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地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87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土地利用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19
页码: 148-1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据1992年年中统计汇总的永康县土地资源详查数据,1991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156.9267万亩,其中耕地43.8809万亩、园地8.7902万亩、林地79.5732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2086万亩、交通用地0.9879万亩、水域8.7112万亩,未利用土地7.7747万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8%、5.61%、50.64%、4.60%、0.63%、5.57%、4.95%。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区域差异、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结合行政界线的完整性,永康土地利用分区分为三大块。
关键词: 永康市 土地开发 土地利用

内容

据1992年年中统计汇总的永康县土地资源详查数据,1991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156.9267万亩,其中耕地43.8809万亩、园地8.7902万亩、林地79.5732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2086万亩、交通用地0.9879万亩、水域8.7112万亩,未利用土地7.7747万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8%、5.61%、50.64%、4.60%、0.63%、5.57%、4.95%。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区域差异、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结合行政界线的完整性,永康土地利用分区分为三大块,即:
  沿江平原耕——居区位于永康江及其支流沿岸河谷平原,包括古丽镇的大部分及石柱镇、新店乡的部分村,共70个行政村和两场(良种场、渔种场)一所(农科所)。土地总面积14.8459万亩,其中耕地6.3557万亩,耕地与土地总面积比42.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27.6人,人均耕地0.69亩。该区地貌以平畈和岗地为主,海拔72~150米之间,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越,粮食单产较高。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
  中部丘陵耕——园——居区 位于中部丘陵地带,包括芝英、古山、清溪、胡库、四路、烈桥等乡镇全部及花街、新店、前仓、石柱、方岩、西溪、桥下、象珠、唐先、童宅、古丽等乡镇的部分村,共409个行政村和一个茶场。土地总面积65.0105万亩,其中耕地24.0516万亩,耕地与土地总面积比34.0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76人,人均耕地0.84亩。该区地貌以低丘、岗地为主,海拔150~250米之间,地势较平缓,谷地垄田交替分布。土壤主要有红壤、岩性土和水稻土3种,是永康主要产粮区。
  盆地边缘低山林——园区 位于盆地边缘,由于地形切割为北(Ⅲ1)、东南(Ⅲ2)和西南(Ⅲ3)3个小区。Ⅲ1区包括八字墙、中山2个乡全部及童宅、象珠、唐先、桥下、花街5个乡镇部分村。Ⅲ2区包括棠溪、柏岩、新楼、舟山4个乡镇的全部及方岩、西溪、前仓、石柱4个镇的部分村。Ⅲ3区包括永祥乡全部及古丽、新店2乡镇的部分村和市林场。整个大区共241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76.6002万亩,其中耕地13.3982万亩,耕地与土地总面积比18.8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80人,人均耕地0.945亩。该区地貌以高丘低山为主,相对高差500米左右,坡度陡,土壤、植被、气候垂直分异特征明显。土壤主要有黄壤、侵蚀型红壤和黄红壤。人口稀疏,交通条件差,工业生产落后,林地经营粗放,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
