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报刊文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头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36
颗粒名称: 三、报刊文章
分类号: I217.12
页数: 11
页码: 231-2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河头村报刊文章、中国五金城简介等情况。
关键词: 河头村 诗文辑存 报刊文章

内容

中国五金城简介
  浙江省永康市中国五金城位于浙江中部,紧挨永康市区东侧,处金(华)温(州)国道线与杭(州)温(州)省道线的交叉点——“双股金
  钗”。地势平坦,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西连市区主街道“九铃路”,北临兴建中(年内通车)金(华)温(州)铁路,与浙赣线相接。离浙东名胜——方岩风景区20公里,是内陆通往浙江沿海的交通枢纽,经商贸易的“金钗”宝地,也是商余旅游之胜地。
  永康市素称“百工之乡”,五金手工业源远流长。历史上,曾有成千上万的金银铜铁锡匠,挑着担子,走南闯北,过街穿巷,藉以谋生,故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全国县县不离康”之说。近十几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永康注入了新的活力,永康人民的传统优势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很大发挥,全市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五金机械工业,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成为永康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从事五金机械行业的企业6000多家,从业人员15万人,约占全市劳动力人口的一半左右,年创产值达40多亿元,产品品种2000多个,60多种产品出口创汇。传统五金产品日益精致,新兴五金产品代出不穷,拥有机械五金、装潢五金、日用五金、建筑五金、五金工具、五金电器、农用五金等系列,大至轿车、农用车、手扶拖拉机,小至汤匙饭勺系列餐具一应俱全,并以质优、价廉、美观、实用为特色。批发全国各地,行销国际市场,深受用户宠爱。特别是铸铝合金、铜材压延、包装钢桶、电动工具、电热炊具、衡器及配件、铜火锅、“永康四刀(锉刀、刨刀、菜刀、剪刀)”等等都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享有盛誉。
  中国五金城规划占地500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将建成全国规模一流、档次一流、功能齐全、辐射强劲的五金机械产品集散中心。五金城首期市场街开发工程于1992年底竣工并投入试营业,营业用房1.76万平方米,店(摊)位780个。试营业以来,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客商,1993年成交额达3亿元。第二期市场街等开发工程,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其中营业用房2.5万平方米,正在日夜兼程建设之中,将从今年八月开始陆续竣工开业。包括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3000个摊位,总投资4800万元的
  室内大市场,和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21层高的多功能金城大厦等项目在内的第三期开发工程,即将动工兴建。
  为了广泛吸引中外客商前来“中国五金城”投资开发、洽谈贸易,市政府在致力於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优化政策环境,实行比沿海和其它开放地区更为优惠的政策,本着“特区特办”的原则,实行“一元化”的管理体制,“一站式”工作方法和“一条龙”的配套服务。
  中国五金城由浙江省永康市五金城管理委员会代表市政府管理开发,浙江永康五金城实业开发总公司实施。
  中国五金城放眼天下,拥抱世界,荟萃金银铜铁锡百工于一城,诚招东南西北中商贾在永康。发财致富,在此一举。
  (选自台北1994年6月13日《中央日报》,中国五金城供稿)
  丽州商城
  去年的10月1日,永康市场建设史上一个辉煌的日子,永康市,拥有了一个高规格、多功能的现代化市场——丽州商城。
  商城——一道美丽的风景
  座落在永康九铃路旁、华溪江畔的丽州商城,占地32亩,总建筑面积(包括地下室)4万平方米。丽州商城建筑气势恢宏,是永康最大的建筑群。
  站在市区高处,远眺丽州商城,乳白色的面砖将所有的建筑群装点成素淡柔和的一片。高低错落,富于动感和韵律的各式建筑,就像翻腾于蔚蓝海洋上的巨大白鸥。
  走进丽州商城,只见北靠农机公司和南靠电信大楼的两排单间地方日用工业品为主的营业用房,犹如巨轮的两舷,整齐划一地护卫着商城的主体。面朝九铃路,蓝色玻璃上嵌有“丽州商城”四个大字的大楼是商城的主体。这幢三层建筑的一楼是服装营业厅,白色钢丝网
