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头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9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手工业
分类号:
F406
页数:
3
页码:
8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河头村手工业,源远流长手工业的情况。
关键词:
河头村
工业
手工业
内容
河头村手工业,源远流长。“男务耕读,女勤纺织”的风俗在明代就已形成。由工匠带一二个学徒,在家经营,亦工亦农,农闲季节务工,农忙季节务农。他们吃住在家,务工在家,甚至产品也在家销售。也有出乡、出县、出省流动经营的。他们走南闯北,朝行暮宿,四海为家,串村走巷,上门为群众加工和修理生活、生产用具。流动经营一般来去半年。正月出门,夏收夏种回乡;八月出门,十二月回家过春节。
民国时期,村上有造船、织袜、织布、砑布、制伞、打白铁、竹器、箍桶、做香、制翡翠、制鸭子粉等手工业作坊和小厂。
造船作坊 因永康江在河头的几个码头水较深,随着航运事业发展,河头村的造船业亦随之产生。最早有吕长源、吕长兴兄弟俩创办的造船作坊,后来又增加陈金璧、陈金桂兄弟俩。吕长源、吕长兴歇业后,又出现吕宝洪等开办的造船作坊。同时还有专做船篷的作坊3家。
船分装载货物的尖头木帆船和平头渡船两种。均以船底长度为造船议价单位。永康做的一般都是5舱船,底长为鲁班尺3丈2尺。船底板为松板,船墙为杉板,隔舱梁为樟树,挂帆用的桅杆为杉树。船头尾两边叫前、后溜篙。溜篙为香椿树(香椿树既硬又坚韧,不易磨损)。橹为杉树,桨柄为毛竹,桨板为厚杉板。船板嵌缝用葛藤根放在水中浸胀,敲软,掰细如丝,加石灰、桐油再敲成干糊状即可。而船篷是用毛竹劈成竹篾,编织成网状。式样有方孔、桂圆孔、菱形孔数种,两网中间为箬叶。盖于船上者叫船篷;盖于其它地方者,叫箬篷。
茂昌袜厂 民国14年(1925),吕方山、吕方扬等集资创办。有织袜机约40台,女工50多人,厂设吕五宗祠内。民国15年(1926),为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全厂罢工,上街游行。
吕瑞林袜厂 民国21年(1932),胡斯娇购办4台织袜机、1台布机,雇用女工4人。到民国34年(1945),已约有18台织袜机、4台布机,6件棉纱,成品袜300打,白布30匹的资产。
鸭子粉厂 从金华运来一种特殊的白石块,捣碎碾成细粉,加上香料制成鸭子形块状,为当时妇女擦脸用的化妆品。
翡翠厂 用彩色青田石雕刻成蝴蝶形、八卦形、方形、圆形的各种翡翠,为缝在帽上、包头巾上的装饰品。
砑布作坊 由裕丰布店创办。把浆染过的兰布、白布,用很大的元宝石反复来回砑压,使其挺实发光,称为上乘“竹布”。
解放后,个体手工业开始走合作化道路,生产工具折价入组,生产资金由组员投资,原材料包干使用,余者奖,缺者赔。报酬按件计算,多劳多得。村里有打白铁和机械修理等手工业小组。
1956年,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大搞升级并社转为公社所有制企业。由于体制盲目“提前过渡”,使正常发展的手工业遭到严重挫折。1961年对手工业进行调整,恢复为手工业社。1962年缩减、整顿手工业队伍,到1963年手工业小组发展扩大为队
办企业。1968年队办“农丰五金店”开张,除打白铁、机械修理外,还制造各种毛主席像章、语录牌。1970年党支部书记吕德胜和李梅珍带头创办“农丰农机修配站”,生产C608劳动车床,产品销往省内外,为工业发展开辟了道路。1971年,村里办起“农丰木雕厂”,有20多名青年男女参加学习凿花。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记载了河头村八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历史沿革,以及山川地理地貌的演变,翔实地记录了该村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河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