  耕地
  全县43.8809万亩耕地中,灌溉水田31.0451万亩,占70.68%;望天田3.3656万亩,占7.67%;旱地9.0632万亩,占20.65%;水浇地3827亩,占0.87%;菜地243亩,占0.03%。
  全县耕地主要分布于永康江及其支流沿岸平原乡镇及丘陵乡镇,面积超过3万亩的有古丽、芝英、清溪、花街4个镇。其中,古丽镇最多,7.042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09%;永祥乡最少,仅6845亩,只占全县耕地面积1.56%。根据农作物对不同气候条件的适宜性,全县大体可分为3个气候区,一是耕地温热区,该区地势平坦,海拔在72~150米之间,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适宜三熟制栽培,品种搭配自由。部分田易受洪涝。二是耕地温暖区,该区地势起伏平缓,海拔在150~250米之间,土壤类型多样,光照次于耕地温热区,雨量多于耕地温热区。除少数垄田及灌溉条件差的坡地,一般尚能满足三熟制生产方式,但必须把握季节,注意品种搭配。三是耕地温凉区,该区以低山高丘为主,海拔超过250米,光照少于耕地温暖区,雨量多于耕地温暖区,昼夜温差大,同时,土壤类型复杂,蓄水工程多而有效灌溉面积少,一般只能两熟制。
  永康耕地利用,水田是粮食作物的主要生产用地,全县灌溉水田利用方式为麦(绿肥)——稻——稻,望天田则为“麦——稻”。经营较集约,投工多,复种指数已达284%,而旱地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大,投入产出不稳定的因素多,一般利用比较粗放,利用方式因地而异。方岩、芝英、古山等人均耕地少,以种植麦——玉米为主,少量地也作杂交晚稻苗床;烈桥、花街等地人均耕地多,则以麦——豆——薯类为主;古丽镇近郊,则以菜——豆——瓜(花生)为多;东部、南部山区的棠溪、柏岩及新楼、舟山一带,历来盛产药材、大豆、薯类、玉米等,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全县粮食亩产量1960年实现800斤,1971年提高到1000斤,1985年达到1560斤。
  园地
  全县8.7902万亩园地中,茶园9949亩,占园地总面积的11.32%;桑园5076亩,占5.77%;柑桔园4.5516万亩,占51.78%;其他果园2.7049万亩,占30.78%;其他园地312亩,占0.35%。
  茶园主要分布于山区和黄土丘陵红壤较多的乡镇,面积超过750亩的有永祥、古丽、八字墙和柏岩4个乡镇。其中,永祥最多,面积1130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11.39%。桑园以沿江平原和低丘乡镇为主,面积超过750亩的有古丽、清溪2个镇。其中,古丽最多,达1928亩,占全县桑园面积的38%。果园以柑桔为主,多分布于丘陵乡镇,超过1000亩有18个乡镇。其中方岩最多,芝英、清溪次之,这3个镇面积占全县37.51%。其他果园主要是桃、李、梨、柿和葡萄,超过2000亩的有4个乡镇。其中,八字墙最多,达3094亩,占全县其他果园面积17%。其他园地,以黄花菜为主,散布在15个乡镇,以古丽最多,80年代产量最高。
  永康产茶历史悠久,明代,制芽茶是县内两项岁贡之一。民国21年(1932),全县产茶30吨。民国25年(1936),永康成为浙江省内21个盛产红茶县之一。1949年茶园面积526亩,产量降到10吨。解放后,茶叶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69年全县茶园面积达9048亩,1982年发展到1.5120万亩,年产茶600多吨。此后受市场影响,茶叶生产回落。
  蚕桑生产,民国21年(1932),产茧3.97吨。40年代后期,桑园几乎绝迹。1956年开始恢复,植桑1362亩,1957年发展到3087亩,三年困难时期毁桑种粮,至1965年仅剩1000亩。以后引种嫁接苗300万株,推广无杆密植,桑园面积蚕茧产量逐步增加,1983年桑园面积达到8001亩,产茧329吨。1985年后,茧价几次下跌,挫伤蚕农养殖积极性,桑园面积减少。
  “方岩桔,拱瑞下杨梅”,宋代就有记载。民国22年(1933),全县产桔5000担,仅次于黄岩、衢县。枇杷3600担,仅次于黄岩,杭县。李4500担,仅次于诸暨。1959年果园面积比1949年增1.17倍,1984年,柑桔从方岩发展到芝英,清溪等乡镇。1991年详查时全县柑桔年产量达21830吨。
  林地
  永康本来森林资源丰富,据《中国实业志》载,民国17~19年(1928~1930),永康造林分别为10万亩、30万亩、40万亩。民国34年(1945),境内有胸径0.17米林木232.35万株、0.33米林木116.18万株,主要树种为马尾松,其次是杉,资源数量居金华8县第四,木材自给有余。50年代末,大办钢铁,采伐过量;大办食堂,毁林开荒,全县森林面积仅剩25.03万亩,木材蓄积量仅1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只有23.69%。1964年开始绿化荒山,退耕还林。1972年开始建设林业基地,到1983年全县建成林业基地4.7661万亩,其中杉木3.4493万亩,毛竹2026亩。1987年,基地面积增至5.0821万亩。1989年,森林蓄积量118.4097立方米。