  架整齐地将各个摊位隔开,多姿多彩的服装,如怒放的鲜花,煞是好看。踏上宽敞的楼梯,映入眼帘的是各类轻纺布匹、鞋帽、绣品、小百货等。三楼是放满高档家具的家私城。紧邻华溪沿的大楼一层是果菜品交易区,二楼是办公用房和副食品百货等营业厅。丽州商城有摊位和营业用房共2000多个。这里有永康第一个生态厕所和地下大停车场,有94套住宅、储蓄所、娱乐厅、餐厅等。整个商城集吃、住、娱乐、购物等于一体。
  琳琅满目的商品和齐全配套的服务设施,使丽州商城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犹如永康又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得不去。
  商城——市场建设的丰碑
  丽州商城是永康市政府1992年要做的10件实事之一。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在永康市场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在去年试营业新闻发布会上说:“丽州商城的投入使用,体现了我市第三产业的新水平,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市场建设”。
  确实,我们可以看到:昔日散落在街头巷尾的百货摊不见了,江滨北路那晴天一身灰,雨天泥水溅,嘈杂拥挤的小商品市场消失了。永康市的脏、乱、差、挤等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丽州商城以一流的服务配套设施和宽敞的营业厅为经营者和顾客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和购物环境,摊位从原来的395个增加到2000多个,从业人数大大增加,从而大大推动了永康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丽州商城的建设,为永康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建设丽州商城,永康市工商局在市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要建就建一个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的市场”。工商局领导经过对全市市场的深入调查,并多次派人考察了省内外义乌、绍兴、黄岩、萧山等地的市场,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共识。
  1990年,建丽州商城的规划和具体方案上报市府,市领导很重
  视,经过多次讨论,1991年批准把河头村后溪滩这块紧靠九铃路的土地作为市场的征用土地。
  有了土地,可难题还是接踵而来,首要问题是资金。
  从筹建到1992年第一批征地农转非的落实,工商局化了两年时间,化去了200多万元的积累,丽州商城在财政无分文拨款的情况下,以工商局现有的财力,要一下子解决2300万元资金,真是谈何容易。为此,市工商局未雨绸缪,自力更生,压缩开支,不等、不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除了自筹和向银行贷款一部分外,从商城自找筹资的路。首先将经营场所与商品化住宅办公楼、娱乐场所等综合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二,市场设施实行有偿使用,预租店摊,预售商品房;第三,以投标方式出租大面积营业场所或娱乐场所。
  资金问题总算一点点解决了,工商局面临着又一个难题:如果按常规,一般工程要先进行全套图纸设计,并经审核后再施工。但作为永康市1992年10件实事之一的丽州商城,必须在1992年初动工。市府决定打破常规,特事特办,采取边施工边设计的方法,使商城工程时间大大提前。1992年3月15日,孕育多年的丽州商城终于破土动工。
  然而如此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又是边设计边施工,意料不到的困难时常会发生。可以想象,这项工程的建设该有何等难度。为了保质保时间完成丽州商城的建设,永康市工商局专门成立了丽州商城筹建办公室。
  在商城基建工程施工的500个日日夜夜,商城筹建办公室的同志,怀着对工程负责,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按图纸的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认真监督,像浇捣混凝土封顶,工程量很大,工艺上要求不分昼夜连续施工。筹建办公室的同志也就通宵达旦坚持在现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正是筹建人员这种对工程质量高度负责的态度,从而及时发现了商城某幢楼的基础混凝土所存在的质量问题。
  如果说,在商城建设过程中,筹建办公室成员把战高温,抗严寒
  作为一场战斗的话,那么反腐倡廉则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另一场战斗。
  许多人都以为搞基建是美差,许多人也都瞪大眼睛看着偌大的一个工程是否会有受贿之事发生。工商局领导早在开工之前就为办公室人员举办反腐倡廉学习班,强调这是关系到工商系统的名誉,关系到工程质量的大事。筹建人员把局长高启琢讲的“只有公开才能公正,只有公正才能进行监督”的讲话精神贯彻于基建工作始终。他们对建筑队所送的各种物品礼金,或当场拒绝,或全部上交,并做好完整的记录。在商城建设期间,他们共上交礼品价值2万元。……
