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791
颗粒名称: 一、特载
分类号: I26
页数: 10
页码: 776-785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清末浙江省的两个会党组织:龙华会和伏虎会,以及抗战初期浙江省政府在永康方岩办公的情况。作者陶成章是光复会的创始人,曾与龙华会和伏虎会有过联系。文章分别描述了龙华会和伏虎会的起源、组织、活动和政治倾向,以及浙江省政府在方岩的各部门位置和工作情况。文章旨在展示陶成章的会党工作和浙江省抗日斗争的历史。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组织 永康县

内容

龙华会 清末·陶成章
  龙华会,亦称龙华山,外人讹说为九龙山。其本部在金华,为终南会之分支。先是终南会正会主,曰何步鸿,副会主,曰朱武,本湘勇营官,以罢职而寄寓金华者。永康沈荣卿(名瑛,一名乐年,党人尊之曰荣哥,本山阴人,寄居永康,曾纳粟入监)与金华张恭(一名临,字伯谦,又字同伯,原籍萧山,曾应试中癸卯举人),缙云周华昌(原名金海,字安澜,寄居武义)皆入其会,由大九递升至新副。庚子(1900)春,恭与其友蒋乐山(兰溪人,岁贡生)至杭州读书于紫阳书院,适唐才常弟才中自湖南来,与恭及乐山相遇,因以富有票授之。二人受票归,将放行,而汉口之变闻,遂置富有票不发,仍理终南旧业。其后步鸿卒于永康,朱武亦离浙江,于是荣卿与恭、华昌遂自开一山堂,定名曰:龙华会。
  先是金华有谣曰:“若要天下真太平,除非龙华会上人。”三人之以龙华名其会,实欲以应谣也。荣卿为正会主,恭与华昌为副会主,金华八县咸有分部。命红旗管理其事,用五言诗八句为字号次第,而以中间一字为总红旗,督理一县党军事宜,馀四字分作东南西北四区,为散红旗,分头理事。如另有事故,则特派一亲信干员以总理数县事宜,事平则去之。党徒号称五万人,实则二万数千人,其别部之在台州者,仙居则有应师杰,天台则有陆显元,均各领有五六百人,号称精锐;在处州缙云则有吕嘉益,徒属凡三千馀人。其他绍兴之诸暨、嵊县、青田,温州之乐清等县亦有分部,但其势力甚微,不能自树一帜也。会中规例,若有别部山堂来归附者,均以藩属之礼遇之,不直接统辖其党。自壬寅(1902)后屡起风潮,然不能害也。及至丁未(1907),乃遂成一不可收拾之局矣。秋瑾之所恃为大本营者,即此会也。(摘自《浙案纪略》)
  抗战初期浙江省政府在永康方岩办公记阮毅成
  民国26年4月16日,我在浙江省兰溪县,接任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诚如当时浙江省主席朱骝先(家骅)先生对我说:“中日之战必不可免,约兄回浙,为桑梓共赴国难。一官半职,对兄何足轻重。”所以,我到职之后,即从事战时工作的准备,而民众组训,人力动员,物资储备,防空疏散,遂成为我的重要工作,我一面将专员公署与保安司令部的办公地址,迁到金华天宁寺,一面到所属各县视察,了解地方情形,宣导战时动员。我乃第一次到永康县,住在泰来旅馆。馆主人为程健樵先生,系当时永康县商会会长,有极好的酒量。旅馆面临溪流,门前大树成荫。
  七七抗战开始,浙江省政府即以战时工作为施政中心,迨上海八一三之役发生,浙江省随即成为最前方的后方。也因浙江省距上海太近,又成为后方的最前方。
