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教育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头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03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教育 卫生
分类号: G479
页数: 10
页码: 103-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河头村教育、卫生的情况。
关键词: 河头村 教育 卫生

内容

第一节 教育
  河头吕氏始祖历来企望子孙后学辈出。据《河东吕氏宗谱》载:“岁事既毕,余子皆入学,距冬至四十五日乃出傅农事。大老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入者持薪樵,轻重相分,少长有序。我公构此其犹行古之道欤!……三四传后子孙绳绳,登贤书与仕籍列胶庠者,代不乏人。”明洪武间(约1374),吕荣,字孟华,七岁读私塾。明天启间(1623年)吕氏宗祠建成后,私塾即设在祠堂内。其后,世代先祖都非常重视奖励子孙勤奋好学。每逢春节、清明、冬至三大节,祭祀先祖之际,参加祭祖者均可分到“份子”。凡“绅衿”(小学毕业以上)、老人(60岁以上)均可享受双份或3份“份子”。中学毕业子孙每年可以享受“贤租”租谷100~300斤不等。此外吕大宗祠下各房都有规定的奖学制度。如宝中公义常,就专门提留“贤田一千把,所收租谷专供初中毕业以上的子孙平均分享,还规定“钱粮”(即公粮)由“常主”交纳。其他各房也都有类似奖学制度。由于这样,河头吕氏子孙不论家道贫富,读书好学蔚然成风,世世代代人才辈出。如清末的秀才有吕墨香、吕式如。民国时期受过高等教育的有吕民贵、卢士希、吕方仁、吕金禄、吕子勉、吕际虞、吕丹等。据不完全统计,1949~1993年河头村有大
  中专文化程度的83人(其中工程师、教授、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28人)。
  小学教育
  吕相小学 前身是河东初级小学,创办于民国元年(约1912年)。校址设吕氏宗祠后进大厅内。学制类似私塾。先后曾聘请族内秀才吕墨香、吕式如和具有真才实学的吕民贵、吕锡周、吕丹坐馆任教。当时以《三字经》、《六言杂字》、《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为启蒙教材,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后逐步实现国民教育。到民国34年(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成立校董事会。董事有吕式如、吕际虞、吕锡周、吕良进等,推选吕际虞为董事长。并以始祖名讳命名为吕相小学。1946年在祠堂后面扩建教室两个,办公室、教师宿舍6间,并开辟了操场等。当时还由吕民贵赞助风琴一架。
  解放后,1950年全县开展土地改革,依靠吕大宗祠常产办学的吕相小学资金全无着落,处境困难。8月校董会委员吕灵安、吕汉候、童金桂、吕岩火等商讨解决学校经费问题,决定开发吕五宗祠堂为卖布市场。每逢县市派出两人到市场收缴摊位费,维持学校生计。时任校长吕城带领教职员工六人,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勤俭办学。同村吕子里、周秀安和四路口村方观圣自告奋勇担任义务教师。为了妥善解决学校经费,有利扩大筹措资金的范围,曾集议将校名更名为“永河小学”(寓“永宁”“河东”两坊合办之意),未成。后乃于1951年2月与山川村校(山川关帝庙)合并改称民主小学,以镇名校。校址搬迁到李
  氏总祠内(即现在民主小学校址),并转为公办。
  曾任吕相小学校长的有:吕天麒、吕方扬、吕岩火、程月环、吕东明、吕梦祥、吕城。
  民主小学 1951年,设有五个年级六个班。1965年更名为环城区中心学校,并开设了两个初中班,成为“戴帽”小学,培养了两届初中毕业生。1973年更名为胜利小学。1983年又恢复原名称民主小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进行了扩建改建,自1974年至1989年,拆除原卢氏见南公祠、李氏总祠建筑,先后营建教学大楼3幢,厕所、校办工厂、商店等,建筑面积3116平方米,总投资37.7436万元。现有16个班级991名学生,32名教师2名职工。并已具备了一定的电化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大有提高。1989年被评为先进学校。全县小学“看图说话“比赛,河头村吕心波小朋友获奖。1990年少先队评比,民主小学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中队。1991年徐可儿老师被评为浙江省优秀辅导员。先后获省、市、县集体荣誉奖31次,教师受奖39人次,作文、体育、歌咏各项活动比赛学生获奖121人次。