  如今走进商城,回想昔日的后溪滩,回顾永康市工商部门的同志艰苦创业的历程,谁能不为他们的开拓精神和艰苦的劳动所感动呢?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记下许许多多的艰难与曲折,支持和鼓励,可以这样说,丽州商城是工商局同志和永康许多领导及有关部门以不懈的精神铸就的,是他们为永康的市场建设创立了一块永恒的丰碑。
  商城——尽显魅力
  试营业一年以后的丽州商城,马上将转入正式营业。丽州商城正在向人们展现自己无穷的魅力。
  古丽市场管理所所长程松生高兴地宣布:一年来,商城营业超过亿元大关,日最高营业额达94万元,商城每天的人流量有2.3万人次。
  为了更好地管理好商城,工商局在丽州商城分设了一个隶属古丽市场管理所的丽州商城市场管理处。一年来,他们积极做好管理、治安等工作,为经营者和顾客排忧解难。
  据有关记载的数字资料表明:商城内经营者之间的纠纷5起,全部解决;敲诈勒索案7起,其中追回结案5起;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纠纷27起,全部得到解决;查获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外地经营户2名;有记载的偷盗、抢劫案21起,其中抓获追查结案18起。管理人员
  还帮助追回遗失的自行车9辆,查获购买自行车的赃车4辆……这一个个数字,虽枯燥却不乏味,其中体现了工商部门同志为维护商城的名誉和治安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在管好商城的同时,他们还尽量为经营者提供一系列服务。提供两年内免税、费的优惠政策,免费提供网架、柜台,昼夜巡逻值班,为经营者管理财物,有时有的经营者晚上深夜或凌晨1点钟进货回永,值班人员也都一一帮助收好。工商部门还为经营者办理摊位转让手续,以方便经营者,也大大增强了商城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每个月,工商部门还要为经营者提供近万元的水电资金。
  正因为丽州商城有如此完善的管理机构和措施,有如此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服务,所以吸引了来自义乌、江西、福建、黑龙江、云南、温岭等20多个省市地区的商人来到这里经营。苏州的姚鑫君慕名来到商城,包下了商城主楼的三楼3000多平方米的营业厅,投资250余万,办起了浙江数一数二的家私城。丽州商城汇集了全国有名的义乌、温州、广州、杭州、石狮等大市场的商品,种类有几千种。另外,商城地方工业品的经营者,他们零售、批发一起干,把永康最有名气的小五金产品推向全国各地。
  丽州商城已充分发挥了他的吸纳和辐射功能。
  现在,商城的最后一幢七层建筑,也是商城最高的建筑已完工投入使用。10月1日以后,这幢楼一二层的食品自选商场,金银首饰和高中档服装等都将陆续开业;还有舞厅和有旱冰、桌球、录像、茶座等服务项目的地下娱乐城也将开放……
  一个综合性、高规格、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商城已经英姿勃发耸立在永康九铃路旁,她正以不尽的魅力微笑着,吸引和招唤着一批又一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选自1994年6月《金华市政协工商经济》)
  丽州处处车如潮
  ——我县自行车摩托车发展史
  中国有句成语,叫安步当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经地义。多少年来,人们企望摆脱双腿重负,使地球变得小些,更小些。
  这是一个悠长而久远的梦。
  如今,放眼永康城乡,无论是纵横交错的公路乡道,还是九曲回肠的里弄陋巷,到处是滚滚不息的自行车流,一派自行车“王国”的热闹景象。
  往事如烟。1912年,当满清的臣民刚刚剪去发辫不久,城关镇河头村的吕方仁便破天荒地从杭州骑回一辆德国造的脚踏车,让许多人开了“洋荤”。每每他骑车上街,车后总追逐着一群露出腚子的顽童,从此,他写下了永康自行车的发祥史。
  然而,这位曾造过抽水机、打稻机,毕业于北师大的教师毕竟太“超前”了。在此后的六十多年里,拥有自行车仍是大多数人的奢望。他们有能力用一年的积蓄去牵回这“钢铁之躯”吗?到了1970年,我县仅有自行车3099辆,平均每百人才有一辆。
  1979年,滚滚的改革大潮席卷永康大地,商品生产使人们获得了生机和财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不再把自行车视为相亲的宠物。1980年,全县自行车发展到22800辆,十年以后的今天,全县拥有自行车约19万辆,是十年前的八倍多,每3人就有一辆多自行车,数万个一户多车、一人一车的家庭竞相涌现。
  在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上,摩托车在家庭里出现比自行车晚了72年。出身于县城的人大多有这样的记忆:孩提时代,他们曾经和同伴一起,在当时公安、邮电部门仅有的几辆摩托车旁围观过,也许还有人爬上去神气过几回。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游戏和憧憬而已。
  十年以前,一辆摩托车的价值相当于一幢小楼房,私人买摩托车简直可以和吉尼斯世界纪录等量齐观。1983年4月,河头村的应忠
  金化了3000元从广州买回一辆“雅马哈”,着实兴高采烈了一阵。但他没有料到,做牌证的事,却使交通监理部门大伤脑筋,最后还是当时的地委书记拍了板,这辆私人摩托车才不至于打入“冷宫”。
