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形 地貌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80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形 地貌 地质
分类号: P931;P55
页数: 6
页码: 25-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地形、地貌、地质情况,主要介绍了地质构造、地形特征、地貌类型三方面。
关键词: 永康县 地形 地貌

内容

第一节 地质构造
  永康市境处于江山~绍兴深断裂以东,华夏古陆的北西缘。据航空磁测及重力测查资料的研究,处于北东东向的仙霞岭~天台山火山~侵入岩带的中段。到燕山运动晚期形成永康盆地。市境基本上处于永康盆地及其周边地带,构造以断裂为主,次为下白垩世红层形成的宽缓褶皱。
  永康市地域的地质年代,从中生代晚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经历了大约一亿三千多万年。在这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过复杂的地壳活动,在不同的地层中,覆盖着各种类型的岩石。
  在侏罗纪晚期,地质构造由印支运动进入燕山运动阶段,海水退出永康境内,并发生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喷发形成大量的酸性岩浆岩,覆盖了永康全境,构成磨石山组地层。主要岩石有熔结凝灰岩和流纹质凝灰岩。此后,发生了北偏东40~60度的新华夏折皱式构造线的断裂,致使市境的西北部从唐先的大桥水库,经上黄水库,直至大屋的塘店一线发生断裂;在东南部西溪镇的马坞,经杨溪水库,直达前仓镇的界牌一线也发生断裂,并在两条断裂线之间的整个板块发生陷落,形成了一地堑式的内陷古湖泊。这就构成了永康盆地的雏型,保留在古湖泊周围的岩浆岩为形成现在的低山区奠定了基础。
  到中生代白垩纪,内陷古湖泊周围的岩浆岩(古陆),受到风化侵蚀的风化物,被冲刷搬运到古湖泊内,形成了陆相沉积岩。其间由于气候的冷热,干湿的变化,以及风化物搬运到古湖泊内的距离远近之故,各时期形成的紫红砂岩等沉积岩,所含砾、砂、泥的比例不同,颜色也呈各异。在早白垩纪形成的沉积岩,多为砂岩,紫红砂(页)岩,属馆头组和朝川组地层。
  形成馆头组地层时,另有小规模火山活动,喷射出酸性岩浆落入古湖泊内,形成砂岩、凝灰岩。现主要分布在长城、云山、前仓一带。
  在较后形成朝川组地层时,火山活动日趋晚期,形成的岩石,为安山岩和玄武岩等中基性岩浆岩。现主要分布在崇道上把赵一带和李店下谢等地。
  在白垩纪晚期,形成的沉积岩多为紫红色砂(砾)岩,属方岩组地层。此岩石系山麓坡积形成,岩内胶结物,多钙质和泥质。这种岩石的性状给形成假喀斯特地貌和中高丘台地打下了基础,这也就是丹霞地貌的地质背景。
  舟山盆地在晚白垩纪形成塘上组地层,主要岩石是紫红色粉砂岩为主的沉积岩和坡屑凝灰岩为主的岩浆岩。
  到新生代,地质构造由燕山运动转入新构造运动阶段。在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体不断抬升,古湖泊中的水退出,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岩石裸露出地面。在新生代第三纪,火山活动进入晚期,喷出形成玄武岩此类中基性岩浆岩。这类岩石现零星分布在云山上水碓、雅湖陈路堂、长城荆山夏、象珠尖山和长田溪边等地,即为嵊县组地层。
  在新生代第四纪,经历了最后一次冰川作用,形成了许多冰积物和其他堆积物。之后又经受了我国南方最为湿热的气候,把前期形成冰积物和其他堆积物,经湿热条件下的脱硅富铝化作用,形成了第四纪红土砾石层。由于第四纪红土层有的处在原古湖泊底部,地形比较平缓,加之古红土质地粘重,有一定的抗侵蚀能力,所以能经受得了数以万年之风风雨雨,直到现在仍能保留其古地貌,这是形成低丘缓坡岗地的重要条件。