  10月上旬,浙江省政府主席朱骝先(家骅)先生,在杭州召集军政会议,曾提出长期抗战杭州万一不守浙省府宜撤至何处办公问题。当时军方人士谓如外间闻知省府将有后撤之说,则民心士气,将受影响,以不谈为宜。散会后,朱主席问我意见,我谓:“既曰全面抗战,浙省境内,恐难有安全地区。绍兴离杭州太近,宁波、临海、温州均沿海,敌人极易登陆。金华、衢州,有浙赣路可通,丽水僻处浙南,只能在此三地中择之。而金华地点适中,似可优先考虑。”朱主席谓:“当先密向南京请示。”
  11月5日,日寇在浙江省平湖县金丝娘桥至金山卫一带登陆,以俯淞沪我军之背。嘉兴、湖州均失守,杭州告急,浙江省政府决定迁治金华。11月25日,浙江省政府奉令改组,黄绍竑继任主席。黄于12月3日,自江西乘浙赣路车到金华,我在车站与之晤面。黄谓金华地处冲要,日后空袭必多,不宜作为省会,宜另行觅地再迁。黄于8日在杭州与朱主席办理交接,推省政府委员周企虞(象贤)、朱守梅(孔阳)二位,至永康方岩,察看地址。周朱二位认为方岩有天然山洞,可防空袭;且有大小旅馆数十家,足敷省府之用,遂决定将浙江省政府自金华再迁至方岩。12月24日,杭州失陷。民国27年元旦,浙省府在方岩开始办公。其各厅处之位置,大致如下:
  浙江省政府及秘书处,在五峰书院。纪念周及省政府会议,均在山洞中举
  行。规模较大之集会,则在新程振兴旅馆侧广场举行,此场名为民众运动场。
  浙江省民政厅,在岩下街新隆兴旅馆。民国29年,迁至岩下街尾绍常公祠。
  浙江省财政厅及省营贸易局,在五峰书院旁山岩中,利用现成房屋。大部分在老仁昌旅馆办公。
  浙江省教育厅,在岩下街首新程振兴旅馆。
  浙江省建设厅,由金华直接迁至丽水县,在方岩设有办事处。
  浙江省政府社会处,在派溪。
  浙江省政府会计处,在岩下街首新仁昌旅馆。
  浙江省动员委员会,在五峰路。
  浙江省粮食管理局,在永康城外。
  浙江省赈济会,在永康城内。
  另有浙江省保安处,军管区司令部,浙江省抗日自卫队总司令部,均留设金华。
  其与浙江省政府平行之机关,在永康与方岩者,为:
  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在方岩五峰之旁空地,由胡库人新建木造二层楼房一座,租作办公之用。
  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检察处,在岩下街尾,租用民房,房东姓周。
  浙江省临时省参议会,于民国28年5月成立,在永康城外之下园朱之朱氏宗祠,以敦伦堂为议场。
  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之浙江分行,以浙江地方银行,均设于永康城内。
  浙江省青年团,在胡库胡大宗祠。
  至浙江省政府各厅处之附属机构,在永康与方岩者,为:
  浙江省民政厅卫生处,医疗防疫大队,省会卫生事务所及卫生试验所,在方岩五峰路及世雅。
  浙江省地政局及土地测量总队,在民政厅内。
  浙江省警察大队,在岩下街首。
  浙江省战时警官讲习班,在方岩金刚陇(金江龙)。
  浙江省战时警察训练所,在方岩象瑚里。
  浙江省地方行政干部人员讲习所,在柿后金品公祠。
  浙江省战时医护人员训练班,在柿后。
  浙江省蚕丝管理委员会,在永康城外。
  浙江省难民工厂,在芝英。
  浙江省立建国小学,在方岩。