  至1991年底,据土地详查统计,在全县79.5732万亩林地中,有林地73.8515万亩,占林地面积的92.81%;灌木林6510亩,占0.82%;疏林地4.3675万亩,占5.49%;未成林造林地6657亩,占0.84%;迹地365亩,占0.05%;苗圃10亩,占0.0001%。有林地中,用材林70.1445万亩,占全县有林地面积94.99%;防护林8256亩,占1.12%;经济林1123亩,占0.15%;竹林2.7111万亩,占3.66%;特殊用途林580亩,占0.08%。
  全县林地主要分布于东、西北、西南山区几个乡镇,其次是中西部黄土丘陵一些乡镇,平原的乡镇较少。林地面积超过5万亩的有花街、象珠、八字墙、方岩4个乡镇。其中,花街最多,面积6.5411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8.26%。林地与土地总面积比超过70%的有象珠、中山2个乡镇,50%以上的有永祥、方岩、前仓、花街、舟山、新店、柏岩、八字墙、桥下、棠溪、童宅、新楼等12个乡镇。
  有林地中,用材林面积超过4万亩的有古丽、方岩、象珠、花街、八字墙5个乡镇。其中,象珠最多,面积5.9848万亩,占全县用材林的8.57%。防护林主要分布几座大水库周围以及花街、烈桥、桥下、象珠、石柱、古丽等乡镇。其中,花街最多,达2008亩,占全县防护林面积24.33%。经济林主要分布在柏岩、新店、永祥、八字墙、新楼、花街等乡镇。其中,柏岩有342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0.6%。竹林以永祥、棠溪、柏岩、中山、八字墙、新楼等乡镇居多。永祥乡28.48%的林地是竹林,占全县竹林面积31.59%。特殊用途林主要分布于方岩、古丽及县风景园林管理处。灌木林主要见于柏岩、八字墙、中山等山区乡。其中,中山有1208亩,占全县面积18.81%。疏林地以山区乡镇为多,其次是丘陵乡镇,平原乡镇较少。其中,花街有8807亩,占全县20.33%。未成林造林地主要在八字墙、古丽、新店、花街等乡镇。其中,八字墙最多,有1176亩,占全县面积17.67%。
  永康林业建设成绩卓著。1993年以来,国家林业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分别授予全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市、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全县7.2086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城镇用地1.2169万亩,占16.88%;农村居民点用地5.1392万亩,占71.30%;独立工矿用地7838亩,占10.87%;特殊用地679亩,占0.94%。
  全县13个建制镇,用地面积最大是古丽镇,达4440亩。其他各镇依次为古山950亩、唐先926亩、芝英884亩、石柱731亩、象珠656亩、清溪651亩、西溪626亩、舟山604亩、方岩553亩、四路482亩、前仓420亩、花街246亩。
  农村居民点,中西部河谷平原和丘陵地带,人口稠密,居民点分布密度较高,这些乡镇居民点用地3.8349万亩,平均每乡镇2663亩,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4.06%。山区、半山区人口、居民点密度低,这些乡镇居民点用地1.1252万亩,平均每个乡镇1250亩,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2.09%。
  独立工矿用地,主要分布于中心城镇周围和公路沿线,以及自然资源丰富独特、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中西部黄土丘陵地区。用地面积最多是花街镇,达1344亩,占全县17.15%,其次是古丽镇,1110亩。
  古丽镇位于永康盆地西南部华溪、南溪汇合处,“据崇山而三峰峙其北,襟清流而双溪会其南,县治特立其中,实四面山水之会”(据《永康县志》),三国东吴赤乌八年(245)置县时即为县治所在,1700多年来一直是永康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初筑城周1里19步,高1丈8尺,厚1丈5尺。宋嘉定(疑为嘉泰)壬戌(1202)拓之周3里30步,门7。元至元十三年(1276)以后,城墙皆夷为平壤,错于民居”(据《永康县志》)。旧城街道呈丁字形。解放时,建成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50年代末期,开始打破一千多年“既不能南跨华水而筑,又不能北逾山脊而垣”(据《永康县志》)的局限,在城北山脊创建永康机引厂(永康拖拉机厂前身)。80年代初,跨永康江开辟江南新区。接着又东拓西扩,新建永拖路、永富路、建设路、江滨路、南苑路、九铃路等。永康第一百货大楼、新汽车客运站、永康中医院、工人文化宫、邮电大楼、京华大酒店等一批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在长城山背还利用黄土丘陵兴建了连片厂区。1979~1987年全镇新增建筑面积77.5万平方米,城区总面积已达4.5平方公里。
