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节 蔬菜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头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98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蔬菜生产
分类号:
F208-62
页数:
7
页码:
73-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河头村河头村是永康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的情况。
关键词:
河头村
蔬菜
生产
内容
种菜,历来是河头村民的主业。河头村是永康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究其原因:其一,肥沃的冲积砂质壤土,十分适宜蔬菜种植;其二,蔬菜常需浇水,河头濒临华溪,水源充足;其三,城镇居民对蔬菜的需求和河头紧靠城区,上市方便;其四,村民有勤劳俭朴的优良传统,不怕劳苦,起早摸黑,精耕细作,并善于创新。80年代以前,永康年上市蔬菜一百万斤,菜市场可说是河头人的天下。80年代以后,河头菜地减少了五分之四,但河头人上市的蔬菜量仍占了市区供应蔬菜的四分之一。
每当春寒乍去,河头人用地簟保温培育的黄瓜栽、京豆栽、落苏(茄子)栽等就提早廿来天上市了。夏初,麦穗黄了,河头人的黄瓜大量涌入菜市,送到乡下换麦。而一到高温伏夏,夏菜蔫谢,河头人冒着炎热酷暑,早、中、晚一天三次浇水,汗血浇灌出的青菜又大量满足了人们的绿色菜肴的需要。
种菜,是十分细致的农活。掏地,有一套特殊工具和方法。深挖,用长近1.4市尺的两角铢;浅挖,铲草等,用重量较轻,口较平的锄头;要使土粒变细而平整,则用铁钉钯(见插图)。河头人的菜畦一般高出地面20~30厘米,宽约1米左右(间苗时脚不必踏上畦背)。掏地时双脚不踏畦背,站在田〓(音gang,田沟)上,畦土掏成直行两条,叫做“两樍箸”。掏地流程为:
过去施肥,主要用人粪尿、栏肥、焦泥灰、塘泥。菜农常串巷绕户买人肥,或包下单位的厕所取肥。阳沟垃圾、草泥块,常用来烧焦灰(草木灰)。移栽、撒种都必须用灰。栽培的菜用锄除草中耕。撒播的菜在2~4张小叶时,就须间苗(并拔草);稍大,又要再间苗、拔草。每次均须补施淡肥。晴旱天,一天浇2~3次水。夏白菜一般25~28天即可上市。栽种白菜,河头菜农有“三日铲,四日浇,十八日,好开刀”的谚语。四五口之家有一亩左右菜地的村民,全家能出动的人几乎都起早摸黑地扑在地里。收获时常常两三点钟起床,点上灯笼、马灯拔菜、洗菜,清早送上菜市出售。逢集市日卖菜秧的,就在头天傍晚拔好(县城集市也有早上再补拔的),第二天一早用人力车、自行车运去赶集。在生产队集体劳动时,更是早、中、晚抽空到自留地,劳动时间都超过12小时,甚至16小时。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之果。以往,村民主要靠种菜收入维生。籴米、买柴、买盐,全靠卖菜所得;稍好的菜全拿去卖,种菜的没有好菜食。公社化时,两个蔬菜队的平均收入高过六个农业队。村民自留地的种菜收入超过了队内劳动的收入。1980年,蔬菜队的劳动工分值由70年代的0.80元增长至2.00元,农业队则只由0.70元左右增长至1.40元。第三蔬菜队1981年平均收入,男劳力410.00元,女劳力200.00元。而一般自留地的收入大都超出一倍多,所以村民中流行着一句口头禅:“吃粮靠集体,花钱靠种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承包到户,充分激发了村民劳动的积极性。1985年赵康明、吕汉星、应加升、赵康亮、姚康文、吴锦荣、陈云贵、卢斌、应新和、沈明芽10家,由县人民政府发给蔬菜专业户证书。1992年种菜能手吕汉星、张家土、吕有富、林小东等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
河头村的种栽(黄瓜、丝瓜、落苏、京豆、豇豆、包菜、白菜、洋葱等的菜苗)也是全县有名的。1994上半年逢集赶市,不少户种栽日成交额常在300元以上。孤寡老人,几畦地全种上葱,细致料理,轮流剪卖,一篮葱上市,可售得十几元,年收入可达到一二千元。
生产规模 过去,菜农多在分散的小块菜园上种菜,菜园围有竹笆或种有木槿作篱笆隔开。有的种菜能手除自己的地外,还租地种菜。1956年,土地集中到高级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60年代,更强调公有大集体,河头出现过专业的蔬菜工厂。后来调整为两个生产队种蔬菜,六个生产队种粮食为主。种菜生产耕作方式基本上还是过去的手工方式。
