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十九编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787
颗粒名称:
第二十九编 人物
分类号:
K828
页数:
62
页码:
714-77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各个时代人物胡则、徐无党、楼炤等人的传略。
关键词:
人物
传略
永康县
内容
一、人物传
胡则
胡则(963~1039),字子正,宋代名臣,县城人。自幼果敢有才气,曾在方岩僧舍读书。举进士后,历仕太宗、仁宗、真宗三朝,曾十握州符,六持使节。
至道二年(996)调任宪州录事参军,时灵夏扰境,太宗问以边策,对答称旨。升著作郎、签书贝州观察判官。朝廷遣使查省冗役,命则行河北道,省冗役10余万,民得休养生息。升著作丞,知浔州,继以太常博士提举两浙榷茶,兼知睦州。丁母忧,服除复知永嘉郡。年余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改江淮制置发运使,升尚书户部员外郎。会真宗奉祀景亳,胡则供给无缺,擢三司度支副使。徙广南西路转运使时,有番船遭风至琼州,告以乏食,不能回去。胡则即命贷钱三百万。地方官认为夷人不可信,胡则认为“彼以急难求我,岂可拒而不与?”后来贷款果如期归还,并三倍于原值。
天禧三年(1019),胡则巡视宜州受理已判处死刑囚犯十九人,经复审辨活者九人。复任发运使,累升至太常少卿。乾兴元年(1022),丁谓治罪,累及胡则,降知信州,改知福州,又以右谏议大夫知杭州。调任河北都转运使,以给事中入权三司使。胡则提请改革盐法,改官卖为商销,百姓称便。
天圣九年(1031)因事降谪陈州。时范仲淹为陈州通判,胡则以国士待之,建立深厚情谊。明道元年(1032)八月,任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适逢长江、淮河流域大旱,百姓饿死者甚众,胡则乘机上疏,请求永远免除江南各地的身丁钱,诏令永远免除衢、婺两州身丁钱。景祐元年(1034)加封兵部侍郎致仕,定居杭州,卒葬龙井狮峰山麓,范仲淹有铭。
徐无党
徐无党(1024~1086),初名光,五岗塘村人。北宋皇祐五年(1053)省试第一,赐进士出身。初任郡教授,升著作郎。转任政和殿学士。
徐无党少年时,跟随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学古文辞。因为天资聪颖刻苦勤学,学业进步很快。文章条理通畅,气势磅礴。深受欧阳修喜爱。欧阳修经常抽出时间指导他诵读诗书,并与他磋商学问,还常在背后称赞他:“其文日进,如水涌山出,其驰骋之际,非常人笔力可到。”后来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交无党加以注释,深得良史笔意,为后世史家所称颂。
楼炤
楼炤(约1073~1145),字仲晖,南宋大臣。惊秋塘村人。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累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等职。靖康间,金兵入侵,高宗在建康,炤以为当时“力未可以保淮南,则因长江为险阻,权都吴会,以养国力。”高宗移跸临安后,楼炤擢为右司郎中。绍兴二年(1132),召朱胜非为侍读,罢给事中胡安国,炤等言胜非不可用,安国不当罢,皆落职。六年(1136),炤复召为左司员外郎,寻迁殿中侍御史,复调起居郎。任内,楼炤向朝廷建议:“今暴师日久,财用匮乏,考唐故事,以宰相领盐铁转运使,或判户部,或兼度支。今宰相之事难行。若参仿唐制,令户部长贰,兼领诸路漕权,何不可之有?内则可以总大计之出入,外则可以知诸道之盈虚。”诏下三省,措置实行。九年(1139)进宫任侍读,升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任内,奉谕前往陕西传达朝廷对边郡关怀的意旨。炤奏:“统制吴革死于范琼,知环州田敢成、中郎卢大受,死于刘豫,乞赐褒恤,以表忠义”。又奏“陕西诸路不从伪命之人,所籍田产,并勘验给还。”随又抵长安。时李世辅想自西夏归附朝廷,楼炤立即招他来京面圣。世辅率部众二千人归附。诏下赐名显忠,后终成为宋朝一代名将。十四年,楼炤以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诣阙入觐陛下时,复授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不久,被李文会等弹劾罢去。除知宜州,后徙广州。未赴任卒,年七十三,谥“襄靖”。
章服
章服,字德文,李溪村人,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才能出众,精通经史。
在任两浙提举市舶公事期内,除本职应领俸禄之外,对有例可得的额外财物,一概不取,对人亦勿破例。
调授鄂州知府任内,朝廷与金人媾和已有三十多年,久不用兵,民不识兵革,章服事先经过一番详细筹划,终使百姓对兵事无所畏俱。
调提举两浙常平时,先前漕司曾借去常平钱两万,久不还。服备文催还,而户部又请借三万,服以“常平,民命也”而拒绝。
调池州知府任内,朝廷挑选全国各路厢、禁军士,集京检阅。立约规定秋季遣返原防,可是一再稽留,诺言不能履践,军士哗然。服为此事备文转枢密院请示,还在御前据理以争。时虞允文兼知枢密院事,虽曾召主帅戚方讨论对策,但仍不处理,致使全部军士自动离队,无从拦阻。事后,将校以下皆贬官降级,独戚方仅以流放论处。服认为,虞枢密任情徇私,处分失当,奏章连上多本,才罢去允文兼枢密院事职务。后章服升吏部侍郎。太监梁彦俊干办皇城司,调任时不行台谢,章服劾其废法,彦俊受责。因而彦俊挟恨报复,录他在奏章上出言不逊之处,动怒于皇帝,章服遂被远遣汀州。服在汀州七年,后奉旨放还,提举太平兴国宫。著有《论语解》2卷,《孟子解》、《易解》各2卷,《古律诗》4卷。
应材
应材(~1180),字伯良,岩后人。少时,博文强记,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思如泉涌。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授衢州教授。后潜心钻研理学,造诣更深。宋隆兴间,朝廷下诏求贤,应材被举荐,升任兵部架阁文字,掌管帐籍机密文案。办事秉公执法,深得上司嘉许。是时,朝廷正欲与金人签订和约,而朝臣多主张媾和,应材却极力排斥众议,认为“徽钦二帝蒙尘,大仇未报,失地未复,自应练兵秣马,励精图治,相机北伐,克复中原。”由是遭群臣嫉妒,官职久久不能升迁。后因老成持重,端庄谨严,被帝选为太子春
坊,总管东宫内外庶务,与太子侍读杨万里同心辅导。宋淳熙初,应材上疏力陈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宋孝宗即命应材去荆襄重地参谋军事。由于应材设置奇兵,据险扼守,在战、守上作出严密部署。几年内,边境平静安定。淳熙七年,应材病故于军中。谥安国公。