  浙江省民政厅公馀进修会,在岩下街。
  浙江行政学会,及行政图书馆,在柿后。
  电报局、邮政局,及浙江省电话局,均在五峰路。
  民国30年5月,日寇进逼诸暨,方岩受到威胁,浙江省政府暂迁至松阳。8月,敌退,又迁回方岩。民国31年5月,日寇进犯浙赣路,金华永康均告急,浙江省政府匆促间再迁至松阳。8月,移云和办公,以迄抗战胜利,复员杭州。
  浙江省政府在永康方岩办公,实在时间为四年半。曾在五峰之旁,建有抗战建国纪念碑一座,每年七月七日,在碑前举行纪念会。又曾在方岩召开过两次全省行政会议,一次全省警政会议,一次全省地政会议,均冠盖云集,厘定大计。至省政府委员会会议,党政联席会议,首都及省会沦陷纪念会,动员月会,纪念周,各种国定纪念会,均按时举行。
  我于民国27年8月1日,调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长驻方岩。初住派溪,系租用民房。后在寿山坑麻雀口自建住宅,地当胡公大帝庙之阴,万盛庙之前。竹篱茅舍,松树成林,门前有小溪,架一木桥而过,为我平生乡居最乐之地,当地人称为后山,民国29年农历七月,三儿诞生于此,名之曰大方,以志其系在方岩出生也。先岳钱逸尘(倬)公自四川东来,曾有诗云:
  白发归途路八千,泉声引客到门前。
  园林地静三弓辟,彴〓桥幽一径悬。
  满院松涛风似雨,四围山黛月笼烟。
  梅花官阁添孙竹,娇女相扶喜欲颠。民国30年,浙江行政学会同人,在方岩柿后设立新群高级中学,救助战地及敌后青年,并在各县招生,推我任董事长。又设立行政图书馆,征集志书及家谱,推我兼任馆长。柿后地临永康至东阳公路,距世雅与古山均甚近。由世雅至方岩有公路,只七公里。柿后前有溪流,溪旁有极大之桃花林,几达数千株。我在溪中,置小舟,仿西湖瓜皮小艇式。春分日,值桃花盛开,云霞灿烂,我在溪旁举行夕阳会,招待各界来宾及学生家长,并举行球赛,表演话
  剧,极一时之盛。曰夕阳者,示日寇之即将没落也。我并曾写诗记之:
  漫将往事话新吾,廿载交深道不孤。画笔凭君勤点染,诗怀有客笑狂迂。山川乱后书千卷,桃李繁时酒一壶。曲水小舟焉得似,几番魂梦绕西湖。
  选地栽培贵及时,此情难遣俗人知。满堤烂漫花争发,绕屋平安竹满枝。草暖沙平争踏踘,灯红夜午唱传奇。群英此日多新绪,珍重春风着意吹。
  每来柿后乐青春,济美才华总轶伦。户外鸣泉新曲调,堂前归燕旧诗人。纵横棋局闲安子,来去鸿儒笑叠茵。风景依然佳节近,清明病起一垂纶。
  分得韶光一半晴,春风桃李笑相迎。近临绿水柔容桨,远眺青山淡有情。佳客屐痕枝底合,女儿颊晕夕阳明。来年花发西湖上,携酒偕归缓缓行。
  浙江省赈济会难民染织工厂始末记
  现代·吕公望
  浙江省难民染织工厂,发端于民国27年2月。其时倭陷杭州,炮轰南岸,难民扶老携幼,溯江而上者,日以千计。省主席黄公周谘赈济之策,用公望议。以一部分难民移垦闽之崇安,拨开办费10万元筹设本厂,从事收容兼以发展生产事业。颁布组织规程,而命公望经理其事。公望则择永康县属之芝英为设厂地点。以省府方迁治金华,距永康百里之近,便于秉承。是年4月11日成立,各方送到难民3800余人,为最初收容之人数。其后倭寇深入,本厂一再搬迁,终随省府移设于云和赤石,此数年中,难民新旧乘除,情形递变。至33年而大批遣散,至34年倭寇敉平,全厂结束。其中经过,可分三个时期。