70年代初期,永康县人民政府注意抓菜篮子,专门派工作组进驻蔬菜队。村里多次派人去杭州、衢州参观学习,1984年3月永康县科委邀请省农大副教授曹小芝来永康讲授蔬菜用地膜高产栽培技术课,召开现场会并在河头作实地技术指导,提高技术,陆续推广了温床育苗、地膜栽培,喷灌浇菜。使用生长激素2.4D(番茄点花)、九二0(芹菜、菠菜催长早熟)、防落素(保花着果)、乙烯利(喷蒲花使雄花变雌花多结果,抹青番茄促使提前转红);并采用多种杀菌农药如波尔多液、百菌清、托布津、多菌灵、代森锌防治菜病,种子消毒;以及除草剂先施除草,地膜覆盖栽培,减少中耕除草劳动。施用低毒杀虫剂必在收获前安全期内。科学种菜,使得多种蔬菜比原季节提前上市,如番茄、甜椒、杂交椒、茄子等提前了20~30天;冬芹菜遮荫育苗,加九二0催长,提前一个月就上市。更在下半年复种原来只在上半年种的京豆、豇豆、青黄瓜、早萝卜等。做到人无我有,人慢我早,人有我多,人多我好。家庭联产承包后,许多菜农都在菜地旁安装手摇井泵,就近摇水浇灌,降低了劳动强度。因而70年代末至80年代,河头蔬菜上市量直线上升。加上蔬菜加工(腌菜生、腌萝卜、抽豆芽等)的大户出现,新品种的引进,丰富了永康市场上的蔬菜花色和满足了市民
地膜栽培效果对比
生活上的需要。
种菜诀窍 河头人总结了多年种菜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种菜诀窍。
一是注重土杂肥的运用。明堂阳沟的垃圾,都舍不得丢弃,常与栏肥同时施用,或晒干后烧焦灰。柴灶的草木灰,鸡舍的粪肥,都是撒种时最好的覆盖物和基肥。塘泥是种黄瓜的好肥料,过去是抢着挑。故过去虽然极少化肥,菜地复种系数又很高,但河头人的菜地却肥素齐全,种出的菜缺素症很少。80年代以后,城市垃圾更成为河头菜农的抢手货。
二是土地轮作。同一地块或地段,很少连年种植同科作物,加上杀菌农药的使用,河头人种的菜菌类疾病较少。特别是种植茄科蔬菜间隔3年以上。
三是注重种子的优选。黄瓜种子基本上选早生的、果形较好的脚瓜或第二个瓜,种子要用砻糠擦搓,把子蒂擦掉、漂清。故瓜苗结果早,黄瓜不会发苦。
落苏、天萝等均要选长、直的留种。天萝种瓜老熟摘下后,去外皮将头部、尾部各捆扎一圈。来年播种时,取中间的种子,则长出的天萝能保持原来的长、白品质,不会变青、变短。九头芥、油冬菜子,注意隔离留种。落苏、天萝苗栽,油冬菜子等在全县农民中都享有声誉,特别畅销。
四是重视季节安排。5月淡季安排种植慢青菜、牛心包、尖包、包菜等品种,这些菜在5月1日前上市。夏季,种水白菜。秋季,种早萝卜、早熟大白菜、秋豇豆、秋番茄、秋京豆等。并进行反季节种植蔬菜,夏菜冬种,保护式栽培。强调抓好大宗蔬菜当家品种。
五是注重科学种菜,重视技术推广。以往的蔬菜专业队就是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的试验地和技术推广站。如:种菜前一次性施足基肥,氮、磷、钾肥三要素结合,地膜覆盖,引进杂交蔬菜,推广使用生长激素等等。科学种菜使河头菜农不断获得优良品种,提早了上市的季
节,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第七节 耕地面积变动
土地改革前夕,1950年土地未过拨时,河头村有自耕田549亩、租出田1516亩、租入田47亩,人口2028人(其中男1025人),非农业人口962人。1951年土地过拨后:河头村有土地1054亩,人口17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2人。1962年经土地划片:全村仅留土地,383亩,人口996人,其中男451人。1964年土地再次划片:土地面积720亩,人口1146人,其中男528人。1988年以来国家征用340亩用于建设汽车客运站、五金城和望春小区的建设。此外,厂矿征用108亩。村组集体建设批用7亩。村民建房批基87.13亩(其中预留20亩),合计减少土地542.13亩。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记载了河头村八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历史沿革,以及山川地理地貌的演变,翔实地记录了该村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河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