陈亮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曾改名同,龙窟人,世居前黄。陈亮为人才气超迈,下笔千言立就。19岁,考古人用兵之迹,著《酌古论》,力图通过总结历史人物的军事政治活动,寻求中兴、复仇的策略。郡守周葵待为上客,得以遍交一时豪杰。乾道四年(1168)以试入太学。次年到临安,即向孝宗上《中兴五论》,明确表达抗金主张,并提出了一系列为抗金斗争服务的政治、经济措施,但未得到重视。于是就回乡力学、著书,开保社,授徒讲学达十余年之久。淳熙五年(1178),陈亮又接连向孝宗三次上书,极言时事,力主抗金,建议南宋朝廷“痛自克责,誓必复仇,以励群臣,以振天下之气,以动中原之心。”帝欲授之官,陈亮笑道:“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则渡江而归。退居乡间后,屡次被诬陷入狱。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辛弃疾、罗点等又援之甚力,复得不死。归家益励志读书,所学益博。绍熙四年(1193)五月,应礼部试。御笔擢第一,中状元。光宗召见,赐诗。陈亮和诗有“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之句,表达了他抗金的坚定决心。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不幸未至任卒,谥文毅,归葬龙窟马铺山。
陈亮在学术上提倡“事功”,是永康学派代表人物,尝与朱熹往复辩论。他反对朱熹的“道在物先”、“理在事先”、“存天理,去人欲”的唯心主义道统论,提出“道在物中”、“理在事中”、“千途万辙,因事作则”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心性”,而讲求“救时”、“济事”的功利。他的反理学斗争,对当时及以后的思想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作词,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所作政论气势纵横,具有独到见解。著作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
林大中
林大中(1131~1208),字和叔。县城人。早年入太学,举进士,为官多年。知抚州金溪县时,郡守催缴田赋,急如星火,大中报请宽限日期,不听,纳委任状挂冠求去,郡守感愧,遂允所请。知湖州长兴县时,对诉讼案件,必定深究曲直,不许私和。旁人劝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中却说:“此乃所以省事也。”其后果然讼事日稀。迁殿中侍御史时,奉旨采访朝廷施政得失,他认为进退人才,要观察他的趋向是否端正,办事是否顾全大体。知潭州时,帝问今日群臣谁最贤能,大中推荐了知福州的赵汝愚。由是汝愚被召进京,佐理朝政。时马大同任户部,大中劾其用法过峻,又论大理少卿宋之瑞处事不当,皆无结果。大中以言不行,求去。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曾遗书朝中有识之士说:“林和叔入台,无一事不中的,去国一节,风谊凛然,当于古人中求之。”宁宗即位后,大中召回京师,任中书舍人,曾多次上疏弹劾韩侂胄。不久吏部侍郎彭龟年,因上书劾侂胄,被外调下郡,大中马上奏请留龟年任经筵讲官,而放侂胄下郡。侂胄愈恨大中。后御史汪义端请求革去赵汝愚而引用韩侂胄任内史。大中又加以反驳。终因激怒韩侂胄被罢官。居家十余年,优游林下。有人劝大中通书韩侂胄以求免祸,大中毅然回答:“福不可求而得,祸可惧而免乎?”韩侂胄伏诛后,大中奉召试吏部尚书,调升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卒,谥正惠。著有奏议、外制、文集30卷。
应孟明
应孟明(1138~1219),字仲实,可投应人。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任乐平县丞、大理寺丞、福建提举常平、按察使、户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在乐平任内,郡守残酷,人民受害。孟明曾致书郡守,善言进谏。事闻于朝,立即传旨,将郡守丞职务互相对调。任大理寺丞时,已故大将军李显忠之子家僮溺死,上司诬以杀人,逮捕入狱者几达300家,孟明察其无辜受害,为他辩白,终于放了出来。任按察使时,辖区大闹饥荒,孟明为了抢救饥民,令府县开仓散粮赈饥,事后再行具奏,并在奏章上坦白承认“宁受一己之罪,以全一方之命”。上览后,不但没有惩办他,反而降旨嘉奖。后升直秘阁知静江
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任内访悉广西官盐规定要与当地互换客钞,可是客户无多,难以按实折换,每每争相逃避。盐官们不研究妥善的处理办法,竟按照物物比例硬性摊派到户,执行六年公私交病,孟明洞察实情,即具疏陈明利弊。传驿上奏,遵旨除之。任太府卿时,辅宰韩侂胄曾派遣心腹作说客,企图以谏官利诱他去诬告赵汝愚。孟明为人刚介,拒不接受。卒赠少师。
吕皓
吕皓,字子暘,宋太平村人。以出粟赈济,受知于仓使。朱熹荐于朝,补郡文学。淳熙年间(1174~1189)中举,上礼部。会父兄为怨家诬构,系大理狱。吕皓上书伸冤,愿纳所得官以赎罪。由是其父兄连坐者50余人皆得释。再试礼部不第,隐居桃岩,与陈亮、叶适等往来。著作有《云溪稿》6卷和《事监韵语》。卒葬五指岩。
应纯之
应纯之,字纯甫,孟明之幼子,宋嘉泰二年(1202)进士。累官至兵部侍郎兼经略安抚。与兄谦之、茂之,均笃尚朱熹之学。纯之服官期内,简易廉明,屡著政声。时江淮一带,金人出没无常,当地盗贼,乘机掳掠,社会不安,百姓受苦。应纯之坐镇楚州,就下决心,兴办学校,以造就人才;修治城墙,精选士卒,积极作战守准备。又在府城附近,开凿管家湖,建筑水教亭,以练习舟师。复以余力,督饬府属长吏,训练地方团队。同时,随发铠甲武器准备相机出击。不久,金人帅师南下,朝廷诏命应纯之、李珏等率部御敌,并授权便宜行事。金兵探知已有准备,遂不敢侵犯。于是淮楚一带,确保无虞。嘉定十年(1217),纯之奉调京东经略宣抚使,兼节制淮东河北军马。时淮州李全起而反金,并有归宋之意。纯之设计招抚,李全率众归降。纯之密奏朝廷,请缨帅师北伐,未蒙邀准,只是敕令把收抚之众编成忠义军,由纯之节制。恰值广东边隅奏请简派统帅人选,纯之即被授任兵部侍郎,兼经略安抚使到广州。时“猾寇”四出抢劫财物,民不聊生,州县虽派兵追捕,因寡不敌众,无能为力。纯之立即面授诸将破贼策略,生擒巨魁,大获全胜,得到嘉奖。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纯之在率部与金人决战中不幸阵亡。
吴思齐
