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章 土地开发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872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土地开发利用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24
页码:
143-1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开发和土地利用两方面内容。
关键词:
永康市
土地开发
土地资源
内容
第一节 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的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开垦利用尚未利用的土地资源,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开辟新的用途。永康的土地开发主要是从开发低丘红壤、荒山荒地荒滩、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壤改良、土地平整等方面做文章。
低丘红壤和荒地荒滩开发
民国23年(1934),全县有荒地2.16万亩,其中官荒9720亩、公荒1080亩、私荒1.08万亩。这些荒地宜种松、竹、玉米等。
民国33年(1944)下半年至翌年上半年,县政府奉颁督导垦荒4200亩。
民国36年(1947)督导垦荒2300亩。是年县政府令饬县农推所督促桐安乡农民开垦李店沙滩100亩,双麓乡农民开垦铜山荒山555亩,邑东乡农民开垦十里牌荒山20亩,并分别种上杂粮。
民国37年(1948)7月,浙江省制定《浙江战时开垦荒地暂行办法》,民国29年(1940)11月修正暂行办法后,规定乡公所造屋及小学筹募基金均得申请开垦公有荒地,并详细制订垦地范围、种类、垦户资格、垦竣年限、垦户利益,以鼓励垦荒、垦户取得永佃权和请免5年粮赋,免缴地租。
民国38年(1949)《浙江省荒地普查统计表》载:永康荒地1154亩、荒山3070亩,合计4224亩,可耕地488亩。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垦荒山、荒地、荒滩,增加耕地面积,以缓解人多地少矛盾,全县陆续开发低丘红壤、低山、溪滩13万多亩。尚待开发的还有9万多亩。纵观全县黄土丘陵开发的历史,大体可分粮食型开发、多种经营开发、综合型开发3个阶段。
解放当年,全县垦荒2703.3亩,其中开垦生荒2527.6亩,熟荒175.7亩,全部种上粮食等作物。1950年开荒1206.93亩。
1959年县委决定以环城公社为治山的重点,大搞“八万”(茶叶、油茶、油桐、杏子、桑叶、果园、毛竹、薪炭林各1万亩)运动。12月17日组织72人,查明环城可绿化荒丘陵8.4万余亩、溪滩荒地2200亩,决心大干一冬,绿化全部荒丘陵。20日,抽调198名干部、15000个社员与支援的劳动力共1.9万余人,组织绿化大军,并建立指挥部。至翌年1月23日止,苦战34天,“消灭”250个山头,开发荒地8.3万亩,种上茶叶1万亩、油茶1.5万亩、油桐1万亩、桔子0.86万亩、其他水果1.09万亩、毛竹0.9万多亩、桑园0.95万多亩、薪炭林0.95万亩。
1973年9月2日,永康县开发黄土丘陵指挥部领导小组成立,县委副书记吴海松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开发事宜。是月8日,县委召开开发黄土丘陵工作会议,组织与会代表参观古山公社劈山造田、苏溪公社黄土丘陵开发、长城公社高镇大队溪滩造田、清溪公社官川大队劈山造地,总结交流开发经验。会后掀起开发热潮,全县动工的729处,最多日出勤人数达2.7455万人,当年累计投工60万工日,改田(地)1590亩。1975年冬及次年春,开发黄土丘陵、造田造地达1.05万亩,当年种植收益的有8300多亩。建国后至1976年止,全县共开发黄土丘陵、改溪造田、劈山造田6.5798万亩。其中:环城区1.1431万亩、石柱区8617亩、芝英区1.2698万亩、龙山区1.3083万亩、象珠区1.2832万亩、倪宅区7137亩、其他999亩,扩大了耕地面积。
1977年,城关、长城、石柱、方岩、古山、西溪、清溪、花街等28个公社,开发利用低丘红壤,创办29个公社农场,土地总面积4025亩。当年种上农作物的有3239亩,占80.47%,到1979年初步发挥效益,总产值达52.4万元,盈利1.9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红壤土地,种经济作物的比过去多了,从而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据县土地管理局对宜农荒地、闲散地、废弃地的调查,1988年末止,全县已陆续开发低丘红壤、低山、溪滩9.475万亩,其中耕地3.495万亩、园地5.98万亩。据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在扩大的3万多亩耕地中,黄土丘陵造田占2770亩、溪滩改田占1594亩、因平整土地而增加的占958亩、其他原因增加的占6864亩。