  芝英、古山、西溪、四路这些城镇,原为居民聚居区或乡镇所在地。70年代前主要是商品集散地,手工业较为发达。70年代后,以小五金为特色的乡镇工业异军突起。随着乡镇工业发展,城镇建设速度加快,范围急剧扩大,基础设施逐步健全,成为工贸综合型城镇。古山、芝英继古丽之后于1990、1991年实现了亿元镇(年工农业总产值)。西溪镇纺配工业非常发达,被誉为永康金三角。四路以绣品为主,成为华东地区绣品棉布交易中心。古山五金市场、大园东废钢铁市场、芝英工业生产资料市场等专业市场,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唐先、石柱、前仓、舟山、清溪、象珠、花街等镇,70年代前基本上无工业,城镇职能主要是一乡(或一区)行政中心和农贸市场。70年代后随着流动人口增多,产品交易日趋活跃,推动了集镇的迅速发展,但工业发展仍比较迟缓,基本上属于农贸综合型的城镇;方岩是旅游服务型城镇,1984年建镇。方岩风景名胜历史悠久,驰名华南华东各省市,在海外也有一定知名度。建镇后加速了景点建设和交通、宾馆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重修广慈寺、胡公祠,开辟五峰小区,建成刘英烈士陵园等,更加吸引了各方游客,常年游客达80万人次。
  农村居民点,解放前人均住房占地约25~30平方米,往往卧室、灶间、畜舍合共一室,居住条件十分落后。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新建一批住房。1982年后,出现建房热,民居结构造型、层次、功能均发生很大变化,居民点内部交通状况也有很大改善。1991年详查,全县农居点占地5.193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地83.31平方米。1981~1988年农村个人建房面积3236亩,年平均增405亩,有的新居高达7层,居民点格局往往四周(新区)新、高,中间(老区)低、旧。
  解放前永康工业落后,一些工矿多散布于城区居民点内,独立用地少。解放后在“一五”期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业有了发展。“二五”期间建立一大批新厂,但由于盲目上马,有的厂先后下马。现有的国营企业如活塞、仪表、汽车电机、阀门、溶剂等大多是“三五”期间发展起来的,这些厂规模较大,多布点城郊。70年代后,原二轻所属厂矿,因急于扩大生产规模,而市区用地紧张,也纷纷在城郊建造新厂房。80年代乡镇工业大发展,许多新兴厂家在工业城镇周围主要公路沿线选点,从1988年县府批准开发长城山背工业小区为开端,在县主要公路干线近城边黄土丘陵上出现了多个工业小区,加上砖瓦生产和仓储用地大幅度上升,致使独立工矿用地急速增加。
  交通用地
  全县9879亩交通用地中,公路用地3766亩,占交通用地面积38.12%;农村道路6113亩,占61.88%。
  交通用地分布有330国道一条,从杨公至界牌,境内段长33.49公里,路面宽城区段26米,其他段12米。省道3条:610省道东永线,从岭脚至双股金钗,境内段长28.2公里,路基宽13.2米;606省道临(海)石(柱)线,从打鼓岭至石柱,境内段长14.7公里,路基宽13.2米;614省道永武段,从西山头至桐琴桥头,境内段长8.11公里,路基宽7.5米。县道和乡道,1989年底共47条,总长334.08公里。农村道路分布,平原、丘陵地区较多,山区较少。超400亩的有古丽、花街、芝英3镇。古丽镇1706亩,占全县农村道路面积28%。中山乡最少,仅1.9亩。从路况看,一般分布密度高的乡镇,道路质量好,机耕路多。而分布密度低的山区乡镇,道路质量差,机耕路少,交通不发达,从而制约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永康历史上,有较发达的水路运输,1963年秋终因江水减少不再能行舟而停业。陆路交通,唐代就辟有驿站,为官吏、文书车马往来睦州(建德)至温州之一段,在永康杨公、县城、李溪等地设有驿站。宋代增辟永康至东阳驿道和李溪经麻车店至缙云壶镇驿道。辅助驿道是民间大路。据清《浙江省郡县道里图》记载,县境内主要大路15条,跨县大路6条:东北通东阳110里,东通仙居280里,南通缙云80里,西通武义50里,西北通金华120里,北通义乌150里。民国3年(1914)撤销驿道制,境内主要大路逐渐改建为公路和部分人力车道。
  永康公路建设,始于民国20年(1931)至民国22年(1933)4月1日永(康)缙(云)公路建成通车,成为县境内第一条公路。是年4月16日,永(康)东(阳)公路通车。民国23年(1934)8月,方岩支线公路建成。抗日战争中,曾于民国31年(1942)陆续奉命破坏,以阻日军窜犯,抗战胜利后先后修复。
