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田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90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田赋
分类号:
F301.2
页数:
7
页码:
201-2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县田赋,俗称钱粮、皇粮,是以土地的收益为课征标准,按年定期征收的一种土地税。历代皆以此为国家财政收入之大宗。
关键词:
永康市
地税
田赋
内容
田赋,俗称钱粮、皇粮,是以土地的收益为课征标准,按年定期征收的一种土地税。历代皆以此为国家财政收入之大宗。
西汉初,田赋规定十五税一。汉文帝二年(前179)减为三十税一。
三国时,田赋制度紊乱,地旷税重。
东晋咸和五年(330),始度百姓田,取1/10,率亩税米3升。太和二年(337),废度田收租制,改留口税米3斛(10斗为斛),后又增加税米5石。
隋开皇二年(582),颁布均田租调新令,每丁征谷粟13石、绸1匹、绵3两或布1端(5丈)、麻3斤,苦役20天。
唐武德七年(624),以隋均田法为基础,颁布“租庸调制”。规定有田则有租,每丁给田100亩,若为户者加20亩。每丁每年征纳租粟2石;有身则有庸,每丁岁役20天,闰加2天,不服役者则纳资,一天折绢3匹;有家则有调,每丁交纳绢等丝织品2丈,绵3两或布2.5丈,麻3斤。建中元年(780),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将户税、地税及各项杂征统一起收,依户纳税,依田亩纳粟,分夏秋两季收缴,夏税征麦,秋税征米。
宋,沿用两税法,夏税六月一日开征,以纳绢为主,解决军衣及官吏衣料;秋税以大米为主,解决军粮民食。永康夏税纳绢2784匹、绸1739匹、绵2.8203万两;秋税纳米1.1782万石。茶租钱74贯,免役钱9811贯。明道元年(1032),时任工部侍郎胡则为江南水旱灾害上疏,诏免衢、婺两州身丁钱。
元,沿袭宋制。夏税原来以纳棉布绢丝为主,改征中统钞。以秋粮为标准,按粮输钞,输粮1石,纳钞2至3贯(50贯为1锭)。永康实征夏税中统钞482锭4百8两5钱5厘,秋税米1.0003万石7斗5升。
明初,仍行元制,田有租,丁有役,按亩计征,税率十取一,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改纳麦。洪武四年(1371),全县分10区,每区设正副粮长各1人,加强田赋缴纳。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监生进行人口普查,土地丈量。造鱼鳞册、流水册、类姓册(俗称“黄册”)。拟订田赋科则,按不同等则规定每亩科征数额。分田地山塘为4等,其中又各分为官、民两等。田在官者6则:官员职田、归附没官田、义庄田、学院田、新没田和废寺田;在民者2则:僧道田和民田。地在官者6则:官砂基地、白地、秋地、归附新没官地、学院地和废寺地,在民者1则:民地。山在官者2则:归附后没官山和秋山;在民者1则:民山。塘在官者3则:归附后没官塘、学院塘和秋塘;在民者1则:民塘。共赋夏税麦1387石6升4合2勺,秋税米18828石6升3合3勺。永乐至正德间,各年征赋大抵在此数上下。
万历九年(1581),再次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折成银两,按土地田亩征收。
嘉靖间,倭寇肆虐,军饷不支,万历间朝鲜用兵,天启中辽左用兵,均另加征银。
清初,沿袭明“一条鞭法”。夏税2~5月征收,称“上忙”,秋税8~10月征收,称“下忙”。改纳豆米为麦米折银。康熙四年(1665),夏税京库麦折银225两,每两滴硃路费银2分7厘,共银6两6分7厘3毫5忽;秋税京库米折银987两,每两滴硃路费银2分7厘,共银26两5分1丝2忽;派剩米折银301两4钱6分7厘2毫2丝8忽,每两滴硃路费银1分2厘,共银3两6钱1分7厘6毫8忽。康熙六年(1667),重新编造鱼鳞册。康熙十年(1671),有实在田4370顷32亩,征银3.2391万两,征米1203石;实在地634顷18亩,征银1319两,征米48石;实在山1405顷16亩,征银814两,征米37石;实在塘453顷15亩,征银198亩,征米6石。合计共额征银3.4722万两,遇闰加银645两,额征米1294石,遇闰加米24石。
雍正时(1723~1735),推行摊丁入地制(一说起于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将丁税并入田赋,地丁合一,照亩起粮,照粮起丁,比率为地10丁2。田赋改称“地丁”(土地税与人丁税之合称)。地丁之外加征“漕粮”,即转运京师供奉兵饷的运费。金华各县则留存供驻防官兵食用,称“南米”。全县编审旧管人丁2.7157万口,新收人丁1095口,开除人丁918口,实在人丁2.7334万口,承粮土地68.6万亩,地丁正银3.4721万两,漕运1284两,闰月加征689两;南米1294石,闰月加征23石;耗羡8分。
道光间(1821~1850),田赋以银折粮,又以粮折钱。农民负担加重。当时米价每石制钱千文,折价交田赋7823文,浮收之数,尽入管吏私囊。咸丰间(7851~1861),加收亩捐,每亩制钱百文。