从1990年起,永康农业综合开发已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行农业的综合开发,深度利用,提高效益。1989~1992年造田造地投入开发资金700万元,造田7000亩(含园地1785亩)。其中1991年完成土地开发3000亩,全部验收合格。据市土地管理局统计,1991~1995年,全市开发低丘红壤增加耕地面积5865亩。
市农业局《小流域治理开发计划》被列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红壤开发项目,1994年5月开始实施,落实资金1600万美元,单是1995年就从世界银行争取到资金273万元。石溪小流域位于永康西南部,是典型的黄土丘陵,从1994年实施以来,至1995年末,在石溪、上皇渡、西徐、栗园、青塘等5个村,新开垦土地1459.5亩,新建果园1299亩、杉木基地160亩,其中上皇渡、石溪600亩连成一片,并全部种上日本大仙桃。
在石溪村高标准、高质量建设300亩示范园区,项目总投资104.9万元,至1995年末,完成开发土地300亩、机耕路8条、防护林600亩、流动浇灌99亩、平整土地300亩,开挖环山沟850米、路边沟3338米、修筑田埂5865米、内壁沟5865米,建蓄水塔1个、渠道三面光1200米,安装50千伏变压器1个,自动喷灌201亩,养猪场1所,新建村级公路400米。示范区建设土地开发被省人民政府评为优质工程。
1989年以来,永康坚持“用一造二”的原则,实行“鼓励造田造地多,奖励用地指标也多”的办法,激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
在农业综合开发低丘红壤的同时,永康还利用黄土丘陵发展乡镇工业和商业贸易。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芝英、古山、堰头、花川、胡库等乡镇,就在黄土丘陵上建房办厂,以节省耕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87年9月,县经济研究中心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在黄土丘陵上创建乡镇工业的具体设想,认为利用黄土丘陵办厂,有利于保护现有耕地,有利于综合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开发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追求规模经营和聚集效应、有利于防治环境污染、有利于以工补农、有利于转移部分农村剩余劳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次年3月,县计委、乡镇企业局、长城乡政府联合撰写了《关于开发长城工业区调查报告》。是月,县人民政府向上级作了关于利用黄土丘陵建设乡镇工业小区要求增加非农业用地指标的报告。至1995年末,全市乡镇工业用地2.0538万亩。其中70%利用了黄土丘陵。全市500亩以上连片的黄土丘陵工业小区有古丽镇的长城山背、城北山背、城西山背、汤店山背、苏溪山背;芝英镇的堰头炉头山背;花街镇的花川山背、花街山背;古山镇的西炉山背;胡库镇的胡库山背;烈桥乡的烈桥山背等。
低产田(地)再开发
建国后,永康县实现农业合作化,土地公有制,为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改造低产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进行了许多农田基本建设,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
1952年,全县改良土壤,水田4359.5亩,旱地373.83亩,并改造冷水田512.17亩,全县旱地改田477.79亩。原种一熟的改良后种两熟,增加农业产量。1953年投工2.6525万个,改良土壤4473亩。
据县农业局1958年6月关于改造低产田地的总结,全县有低产田地9.518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4.2%。其中烂糊田9365亩,冷水田1.3635万亩、大泥田(黄泥田、红黄土)3.6883万亩、漏水田(含沙泥田、靠天田、石滩田)3.53万亩(其中旱地1.7万亩)。几年来共改良低产田地5.2126万亩。其中:大泥田2.9万亩、黄泥田6500亩、砂泥地2560亩、墙心田1720亩、烂糊田3468亩、山垅背阴田2750亩、冷水田1355亩、地改田2573亩、靠天田2200亩。
1958年2月17日,县委检查组关于新店乡改造低产田情况的报告载:全乡新开堰道153条,改为良田1847.8亩、大泥田冲沙478亩;地改田48.7亩;冲泥培土371亩,一熟改二熟或三熟的604.5亩,共计投工1.6497万个,改造低产田3350.8亩。办法是开沟排水、旱地改水田、泥田冲沙、沙田冲泥。
1958年县农场平整土地与改造冷水田、烂糊田相结合,开挖排灌渠道与灭螺相结合,对200多亩地进行全面平整,并带动南园畈的农田改造。
1973年春,溪岸公社郭山畈850亩土地统一规划,经过全面平整,使田成方,渠配套,路成行,排灌自如,并扩大耕地面积30亩。