  在近万年间,永康江及其支流不断改道扫荡,冲刷了原地层,在老河道处又重新沉积了近代冲积物和洪积物,从而形成了第四纪冲积层,构成河谷平原。
  第二节 地形特征
  永康市地形地貌以丘陵盆地为主,整个地势东高西低,北部、东部和南部多山,中部、西部丘阜广布。河流两岸低地延伸,地势平缓,称永康盆地。永康盆地是金衢盆地群中的一个小盆地。其走向以北偏东45度为主体。盆地纵向呈走廊式向南西方向缓倾,从盆心向两侧依次为河谷平原、低丘缓坡岗地、中高丘台地、低山,横如台阶,构成永康地形的特征。盆地底部自四路口沿永康江至李店长达34公里,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市境中部,沿江两岸为河流谷地,高程在150米以下;盆地边缘的东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山脉绵亘,脉络清晰,系仙霞岭余脉,为低(中)山地区,海拔大部在500米以上。全境最高处是东部的黄寮尖,西北部的大寒山尖。山地和河谷地之间为岗地丘陵,近山一侧,海拔300米左右高度的为中(高)丘台地;近江一侧,海拔高度在100米至200米之间的,为低丘缓坡岗地。
  第三节 地貌类型
  永康境内南、北及东部为上侏罗统磨石山群流纹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区。盆地边缘为磨石山群的流纹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白垩系朝川组、方岩组的砾岩、砂砾岩组成丘陵。在盆地中馆头组、朝川组中上部砂页岩组成的残丘和新第三纪玄武岩组成的残丘,在山前发育洪积,冲积阶地。洪积冲积扇,与水系密切相关,沿溪流两岸形成堆积阶地和河谷冲积平原。
  地势,按垂直高度,全市的土地面积可区分为6级:海拔60米以下的河谷11.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2%;60~150米的台坡地49.7万亩,占31.8%;150~250米的低丘地13.2万亩,占8.4%;250~350米的中丘地19.9万亩,占12.7%;350~500米的高丘地19.3万亩,占12.3%;500~1000米的低山地43.2万亩,占27.6%。
  地势,按地形坡度,全市可分5级:平坦地(小于3度),面积为50.74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43%;平坡地(3~6度),5.76万亩,占3.68%;缓坡地(6~8度),13.76万亩,占8.8%;斜坡地(15~25度),10.53万亩,占6.73%;陡坡地(大于25度),75.64万亩,占48.35%。
  地势,按形态分类,全市可分为低山、丘陵、河谷平原3种地貌。
  永康低山
  面积为8.4497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156.9267万亩的5.4%。它分布于市境外缘东南部的棠溪、柏岩、新楼3乡及方岩镇的一部分;西南部的永祥乡及历山林场;西北部的八字墙乡、中山乡和象珠镇的西部雅吕地段。这一地区是全市地势的最高部位,海拔大都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大多在25度以上,山脉绵亘,脉络清晰,山峰林立。天台山余脉由东延伸而来,仙霞岭余脉从西延伸而至,成为浙江省两大山脉交错会合之处。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峰有黄寮山尖(930米)、大寒山尖(925.6米)、仙狮尖(894.7米)、历山(854.8米)、天山尖(850米)、白云山(819.6米)、方山顶(788米)、双尖(779.5米)、龙须坑(772米)等53座。按成因属构造侵蚀——剥蚀地貌区,呈东北——西南走向。这些地带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山体断块上升较为强烈,且岩性坚硬,不易风化剥蚀而造成险要地势。按其形态可分为圆顶状低山和单斜状低山。圆顶状低山,山顶为浑圆状,岩层产状不明显。方山顶一带属于这一类型。单斜状低山,由于新构造沿老构造复活,致使断层上盘形成单斜山。双峰尖、角山、龙须坑属于这一类型。
