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章 土地规划与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892
颗粒名称:
第十章 土地规划与保护
分类号:
F301.23
页数:
14
页码:
187-2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土地规划与保护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主要介绍了土地规划和土地保护两方面内容。
关键词:
永康市
土地规划
土地保护
内容
第一节 土地规划
永康建县直至解放以前的1700余年,县治不断拓展,农村集镇一个个诞生,自然村落一个个形成,城乡山水田林路,天天在变。所有这一切,没有一样不与土地利用有关,但是从来没有搞全局性的土地利用规划。因为那时人口少,土地资源多,土地利用问题上的矛盾不大。不管是私人,还是单位,不管是在城内,还是在乡村,土地的占有者可以任意利用土地。使用时可以任意构想蓝图实施。大一点的工程也只要草拟一个单项的局部的规划方案就可解决。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城乡建设。政府主持的各项工程,一般都要事先通过论证,有论证过的规划方案。但严格地说,其规划方案仍然只从各个工程的需要出发,还不可能更多的考虑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土地利用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各部门对土地的需要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和人民政府将解决土地问题提到基本国策上来,永康已于80年代后期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全市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区总体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注重土地开发利用,努力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在保护古迹方面也开始注意。
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全市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始于1996年5月,历时半年,于当年11月基本结束。编制规划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关于“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的通知,以及浙江省土地管理局编制的《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技术规程(讨论稿)》。编制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协调部门和产业间的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地区布局,从而为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规划工作在中共永康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土地管理局与杭州大学资源与海洋工程系合作完成。
为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制订有较为可靠的依据,编制工作首先进行了人口和城镇化水平的预测、非农业建设用地的预测、农业建设用地的预测。
预计到2000年全市总人口为55万人,2010年为60万人。预测城镇化水平,2000年城镇人口达到21.6万人,占总人口的39.27%。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30.8万人,占总人口的51.30%。全市城镇用地规模,2000年为2.5965万亩,2010年为3.7185万亩;农村居民点用地,2000年为6.0341万亩,2010年为6.042万亩;交通用地规模,2000年为1.6363万亩,2010年为1.8397万亩;水利和航运用地,1990~2000年期间将增加291亩,2001~2010年需增加175.5亩;独立工矿用地1996~2000年将增加2250亩,2001~2010年将增加1500亩。耕地的需求量,全市2000年、2010年耕地分别保持24.9292万亩和26.8003万亩,可以满足全市的需求;园地面积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10.1103万亩和10.1775万亩;林地面积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80.3834万亩和79.9884万亩。
依据上述分析和预测,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本着保护耕地、综合效益、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突出重点与全域规划等原则进行。规划以1995年为基期年,2000年为近期目标年,2010年为远期目标年,编制出永康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规划首先分析全市目前土地利用的现状、土地利用的特点、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199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全市有土地权属面积156.9036万亩(不包括插花于外县、市的土地权属面积),全市人均占有耕地0.73亩。从各类土地利用情况看,耕地38.0136万亩,占24.23%;园地10.1298万亩,占6.46%;林地80.7311万亩,占51.4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5927万亩,占6.11%;交通用地1.2724万亩,占0.81%;水域8.6847万亩,占5.53%;未利用土地8.4793万亩,占5.41%。