  1992年9月为庆祝中日建交20周年暨浙江省与日本静冈县建立友好省十周年活动中,民主小学《荷塘大合唱》等30幅学生绘画、书法精品飘洋过海,送往日本静冈县小笠群大须贺町横须贺小学展出。1993年4月日本静冈县该校学生19幅作品寄民主小学回展。日本小学生的美术作品在永康展出尚属首次。
  民主小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得到发展,成为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摇篮”。
  幼儿教育
  民国时期,河头村曾设置幼稚园。1958年冬至1960年大跃进期间,为了把全村妇女劳动力都组织起来投入大办粮食,大办钢铁,村里曾组织过无劳力妇女抚养1~3岁婴儿,并在棋五公祠内开办过幼儿班,由大队聘请卢苏仙等担任幼儿教师。由于当时社员生活水平低,幼儿上学三上五落,教学设备简陋,师资不稳定,造成时兴时衰。
  为解决机关干部家属幼儿上学难问题,1957年由县委创办机关幼儿班(县委行政科主管),设吕民贵三层楼洋房(现河头溪沿四弄12号),使河头村民幼儿得以就近入学。初办时设2个班,入托幼儿40多人。1970年停办。1982年9月复设,开了一个混合班,入托幼儿39人,实行半托。1987年进行扩建,新造三层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938平方米。分设大、中、小各2个班,一个小小班,在园幼儿278人,有教职员工18人;但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1993年又在原三层教学楼的基础上增建为四层。1993年底在园幼儿达440人,教职员工27人。
  1983年河头村在棋五公祠内(河头溪沿三弄24号)开办托儿所,工作人员有卢美景、吕露虹、胡妙林等人。1989年3月县妇联接办。现有幼儿159人,教职员工13人。此外还有私人开办的幼儿园3个:
  第二节 医疗卫生
  医疗站
  河头村医疗站,创办于1970年6月,当时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统一的布置而建立。站址设在河头溪沿一间10平方米的小房内。开办时只有吕璧华(负责人)、樊式宏、卢淑芬(女)3人。以后陆续增加了马彩华(女)、程健新(女)、应永忠、林益珍(女)等人。1980年,医疗站移至双眼塘沿村里新盖房屋,有2间诊室和楼上药库。这批赤脚医生,以后有的上了医科大学,现有程健新仍在村里开设河头卫生室。
  医疗站坚持“赤脚”精神,赤脚医生不斤斤计较报酬,白天劳动,晚上开诊,每人每晚给记2分工分;中草药为主,西药为辅。并且对村里行动不便的人(如腰肌劳损、关节痛等慢性病)和老人,上门诊治,随叫随到,热情服务。使村民小痛小病不出村,大伤大病有指导,方便了群众,深受村民的欢迎。
  办站开始,经费困难,条件很差,只进了一些常用器械和药品。赤脚医生曾经去环城医院培训。一般治病多采用中草药单方、验方,或针灸、按摩、拔火罐,免费治疗,只收西药费。
  当时医疗站专门组织了一个采药队伍。有年青人吕璧华、樊式宏、卢淑芬、吕一凡、应永忠、和年纪较大颇识草药的吕霖海、吕兴多、吕德成、林万源等人。他们到八字墙乡山后胡村、中山乡长川村、云山乡山后卢村、武义县先锋乡大五岭村等山区采集贵重的草药。当时交通不便,来去常常是推车步行,爬山翻岭,相当艰苦。采回后又要翻晒
  切制,十分烦累。大家甘苦如饴,毫无怨言。
  每年双夏期间,医疗站都派1~2名赤脚医生到田间巡回医疗,将自制的清凉解毒药和一般伤痛药送到田头。
  1974年2月,针对当时社会上肝炎病毒严重流行,医疗站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立即从医药公司采购了一些预防肝炎的中药材,在纪念厅建了一个大锅灶,组织人员,日夜轮流煎熬药液,然后挨家挨户上门分送,为村民节省了一笔药费开支。
  1972年,有无线电专长的樊式宏还试制了针灸治疗仪,利用电针刺激提高了治疗效果。
  1975年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大队每年按每个人口拨出2元(开始时0.30元)、生产队拨出1元(开始时0.70元),作为医疗站费用。村民到医疗站就医,西药本人自负50%,长期慢性病患者自负70%。到医院治疗,经赤脚医生介绍的,治疗后凭病历、发票给予报销50%或30%;未经介绍的不予报销。