  山区的母岩多为凝灰岩一类酸性岩浆岩,成土母质即是这类岩石的风化物。山地部分的山顶及夷平面上多原积、山坡地多残积、山麓地带为坡积、山间谷地多坡积及洪积物。
  永康丘陵
  面积达79.7031万亩(据1991年详查),占全市总面积的50.79%。丘陵区分为中(高)丘台地和低丘缓坡岗地两种。
  中(高)丘台地 计面积40.032万亩,占总面积的25.51%。中(高)丘台地,俗称半山区,地处永康盆地边缘靠山区一侧,是永康地势的次高地位。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上,相对高度100米左右,坡度都在10度以上,分东南和西北两大片。东南片由西溪经方岩、俞溪头直达石柱、前仓一线及中山乡太平水库以西至下徐店、下柏石一带,是晚白垩系方岩组地层,主要岩石是砾紫红色粗砂岩、紫红色砂砾岩。其地貌沟谷纵横,岩壁陡峭,奇峰突起,峰顶平缓,洞穴奇特,方岩的“假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西北片由大屋、花街,经童宅、象珠直至唐先一带,原属岩浆岩最古老地层。山岭不高,山体密集,山脊短轴,溪沟纵横,构成中丘地貌。
  低丘缓坡岗地 计面积39.6711万亩,占地总面积的25.28%(详查数)。低丘岗地是盆地内侧次低部位,海拔100~200米,相对起伏不大,仅一二十米之差。低丘岗地较平坦,大多保留着古地貌,覆盖着第四纪红土砾石层。其下伏基岩多为早白垩纪朝川组地层的紫红色砂岩,由于古红土遭受侵蚀,一些较高的部位,基岩往往外露,构成古红土与紫红砂岩交错相间。在崇道上把赵一带和李店下谢等地即有安山岩分布。在云山上水碓、雅湖陈路堂、象珠尖山和长田溪边分布着第三纪嵊县组地层和玄武岩。在长城、云山、前仓的低丘分布着早白垩纪馆头组地层的砂岩和凝灰岩。另外,象珠至清溪的公路两侧及胡库乌江溪两条支流之间的前杭村一带古洪积扇的古洪积物。低丘缓坡岗地貌可续分低丘地、岗地和垄间地3个单元。低丘地,呈丘状圆孤形,坡度6~15度,很少大于20度。岗地,呈长坡状起伏,坡度3~6度,局部可大于15度。垄间地,是低丘岗地中负地形,平缓而开阔。低丘岗地在永康江沿岸的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以花川、云山、苏川、长城、长田、清溪、雅湖、油川、芝英、胡库、古山、金川和石柱等地的面积较大。
  丘陵,按其形态可分为3种:
  圆顶状丘陵,分布在四路——象珠——倪宅一线西北。
  单斜状丘陵,分布于大山、黄甫山、横山、白云山一带;
  向斜山形成的丹霞地貌,分布于方岩、石柱一带,以方岩寿山为代表。
  永康河谷平原
  计面积68.7496万亩。它是全市地势最低的一级地貌,海拔在100米以下,地形平坦,相对交差大多在1米以内,少数数米。
  全市最低处在永康江流入武义县交界处的夏作村,海拔72米。
  永康河谷平原的形成,是由于永康江及其支流南溪、华溪的河床不断扫荡改道,冲刷了原来的地层,在老河道上又逐渐沉积了流水夹带来的泥砂,再形成的串珠状小平原。属冲洪积堆地貌。可分溪滩地和河谷平畈两种地貌单元。有李店、崇道、长城和城关等地构成的永康江平原;前仓、新店等地组成的南溪平原;堰头、芝英等地的华溪平原;苏川、长田、清溪等地组成的酥溪平原。
  成土母质,永康江平原以冲积物为主,其他小平原多为冲洪积物。

知识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永康市土地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系统地记叙了永康设县1700多年土地资源、土地制度、土地开发利用和土地管理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举措、发展和取得的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