吴思齐(1238~1301),字子善,号全归子,前吴村(原在后塘弄附近)人。祖父吴深,有奇才,陈亮以女嫁给他为妻室,父吴邃,官至朝散郎。思齐少时,聪明颖悟,工诗律,善吟咏。尤以文章知名一时。为人慷慨多奇节,袭父荫补官授嘉兴县丞。到任即亲自坐在监狱门口,逐一审问案件,使冤案疑狱得以昭雪平反。曾多次上书,干犯权贵,揭露权相贾似道和贵戚谢堂的隐私。因而得罪贾、谢等人,不再为官,隐居浦阳。宋亡,思齐身披麻衣,足穿芒鞋,望天长啸,痛哭失声。家无余贮,经常缺柴少米。有人劝他出仕新朝,博取俸禄以安度晚年,思齐总是婉言谢绝。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与爱国诗人谢翱同登严子陵钓台凭吊文天祥,并作诗以记其事。又与谢翱同到浦江拜访故宋遗老方凤,长期流寓浦江。常与方、谢等人纵谈国事;有时相与放游山水间。即景吟诗,以寄黍离之悲。当时远近学者,仰慕他的为人,都尊他为良师。在浦江期间,他曾与谢翱、方凤创建月泉吟社,广泛开展赛诗活动,由他们三人参与论评,判定名次。方凤曾评论思齐一生的高风亮节,可与徐积、陈师道并名不朽。元大德五年卒。著述有《左氏传阙疑》、《全归集》和《陈亮叶适二家文选》等。
胡长孺
胡长孺(1240~1314),字汲仲,号石塘,适游(今山下村)人。父名居仁,宋淳祐七年(1247)进士。后知台州军州事,文辞政事俱著名。长孺自少受其父影响,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其从兄之纲、之纯以文学扬名,人称为“三胡”。其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咸淳中,长孺随徐道隆入蜀,铨试第一,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兼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当时学者高彭、李湜、梅应春等人号称“南中八士”。宋亡后,隐居故里。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朝廷下诏求贤,被召入京,任集贤修撰。因与宰相意见不合,改任扬州教授。秩满升建昌录事。时程文海贵显,其家气焰熏灼,违法人不敢问,建大门侵占官道,长孺亟命拆迁。后调任台州宁海县主簿。善摘奸伏,人称神明。延祐元年(1314),长孺迁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盐司丞,乃谢
病,归隐杭州虎林山。晚得疾,端坐而逝。长孺师青田余学古,慨然以孟子自任。晚年更慕陆九渊为人,注重克己修心,乐于栽培人才,造就青年,从者甚众。一生著述很多,为辞章有精魄,海内购之如获拱璧。至元年间,与兰溪金履祥并以学术为郡人倡,学者尊仰。所著有《瓦缶编》、《建昌集》、《宁海漫钞》和《颜乐斋稿》等。
戚崇僧
戚崇僧,字仲咸,元代人。27岁,从许谦讲道,同门推为高弟子。致仕后,访女婿吕汲,卜籍永康太平村。侍奉父母,以家振学。吕汲之子吕权,从学崇僧。崇僧著作甚多,有《春秋纂例原旨》3卷、《四书仪对》2卷、《后复古编》1卷、《昭穆图》1卷、《历代指掌图》2卷。崇僧尤精于篆体字,曾以篆体缮写四书、五经。
应韶
应韶,字思敬,元末明初芝英人。善岐扁之术,为人治病不问贫富,不择寒暑早夜,不避疫疠,不俟仆马。有人请诊就携带良药前往。医术精良,人称其有手到病除之功,并给他取了一个堂号,谓之“济生”。子应胜(号行素),孙天瑞,皆以儒医鸣于世。
韩循仁 李晔 闻人梦吉 唐以仁
韩循仁,字进之,金华人。隐居授徒,一时名士,如宋濂、吴履皆为深交。元末避兵,居永康之冈谷岭。专以山水文籍自娱,所著有《南山集》。
李晔,字宗表,原籍洛阳。有奇才。元季,避兵乱卜居永康,在魁山岩讲学。写有不少吟咏永康的诗作。诗集有《草阁集》7卷。
闻人梦吉,字应之,金华人。与父闻人?,互为师友。累官泉州教授。其教先道德而后文艺,前后门徒二千人。晚年与李晔、唐以仁等避地永康魁山岩。
唐以仁,金华人。从学闻人梦吉,与宋濂为莫逆交。学行为闻人梦吉所
重,妻以女。元季兵乱,与梦吉卜居魁山岩。
谢忱
谢忱,字惟寿,下谢人。明永乐十年(1412)进士。授监察御史。遇事敢言,不避权贵。曾九为巡按,锄奸禁暴,不稍假借。朝野上下都称他为“谢阎王”。在四川按察司签事任内,因蜀地年成欠收,百姓为了生活,每多以身试法。时当地多虎患,危害乡里,谢忱为人民谋求活路,榜示民人猎户,如能猎取虎皮三张者,就可以赦免一人性命。于是百姓纷纷争捕。不久,虎患消灭,人民生命得到保障。后谢忱因病卒于官,灵柩归葬故里,行李萧然。
应昙
应昙(1391~1460),字仕濂,芝英人。明景泰间,重建普利寺于铜山,并捐资赎回寺产以赡僧。明正统十四年(1449),县文庙被焚,仕濂独资重建,并亲督其事。一年间,文庙内的大成殿、明伦堂即次第落成。又建梁风桥一座于县治东北隅,并于上首隙地造屋10余间,名为垂裕堂,作为子孙赴城会晤宾客之场所。在芝英故里助田创义市,活跃农村经济。碰到旱年,即开仓赈饥。一次,仕濂因事赴省,仆人在杭州寓舍拾得黄金百两,上船时才将拾金始末告诉主人。仕濂因舟行在即,只得写信给杭州朋友,托他代为查询,经核对无讹,即将黄金全数归还原主。有人在其胞兄仕清面前挑拨离间说:“你弟今日捐款,明日助田,又建庙又造桥,这样下去,家里的产业,不是要给他挥霍干净吗?”其兄将旁人的话告诉他,仕濂只是暗地里掩面哭泣,从不辩白。不久,兄邀弟析产分家,仕濂仅取其中硗瘠的田地,凡是肥沃的,都让给哥哥仕清。
胡瑛
胡瑛,字德光,古山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大理寺右评事,历升左寺副、左寺正等职。奉差江西审录时,执法公正严明,出死囚数十人。当福建汀州发生饥荒,饥民万人相聚抢劫时,瑛奉命单骑前往平息,并立
即向饥民进行安抚,赈济粮食,民皆感恩谢罪。朝廷以其抚恤安民有功,递升广西苍梧道佥事,随升山东按察巡海副使。胡瑛尝将官俸汇寄家中,皆被其三弟胡花乱用,弄得窘困如昔。后三弟又冒母名写信,言家有急需,从速汇款。胡瑛拆信一看,疑信参半。这笔巨额银两从何而来?不汇,则不孝;若汇,势必贪污枉法,则不忠。有同僚怂恿其从监狱中虚报人犯空名弥补,胡瑛断然拒绝。不久,因母老乞养,弃官回乡,居家授徒。
应杰
应杰(1433~1485),字尚道,号孝友,明代芝英人。常教诫下一代爱惜寸阴,还在家中设立私塾,延聘名儒为西席,训教子侄,每日抽暇亲临蒙馆从旁课背。入夜,复踽步窗下听诵诗书,由是文教隆兴。尚道少年时,豪饮无度,有不醉之量。旁人规劝他说:“饮酒宜适可而止,不宜过量,否则非但对身心无补,更有缺德或破家贻害”。尚道自知不应持续,遂下决心戒酒断饮,“点酒不沾唇”。
徐沂
徐沂,字希曾,永康人。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刑科给事中。时寿宁侯张鹤龄等恃恩冒法,及中官李广矫命干政,沂皆抗章论之。转任南京工科,奏罢岁取苏州细密苎布、福建改机、陕西紽(驼)绒,民称便,升广东参政,卒于官。
应恩
应恩(1458~1520),字鹤邱,芝英人。明弘治八年(1459)举人。曾任江西永新、高安等县知县等职。在高安任内,轻徭薄赋,勤政爱民。创建筠阳书院。正德十四年(1519),应恩因公至省城,适值宁王宸濠谋反。应恩闻讯,心急如焚。如果高安有失,无辜百姓就要遭殃,于是慌忙赶回部署,以防不测。时宸濠世子仪宾带领贼党,前来窥伺,准备攻城,应恩马上率众出击,擒斩殆尽。不久,应恩统率义兵跟随提督王守仁围攻南昌,在大众齐心协力