永康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林地占有相当比例;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少;非农业建设用地发展过快,耕地面积迅速锐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利用结构过于单一;林地结构失调,利用方式简单,经营粗放;居民点用地欠合理;水面养殖利用率低;资源利用不够合理,水土流失严重;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土地利用的基本目标是合理利用全部土地资源,平衡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的总体效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战略模式,选择集约型的高效利用方式。
2000年的具体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130亿元(1995价),总人口达到55万人,城镇化水平36.09%,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91.3%,耕地面积38.4293万亩,人均耕地0.705亩,人均拥有粮食425公斤。土地利用结构为:农业占82.16%,非农业占7.42%,其他占10.42%。1990~2000年期间,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1.4423万亩,平均年增加1442.25亩,其中7644亩为耕地(占53%),年均占用764.4亩。
2010年的具体利用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410亿元(1995价),总人口达到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8.83%,耕地面积保持38.990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645亩,人均粮食占有量450公斤。土地利用结构为:农业占82.63%,非农业占7.74%,其他占9.63%。2001~2010年期间,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将增加2.2182万亩,年均增加1684.95亩,其中占用耕地9839.25亩(占58.4%),年均占用984亩。
按照上述目标,规划中还制订了规划期内应该把握的主要方针:一、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原则,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二、从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出发,保证建设用地的有秩序利用;三、重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内部挖潜;四、坚持以“节流”为重。总之,战略模式,应选择集约型的高效利用方式。对于现有农地要深度利用,城镇用地要高效利用,农村居民点要重组利用,交通用地要兼项利用,废弃地要再度利用,水域水面要综合利用,山林要保护性利用,城郊用地要精度利用。
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时注意统筹兼顾“吃饭”与“建设”,全面安排土地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面积的动态平衡。
规划实施的措施,一是法律措施。土地利用规划,通过立法,强化实施。目前,在国家尚未制定土地规划法规的情况下,把《永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办法》作为市内实施规划的规范性条款。二是行政与组织措施。宣传《规划》,把《规划》作为永康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规划》的各项内容分解到各乡镇,编制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总体规划的操作性;建立政府领导实施规划目标责任制,定期向上级政府汇报规划的实施情况。三是管理措施。编制以《规划》为依据的中期和年度用地计划;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编制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监察和技术监测工作,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强化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的管理,使土地资源能够长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管理。四是经济措施。全面实行土地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促进土地使用的合理流动;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规划》执行的经济倾斜政策,促进土地的合理和充分利用;制定优惠经济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城区总体规划