1974年,长城公社改造城塘畈,把田宅畈、城塘畈和高山头畈联成一片,总面积800亩。翌年,又把紫柏畈、烤糊塘畈、前塘畈、水高塘畈并成长城畈,平整土地1400亩。
1976~1978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总投工1553万工,搬动土石方1157万方,平整土地1.294万亩,新造田地1234亩。
1979年9月4日县委报告指出,建国以来,全县人民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气壮山河的治山治水、改土改田的伟大斗争,平整土地3.4万多亩,造田造地7.55万多亩,改造烂糊田、冷水田等低产田1万多亩,开辟林业基地2万多亩。
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
建国以来,造田造地、溪滩改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改造低产田(地),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未利用土地尚有一定开发潜力。
据1989年永康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对农业后备土地资源的调查,全县农业后备资源总量为86.9329万亩,占土地面积的55.22%。其中,荒地、荒山、荒水、荒滩资源14.7191万亩。按资源利用主宜性,全县荒地中宜田面积5.6157万亩、宜地面积3.264万亩、宜园面积2.9605万亩,比重分别为47.43%、27.57%、25%;中低产田(地)、低产园、低产林、低产水面资源72.2138万亩,属低产田(地)达12.9628万亩,占中低产田的52.91%。根据永康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四荒”资源以开发利用为主,按照土地条件优劣,荒地以造田、改地为主,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荒山以封山育林为主,适量发展速生林;荒滩与河道整治结合,以开发造田为主;荒水重点是季节性开发利用为主,发展水上植物与渔业。从广度开发、深度开发看,潜力是大的。
据县土地管理局《关于1989~2000年开发土地资源可行性规划的报告》,全县除已开发黄土丘陵、低山、溪滩9.475万亩外,尚有可开发宜农荒地16.3855万亩,其中大片面积7.0334万亩,占70.14%;300亩以上的有25片,计1.5026万亩;201~300亩的有28片,计6894亩;101~200亩的有148片,计2.0612万亩;20~100亩的有803片,计4.2476万亩;20亩以下的有726片,计8513亩。为此,县土地管理局提出了开发规划,开发后将增加水田1.5417万亩、旱地1.8903万亩、园地2.1924万亩、林地3.9582万亩(其中经济林0.6671万亩),还有水产养殖92.5亩,建设用地3131亩。暂不能开发327亩。
第二节 土地利用
据1992年年中统计汇总的永康县土地资源详查数据,1991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156.9267万亩,其中耕地43.8809万亩、园地8.7902万亩、林地79.5732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2086万亩、交通用地0.9879万亩、水域8.7112万亩,未利用土地7.7747万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8%、5.61%、50.64%、4.60%、0.63%、5.57%、4.95%。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区域差异、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结合行政界线的完整性,永康土地利用分区分为三大块,即:
沿江平原耕——居区位于永康江及其支流沿岸河谷平原,包括古丽镇的大部分及石柱镇、新店乡的部分村,共70个行政村和两场(良种场、渔种场)一所(农科所)。土地总面积14.8459万亩,其中耕地6.3557万亩,耕地与土地总面积比42.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27.6人,人均耕地0.69亩。该区地貌以平畈和岗地为主,海拔72~150米之间,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越,粮食单产较高。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
中部丘陵耕——园——居区 位于中部丘陵地带,包括芝英、古山、清溪、胡库、四路、烈桥等乡镇全部及花街、新店、前仓、石柱、方岩、西溪、桥下、象珠、唐先、童宅、古丽等乡镇的部分村,共409个行政村和一个茶场。土地总面积65.0105万亩,其中耕地24.0516万亩,耕地与土地总面积比34.0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76人,人均耕地0.84亩。该区地貌以低丘、岗地为主,海拔150~250米之间,地势较平缓,谷地垄田交替分布。土壤主要有红壤、岩性土和水稻土3种,是永康主要产粮区。