  1954~1960年,修通县城至芝英、派溪、西溪、唐先、象珠、桐琴等重要集镇公路和石柱至壶镇、永康至武义公路。1961~1982年,修通象珠至雅吕、橙麓至下丁、唐先至中山、县城至永祥、下里溪至大陈、长城至杨溪水库、八字墙至雅吕、西溪至寨口、柏岩至棠溪、双桥至八字墙、杜山头至雅庄、荆州至前仓、花街至倪宅、青后叶至胡库、东库至苏溪、俞溪头至石柱、县城至马竹岭、古山至坑口、江瑶至石柱、永拖至童宅、芝英至油川、葛塘下至油川、烈桥至马宅、端头至水泥厂、苏溪至夏溪的公路。1983~1991年,修通岩后至古竹畈、古竹桥至舟山、唐先至桥下、清溪至世雅、胡堰街至江瑶、中山至金坑下位、派溪至独松、阀门厂至化肥厂、棠溪至尚黄桥、夏溪至官川、芝英至金江龙、章店至李店、新溪至易川、大陈至石雅、唐先至上考、上柏石至黄岗、杨溪水库到俞溪头、中山至长川、沈宅至栗园、李店至前新屋、易川至山后胡、永拖至应宅、横桥至吴坑、郎家至黄坟、前仓至法莲、大路任至山坞、下丁至方山口、西溪至玉川、应宅至方村、李店至上把赵、方山口至铜山、荆州至历山等公路。1986年12月,实现乡乡有公路,通汽车。到1989年底,全县共有公路425.08公里,其中国道33.4公里、省道51.01公里、县乡道334.08公里、专用道6.5公里。近二级水泥路面62.01公里,块石路面17.31公里。公路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0.48公里。580个行政村通汽车,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1%。近几年来,在普及公路的基础上,路况不断改善。有的县道、乡道铺浇了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330国道已成为全省一流的公路,几条省道也都进行了加宽加固。
  水域
  全县8.7112万亩水域中,河流水面1.0655万亩,占水域总面积12.24%;水库水面2.4439万亩,占28.06%;坑圹水面3.6722万亩,占42.17%;滩地2927亩,占3.36%;沟渠1.0649万亩,占12.23%;水工建筑物1690亩,占1.94%。
  全县水域分布,河流水面主要是一江十溪,即永康江、南溪、李溪、华溪、酥溪、仙溪、烈桥溪、倪宅溪、八字墙溪、东溪和棠溪。水库水面主要是3座中型水库,17座小(一)型水库和81座小(二)型水库和661座小(三)型水库。最大的杨溪水库位于方岩、石柱、芝英镇境内,属李溪流域,面积6197亩,总库容量5584万立方米。太平水库位于桥下镇境内,属华溪流域,面积4861亩,总库容量4895万立方米。另一座中型水库三渡溪水库位于象珠镇境内,属酥溪流域,面积922亩,总库容量1135万立方米。16座小(一)型水库分布于象珠、烈桥、西溪、新店、舟山、前仓、唐先、八字墙、方岩、古丽、新楼、柏岩等12个乡镇。81座小(二)型水库分布于除前仓、烈桥、柏岩以外其他20个乡镇。花街镇水库水面面积达2396亩,占全县总数9.81%,古丽镇2200亩,占9%。
  坑塘水面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平原、丘陵地区为多,山区较少。9个山区半山区乡镇合计坑塘面积4478亩,占全县12.19%,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0.83%,比全县平均2.35%少2.83倍。坑塘水面分布最多的是古丽镇,面积5711亩,占全县15.55%。分布密度最高是芝英镇,为5.23%。
  滩地主要分布于永康江及南溪、华溪、酥溪、李溪中下游地区沿岸18个乡镇,古丽镇占全县滩地48.32%。其次是石柱镇,占9%。
  沟渠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平原、丘陵乡镇较多,山区较少。最多古丽镇。水利条件差的山区乡镇,分布密度高于平原、丘陵乡镇。
  水域面积的扩大,主要是兴修了众多的水利工程。永康水利建设早在唐朝就有文献记载。大中年间(847~860),县令顾德藩雅志爱民,尝作三堰,以防旱潦。明嘉靖四十一年(1556),全县有较大的塘118口,堰62条,泉井13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县沈藻多方劝谕,令佃户用工,业主给食,仍不时单骑亲往督令深浚,复修峵桥堰、大塘堰、五锦堰、东塘堰、大邱角堰。
  清光绪《永康县志》载,光绪十七年,全县时有水堰76条,塘137处,面积453顷14亩9分4厘5毫7丝,井泉21眼。
  民国29年(1940),修筑葛麓乡新楼沿铜山溪堤,长977米。
  民国33年(1944),士绅郑济芦呈请修建邑东乡九龙塘,受益田3000余亩。
  1949年全县计有大小山塘、平塘、水井、堰坝等共14864处,总蓄水量1799.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5.43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永康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兴建各项水利工程,以及发展机电排灌等农田水利设施。