永康市城市总体规划先后编制3次。1986年1月编制《永康县城关镇城市总体规划》,4月经金华市人民政府审议批准。
1991年3月27日,县人民政府根据省建设厅《关于修订调整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若干问题的通知》,作出《关于城关镇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决定》,由县城建局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于1993年1月编制《永康市城市总体规划》,10月送经省人民政府审批。
编制《永康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市域城镇体系现状是:全市共有包括城区在内的9个建制镇,1990年建制镇建成区总人口为8.63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64%,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比重低,只占41.3%。城镇集中分布在手工业、工业较发达的芝英、古山、西溪、唐先等地区,分布于公路干线沿线。有3.9887万人口的市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机械工业为主的工业城镇。各建制镇规模较小,服务职能较弱,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人口比重高,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1996年10月,市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和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室,根据1993年编制的《永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阶段性目标规划,编制了《永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1996~2000)》。
规划规定了永康市城区规划的期限,近期为1990~1995年,远期为1996~2010年。规划区范围以现城区为基础,纳入古丽镇、烈桥乡、花街镇部分行政村。总面积为50.8平方公里,与2010年规划建成区的比例为4:1。
城市性质。根据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城区工业以机械五金为主;金温铁路的建成,将给永康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通过分析论证,认定永康市城区是浙江中部以机械五金为特色的综合性城市。
人口规模。近期(1995年)5.5~6万人;中期(2000年)7~8万人;远期(2010年)10~13万人;远景(顶极规模)15~18万人。非农业人口,1995年为3.5686万人,占总人口的59.5%;2000年为4.8186万人,占总人口的60.2%;2010年为8.3186万人,占64%。
用地规模。1990年,城区建设用地为4998亩,人均城建用地72.6平方米。规划指标,近期(1995)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0平方米,计7200亩;远期(2010年)人均88平方米,计1.716万亩。居住用地远期指标人均28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1.8%。绿地面积近期360亩,人均4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远期1755亩,人均9平方米,占建设用地的10.2%。道路广场用地面积,近期630亩,人均6.9平方米,占城建用地的8.8%;远期1755亩,人均9平方米,占城建用地10.2%。
城市用地布局。远期(1996~2010)规划:居住用地364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31.8%,人均28平方米;公共设施用地130万平方米,占11.4%,人均10平方米;工业用地260万平方米,占22.7%,人均20平方米;仓储用地91万平方米,占8%,人均7平方米;对外交通用地52万平方米,占4.5%,人均4平方米;道路广场用地绿地均是117万平方米,占10.2%,人均9平方米;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3万平方米,占1.1%,人均1平方米。
2000年永康市城建规划指标为:自来水普及率98.95%,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大于160升/日,燃气普及率大于80%,污水处理率3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60%,绿化覆盖率25%,城市人均公共绿化地大于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平方米,城市干网密度大于2.5公里/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95%。
根据这个目标,近期建设重点:贯彻“分工建设、分步建设、分区建设、集中建设”的思路,重点搞好城市中心区改造和科技产业园区建设。
道路建设重点项目11条,工程量15.2千米,资金框算28433万元;
桥梁建设重点项目3条,工程量270米,资金1172万元;
开发居住小区4个,规模分别为81亩、150亩、1725亩、559.5亩;
工业区发展重点3个,规模分别为750亩、2070万亩、1050亩;
绿化系统建设4个公园,总规模835.5亩,资金4090万元;