下,夺门而入,直捣逆巢。进城后,应恩即请命主帅出示,严禁骚扰,安定人心。因此,城内数万居民生命财产得到保障。接着,应恩乘胜从王守仁征讨宸濠,军次樵舍,应恩智擒宸濠父子。在王守仁报捷奏折上,应恩功绩,详列榜首。嘉靖元年(1552),兵部论功行赏。除从优奖恤外,经奏准皇上,奉旨:在应恩乡里建“懋勋坊”1座,并由王守仁撰“王国懋勋”四字匾额,以昭功绩。现坊匾尚存。
应奎
应奎(1466~1545),字方塘,又字天启,芝英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举人,十四年进士。授南直隶和州学正。任内,办学制定条例,以身作则,学风改观,人才辈出。八年后,提升湖广武昌教授。后起用江西广信教授。又曾主管广西、广东乡试,遵守考场规则,中试之士甚多。大学士费宏,曾赠送“两广文衡”匾额褒扬。
应典
应典,字天彝,号石门,芝英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历任兵部职方司主事、车驾司主事、承德郎、尚宝司丞等职。应典自乡试中式考取举人以后,总是奋然希望自己能达到圣贤境地。在授兵部职方司主事任内,即购置经、史、诸子百家书籍,日夜伏案钻研,立志益加远大。不久,因母病准假回籍。路过兰溪,专程拜谒章枫山。章称赞他是有志效法圣贤的后起之秀,鼓励他继承宗泽、宋濂、吕东莱等前辈事业。应典接受教诲后就与仙居应良、黄岩黄绾经常相互研究学问。还不辞辛苦,踵门师事余姚王阳明,得“良知良能”学说要旨。并创建丽泽祠于寿山,汇集诸生讲学。四方前来游学的,常达百余人。在调任兵部车驾司主事期间,应典为尚书王琼所器重,委以总揽本部四司政务。后因母病,欲引退回籍,经官绅多方保荐,又提升为尚宝司丞。此时适逢母丧,未赴任。除孝服后,巡抚御史周汝员传檄郡守姚文炤备礼聘访,应典仍只愿徜徉于寿山五峰之间,不再重莅宦途。
朱方
朱方,字良矩,号适斋,金城坑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初任泌阳知县时,曾亲督衙役、士民在官道两旁种植枣树,后每年出售果实获利甚巨,他却分文不取。奉调丹阳后,泌阳士民复携馈款,送往丹阳,他仍拒不接纳。在淮安府同知任内,曾代郡守入京朝觐,辖属各县纷纷馈赠饯行,朱方一一婉言谢绝。郡守亲送鞋袜用品,亦原物奉还。郡守于是濡笔题写“廉吏”二字持赠,从此贤声益著。在宝庆知府任内,因宝庆地近南方边境,情况复杂。朱方到任后,先调查当地民情,在审理案情时,采取宽严并用,恩威兼济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宁。嗣再调升云南副使,期满后转任右参政。不久,因年迈请求致仕。回乡后,十五年不到城府,每日吟诗种菊,优游岁月。
李用彰 周桐 周莹 卢可久
李用彰,名炯,号松川,厚仁人。应典与卢可久创五峰书院,李用彰解囊相助,士林重之。
周桐,字凤鸣,岘口人。17岁从舅应恩游学南雍。归又复笈姚江,从王守仁游。以明经授南京武学训导,秩满擢江西抚州教授。母病弃官归里,在五峰书院讲学多年,人称岘峰先生。
周莹,字德纯。问学于王守仁。既有所得,遂讲学于五峰书院。
卢可久,字一松,儒堂人。与程方峰等同受业王阳明。著作有《或问遗言集》、《望洋目录》、《光馀或问》等。
应廷育
应廷育(1497~1578),字仁卿,号晋庵,明代学者,芝英人。嘉靖二年(1523)中进士,人劝其虚添年龄以应科道之选,他笑谢曰:“欲求事君而先欺君乎。”未赴选,授刑部河南司主事,后调南刑部福建司员外郎,丁父忧后转江西司员外郎。三入刑曹,明习法律,著《读律管窥》。时有大侠滕泰犯法当大辟,主部者欲免其死。廷育坚执不宽贷,结怨主部者,惮廷育才名不敢动,调
修《南京刑部志》。志成,因蜚语,降职知荆门州,檄署谷城县事,以德惠民,政平讼简。乃诣县学谈道讲德,又毁淫祠建书院。在县十个月,还署州事,暇则至象山书院讲学,生徒奔附。秩满,升道州知州,又升福建按察司佥事。入闽后患病,三次上疏请求致仕,归里时年仅42岁。闭门守静,唯以问学为务。孜孜述作40年,著《中庸本义》、《周礼辑释》、《周易经解》、《四书说约》、《郊祀考义》、《金华先民传》、《永康县志》、《经济要略》、《礼记类编》、《史鉴纂要》、《明诗正声》、《字类释义》、《卮言录》、《训俭编》、《自叙编》等。
程文德
程文德(1497~1559)字舜敷,独松人。明代学者、名臣。少时立志于学,受业兰溪章懋,又赴余姚谒王阳明,得“良知良能”学说要旨。嘉靖八年(1529)以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继侍经筵。同年,杨名劾汪鋐,逆旨下狱,文德受株连,谪信宜典史。当地官员为之建岭表书院,延请文德讲学,备受两广名士尊重敬仰,时有山斗之誉。后为支福知县,政得民心。丁父忧归,服除,授兵部车驾司郎中。擢南京国子祭酒,严立科条,黜浮文,敦实行。丁母忧,服除,起为礼部左侍郎,不久改吏部左侍郎。地方官到京述职,门无私谒。诏知贡举,他公明周慎,加翰林院学士,掌詹车、典教、庶吉士28人。嘉靖三十二年,两直隶、河南、山东四省大饥荒,开例纳银赈济。文德具奏:“救饥如救焚溺,缓则何及;聚银为难,食物颇易,宜随民所有,凡可以充饥者,悉得输官散给。”被采纳,输者踵至,四省民得以全活。时宫内每年设醮祈祷,糜费甚多,文德遂撰《元宵词》,语寓讽谏。忤上意,落职回籍,杜门谢客,日以著书为事。卒后,侍御史王好问疏请恤典,谓文德“正言正色,学术无忝于儒臣;古道古心,行谊足称乎君子”。加赠礼部尚书,谥文恭。著有《松溪集》、《程文恭遗稿》等。其父銈,字瑞卿,别号十峰。律身谨严,登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大理评事。因忤逆刘瑾,十年不调。瑾故,擢四川佥事。
王崇
王崇,字仲德,号麓泉,县城人。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以礼闱第二名(亚元)赐第。在吏科给事中任内,能直言进谏,评论朝政得失,著有名声。时有谢驸马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互市场所,并吞没金、帛、茶、盐等交换物资,中饱私囊。王崇巡视青州发现此事,据实揭发,奏闻皇上,诏令发还。由是朝廷中贵戚显宦,心存戒惧,设法将他外调广东佥事。任山西副使备兵井陉时,他谙熟井陉地当三关冲要。接篆视事后,就督饬部属,严格士卒训练。及期亲临检阅、讲评,以鼓励士气。赏罚严明,恩威并济,所以他的部队兵精气盛,纪律严明,雄领诸镇,敌人闻风遁迹。
在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任内,蒙皇上恩遇,授以节钺,总管诸军兵马,他慨然以保御地方为己任。每次敌寇来犯,总是一击即溃,捷报频传。叙功加兵部侍郎,仍兼督抚。嘉靖三十六年,湖、广、川、贵等省苗民起事,朝廷为了绥靖边疆,诏令王崇领兵驰赴坐镇。
王崇战功卓越,且以文章名世,著有《麓泉文集》、《池州府志》等若干卷。
徐文通
徐文通,字汝思,县城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累官山东德州兵备副使。