盆地边缘低山林——园区 位于盆地边缘,由于地形切割为北(Ⅲ1)、东南(Ⅲ2)和西南(Ⅲ3)3个小区。Ⅲ1区包括八字墙、中山2个乡全部及童宅、象珠、唐先、桥下、花街5个乡镇部分村。Ⅲ2区包括棠溪、柏岩、新楼、舟山4个乡镇的全部及方岩、西溪、前仓、石柱4个镇的部分村。Ⅲ3区包括永祥乡全部及古丽、新店2乡镇的部分村和市林场。整个大区共241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76.6002万亩,其中耕地13.3982万亩,耕地与土地总面积比18.8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80人,人均耕地0.945亩。该区地貌以高丘低山为主,相对高差500米左右,坡度陡,土壤、植被、气候垂直分异特征明显。土壤主要有黄壤、侵蚀型红壤和黄红壤。人口稀疏,交通条件差,工业生产落后,林地经营粗放,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
耕地
全县43.8809万亩耕地中,灌溉水田31.0451万亩,占70.68%;望天田3.3656万亩,占7.67%;旱地9.0632万亩,占20.65%;水浇地3827亩,占0.87%;菜地243亩,占0.03%。
全县耕地主要分布于永康江及其支流沿岸平原乡镇及丘陵乡镇,面积超过3万亩的有古丽、芝英、清溪、花街4个镇。其中,古丽镇最多,7.042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09%;永祥乡最少,仅6845亩,只占全县耕地面积1.56%。根据农作物对不同气候条件的适宜性,全县大体可分为3个气候区,一是耕地温热区,该区地势平坦,海拔在72~150米之间,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适宜三熟制栽培,品种搭配自由。部分田易受洪涝。二是耕地温暖区,该区地势起伏平缓,海拔在150~250米之间,土壤类型多样,光照次于耕地温热区,雨量多于耕地温热区。除少数垄田及灌溉条件差的坡地,一般尚能满足三熟制生产方式,但必须把握季节,注意品种搭配。三是耕地温凉区,该区以低山高丘为主,海拔超过250米,光照少于耕地温暖区,雨量多于耕地温暖区,昼夜温差大,同时,土壤类型复杂,蓄水工程多而有效灌溉面积少,一般只能两熟制。
永康耕地利用,水田是粮食作物的主要生产用地,全县灌溉水田利用方式为麦(绿肥)——稻——稻,望天田则为“麦——稻”。经营较集约,投工多,复种指数已达284%,而旱地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大,投入产出不稳定的因素多,一般利用比较粗放,利用方式因地而异。方岩、芝英、古山等人均耕地少,以种植麦——玉米为主,少量地也作杂交晚稻苗床;烈桥、花街等地人均耕地多,则以麦——豆——薯类为主;古丽镇近郊,则以菜——豆——瓜(花生)为多;东部、南部山区的棠溪、柏岩及新楼、舟山一带,历来盛产药材、大豆、薯类、玉米等,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全县粮食亩产量1960年实现800斤,1971年提高到1000斤,1985年达到1560斤。
园地
全县8.7902万亩园地中,茶园9949亩,占园地总面积的11.32%;桑园5076亩,占5.77%;柑桔园4.5516万亩,占51.78%;其他果园2.7049万亩,占30.78%;其他园地312亩,占0.35%。
茶园主要分布于山区和黄土丘陵红壤较多的乡镇,面积超过750亩的有永祥、古丽、八字墙和柏岩4个乡镇。其中,永祥最多,面积1130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11.39%。桑园以沿江平原和低丘乡镇为主,面积超过750亩的有古丽、清溪2个镇。其中,古丽最多,达1928亩,占全县桑园面积的38%。果园以柑桔为主,多分布于丘陵乡镇,超过1000亩有18个乡镇。其中方岩最多,芝英、清溪次之,这3个镇面积占全县37.51%。其他果园主要是桃、李、梨、柿和葡萄,超过2000亩的有4个乡镇。其中,八字墙最多,达3094亩,占全县其他果园面积17%。其他园地,以黄花菜为主,散布在15个乡镇,以古丽最多,80年代产量最高。
永康产茶历史悠久,明代,制芽茶是县内两项岁贡之一。民国21年(1932),全县产茶30吨。民国25年(1936),永康成为浙江省内21个盛产红茶县之一。1949年茶园面积526亩,产量降到10吨。解放后,茶叶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69年全县茶园面积达9048亩,1982年发展到1.5120万亩,年产茶600多吨。此后受市场影响,茶叶生产回落。
蚕桑生产,民国21年(1932),产茧3.97吨。40年代后期,桑园几乎绝迹。1956年开始恢复,植桑1362亩,1957年发展到3087亩,三年困难时期毁桑种粮,至1965年仅剩1000亩。以后引种嫁接苗300万株,推广无杆密植,桑园面积蚕茧产量逐步增加,1983年桑园面积达到8001亩,产茧329吨。1985年后,茧价几次下跌,挫伤蚕农养殖积极性,桑园面积减少。