公共设施建设11项,需资金18720万元。旧城改建。桃源路、胜利街西面延伸至紫微路的拓宽改造和建造,胜利街以南、龙川路以北区片的改造等。
乡镇总体规划
各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于1984年全面展开,次年初各乡镇的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工作基本结束。随着社会事业、经济的发展,对原总体规划尚需调整。特别是1996年《永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订和《永康市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调整,把2000年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指标分解到各乡镇。各个乡镇将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的指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原村镇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并付诸实施。
第二节 土地保护
土地保护是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土壤保护中,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和农田基本保护区的实施又是保护耕地的重大措施。古迹的保护是土地利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土壤改良
永康的土壤肥力,据1984年土壤普查结果,40.37万亩水稻土,平均有机质为2.58%,全氮0.146%,全磷0.035%,属中氮、缺磷钾型,且土壤偏酸,耕作层浅。97.68万亩山丘旱地的自然土壤,平均有机质为1.547%,全氮0.074%,为低氮、低磷、中钾型,且普遍酸性重,土层薄,砾石含量高。
为了防止耕地质量的下降,建国以来,重视改土培肥,努力提高土壤肥力。一是氮磷钾配施。大力增施农家有机质肥料,增施磷肥、氯化钾、稻草还田作肥,播种红花草子,作早稻基肥。二是治酸。按照土质、作物、季节以及石灰种类,分别适度地增施石灰。三是治渍。搞好开沟排水,根治地表水、地下水、侧渗水,改造冷水田、烂泥田。1952年,全县土壤改良,水田4359.5亩,旱地373.83亩,改造冷水田512.17亩。据1979年9月县委的一份报告载,建国以来全县改造烂糊田、冷水田1万多亩。
水土保持
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50年代,全县约有30万亩山地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其中尚在耕种的坡度在25度以上的面积有2.35万亩,由于水土流失的结果,天晴不到一个月,溪河就干涸;一下暴雨,泥沙俱下,溪水混浊。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认真贯彻植树与封山相结合,以封山育林为主的方针,大力开展植树造林。1958年,曾在水土流失较重的柏岩、花川等乡筑山茅坑2279处,鱼鳞坑3.3171万处。1967年,省拨来水土保持专款2万元,安排黄坟、上黄、泽塘里、太平等水库大坝及渠道两岸栽种蒙杆草(种)2.2万公斤,植树(苗木)790万株。1972~1984年,县人民政府从粮食、资金、化肥等方面予以扶持,全县建杉木基地3.4494万亩,油桐基地5140亩,油茶基地5660亩,乌桕基地341亩,使大片荒山、疏林山和残次林得到改造,减轻水土流失。1962~1987年,全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8万亩,包括水平梯田(地)建设0.89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5.43万亩,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基本农田保护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采用划定区域的方法,把必需的基本农田保护起来,以满足国民经济和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
解放以来,全市人口增加,耕地锐减,全县人口从1949年27.74万人,耕地36.57万亩,人均1.31亩;到1989年耕地减至28.71万亩,而人口则增至49.95万人,人均耕地只有0.57亩,减少21.49%;方岩镇人均耕地只有0.28亩。待开发土地资源,耕地越多的乡镇,待开发土地也越多,成正比。资源利用不够适当,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土质较差,改造利用难度大;种植品种单一,效益不佳,收益甚微。
1991年5月20日,县人民政府批转县土地管理局、农业局、城建局关于开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报告。是年7月,县土地管理局在长城乡开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试点工作。1991年,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政办发(1991)44号《印发浙江省2000年基本农田控制指标的通知》和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金华市2000年基本农田控制指标》的通知精神,建立县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办公室,抽调人员,开展工作。至1992年8月,划定到2000年全县农田保护区2888宗(畈),保护面积27.8万亩,建设规划留用地9090亩,保护率96.83%。绘制了农保区图765幅,打了保护界桩若干。撰写了《永康县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和《土地利用规划报告》。1992年9月和1993年1月经金华市、浙江省分别验收合格。