  不过,这则“内部新闻”很快失去了它的价值。继自行车后,摩托车频频穿梭于永康10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1989年底,全县已拥有摩托车2693辆。
  摩托车使它的主人赢得时间,而时间又给人带来财富。人们还在迅速丰富摩托车史的内容:闻名县内外的大园东废钢铁市场旋即可以驶出由二三十辆摩托车组成的车队;古山镇后塘弄村今年八月一日,就有七辆新车同时加入庞大的铁骑队伍。
  自行车的始祖吕方仁倘若九泉有知,定会欣慰不已。现在,他的外孙樊式伟也拥有了自己的“铁骑”。他与外祖父的遭遇不同的是,那群随车追逐的光腚顽童已不再露面。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永康滚滚不息的车流中,还有数十辆私人小汽车鹤立鸡群。不远的将来,私人汽车将跨步进入寻常百姓的家中。
  (选自《永康报》1990年10月4日版。记者:潘洪)
  好当家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永康县河头大队党支部书记李梅珍
  在我们这块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条令人鼓舞的传闻。这些传闻有发生在天上地下、城市农村的,也有发生在妇女姐妹中间的。永康县城关镇河头大队男女老少中关于女支书李梅珍两年治好了一个大队的传说,便是无数新鲜事中的一个。
  永康县城关镇河头大队原来是一个脏、乱、差的老缺粮队。两年前,38岁的李梅珍被党员们选为支部书记。就在李梅珍满腔热忱、执意挑起重担的时候,村子里出现各种议论。有人瞧不起李梅珍,说:
  “八尺大汉都当不好家,一个女人家能治得了?’“看我们河头的热闹吧!”
  李梅珍听了没有明辩,只是对刚满三十的副支书应永忠说:“我们‘一班人’团结紧,按党的政策办,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她连续召开了支委会、党员会和群众大会,党内制订了党员“四不准”、“六带头”的规定;队里制订了乡规民约和建设文明村的实施方案。说一不二,干净麻利地处理了几个“老大难”问题。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全村街间巷尾布满仰天粪缸,有的甚至在道路旁边排起长龙,严重地影响城镇卫生。一到热天,粪便挥发,臭气薰天,行人不得不掩鼻而过。过去光打雷,不下雨,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这一次,支部决定,移风易俗,党员带头搬迁粪缸。李梅珍和应永忠冒着雨,首先将自己家的仰天粪缸移到村外规定的地点。正、副书记一带头,党员、干部紧紧跟,一个接一个搬迁自家的粪缸。党员干部的行动就象无声的命令,全村家家户户闻风而动,挖的挖,抬的抬,仅用了四天时间,597口仰天粪缸全部搬迁到村外。李梅珍还发动群众,清扫了全村街道,处理了积年垃圾,治理了村内3口脏池塘,变死水为活水,铺设了9条长达300米的水泥路,使村容院貌焕然一新。接着,李梅珍和党支部“一班人”针对本村实际,狠抓国策教育,对28户违章建房户分别作了拆除、罚款处理。她自己带头实行绝育手术,带动了25对育龄夫妇做了结扎手术,17对育龄夫妇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纠正了乱占耕地建房和无计划生育的现象。群众高兴地说:“新班子工作既打雷又下雨,办起事来果断!”原来瞧不起她的人也服气了。李梅珍和支部“一班人”趁热打铁,把党员、群众的精力引到勤劳致富上。
  李梅珍和支部“一班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富民政策,大胆改革,农工副各业全面推行联产承包制,粮食生产连续两年喜获丰收,甩掉了“老缺粮队”帽子,实现自给有余。四个队办企业都实行了厂长承包制,去年工业产值、实际利润都比上一年增长2倍多,上缴国家税收增长了3倍。她还引导群众发挥本村地处县城的地理优势,开辟了
  360多个家庭商品菜园,鼓励社员在自留地、边角地上种植蔬菜,上市出售。大批家庭商品菜园的建立,不仅为市场增加了各种新鲜蔬菜,也为社员家庭增加大笔经济收入。全大队仅蔬菜一项每户平均增收400余元。同时,全大队还发展了一批个体工商户,从事各种服务业和农副产品的购销贩运。现在,全村有证摊贩30多户,有小五金,小百贷、小副食、小饮食、瓜子摊、染布、车葫芦、机织机绣、小铁铺等十多个经营项目。一条条生财之道,容纳了大批剩余劳力,家家开财源,人人有事干,全大队的经济一下子活起来了。
  河头大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双丰收,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表彰和群众的称赞,李梅珍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选自浙江省妇联《她们在五星红旗下前进》)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河头村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记载了河头村八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历史沿革,以及山川地理地貌的演变,翔实地记录了该村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河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