“方岩桔,拱瑞下杨梅”,宋代就有记载。民国22年(1933),全县产桔5000担,仅次于黄岩、衢县。枇杷3600担,仅次于黄岩,杭县。李4500担,仅次于诸暨。1959年果园面积比1949年增1.17倍,1984年,柑桔从方岩发展到芝英,清溪等乡镇。1991年详查时全县柑桔年产量达21830吨。
林地
永康本来森林资源丰富,据《中国实业志》载,民国17~19年(1928~1930),永康造林分别为10万亩、30万亩、40万亩。民国34年(1945),境内有胸径0.17米林木232.35万株、0.33米林木116.18万株,主要树种为马尾松,其次是杉,资源数量居金华8县第四,木材自给有余。50年代末,大办钢铁,采伐过量;大办食堂,毁林开荒,全县森林面积仅剩25.03万亩,木材蓄积量仅1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只有23.69%。1964年开始绿化荒山,退耕还林。1972年开始建设林业基地,到1983年全县建成林业基地4.7661万亩,其中杉木3.4493万亩,毛竹2026亩。1987年,基地面积增至5.0821万亩。1989年,森林蓄积量118.4097立方米。
至1991年底,据土地详查统计,在全县79.5732万亩林地中,有林地73.8515万亩,占林地面积的92.81%;灌木林6510亩,占0.82%;疏林地4.3675万亩,占5.49%;未成林造林地6657亩,占0.84%;迹地365亩,占0.05%;苗圃10亩,占0.0001%。有林地中,用材林70.1445万亩,占全县有林地面积94.99%;防护林8256亩,占1.12%;经济林1123亩,占0.15%;竹林2.7111万亩,占3.66%;特殊用途林580亩,占0.08%。
全县林地主要分布于东、西北、西南山区几个乡镇,其次是中西部黄土丘陵一些乡镇,平原的乡镇较少。林地面积超过5万亩的有花街、象珠、八字墙、方岩4个乡镇。其中,花街最多,面积6.5411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8.26%。林地与土地总面积比超过70%的有象珠、中山2个乡镇,50%以上的有永祥、方岩、前仓、花街、舟山、新店、柏岩、八字墙、桥下、棠溪、童宅、新楼等12个乡镇。
有林地中,用材林面积超过4万亩的有古丽、方岩、象珠、花街、八字墙5个乡镇。其中,象珠最多,面积5.9848万亩,占全县用材林的8.57%。防护林主要分布几座大水库周围以及花街、烈桥、桥下、象珠、石柱、古丽等乡镇。其中,花街最多,达2008亩,占全县防护林面积24.33%。经济林主要分布在柏岩、新店、永祥、八字墙、新楼、花街等乡镇。其中,柏岩有342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0.6%。竹林以永祥、棠溪、柏岩、中山、八字墙、新楼等乡镇居多。永祥乡28.48%的林地是竹林,占全县竹林面积31.59%。特殊用途林主要分布于方岩、古丽及县风景园林管理处。灌木林主要见于柏岩、八字墙、中山等山区乡。其中,中山有1208亩,占全县面积18.81%。疏林地以山区乡镇为多,其次是丘陵乡镇,平原乡镇较少。其中,花街有8807亩,占全县20.33%。未成林造林地主要在八字墙、古丽、新店、花街等乡镇。其中,八字墙最多,有1176亩,占全县面积17.67%。
永康林业建设成绩卓著。1993年以来,国家林业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分别授予全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市、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全县7.2086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城镇用地1.2169万亩,占16.88%;农村居民点用地5.1392万亩,占71.30%;独立工矿用地7838亩,占10.87%;特殊用地679亩,占0.94%。
全县13个建制镇,用地面积最大是古丽镇,达4440亩。其他各镇依次为古山950亩、唐先926亩、芝英884亩、石柱731亩、象珠656亩、清溪651亩、西溪626亩、舟山604亩、方岩553亩、四路482亩、前仓420亩、花街246亩。
农村居民点,中西部河谷平原和丘陵地带,人口稠密,居民点分布密度较高,这些乡镇居民点用地3.8349万亩,平均每乡镇2663亩,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4.06%。山区、半山区人口、居民点密度低,这些乡镇居民点用地1.1252万亩,平均每个乡镇1250亩,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2.09%。
独立工矿用地,主要分布于中心城镇周围和公路沿线,以及自然资源丰富独特、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中西部黄土丘陵地区。用地面积最多是花街镇,达1344亩,占全县17.15%,其次是古丽镇,1110亩。