  一为安定时期。本厂成立之初,上海未陷,本省萧山、宁波多纺厂,均有原料供给,运输无阻,工事无虞,故精神所注全在谋难民之福利,与工厂之进步。难民之初至也,虮虱满身,臭秽不可向迩。本厂于成塘(城塘)地方安置澡身、梳发、洗衣各用具,每三日清洁百人,以次引之入厂。复以难民携有婴孩及13岁以下之儿童,为工作障累,于周塘地方设教养园。内分托儿所、幼稚园、小学部,分别留养。其老年衰迈不任工作者,则别为安置。又以难民在各地收容所坐食稍久,惰性已成,无意纺织,经用劝诱方法,于供给膳宿外,每成布一匹给以奖金,资其零用。一面请省府颁布取缔游惰规则,及印发难友
  须知,谆切告戒。其工作青年不识文艺者,为设夜校补习,并普施军事化训练,养成敌人流窜(时)抢运物资之敏捷技能。对于男女分舍、被服问题,则乞援于各地同志设法济助。经此种种布置,难民全家衣、食、教、养均无缺点,于是工作渐就范围,厂事日以起色。芝英总厂而外,更于县城及后曹桥、长城、郭山、溪岸、柿后、桥下、太平等八处敷设工场,综计织造工场十三,成纬工场二,准备工场三,纺纱工场二,漂染工场、验布工场各一;布机原定1000台,旋以难工日多,增至1200台。27年产布27903匹,28年产布72688匹,29年产布100206匹,有蒸蒸日上之势。难民除老幼坐食者外,逐日工作者二千数百人,视工厂如家庭,几忘昔日琐尾流离之苦。而本厂内部亦约束严明,如会计制度之实施,会计报告之分类,工场之管理,制造之程序,特约推销,特约经理、营业、零售之各种办法,均按照事实订定专章,上下信守。布之销路,二十七八年所产者,大部分供给第四军需局及闽省军用被服。29年所产者,大部分供给第五军需局。以故经济尚得流通。省拨十万元之通办费亦已如数缴库。此本厂安定时期之情形也。
  二为搬迁时期。30年夏,倭窜东阳,飞机轰炸达于永康。本厂难工既多,存底又薄,且军需局定布尚未缴齐,不得不亟为准备。乃决将芝英总厂移设江山县属之王村一带,先携布机500台,谋继续安定之工作。又以沪港被敌封锁,萧山、宁波各纱厂,或陷或焚,原料来源必须抢购,不能沿用审计处核准购料之经常手续,经提出开办分厂各自购料意见,通过赈济会议,决定于总厂外设分厂7处。其办法盈亏由各分厂自负,而所产之布统归总厂经售,抽手续费百分之一;军需局定布时,总、分厂分别照认布之数量,将定款按认布分配,由各厂自负抢购原料之责。除抢购棉纱外,并为抢购棉花便利计,分划东阳、永康、缙云各纺纱区,用旧法纺纱,自由运用。于是,设第一分厂于应宅,第二分厂于傅店,第三分厂于派溪,第四分厂于卉川,第五分厂于横桥,第六分厂于东山边,第七分厂于唐先,照议定计划实行。是年除产纱外,产布56361匹,且有手续费之收入,时局动荡中尚勉焉(为)支柱。
  31年5月,倭陷东阳防军,本厂闻讯,星夜动员千人抢运厂存纱、布,照预定应变道路,第一步至永祥,第二步至缙云之白马乡,第三步至丽水之太平乡;敌军亦追踪而至,散卒莠民乘机肆虐,将军需局已定未提之布8000匹,运存下岙、西溪者,劫掠一空;而东阳二纺纱区、古山一纺纱区所发纺户棉花全部散失。惟各分厂半成品轴头尚存四千余个,约可成布万余匹。以经过
  霉天伏天之炎热,日趋腐化。时各分厂已形成解体,乃重新组织第一、二分厂,将轴头限期整理。随于32年5月迁二厂于赤石附近之王庄饭甑砻(陇),一面将由江山迁避浦城之总厂移至龙泉县属源底复工;后改移总厂于王庄,而将二分厂并入,随厂迁徙之难民喘息稍定,但本厂遭此巨变,产额锐减。31年份,产布19840匹。自是以后,工厂之重心全由永康移至赤石。此本厂搬迁时期之情形也。