任内曾奉命到四川视察各州、县系狱实况。经调阅文案后,发现在追赃犯人中,每多冤屈。文通有鉴于此,立即把事实调查清楚,使多年不白沉冤,重新按律判刑或开释。
文通少年时,尝受学于甘泉湛若水。成长后,以能诗名。有《徐汝思集》行世。
应璋 应玠
应璋,字德夫,明岩后人。尝受学于章枫山,授徽学训导。再迁罗源教
谕,正己率人,士皆乐从,学者称东白先生。著有《四书索微》、《尚书要略》等书。
应玠,字草亭。明下邵人。尝从黄绾游,得姚江良知之学,归从应典、程文德,会于五峰精舍,发明濂洛正学。
黄卷
黄卷,字醒吾,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中书舍人,选河南道御史,遇事敢言,不畏权贵,声震朝廷。晚年讲学碧萝,居古松下。所著有《四书五经发微》,人称松明先生。
程梓 程正谊
程梓,字养之,文楼村人。少闻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之学,欣然慕之。弱冠,徒步往姚江师事王守仁,与王畿互相印正。归里即在寿山石洞倡明正学,与应典过从讲学,人称方峰先生。著作有《白翁吟稿》。
子程正谊,字叔明,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曾升刑部分巡云南,后转广西参政、河南按察使、四川左布政、顺天府尹等职。分巡云南时,当地土司和车里八百等负险与官府对抗。正谊到任,就以开诚布公的态度,宣讲朝廷对边疆的关怀,使他们深受感动,放弃成见。在河南任按察使时,黄河、淮河一带,灾情严重,饥民黄江等起事,正谊设策赈抚,还单骑前往晓喻。饥民感动,其事遂寝。在顺天府尹任内,岁有财政盈余数万金,部属按请收受,正谊正色拒之。后以川省贡物蜀扇不工,罚及部属,正谊引咎自责,并请宽免部属。不久遂解职回乡。归后,日与同道讲学五峰书院十余年。著有《扆华堂集》10卷。
王世德
王世德,字长民,象珠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任工部主事、湖广副使、贵州监军、按察使和广东左布政使等职。任湖广副使时,尝率兵沿江巡缉,屡擒大盗,成绩显著,被升为右参政。任贵州监军时,因安邦彦
图犯省城,世德领兵驻节威清。严阵以待。邦彦举兵围攻威清。世德招募壮士组织敢死队,趁大风冲击敌营,吓得群贼四散溃逃,叙功升按察使。在广东任内,一举消灭钟凌秀,又调闽将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出兵夹击刘香老于广洋,香老投海死。时云南按抚悬缺未补,怀宗回顾左右说:“岂有知兵恤民若王世德者乎?”于是即日降旨升授世德为左副都御史,巡抚云南。离开广东时,库中有羡财数万两,世德分文不取,悉留以充军饷。
世德从少喜爱读书,见多识广。居官谨严守法,廉洁奉公;立身谦和厚道,仁恕待人,虽家仅中产,犹能献出家中仅有的肥田美土以从事于公益事业。在云南巡抚任内病殁官舍。滇省士民悲痛之余公举世德从祀名宦,以表哀思。并报请于朝,奉旨赠兵部侍郎,厚赐祭葬。尝刻印《五纪讲》及《龙川文集》,并著有《左氏兵书》若干卷传世。
徐之骏
徐之骏,字亦神。清顺治八年(1651)举人,曾知山东嘉祥知县。均徭役,轻赋税;设社学,聘名师。亲临学舍谈论文艺,讲解经史。任期满,改知襄陵县,为政一如嘉祥。十七年乡试,两邑中举者多于四境之县。卒后,两县人民追念旧德,建祠纪念。著作有《绿漪园诗集》留世。
吴绛雪
吴绛雪(1650~1674),女,名宗爱,清后塘弄人,父吴士骐曾任仙居、嘉善、嵊县教谕,很有才学。宗爱自幼聪颖多能,9岁已能通音律,闻琵琶曲,就能随声唱和。10岁开始,跟父学诗。11岁就写出了情景交融的七绝《题晴湖春泛图》。12岁,边写诗,边作画,以诗入画,设色精绝,书法不同凡响,名噪一时,13岁能依韵和诗,才思敏捷,对答如流。
绛雪,不仅有文才,且有国色之誉。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福建叛乱。其部将徐尚朝进兵浙东,攻陷处州,企图进犯金华,六月兵至永康。徐尚朝早年曾官处州,素慕绛雪才华姿色。这次重回处州,探知绛雪已守寡,居后塘弄娘家。尚朝扬言:只有献出绛雪才可免除永康全城屠戮。百姓人心惶惶,官绅欲以绛雪免祸。绛雪得知,就默自为计:“苟能保全本邑生灵,即使以
身纾难,何为不可。”遂慨然允诺。尚朝闻讯,下令其部属过永康不许杀掠,自己亲率大军进犯金华。指派两个心腹老婢和数名士兵,前往后塘弄迎接绛雪。行至白窖岭下时,绛雪停骑,命取饮水,乘护送者不备,纵马驰向山崖,坠涧身亡。绛雪传世诗集有《六宜楼诗集》、《绿华草》和回文诗,画作有《梅鹊图》、《落英》等。
后人在其殉难之处建亭立碑纪念。清道光年间,永康县丞、桐城派书画家吴廷康曾写《桃溪雪》以记其事;海盐词曲家黄韵珊曾编写《桃溪雪传奇》;海宁许楣曾为之立传。
程开业
程开业,字敬一,号五峰,方岩人。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授户部贵州司主事。当时,常熟蒋相国秉政,重其才,遇事必与商议。后出守济南。在任剔除积弊,举办公益事业,深受士民爱戴,就是邻郡大狱,也邀请他审理。开业去伪存真,辨明是非,以案情轻重,量刑定罪,使无冤狱。乾隆元年(1736),开业主持边藩政务,时法中丞初莅任,见措施甚当,颇为器重,奏请兼管黄河道。曾遇秋汛,河水泛滥,势将溃堤。开业亲临指挥,以身捍堤。是时,暴流冲散,浪涛澎湃。有人劝开业暂避,开业厉声叱责说:“此堤一决口,势必直达徐、邳诸郡。若我足一移,数万生灵尽为鱼鳖矣!”竟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在水中尽力护堤。过后,流水弛缓,堤岸加固,民赖以安。升湖南宝庆府,施政一如济南。旋被诬告,降职离任。士民数千人赴省为其申辩,乃准留湖南委用,仍摄长沙宝庆郡篆。著有《五峰吟稿》一卷、辑《先儒粹语》一册留世。
应正禄
应正禄,字遒之,芝英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从少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嗣受乡荐授丽水教谕。教学上重品德修养。嘉庆三年(1798)该郡学宫因年久失修,正禄则与诸生磋商集资修葺。凡足以激励人心,扶助正学等有关公益建设事宜,莫不热心举办,并著文以纪其事。因疾归养后,捧卷钻研。所著有《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薛胡粹语》、《庐子精语》、
《群书汇序》、《养心编》、《先型录》、《课余录》等。学者称其为恒斋先生。
潘国诏
潘国诏(1770~1840),字云留,尚仁人。清嘉庆五年(1800)拔贡。国诏早在为诸生时,就为仪征阮元所赏识,认为他是当时超群拔萃的人才,与东阳卢炳涛、徐大酉,浦江张汝房,并称为有“四先生”之余风。历任直隶任邱、获鹿、庆云、宣化、南皮、交河等县知县,沧州知州兼天津通判,直隶任内,因地近京畿,大官要员往来如织,凡要供应轿、马杂务,虽王公大人,一律循例办事,决不献媚取宠。家中仆役外出,有苛索民间财物者,便以鞭笞示儆。就是署内胥吏门丁、皂役,如有贪脏枉法行为,虽数目几微,亦责革不贷。国诏喜爱知书达理的人士,如有才德兼备的,就破格提拔录用。道光中叶镇江知府崔光笏、金衢严道董公等,都经国诏亲手栽培,名重一时。在直隶先后三十多年,政声丕著,当地百姓都叫他“潘青天”。致仕回籍时,除书籍、笔砚和简单行李外,别无长物。在家不用婢仆,只是一子、一孙随侍左右。归后二年,与应曙霞共同纂修县志。国诏一生以表里如一、上下如一、始终如一自勉,故自名其书斋为三一斋。著有《三一斋诗文》若干卷。