古丽镇位于永康盆地西南部华溪、南溪汇合处,“据崇山而三峰峙其北,襟清流而双溪会其南,县治特立其中,实四面山水之会”(据《永康县志》),三国东吴赤乌八年(245)置县时即为县治所在,1700多年来一直是永康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初筑城周1里19步,高1丈8尺,厚1丈5尺。宋嘉定(疑为嘉泰)壬戌(1202)拓之周3里30步,门7。元至元十三年(1276)以后,城墙皆夷为平壤,错于民居”(据《永康县志》)。旧城街道呈丁字形。解放时,建成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50年代末期,开始打破一千多年“既不能南跨华水而筑,又不能北逾山脊而垣”(据《永康县志》)的局限,在城北山脊创建永康机引厂(永康拖拉机厂前身)。80年代初,跨永康江开辟江南新区。接着又东拓西扩,新建永拖路、永富路、建设路、江滨路、南苑路、九铃路等。永康第一百货大楼、新汽车客运站、永康中医院、工人文化宫、邮电大楼、京华大酒店等一批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在长城山背还利用黄土丘陵兴建了连片厂区。1979~1987年全镇新增建筑面积77.5万平方米,城区总面积已达4.5平方公里。
芝英、古山、西溪、四路这些城镇,原为居民聚居区或乡镇所在地。70年代前主要是商品集散地,手工业较为发达。70年代后,以小五金为特色的乡镇工业异军突起。随着乡镇工业发展,城镇建设速度加快,范围急剧扩大,基础设施逐步健全,成为工贸综合型城镇。古山、芝英继古丽之后于1990、1991年实现了亿元镇(年工农业总产值)。西溪镇纺配工业非常发达,被誉为永康金三角。四路以绣品为主,成为华东地区绣品棉布交易中心。古山五金市场、大园东废钢铁市场、芝英工业生产资料市场等专业市场,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唐先、石柱、前仓、舟山、清溪、象珠、花街等镇,70年代前基本上无工业,城镇职能主要是一乡(或一区)行政中心和农贸市场。70年代后随着流动人口增多,产品交易日趋活跃,推动了集镇的迅速发展,但工业发展仍比较迟缓,基本上属于农贸综合型的城镇;方岩是旅游服务型城镇,1984年建镇。方岩风景名胜历史悠久,驰名华南华东各省市,在海外也有一定知名度。建镇后加速了景点建设和交通、宾馆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重修广慈寺、胡公祠,开辟五峰小区,建成刘英烈士陵园等,更加吸引了各方游客,常年游客达80万人次。
农村居民点,解放前人均住房占地约25~30平方米,往往卧室、灶间、畜舍合共一室,居住条件十分落后。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新建一批住房。1982年后,出现建房热,民居结构造型、层次、功能均发生很大变化,居民点内部交通状况也有很大改善。1991年详查,全县农居点占地5.193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地83.31平方米。1981~1988年农村个人建房面积3236亩,年平均增405亩,有的新居高达7层,居民点格局往往四周(新区)新、高,中间(老区)低、旧。
解放前永康工业落后,一些工矿多散布于城区居民点内,独立用地少。解放后在“一五”期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业有了发展。“二五”期间建立一大批新厂,但由于盲目上马,有的厂先后下马。现有的国营企业如活塞、仪表、汽车电机、阀门、溶剂等大多是“三五”期间发展起来的,这些厂规模较大,多布点城郊。70年代后,原二轻所属厂矿,因急于扩大生产规模,而市区用地紧张,也纷纷在城郊建造新厂房。80年代乡镇工业大发展,许多新兴厂家在工业城镇周围主要公路沿线选点,从1988年县府批准开发长城山背工业小区为开端,在县主要公路干线近城边黄土丘陵上出现了多个工业小区,加上砖瓦生产和仓储用地大幅度上升,致使独立工矿用地急速增加。
交通用地
全县9879亩交通用地中,公路用地3766亩,占交通用地面积38.12%;农村道路6113亩,占61.88%。
交通用地分布有330国道一条,从杨公至界牌,境内段长33.49公里,路面宽城区段26米,其他段12米。省道3条:610省道东永线,从岭脚至双股金钗,境内段长28.2公里,路基宽13.2米;606省道临(海)石(柱)线,从打鼓岭至石柱,境内段长14.7公里,路基宽13.2米;614省道永武段,从西山头至桐琴桥头,境内段长8.11公里,路基宽7.5米。县道和乡道,1989年底共47条,总长334.08公里。农村道路分布,平原、丘陵地区较多,山区较少。超400亩的有古丽、花街、芝英3镇。古丽镇1706亩,占全县农村道路面积28%。中山乡最少,仅1.9亩。从路况看,一般分布密度高的乡镇,道路质量好,机耕路多。而分布密度低的山区乡镇,道路质量差,机耕路少,交通不发达,从而制约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永康历史上,有较发达的水路运输,1963年秋终因江水减少不再能行舟而停业。陆路交通,唐代就辟有驿站,为官吏、文书车马往来睦州(建德)至温州之一段,在永康杨公、县城、李溪等地设有驿站。宋代增辟永康至东阳驿道和李溪经麻车店至缙云壶镇驿道。辅助驿道是民间大路。据清《浙江省郡县道里图》记载,县境内主要大路15条,跨县大路6条:东北通东阳110里,东通仙居280里,南通缙云80里,西通武义50里,西北通金华120里,北通义乌150里。民国3年(1914)撤销驿道制,境内主要大路逐渐改建为公路和部分人力车道。