  三为收束时期。赤石系浙边僻壤,既乏粮食,亦鲜房屋,布机不能多设;而本厂所欠军需局31年4月前之定布,尚有2万匹,约需棉纱三百件,非但无法采购,且纱价飞涨,核与定货时之成本,相去悬绝,再四筹商,始有桐油换纱之议,呈请当局传电中枢准许后实行。本厂以浙江贸易公司名义,由副经理黄君人望与上海东南公司订约,大体以内地桐油22000担,换陷区20支棉纱700件。议既定,设总办事处于本厂,设分办事处于杭州、建德、淳安、罗桐埠、龙泉、松阳、壶镇、丽水、云和、永嘉、上海等地,办理油、纱往来运输。暨谋于东南公司外,多辟换纱途径,解决原料问题。讵意甫经开始,所领部颁桐油特许证5000公担,误填为50公担;来回寄换耗时已多,而第一批桐油出运,被海关、军队等扣留历四五月之久,第二批桐油运至富阳,遭飓风覆舟沉没。设法打捞仅获二分之一。波折之多如此,而又有他种留难,故此棉纱换得时间无法预定。计三十二三两年中换得之纱,20支者206件又13包;42支者30件;32支17件。士林布、黑斜纹布各100匹,榭绒50匹,通州布108匹。壶州(壶镇)分处至八字墙换得20支纱16件,通共不足270件。盖以沿途荆棘,纱运极艰,工厂方面不免停工以待。32年份仅产布8230匹,开支大而出品稀。其尤感棘手者,本厂以筹备桐油及产额衰减之故,欠银行款1600万元,月需重息40余万元及军需局定布未缴之款1400万元,其他挪欠又四百万元,前途汲汲。故于33年4月,裁汰冗员,为一部分结束;一面变更成议,将换得之纱脱售大部分,分偿欠款,稍舒眉急。公望历数年之擘划,至此已深知厂事进展之难。但老难民之留恋,新难民之来归,与在厂职工累岁勤劳,均未便戛就而止,乃筹办生产事业,以继承赈济遗策。利用云和、丽水一带之桐子,并为救济赤石旱荒,提价收买,设炼油厂,榨取桐油,试炼汽油、火油、柴油及抽甘油各方法,利用云和复兴乡所产铁砂及救济原有冶铁之失败,设铁工厂以制造榨油机及制红车油、凡士林之风磅,造甘油之抽风机等,他若酱油、肥皂日用品之需,亦经设厂制造,均不无成效可言。而炼油试
  验尤相当成功,所产汽油、火油甚合社会需要。虽各种事业在试验时或有亏耗,而员工生活实赖维持。
  是年8月,倭陷丽水,本厂董事会徐董事长圣禅,虑厂事不堪再坏,主张结束。公望亦以本年产布预计不过3500匹,生寡而食众,已与不生产等,请于黄主席,将大部职工,大批难民分别资遣。其附设不生产各部分,一律限期裁撤,酌留生产部分暂予维持。得请照办。
  34年8月,浙事告宁,省府还治。本厂以抗战终了,且赤石亦非经营实业之区,决于是年冬间将事业停办,遣散员工。至此而峥嵘七八年之赈济机构,随时局而终结,此本厂收束时之情形也。
  综计本厂自开办至结束,产布287700余匹。纺纱部,起30年,迄32年,产纱20余万斤。赈济人数,平均每岁在三四千左右,最低也在千人以上。而纺纱部工资代赈人数不与焉。安定之日短,搬迁之日长,故可言者止此。顾当敌骑云扰、炸弹雨下之秋,平民死伤不可胜计,多数难民随厂迁移不至流为道殣,且仍得效其生活上之技能,二所保全者甚大。本厂以历年成品供给军需,兼以余力献机、劳军、帮助救济物资;为对于抗战之贡献,所依赖者亦多。饮水思源,实望省府督导维护之力。公望与厂相终始,语其措施,不过依时势之迁流,筹艰难之应付,所尝殚心者,一二试验进步之生产事业,而又中止半途,穷其源未竟其委。如得群策群力,迁地为良,保惜其得尺得寸之前功,而加以精密研究,未始非建设地方之一助,东隅桑榆真反手耳。此则硜硜之见,所望于大雅之扶轮矣。若夫难民工厂累年收支之数,有会计簿册在兹,不详焉!中华民国34年12月,永康吕公望记。