  根据县卫生部门的安排,为预防霍乱、麻疹、牛痘、卡介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流脑、乙脑、小儿麻痹、钩端螺旋体等疾病,医疗站承担了村民和民主小学、山川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的学生、儿童的预防针接种注射和药丸发放工作。多年来,河头村未曾发生严重的传染病例。
  河头村是一个血防重点村,50年代曾有数名因血吸虫病(土名臌胀病)死亡的病例。医疗站结合生产队农田建设,每年春季与各队抽出的灭钉螺人员(多时共20余人),分批到后曹畈、高沿畈、上溪滩等地一条条水沟、一根根渠道,认真查找钉螺,施药扑杀。生产队连年
  在水稻田施用有杀螺效力的化肥石灰氮。经过多年努力,使河头村摘掉了“血防村”的帽子。
  河头村医疗站建立以来,结合有关部门为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做了许多工作,为河头村的医疗保健作出了显著成绩。
  民间中医
  过去,没有医院,民间多用一些传统方法和偏方治疗疾病。甚多幼殇或早逝。
  民国以来,河头地域有几位民间医师,治病救人,为群众解除病苦。他们各有一二手密诀秘方,间有一般医院无法治好的病到他们那里往往能手到病除。
  童士俊(约1892~1976)中医师,兰溪中医世家,13岁就到中药店当学徒。民国时期在小桥头开有童树和药店,并亲自兼任坐堂医师。1956年联营后,在永康中西药公司山川坛门市部坐店门诊。双身孕妇有病,小儿麻疹、妇女不孕,指头筋脉折断,都有特效方剂,药到病除。能通过观察病人手指纹色诊病施医。逝世后十余年,至今尚有患者寻访上门求医者。
  洪春嬷(1883~1977) 原名张宝华,女,村人依其夫林洪春,唤她为洪春嬷。23岁时,她从一江湖女游医(俗称凤阳婆)和童士俊父亲那里学得中草药和祝由科治病本领。能以针灸治疗无名肿毒、麻疹和恶性疑难不治之症,并能结合六十甲子推算看病治病,在病者手脉关节、脚跟脉搏处一摸,就能断定有救还是无治。对贫穷无钱者和河头村民,常常免费诊治。特别是小儿科名气赫赫,数十里远近慕名求医者日有多人。吕鹿尘幼时受惊,作其他病因到处医治不好,垂危不
  愈,经她采用祝由治疗后,很快痊愈。至今她的媳妇程竹林继承祖辈医术已学到一些法门,能为村人医病。
  陈三连(1923~) 女。福建莆田山后村李金兰之媳。早年李金兰来永康以祖传秘方膏药,为民治病定居河头。金兰子李东怡早逝,乃将治病秘诀传授给媳妇陈三连,除由药店采购外,常去山野采掘草药。所做膏药用一百多种中草药、桐油、青油等煎熬制成。能治各种疔疮、烂脚、背痛、奶毒等外科疑难皮肤病。许码头一青年产妇,产后调理不善,奶道闭塞生奶毒,医院开刀,割断了3条筋脉,红肉外翻,创口径围20厘米,医了一个多月未好,医院建议开刀割除,本人不愿。后来,患者不顾亲友反对,找到三连求治。经三连用传统方法拔脓导流。搽药贴膏药,28天痊愈如初。至今和平桥头设摊经营,以这种膏药为民治病。
  和平骨伤科诊所 民国时期,由儒家人、拳师吕和平在河头开设。其武术、伤科系数代祖传,医术高超。枫林任寿志,12岁时爬树跌下,头骨开裂,有出气没进气,医院拒收,吕和平将其救活治好,且不收医金。任寿志拜认吕为义父,后应征入伍,现在永康市公安局工作。吕和平文化不高,但一些重要药方,子午流注等皆能背诵应用。有一妇女仅由三步楼梯上跌下,看起来伤势不重,上门求治。和平时已瘫痪,根据少妇跌伤时辰及部位,拒绝医治。以后对女婿周业红说,该妇人受伤时辰和部位已使内腑重伤,活不过3天,无法挽救了。过了3天,妇女果然去世了。有一伤者家属拿了别的医师开的药方来请教,看过方后,吕和平说,药用的不错,但要病家两帖作一剂煎服,很快治好。吕和平说:用药如用兵,兵少,虽用到点子上,吃不坏也治不好。这
  是因为医生一般都只开保险方,不敢冒险用够份量。和平医术未有传人,仅幼女吕筱梅掌握了三四成。至今仍有慕和平名头,来永康向筱梅求开药方的。河头吕德东从和平处学会一手捏出臼接脱壳(下巴颏)的本领,免费救治了许多患者,也已颇有一些名气。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河头村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记载了河头村八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历史沿革,以及山川地理地貌的演变,翔实地记录了该村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河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