永康公路建设,始于民国20年(1931)至民国22年(1933)4月1日永(康)缙(云)公路建成通车,成为县境内第一条公路。是年4月16日,永(康)东(阳)公路通车。民国23年(1934)8月,方岩支线公路建成。抗日战争中,曾于民国31年(1942)陆续奉命破坏,以阻日军窜犯,抗战胜利后先后修复。
1954~1960年,修通县城至芝英、派溪、西溪、唐先、象珠、桐琴等重要集镇公路和石柱至壶镇、永康至武义公路。1961~1982年,修通象珠至雅吕、橙麓至下丁、唐先至中山、县城至永祥、下里溪至大陈、长城至杨溪水库、八字墙至雅吕、西溪至寨口、柏岩至棠溪、双桥至八字墙、杜山头至雅庄、荆州至前仓、花街至倪宅、青后叶至胡库、东库至苏溪、俞溪头至石柱、县城至马竹岭、古山至坑口、江瑶至石柱、永拖至童宅、芝英至油川、葛塘下至油川、烈桥至马宅、端头至水泥厂、苏溪至夏溪的公路。1983~1991年,修通岩后至古竹畈、古竹桥至舟山、唐先至桥下、清溪至世雅、胡堰街至江瑶、中山至金坑下位、派溪至独松、阀门厂至化肥厂、棠溪至尚黄桥、夏溪至官川、芝英至金江龙、章店至李店、新溪至易川、大陈至石雅、唐先至上考、上柏石至黄岗、杨溪水库到俞溪头、中山至长川、沈宅至栗园、李店至前新屋、易川至山后胡、永拖至应宅、横桥至吴坑、郎家至黄坟、前仓至法莲、大路任至山坞、下丁至方山口、西溪至玉川、应宅至方村、李店至上把赵、方山口至铜山、荆州至历山等公路。1986年12月,实现乡乡有公路,通汽车。到1989年底,全县共有公路425.08公里,其中国道33.4公里、省道51.01公里、县乡道334.08公里、专用道6.5公里。近二级水泥路面62.01公里,块石路面17.31公里。公路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0.48公里。580个行政村通汽车,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1%。近几年来,在普及公路的基础上,路况不断改善。有的县道、乡道铺浇了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330国道已成为全省一流的公路,几条省道也都进行了加宽加固。
水域
全县8.7112万亩水域中,河流水面1.0655万亩,占水域总面积12.24%;水库水面2.4439万亩,占28.06%;坑圹水面3.6722万亩,占42.17%;滩地2927亩,占3.36%;沟渠1.0649万亩,占12.23%;水工建筑物1690亩,占1.94%。
全县水域分布,河流水面主要是一江十溪,即永康江、南溪、李溪、华溪、酥溪、仙溪、烈桥溪、倪宅溪、八字墙溪、东溪和棠溪。水库水面主要是3座中型水库,17座小(一)型水库和81座小(二)型水库和661座小(三)型水库。最大的杨溪水库位于方岩、石柱、芝英镇境内,属李溪流域,面积6197亩,总库容量5584万立方米。太平水库位于桥下镇境内,属华溪流域,面积4861亩,总库容量4895万立方米。另一座中型水库三渡溪水库位于象珠镇境内,属酥溪流域,面积922亩,总库容量1135万立方米。16座小(一)型水库分布于象珠、烈桥、西溪、新店、舟山、前仓、唐先、八字墙、方岩、古丽、新楼、柏岩等12个乡镇。81座小(二)型水库分布于除前仓、烈桥、柏岩以外其他20个乡镇。花街镇水库水面面积达2396亩,占全县总数9.81%,古丽镇2200亩,占9%。
坑塘水面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平原、丘陵地区为多,山区较少。9个山区半山区乡镇合计坑塘面积4478亩,占全县12.19%,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0.83%,比全县平均2.35%少2.83倍。坑塘水面分布最多的是古丽镇,面积5711亩,占全县15.55%。分布密度最高是芝英镇,为5.23%。
滩地主要分布于永康江及南溪、华溪、酥溪、李溪中下游地区沿岸18个乡镇,古丽镇占全县滩地48.32%。其次是石柱镇,占9%。
沟渠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平原、丘陵乡镇较多,山区较少。最多古丽镇。水利条件差的山区乡镇,分布密度高于平原、丘陵乡镇。
水域面积的扩大,主要是兴修了众多的水利工程。永康水利建设早在唐朝就有文献记载。大中年间(847~860),县令顾德藩雅志爱民,尝作三堰,以防旱潦。明嘉靖四十一年(1556),全县有较大的塘118口,堰62条,泉井13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县沈藻多方劝谕,令佃户用工,业主给食,仍不时单骑亲往督令深浚,复修峵桥堰、大塘堰、五锦堰、东塘堰、大邱角堰。
清光绪《永康县志》载,光绪十七年,全县时有水堰76条,塘137处,面积453顷14亩9分4厘5毫7丝,井泉21眼。
民国29年(1940),修筑葛麓乡新楼沿铜山溪堤,长977米。
民国33年(1944),士绅郑济芦呈请修建邑东乡九龙塘,受益田3000余亩。