基本农田控制指标预测 确定1989年为基础年,2000年为保护年,2010年为预测年。200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分别为9.73‰、2.07‰,预测到2000年,人口控制在55.7292万人,自增率为10‰。根据男女劳力年龄结构,分析每年自增、机增、迁入、迁出及15~25周岁未婚青年情况调查预测,至2020年人口自增率一般不会超过7‰,人口为64.1524万人。1989年粮食播种面积59.6万亩,亩产288公斤,总产量17.1426万吨;到2000年,预测粮食种植面积81.86万亩,亩产345公斤,总产量达21.3415万吨。按照2000年人均用粮331公斤计算(1989年实际现状为311公斤),到2000年需粮食21.3415吨(农业人口为51.0282万人),平均亩产为688公斤,需粮食耕地28.893万亩,2020年粮食耕地为29.34万亩。据市府办下达控制指标,到2000年全市建设规划留用耕地为9090亩,其中农业建设用地、非农业建设用地、其他用地分别为60%、30%、10%。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到2000年控制在7000亩左右;灾害损毁耕地预测控制在5500亩。从1990年开始,农业综合开发已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市农业局“小流域治理计划”被列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贯彻“用一造二”原则,鼓励造田造地,激发土地开发的积极性。预测到2000年全市可开发土地面积1.4万亩以上。全市有砖瓦厂(窑)171个,占地面积近5000亩,签订复垦合同,确保复垦实施。
耕地供需平衡与分析 根据规划年人口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总要求,全市的耕地供需平衡:按照年末耕地减去建设留用地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害性毁损耕地,再加上需开发、复垦的土地,到规划年基本上可以保持平衡,或略有增加;根据规划年的人口及人均用粮标准和粮食产量,不会出现失衡的局面;市委、市府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资金,用于造田、造地有保障;保护区面积大于耕地需求量的有2405亩的余地。
保护区面积分布 1992年,全市确定2000年保护面积为27.7999万亩,建设规划留用地9090亩,农田保护率为96.83%。
分乡镇为:古丽镇4.5888万亩,石柱镇1.5892万亩,前仓镇9223亩,舟山镇8181亩,芝英镇2.5537万亩,方岩镇8425亩,古山镇1.2797万亩,胡库镇7631亩,西溪镇7206亩,四路镇7329亩,桥下镇1.0695万亩,唐先镇1.4873万亩,清溪镇2.05万亩,象珠镇8631亩,花街镇2.0252万亩,童宅乡5117亩,永祥乡4864亩,新店乡1.3053万亩,新楼乡5476亩,柏岩乡4663亩,棠溪乡2800亩,中山乡3422亩,烈桥乡7480亩,八字墙乡7631亩,市属433亩。保护区主要是以高产稳产农田为主的“吨粮田”、“丰产方”、“高产畈”等大面积耕地,分布在平原、岗地、平畈、丘陵、山陇、沿溪两岸。
1996年2月,进行农保调整,当月8日,市人民政府同金华市人民政府签订农田保护区责任书,2000年耕地保护面积为26.96万亩,保护率为91.3%,建设留用地1.14万亩,开发面积1.12万亩,当年净增耕地676亩。
调整后,2000年分乡镇农田保护面积为:古丽镇4.4376万亩,石柱镇1.5312万亩,前仓镇8969亩,舟山镇7899亩,芝英镇2.5047万亩,方岩镇8047亩,古山镇1.2390万亩,胡库镇7231亩,西溪镇6690亩,四路镇7022亩,桥下镇1.0279万亩,唐先镇1.4421万亩,清溪镇1.9950万亩,象珠镇8361亩,花街镇1.6962万亩,童宅乡5057亩,永祥乡4694亩,新店乡1.2908万亩,新楼乡5426亩,柏岩乡4588亩,棠溪乡2674亩,中山乡3312亩,烈桥乡7384亩,八字墙乡7436亩,市属435亩。
第三节 古迹保护
永康古迹,包括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古墓葬和有存史研究价值的古遗存、古碑刻等等,内容丰富,分布广宽。不少古迹由于战乱和人为的破坏被损毁,如桥下的龙川书院、学前的状元坊,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东南局的联络站(吕公望的故居),延真观前的松石亭,都已被拆毁。80年代以来,政府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有11处已公布为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4月,省人民政府公布刘英烈士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5月10日,县人民政府公布张鼎祥等烈士墓、西津桥、五峰书院、瑶坛古墓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8月9日,县人民政府公布练结小学、陈亮墓、徐震二公祠、绍常祠堂、老胡爷山咀遗存、张贵卿烈士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英烈士墓
位于方岩镇马头山麓,建于1953年。左侧有张贵卿墓,右侧有刘英、张贵卿烈士殉难处,革命纪念馆等建筑物。粟裕为烈士墓碑题词。1992年5月刘英烈士牺牲50周年之际,扩建为刘英烈士陵园,建地面积达73.5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聂荣臻为陵园题名,是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之一。