  1950年兴修新建大小水利工程1200余处,新建城南三联坝,灌溉面积8000亩。1951年投工13.85万工,兴修山塘堰坝等各种水利工程4835处,受益田计9240亩。1952年投工85.6万工,兴修水利1.3747万处,其中新开塘553口。同时兴建永康第一座水库——黄棠水库,受益土地1254亩。至1955年,又先后动工兴建李店乡上梅垄、溪岸乡八口塘、苏川乡六百里等蓄水10万立方米以上的小(二)型水库14座。1957年开始,全党动员,全民办水利,水利建设由单项治理发展为综合治理,逐步实行以蓄水为主,蓄、引、提结合,以防旱为主,旱、涝、洪兼治,以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治山治水相结合的治水方针。1957年10月,成立县水利指挥部,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在继续抓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集中人力物力,先后在朱明溪、华溪上游截流筑坝,兴建黄坟坑小(一)型水库和太平(中型)水库。随后,翁家畈、莲塘山、黄坑口、大桥、泽塘里等一批小(一)型水库陆续动工兴建。1963~1965年,投放社员义务工122.72万工,先后完成太平、黄坟坑、上黄、大桥、莲塘山、翁家畈等水库工程及其渠道配套工程。太平水库东西干渠长72公里,灌溉桥下、四路、石柱、城关等17个乡(镇)的9万亩农田,约占全县三分之一的耕地得到自流灌溉。
  70年代,先后建成三渡溪、方丘、洪塘坑水库等骨干工程,并动工兴建县内最大蓄水工程——杨溪水库。1970年9月,成立永康江治理工程指挥部,共投工32万余工,从许码头到水攻山筑起4公里长、4.5米高的南北防洪大堤。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续建完成珠坑、四大坑和扩建莲塘山等中、小(一)型水库,续建西栈里、王弄坑、岭脚、沈公岭和扩建北坑、杜坑等小(二)型水库,以及其他部分小型水利工程。新建庙口、皇尖下等小(二)型、小(一)型水库;新建杨溪水库渠道配套工程,增加蓄水量5052万立方米,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12.6万亩。后来,浙江省四大水利骨干工程之一,被誉为江南“红旗渠”的杨溪渠道工程建设全线竣工,实现了市属五大骨干水库灌溉联网,提高了灌区16.5万亩农田用水保证率。
  未利用土地
  全县7.7747万亩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1.1727万亩,占总数14.89%;沙地259亩,占0.33%;裸土地574亩,占0.74%;裸岩石砾地2.2663万亩,占29.26%;田埂4.1882万亩,占53.94%;其他637亩,占0.82%。
  荒草地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山区乡最多,平原丘陵相对较少,面积超过1000亩的有八字墙、古丽、西溪3个乡镇,其中八字墙有1694亩。沙地主要分布于河床两侧,有沙地的10个乡镇中,花街、古丽居多,分别占全县沙地面积的34.53%和21.03%。裸土地主要分布于红紫砂土地带,有18个乡镇,古丽、唐先、花街、桥下4个镇合计442亩,占全县数76.92%,其中古丽镇266亩。裸岩石砾地主要分布于山区、半山区和盆地内砾岩分布较多地区,面积超1500亩的有八字墙、芝英、石柱、花街4个乡镇,共1.462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64.58%。田埂分布最多是古丽、最少是胡库。分布密度(田埂面积与水田面积比)随坡度升高而增大。山区乡镇田埂密度高,棠溪达29.61%,平原乡镇密度低,胡库仅占8.91%。其他未利用土地分布于全县除象珠、前仓、中山、新楼、新店外的19个乡镇。最多是古丽有280亩,其次石柱有98亩。
  未利用土地成因主要是坡度陡,土层浅,或全是石砾,立地条件差;其次是山高路远分散,农作物管理不便;三是兽害、渍害等。也有人为抛荒,弃地不种。
  据详查分析,全县未利用土地(不含田埂),适宜开发为耕地的有2196亩,占未利用土地的6.16%;宜开发果园地的1745亩,占4.90%,宜开发为林地的9052亩,占25.40%。

知识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永康市土地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系统地记叙了永康设县1700多年土地资源、土地制度、土地开发利用和土地管理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举措、发展和取得的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