  《浙江日报》在永康创刊经过现代·严北溟
  解放前,我在浙江度过十五年,主要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后八年时值抗战,先后在金华和永康创刊了《浙江潮》和《浙江日报》,参加编辑和写稿的全都是地下党员和进步文化人士。在白色阴霾浓罩下的国统区,能出现这样的刊物和报纸,在他省可能罕见,但也并非偶然。盖当时毕竟还有一块“国共合作”的招牌在挂着,而党对文化思想界的统战政策和广大青年的抗战热情,都是极重要的条件;同时刊物和报纸之取得桂系人物黄绍竑以省主席身份的公开支持,更说明我们是利用了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也成为这两个刊、报得以创
  办的直接原因。
  《浙江潮》从1938年2月创刊,到1940年10月停刊,以后就为《浙江日报》所代替了。
  《浙江日报》是继续受黄绍竑支持并先由浙江省府津贴一个很短时期随即做到自给自足的一张报纸,由我担任发行人兼社长,创刊于1941年3月,社址在永康城外的岭张村。因为那时沪、杭沦陷,省府已迁来永康方岩,联系比较方便。报社自建房屋,自办工厂(有两个,一个印报,一个营业),形式上采取独立经营的民办报纸出现。
  报纸的班底比起《浙江潮》来是好几倍的扩大,在一个时期,包括工厂在内的全部职工有一百六十余人,至少在编辑这个队伍中,没有一个国民党员或三青团员,整个班底还是以地下党员做骨干和核心的。依靠这个班底,报社在战时艰困的环境下,在CC等顽固势力的包围下,从1941年3月创刊到1946年5月最后改组,坚持了六年艰苦的斗争,其间因敌寇流窜,曾两度搬迁,是在1942年暮春由永康搬到丽水,后又迁碧湖而龙泉,直至胜利才搬到杭州的。在永康时期的编辑部人员先后有地下党员秦秋谷、商白苇、周健、孙加用、陈山、王甸、周茜、万湜思、陈野菲、钱松全,还有工务课长王镇藩等;进步文化人则有谷斯范、袁微子、胡济涛(当时已失去组织关系)、白砥民、林芷茵、杨城彦、赵化时、严怪愚、朱湘月等。
  在白区办报,只能采用伪中央社的电讯,所以在新闻版上很难出色,但社论、通讯和副刊(如《江风》)等园地,还是大可利用,提供些比较正确的言论,进步的通讯报道和文艺作品等,在解放区报刊被严密封禁的条件下,这时白区广大读者是最感需要的;所以报纸销数蒸蒸日上,成了CC报纸《东南日报》和《正报》的劲敌,引起了他们的特别仇视和打击,而伪浙江省新闻检查处这个特务机构则更视为眼中钉,随时扣留稿件,残酷挑剔,并不断强加儆告、停刊等处分。随着反共高潮一次比一次的高涨,他们对《浙江日报》的攻击和多方迫害,所以报社人员的流动性是很大的。
  1942年5月中旬,金华沦陷,永康亦危在旦夕。全社职工在敌机时来轰炸和前方炮火声中,坚持照常出版,只是到了最后一刻,我们才被迫凄然别离岭张,并长途步行,伴护必要机器生财向丽水方向转移的。四十余年过去了,检点旧箧,尚留有当时《乘自行车离永赴丽》诗数首。这里照录其一如下:
  已见边烽近,凄然别永康;
  长途何杂沓,一辆正飞扬。
  涧石鸣滩急,山花乱蝶香;
  荒凉故城远,回首意茫茫。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