胡凤丹 胡宗楙
胡凤丹(1828~1889),初字枫江,后字月樵,别号桃溪渔隐,清溪岸人。出生于诗书世泽之家,幼读孝经有得,复见祖辈乐善好施,受人赞扬,因而仿效先辈行善,一生做了许多文化公益事业。诸如独资重建西街试院,拨田助建培文书院以及恤老赈贫等。既入学屡应秋试不中。后奉母命,束装入都,援例入光禄寺署正眼法。在京期间,志趣高旷,仗义疏财。与人交,意甚恳切。一有不足,必倾囊相助,因而名声传遍京都。当时,在京为官的同乡,劝他谋取一名县官充任。他说:“区区一个小官,那能翼展所长?”及闻于朝,就提升他为兵部员外郎。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帝去承德。凤丹留京襄助大臣奔走,擢简用道加盐运使衔。因丁母忧未就任。同治初年到湖北,以道员补用,综理厘局,并受委办崇文书局,搜求秘藏遗书,悉心校订,海内传为善本。光绪元年(1875)任湖北督粮道,光绪三年致仕后,筑十万
卷楼,杜门谢客,以著述自娱。当时,东南各省珍贵书籍,历经兵火,损毁殆尽,乃多方搜求本郡古今散佚遗书。精心校订,十载寒窗,撰《金华文萃书目提要》8卷,并设退补斋分局于杭州,以次开雕。分经、史、子、集共67种,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线装成340册,分229函布装,汇成《金华丛书》。其刻印精审,号称善本。此外还有《退补斋诗文存》传世。
胡宗楙,凤丹之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少承父教,好网罗乡邦文献,尤喜博访秘抄古刻。他继承父志,辑刻经、史、子、集共59种,于民国13年(1924)成书120册,补《金华丛书》之未备,名为《续金华丛书》。其校勘之精,版刻之善,胜过前书。此外,著有《金华经籍志》、《梦选楼诗抄》、《东菜吕太师文集考异》、《倪石陵书考异》、《鲁斋王文宪公文集考异》和《渊颖吴先生集考异》等。
应宝时 应德闳
应宝时(1821~1890),字敏斋,芝英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屡应会试落第,咸丰初,考取国子监学正。在南京任职时,正是帝国主义相继发动侵略中国之时。宝时立志挽救危局,毅然离开南京到上海。潜心学习外语,以便与外人通商。宝时对外主张使用武力抗拒外国侵略,他认为选用贤人,制造战船利炮,训练军队,积聚力量,战而胜之,是上策。对内反对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苏南大部为太平军所占领,宝时即随同官绅督练团勇,筹立会防局,积贮军粮。曾国藩率军攻天京,宝时一面建议官绅迎清军,一面以“重币甘言”请求洋人以轮船供李鸿章调运军队。后任上海道。在上海任职时,宝时热心公益事业,创建龙门书院,聘请名师培育人才;开办普育善堂,抚养穷黎老幼。同治九年(1870),升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事。任内饬令各府州县立常平仓,劝输钱谷,以惠贫民,同时主持疏浚淞江水道;修好堤坝,引水灌田,发展农业。宝时在异乡作官,心却不忘乡梓,捐财帛,置学田,建义仓,安恤孤贫,修建水利,以及造桥铺路等。卒后,赐赠内阁学士衔,上海建祠以祀。著作有《射雕词》两卷。
子德闳,字季仲,清举人。历任县知事、藩司等职。辛亥革命江苏光复后任民政长。民国2年(1913)3月20日,袁世凯使人刺杀宋教仁,嫁祸于黄兴等革命党人,袁命苏督程德全赴沪处理宋案,但又阻挠组织特别法庭审理。
4月25日,应德闳与程德全公布了由革命党人参与整理的宋案证据,在《中国共和报》显著地位报道,揭露袁世凯主使刺宋真相,因遭袁氏忌恨,阴谋加害。德闳洞察其奸,及时外避,隐息沪滨,不久赍志以殁,年仅42岁。
应崇种
应崇种,字君达,清代清渭街人。明中叶世祖应毕(又名宗智)以医业设肆于清渭街。此后代出名医,而以曾祖应璧生、高祖应友鼎最享盛名。而其灵验秘方,历代相传者,褎然成帙。崇种一一研稽之,一身集数世之大成。所以一经临症,即能贯微达幽,特以妇科为著。妇女产前产后之症,莫不手到春生,因而声名大噪。远至金华、武义、东阳、义乌及处州诸县,慕名求诊者,踵接于门。同治十二年(1873),善化赵煦任永康知县,夫人难产,请崇种诊治,一药霍然。赵煦甚为惊讶,就作“妙手回春”四字匾额,以表其庐。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郭文翘又曾赠以“功同良相”奖匾。崇种遇有贫而病者,往往资以药饵。不责其值。民间修筑道路、架设桥梁,无不尽力捐助,亲戚故旧中有孤寒者,也尽力赈济。他常说:“有钱而不为世用,是守钱虏也。”其长子思魁,幼子占鳖,皆以医学世其家。
吕阿荣
吕阿荣,县城马许铺人,原籍儒家村。初入清营充当哨弁,不久与沈荣卿结交,先入百子会,后入龙华会,历职红旗。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龙华会缙云分部首领吕嘉益与当地土豪发生械斗,嘉益等被围困壶镇一带,阿荣奉荣卿之命,率领会友九百人驰往解围,由此显名。次年冬,陶成章从日本回国,自金华至永康,将取道东阳玉山尖入台州,阿荣又受荣卿之命护送陶成章,遍历各乡镇。至玉山尖山口复回永康。光绪三十一年绍兴大通学堂成立,陶成章亲赴绍兴料理内外事宜。适值东阳巍山玉山尖兵起,阿荣则卫护荣卿赴兰溪协助陶成章处事。光绪三十三年春,阿荣随荣卿一起到大通学堂,遂加入光复会。秋瑾当即命令阿荣专任永康党军事宜。五月,武义党案发后,金华党案又发,荣卿不得不暂避台州。阿荣为号召诸会友以接应处州、绍兴义军,并保卫荣卿家属,仍坚持在永康活动。此时适逢清军南下永康,以期扑灭龙华
会,阿荣势孤不敌,在岩下街一带被执,誓死不屈,被害于县城。
王德棠
王德棠(1873~1924),原名义裁,字懋之,号狮峰居士,象珠人。23岁时,经院试合格,选入县、府学生员。戊戌政变后,毅然考入浙江官立法政专门学校,攻读法律。毕业后,曾任县禁烟局董事、永康中学校长。后任热河丰宁县第一科科长兼承审员,代理知事。因志与愿违,不久即弃官南下,寓金华从事律师事务,替百姓排难解纷,伸张正义,深为法界所推重,曾被选为金华律师公会会长。
德棠自幼好学,家贫苦读,深叹得书之难。担任律师之后,经常抽暇四出搜罗善本良书,发现有珍藏名版古籍书画,就不惜重金购买,并加以整理。几年中买有官书版图书共六千余册,本想赓续增补,准备建立图书馆,公开借阅,以益后学,不幸于民国13年(1924)病逝。1946年夏,其子佳孙偕女弟数人将所有藏书,分类整理,逐一编具目录,无偿捐赠给金华中学图书馆。
潘树棠