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占领永康期间,告示安民,开造田册征赋,地丁每亩700文,南米1~2斗,并征收田凭费60~1000文。
同治三年(1864),春征起每两减收钱200文,实收钱2410文,合计收钱9.2097万串70文;额征兵米462石2斗,旧米征每石收钱4600文,应收钱2016串120文,每石减600文,共减276.412万文,每石实收4000文,共收钱1840串800文。同治四年(1865),马新贻抚军扎永邑,额征地漕米折银3.8207万两8分3厘,旧征每两收2600文,共收钱9.972万串487文。
光绪二十五年(1899),清理田赋和漕运浮收制钱。岁收地丁银3.6625万两,南米974石。三十三年(1907),岁收南米1127石,折银1186两。
宣统年间(1909~1911),应征地丁银3.5374万两,实征2.7195万两,应征南米974石,实征861石。
历代帝王在征收田赋中,也不时颁布蠲恤诏令,减免部分钱粮,以体养老、慈幼、赈饥、恤贫之情。据清光绪十七年《永康县志》载,顺治11次,康熙19次,雍正5次,乾隆10次,嘉庆6次,道光2次,同治2次,光绪6次,诏免前朝加派或各项杂税、民欠、灾减等。康熙、雍正、乾隆等各朝都明令70岁以上兵民,许一丁侍养,免其差役。对80岁以上老民、70岁以上妇女各给不等的布、米、肉赏赐。五代同堂的赏给银缎匾额。百岁的题名给与建坊银两。嘉庆元年,诏老民70岁以上者,分70、80、90三档,分别给以九品、八品、七品顶戴。光绪间还有赐给六品顶戴的。
民国始,施行《浙江省地丁征收法》、《浙江省抵补金征收法》。银米分征,征银者仍称地丁,“南米”改称抵补金,以米(石为单位)折合银元计征。地丁每两1.5元,粮捐(省税)0.3元,共1.8元;抵补金每石3元。民国3年(1914),田赋分上下两忙征收,上忙(地丁)5月1日开征,限3个月完纳;下忙(抵补金)于11月1日开征,限2个月完纳。是年,编审户粮,制定承粮户折,增加征收费。地丁每两附收银9厘,折银元0.162元;抵补金每石附收银元0.15元。
民国17年(1928),颁布《修正浙江省征收地丁暂行规定》、《修正浙江省征收地丁章程施行细则》、《修正浙江省征收抵补金暂行章程》和《修正浙江省地丁抵补金正省税滞纳罚期罚则》。是年,地丁正税征额3.6764万两,抵补金正税征额966石。地丁附征地方税捐全年总数3.5661万元。抵补金附征地方税捐全年总额1063元。
民国21年(1932),废除银米名目,地丁改称为上期田赋,抵补金改称为下期田赋。其原定征额地丁以银每两1.8元,抵补金每石3.3元折征。征地丁110.1696万元,抵补金6.1095万元,合计116.2791万元。
田赋附加,历年迭有增加,民国16年(1927)时,附税已超过正税。民国21年田赋项下每元带征附加税有:建设特捐0.859元,建设附捐0.921元,特捐0.491元,自治附捐0.167元,农民银行基金0.258元,教育附捐0.432元,治虫经费0.086元,征收费0.127元,保卫附捐0.389元,保卫团田亩捐2.362元,附税占正税的609.2%。
民国25年(1936),颁布《浙江省新订田赋征收章程》,每期田田赋应自开征日起限3个月内完纳,凡1个月内完纳者给以奖金,逾期完纳者,加收10%罚金,并给予处罚。民国27年(1938),由县长负责分期清追历年负赋。共征得各年旧赋,上期正税银1.4036万元7角8分6厘,下期正税银714元1角6分7厘;27年新赋,上期正税银4.0087万元7角4分2厘,下期正税银1947元9分。新旧赋合计征得正税银5.6785万元7角8分5厘。
民国30年(1941),田赋划归中央,改征实物(稻谷),称“征实”。原有各则田地山荡应征上下期省县正附税,及比照田赋标准或按亩征收之捐费总额,每元征收稻谷2斗。
民国31年(1942),随赋带征县级公粮,按赋额每元折1斗计征稻谷。
民国32年(1943),实行“三征”,除“征实”、“县公粮”,增加“征借”,每元折征稻谷1斗。县田赋管理处下设城区、倪宅、梅城、大塘沿、李店、童宅、清渭、唐先、下杜曹、太平、古山、桥下朱、四路口、黄溪滩、下溪田、金川、可投应、独松、芝英、新楼、黄店、厚塘弄、游溪塘、金岗龙、舟山、溪坦、后吴、厚仁、石柱、俞溪头、田桥和藻塘坑等仓库。
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豁免田赋一年。
民国35年(1946),田赋继续征实,以原赋额5折计征。永康在日军入侵期间数度沦陷,赋册散失殆尽,有田无赋、有赋无田、飞粮抹户等情况严重。全县土地151万余亩,承粮亩分仅有58.94万亩,原赋额24.32万元,按5折计征应征稻谷5.9606万石,实征3.3244万石。
民国36年(1947),明令征实折币,继续办理“征借”。课税赋额仅40万亩,无赋土地约占3/4。应征6.5688万石,实征2.3281万石。
民国37年(1948),全赋额对折征收,征率为征一借一,即每赋额1元,征实3斗,征借3斗。
民国38年(1949)3月,有纳税户6.1万户,人28.4万口,土地37.2万亩,国民党县政府征得稻谷28.1万担。
知识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系统地记叙了永康设县1700多年土地资源、土地制度、土地开发利用和土地管理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举措、发展和取得的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