刘英(1906~1942),原名刘声沐,化名爱群、可夫、锄非、越人等,江西瑞金人,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连指导员、团政委、师政委、军团政治部主任、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挺进师政委、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浙江临时省委书记、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华中局特派员等职。1942年2月8日因叛徒出卖,在温州被捕,押送浙江省临时省会方岩,是年5月18日被害于马头山麓。
张贵卿烈士墓
始建于1953年,重建于1982年。位于刘英烈士陵园内。张贵卿(1908~1942),原名高一飞,别名征夫,河北省顺义县人。在北平燕京大学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1933年负责共青团上海中央交通联络站。历任中共浙东临时特委书记、处属和台属特委组织部长、衢属特委书记等职。1942年3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在龙游会泽里村被捕,押送方岩,是年5月18日,与刘英同时就义。
张鼎祥等25位烈士墓
坐落在前仓镇世彰村麦磨山上,始建于1966年3月,《烈士碑祠》翔实记载烈士的壮烈事迹。25位烈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一军三十四师一00团二营六连的指战员,1949年5月8日,为追击南逃的国民党一0二师残部,在莲花井一带遭敌人伏击,英勇献身。
中共永康县委成立会址——练结小学
坐落在芝英镇练结村。原为祠堂,晚清建筑。1927年10月,中共永康县代表会在此召开,会议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要求尽快建立党的武装,用革命的武装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会上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永康县委员会。
陈亮墓
南宋墓葬,后经重修。座落在桥下镇桥下村马铺山南麓。原墓规模较大,占地约2亩。虽几经沧桑,遗迹犹存,墓前两侧原有八字型翼墙、石质。右刻“光昭日月”,左刻“书上中兴”各4字,墓的前后各有石碑一块。墓前石碑上刻“状元龙川陈公之墓,明万历壬寅年(1602)冬月重立”字样。今存。
老胡爷山嘴遗存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古丽镇河南村南。总面积4200平方米,深约1至3米。1982年试掘结果出土遗物有打制的刮削器、磨制的石斧、石〓、石球等石器,今保存基本完整。
瑶坛窑址
北宋龙窟。在童宅乡赵店村的瑶坛山。产品以青瓷的壶、杯、盘、碗等器物为主,造型精致庄重,纹饰美观多样。遗址面积较广,堆积层厚。瓷片、窑具保存丰富。
五峰书院
明正德年间(1505~1521)古建筑。位于方岩风景区寿山固厚峰下,现习惯上把重楼、丽泽祠、五峰书院、学易斋等建筑物统称为五峰书院,总建筑面积为943.48平方米。重楼,原为寿山寺,胡公家庙故址,面积为550平方米。抗日战争期间,浙江省政府曾驻跸于此。丽泽祠,面积为218.12平方米,依石为梁,即洞支木,构筑在天然石洞中。系明代学者应典于正德年间创建,原祀朱熹、陈亮、吕祖谦3位学者,俗称三贤堂。五峰书院3开间,面积有175.36平方米,两楼。明代建筑遗制犹存。学易斋,建于明代。三楹(间)两楼,即洞支木为之。
西津桥
位于市区西南,跨永康江。初为浮桥,久废。明弘治间(1487~1505)知县王秧造舟及签夫以济,曰西津渡。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僧知和募建木桥,寻圯。雍正初年,曹元明倡议捐建石桥,此后屡毁屡修。嘉庆五年(1800)再毁于水。徐宗常遂置办渡船,以济往来者达十年。嗣后王儒璋等人率众重新营造。一年后,改造成坚固的石桥墩木结构廊桥。长70丈,宽1丈5尺,覆屋65间。此后多次修复。现存全桥14墩13孔,最大孔净跨11.95米,全长163米,宽4米,桥面建屋55间。1988年9月开工,耗资80万元,至1989年9月竣工。今桥长166.4米,桥屋58间。
徐震二公祠
位于市区武义巷,创建于清初,整个建筑占地1512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前后四进。均五开间,七架前后廊。两侧有厢房34间。一进正门五楼牌坊式结构。每进檩(屋上的横木)与马腿均有人物、禽兽、花卉为题材的高、浅浮雕。现保存基本完好。
绍常祠堂
即毅斋公祠。位于方岩镇岩上村南端。坐北朝南,单檐硬山顶。通面阔23.8米,通面深36.8米,中轴线上建有前、中、后3进,均3开间、5架前后廊。两侧为厢房,柱头彩绘。檩与马腿均浅浮雕或高浮雕彩绘油漆。三进前檐柱间有24面六抹头槅扇。约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前。现保存基本完好。
目前永康境内尚存的古迹还有好一部分,如芝英紫霄观里宋状元陈亮写的《紫霄观重建记》碑刻、古竹畈村建于北宋的当今浙江省最长的平面石板桥——万古桥、白云风景区范围内的胡凤丹墓、溪岸村的胡凤丹故居,永康城南的沈荣卿墓和下园朱的枕流居等等,均值得引起关注和保护。特别是今后在规划建设时应更注意保护好仅存的有价值的文物古迹。
知识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系统地记叙了永康设县1700多年土地资源、土地制度、土地开发利用和土地管理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举措、发展和取得的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