1949年全县计有大小山塘、平塘、水井、堰坝等共14864处,总蓄水量1799.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5.43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永康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兴建各项水利工程,以及发展机电排灌等农田水利设施。
1950年兴修新建大小水利工程1200余处,新建城南三联坝,灌溉面积8000亩。1951年投工13.85万工,兴修山塘堰坝等各种水利工程4835处,受益田计9240亩。1952年投工85.6万工,兴修水利1.3747万处,其中新开塘553口。同时兴建永康第一座水库——黄棠水库,受益土地1254亩。至1955年,又先后动工兴建李店乡上梅垄、溪岸乡八口塘、苏川乡六百里等蓄水10万立方米以上的小(二)型水库14座。1957年开始,全党动员,全民办水利,水利建设由单项治理发展为综合治理,逐步实行以蓄水为主,蓄、引、提结合,以防旱为主,旱、涝、洪兼治,以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治山治水相结合的治水方针。1957年10月,成立县水利指挥部,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在继续抓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集中人力物力,先后在朱明溪、华溪上游截流筑坝,兴建黄坟坑小(一)型水库和太平(中型)水库。随后,翁家畈、莲塘山、黄坑口、大桥、泽塘里等一批小(一)型水库陆续动工兴建。1963~1965年,投放社员义务工122.72万工,先后完成太平、黄坟坑、上黄、大桥、莲塘山、翁家畈等水库工程及其渠道配套工程。太平水库东西干渠长72公里,灌溉桥下、四路、石柱、城关等17个乡(镇)的9万亩农田,约占全县三分之一的耕地得到自流灌溉。
70年代,先后建成三渡溪、方丘、洪塘坑水库等骨干工程,并动工兴建县内最大蓄水工程——杨溪水库。1970年9月,成立永康江治理工程指挥部,共投工32万余工,从许码头到水攻山筑起4公里长、4.5米高的南北防洪大堤。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续建完成珠坑、四大坑和扩建莲塘山等中、小(一)型水库,续建西栈里、王弄坑、岭脚、沈公岭和扩建北坑、杜坑等小(二)型水库,以及其他部分小型水利工程。新建庙口、皇尖下等小(二)型、小(一)型水库;新建杨溪水库渠道配套工程,增加蓄水量5052万立方米,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12.6万亩。后来,浙江省四大水利骨干工程之一,被誉为江南“红旗渠”的杨溪渠道工程建设全线竣工,实现了市属五大骨干水库灌溉联网,提高了灌区16.5万亩农田用水保证率。
未利用土地
全县7.7747万亩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1.1727万亩,占总数14.89%;沙地259亩,占0.33%;裸土地574亩,占0.74%;裸岩石砾地2.2663万亩,占29.26%;田埂4.1882万亩,占53.94%;其他637亩,占0.82%。
荒草地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山区乡最多,平原丘陵相对较少,面积超过1000亩的有八字墙、古丽、西溪3个乡镇,其中八字墙有1694亩。沙地主要分布于河床两侧,有沙地的10个乡镇中,花街、古丽居多,分别占全县沙地面积的34.53%和21.03%。裸土地主要分布于红紫砂土地带,有18个乡镇,古丽、唐先、花街、桥下4个镇合计442亩,占全县数76.92%,其中古丽镇266亩。裸岩石砾地主要分布于山区、半山区和盆地内砾岩分布较多地区,面积超1500亩的有八字墙、芝英、石柱、花街4个乡镇,共1.462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64.58%。田埂分布最多是古丽、最少是胡库。分布密度(田埂面积与水田面积比)随坡度升高而增大。山区乡镇田埂密度高,棠溪达29.61%,平原乡镇密度低,胡库仅占8.91%。其他未利用土地分布于全县除象珠、前仓、中山、新楼、新店外的19个乡镇。最多是古丽有280亩,其次石柱有98亩。
未利用土地成因主要是坡度陡,土层浅,或全是石砾,立地条件差;其次是山高路远分散,农作物管理不便;三是兽害、渍害等。也有人为抛荒,弃地不种。
据详查分析,全县未利用土地(不含田埂),适宜开发为耕地的有2196亩,占未利用土地的6.16%;宜开发果园地的1745亩,占4.90%,宜开发为林地的9052亩,占25.40%。
知识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系统地记叙了永康设县1700多年土地资源、土地制度、土地开发利用和土地管理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举措、发展和取得的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