潘树棠,字憩南,潘宅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同治间由拔贡举孝廉方正候选教谕,光绪十四年(1888)学宪瞿保奏特赏内阁中书七品衔。
潘树棠博文强记,识广见多,曾在城内崇功书院掌教,是同治、光绪年间金华咸孚人望的饱学宿儒。永康清末中式举人几乎都是他的受业门生。光绪十七年,永康知县李汝为、郭文翘任内,他被延聘为《永康县志》总纂。此外,他还曾担任过缙云、开化等县志编纂工作。著作有《中庸引悟》、《杜律正蒙》各一册和《三瓢集》等。
应祖锡
应祖锡(1855~1927),字韩卿,芝英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旋入官办广方言馆,攻外文。后随清使任二等参赞于西班牙,西班牙国王曾赠予
宝星勋章。回国后,先任苏省南通、高邮四品知州。民国建立后,改任句容县知事,一连三任。退休后,创办毓秀女校于本宅,籍以提倡女学。著作有《增广尚友录统编》22卷、《洋务经济通考》16卷、西文手著《西班牙日记》3卷等。
其女品仙,自幼习翰墨,工诗文。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襄助毓秀女校教务,并任教员。后任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所长。民国30年(1941),接任培英小学校长。
陈焕章
陈焕章(1873~1927),乳名锡龄,字梦九,麻车头村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22)举人。国立北京政法专门学校政治经济科优等毕业。历任永康县立高等小学堂堂长兼浙江省师范学堂永康传习所监督、浙江省都督府秘书兼浙江公报处主任、浙江省长公署机要秘书、咨议等职。并曾任国会众议院议员、筹备国会事务局专任委员、国务院战后经济调查委员以及普通文官考试甄录试用阅卷委员。
吕思堂
吕思堂(1895~1930),又名思恭,曾化名镇江。派溪吕村人。
本世纪20年代在嵊县打铁,受当地农民减租抗捐斗争的感召,常与同在嵊县加工铁器的好友胡长好、陈廷旺、胡双录等人聚议,立志打土豪劣绅,劫富济贫,除暴安良。
民国17年(1928)2月,思堂回乡在塘里坑组建了一支以手工业工人和贫苦农民为主体的工农武装,号为工农红军。8月,由派溪吕氏小学夏冲之介绍加入共产党。这一年县内出现了若干支红军队伍,号称“浙南红军”,均推吕思堂为司令。武义、义乌的红军也由他指挥,并刻有司令部钤记。18年夏,思堂率部到武康活动,袭击武康县上柏镇警察分局,缴获了枪支,然后又绑来布店老板,要来巨额银元,购买了30多支木壳枪,队伍发展到60余人。为把这支队伍纳入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永康县委派委员金丁亥、应明哲等加强同吕部联系。9月,中心县委把这支队伍整编为属中心县委领导的永康工农军,吕
思堂任司令。并派常委吕兴渭、执委卢汉朝、特派员胡斗南去吕部工作。
工农军成立后,频繁出击。活动于永康西北部和武义、义乌、东阳、缙云的部分地区。10月2日夜,袭击省防军驻武义上茭道营部,烧毁营房。6日袭击驻古山省防军,击毙敌排长。11月15日,袭击武义东皋警察所。12月,又去义乌朱店缴枪战斗,缴枪10余支。这些战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派,使工农军军威大振,队伍很快发展到800余人。
民国19年9月,吕思堂偕何双基、卢存照以及武义红军领导人邵李清,一同到上海购买枪支。不料被浙江省政府侦悉,4人在上海被捕,押解兰溪监狱。思堂在狱中上刑床,拔指甲,受尽折磨。10月2日,就义于兰溪。墓葬派溪吕村安山。
李立卓
李立卓(1882~1930),字服群,号承德,又名立德,前黄人。民国14~15年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等职。
民国15年(1926),参加夏超起义队伍,失败后回下徐店村校教书,并办起前黄村校。以这两所小学为据点,从事革命宣传组织工作。在两地建立党支部,领导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实行“二五”减租。16年秋,当局声言解散农民协会,废除“二五”减租,县委发动两次农民请愿运动,立卓均站在斗争前列。17年秋,永武联合暴动以后,党组织遭到严重摧残,他仍在白色恐怖中,和徐英湖、胡斗南、应焕贤、金丁亥等坚持斗争,积蓄革命力量,重建永康县委。18年秋,受中心县委派遣去缙云黄余田地区指导组织红军,发展党的组织。19年春,积极协助永康中心县委书记应焕贤举办干部训练班,培训坚持斗争的骨干。7月和应焕贤一道,整编永康红军,组建为红十三军第三团,并任改选后的永康中心县委书记。8月,为壮大红军队伍,前往仙居活动,在大皿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施用酷刑进行折磨,迫他供出同党。面对酷刑,李立卓始终坚贞不屈,最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就义于壶镇。
胡斗南
胡斗南(1892~1930),原名祖怀,溪岸人。出生于书香人家。20年代在北京农科大学求学时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毕业后,谢绝广东省一家糖厂的高薪聘请,回乡进行革命活动。17年(1928),由徐英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派溪吕氏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8年初,任中共永康县委书记。8月,改任永康中心县委督察员。不久,任特派员。9月,兼任长安区委书记,以加强与金华、武义、宣平党组织的联系。10月被派往吕思堂率领的永康工农军任党代表,随部队活动。19年1月,斗南在桐琴岳父家养伤时,被省防军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不久被惨杀于县城。
徐英湖
徐英湖(1901~1930),化名落鹰,下徐店村人。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支部书记,积极参加县委发动的两次农民进城请愿运动。次年夏,被当局悬赏通缉。在群众掩护下,多次化险为夷。秋,参加永武联合暴动,任永康农民革命军溪岸中队中队长。暴动失败后,前往永康缙云边界的四十四坑一带山区,发展党员,筹建红军游击队,发展楼其团、王振康等多人入党。18年9月,任永康中心县委特派员、常委,负责指导义乌、东阳工作。年底回永康和中央巡视员卓兰芳一道领导年关斗争,烧毁土地陈报,打开常会和地主的粮仓济贫。他的斗争精神和才干,深受卓兰芳赞赏。11月,卓兰芳向中央建议:“徐英湖曾任区委、县委工作,现任县委常委,坚决,可培养为浙西干部。永康白色恐怖严重起来,他不能在永康活动。我的意见可以担任中心县委巡视各县工作”。年关斗争后,随卓兰芳去上海受训。19年5月派回永康工作,任永康苏维埃主席。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狱中坚贞不屈,8月7日,慷慨就义。
