发动编修《俞溪头志》,他们积极响应,率先向编委会上交了赞助款。俞长青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王村
  属河东村(河南)一个自然村。村位于华溪河畔,村民王、俞两姓,西濒溪,北有公路通过,距祖居地俞溪头8公里,始祖俞成田(1843—1887)大约在清同治年间从端头村外出在河南村富户人家打长工卜居于此,随后又有端头人俞成卓(1849—1897)来此定居,子孙繁衍至今。从艮字辈传今师字辈已传6代,即俞氏28代。

知识出处

俞溪头志

《俞溪头志》

本志记述以俞溪头村为主体,同时也记叙由俞溪头析居的有关村落。全志共分十五章,前设概述、大事记、后设后记、世系图录。世系图录中以俞姓为主,其他姓氏按进村先后顺序排列,包括俞、胡、陈、范、应、周、李、杜、郑、王、吕、郎、吴、富、程、杨、徐、梅、芦、楼、林、朱、黄、汪、陆、郭等26姓氏,男、女同样入编。

阅读

相关地名

俞溪头村
相关地名
赤岩口村
相关地名
麻车口村
相关地名
俞塘口村
相关地名
天表村
相关地名
东山头村
相关地名
仙岩村
相关地名
端头村
相关地名
上丁村
相关地名
李庄村
相关地名
麻园塔村
相关地名
碧湖镇
相关地名
花街村
相关地名
岩前村
相关地名
大路边村
相关地名
王上店村
相关地名
下王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