李宝剑
李宝剑(1878~1933),峡源村人。清光绪十二年间(1886)本村李元康
招收青少年学艺,请同村艺人李朱球任教。李宝剑常在室外窥听,偷偷自学。李元康等无意中发现李宝剑唱腔流畅,表演大方,就带他进科班学演花旦。不久在永康演出,后去金华搭班。宝剑不但演技超群,而且在唱、做上敢于大胆创新。他感到《僧尼会》剧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仍用高胡、琵琶乐器主奏,无法体现小尼姑的激动心情,就提出采用一段音程跳跃较大、长于抒情的徽戏“花西皮”的唱腔,并用较响亮的徽胡伴奏,得到乐师赞同,效果很好。后来这段唱腔就被更多公众所承认,成为传统。又如《二度梅》中的陈杏元,遭奸臣陷害,被迫和番,宝剑运用“移步坐车”的表演手法,以示陈杏元坐在车上与梅良玉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使人看后信以为真。后来“移步坐车”同样被后辈采用至今。
23岁的李宝剑,以李庆福班为名在金华、衢州、兰溪起了三副徽班。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张恭,为了反对清朝统治,与沈荣卿、周华昌组织龙华会。由于张恭爱好看戏,结识了李宝剑,就邀宝剑加入龙华会,李宝剑欣然接受。这以后,李就借戏班掩护革命行动,经常到外地上演宋、明亡国故事,以隐寓复仇之旨。光复会首领魏兰、陶成章、秋瑾等曾多次与龙华会首领会晤于戏班,共商义举。
王振康
王振康(1909~1933),又名王贻生,外木坦村人。民国17年(1928),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永康县委委员、红十三军第三团营长、永康中心县委武装委员等职。18年冬,参加省委书记卓兰芳领导的永康年关暴动,沿途烧毁地主的土地陈报。次年春,在县委书记应焕贤领导建立的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一中队任中队长,当时,新楼土豪劣绅陈寿钱等人为首组织保卫团,企图破坏革命活动,振康就和应文棣等组织30余人,镇压了陈寿钱等4人。19年7月任红十三军第三团营长,9月率部与程仁谟等人攻打壶镇。战斗失败后,仍与楼其团等坚持在永、缙边境及仙居等地开展艰苦斗争。21年,振康被选为中心县委武装委员,9月间,与陈龙虎等人镇压了三十四坑地主、保卫团团长应韶武、胡林江,保卫了党组织的安全。12月,王振康组织10余人,袭击芝英警察所,缴获枪支。县政府曾用100银元的高价,在全省范围内悬赏通缉。22年11月,在江瑶胡附近被捕,不久被害于县城。
楼其团
楼其团(1906~1934),舟山村人。原以裁缝为业,民国17年(1928)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下东桥兴罗汉时,他乘机公开向群众发表演讲,鼓动革命。不久,就有一大批群众参加游击队。次年八九月间,永康中心县委为打通浙西与浙南的联系,派楼其团去仙居西部开辟工作。他和永嘉的李振声一道先后在岭下、溪口、黄寮、四都、新罗、杨岸、雅溪等地发展了20多名党员,并在溪口、新罗等村建立支部,为尔后仙居党组织的发展和游击武装的建立打下基础。同年冬,积极参加中央巡视员卓兰芳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年关斗争。在武平区的三十四坑和四十四坑一带烧毁土地陈报,开仓分粮。年关斗争后,他随卓兰芳去上海中央举办的训练班受训。19年4月受中央指派和中心县委书记应焕贤一道回永,把坚持在永、缙边境斗争的游击队重编为属中心县委领导的第一、三游击中队,任党代表。同年7月上旬,根据浙南特委会议决定,把游击中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他任政委。红三团成立后楼其团和程仁谟、王振康率部多次和敌人激战,歼灭敌人。8月19日,组织缙云唐市缴枪战斗,毙敌6人,缴枪11支。21日,与保安队及古山、六里保卫团激战在铜山岭,歼敌数十名,缴枪52支,使敌人闻风丧胆。9月5日率红三团攻打缙云壶镇,以期接通同浙南的联系。但因敌人有所准备,战斗失利。接着,省保安七团来永清剿,团长程仁谟自首叛变,部队大部瓦解。在白色恐怖下,楼其团与党中央取得联系,并和王振康、钱双全、程义仁等仍坚持在永康、缙云、仙居边境山区斗争。20年,他在上海发展胡岩岁入党。后又受中央委派去缙云、仙居、永嘉组织游击武装。21年7月,回永重建永康县委。同年10月因叛徒出卖在海门被捕。23年被敌折磨病死于杭州陆军监狱。
徐阿宝
徐阿宝(1900~1935),又名徐金宝、徐珍宝,化名张同江。下徐店村人。原为农民协会活动积极分子。民国17年(1928)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林坑陈发展东阳漆匠黄文玉入党,派回东阳发展组织。又到汤溪伍家圩等地以做篾为掩护,秘密发展党的组织。19年初,任中共永康县委常委。9月去上海,
进党中央举办的训练班受训。次年回永康恢复和整理党的组织。8月,成立中共永康县工委,任书记。21年,他与黄文玉、朱金则等取得联系,分别去金华、汤溪、东阳等县发展党的组织。22年秋,东阳中心县委成立,徐阿宝任中心县委副书记兼永康县工委书记。联络隐蔽在永、缙边境山区斗争的红十三军第三团余部,组成一支数十人的游击队,依靠这支力量,在金城坑遭遇战中击毙浙东肃反委员派出的2名特务。不久,又打垮柿后保卫团,在后塘弄、桥头周等地镇压反动地主,为党和游击队的活动扫除障碍。24年8月,因叛徒出卖,在金华岭下朱被捕。9月就义。
曹云剑
曹云剑(1898~1938),下杜曹村人。浙江省立七中毕业后,以教书为业。民国15年(1926),投考黄埔军校,在轮船上写诗明志,有“愿洒鲜血沙场流”句。学习成绩优良,毕业后在北伐军以见习教官任排长。“九一八”事变后,编入陆军关麟征师七三旅一四六团一营,任连长。22年5月,在古北口附近石匣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一四六团奉命占领高地,官兵在云剑指挥下,以血肉筑成长城,始终不让敌人进占一寸土地。26年,云剑回家探亲,适逢芦沟桥事变爆发,立即返回部队。所在师在河北保定阻击南侵的日军矶谷师团。在这次战斗中因指挥有方,升任少校营长。次年春,奉命参加台儿庄会战。4月20日晚一四六团在邳县以北的连防山布防。21日起连续受到敌人10次猛攻。24日后,敌集中轻重炮五六十门,并以飞机五六架,更番轰击,全团奋战4天,上自高鹏团长,下至官兵,包括曹云剑在内全部牺牲。时各报报道了这一壮烈消息,曹云剑的遗体运回徐州中山公园安葬。29年永康县政府在城西水攻山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曹云剑遗孀曾携子参加建碑典礼。
陈和祥
陈和祥(1896~1939),字德谦,新楼村人。自幼聪颖过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任上海扫叶山房编辑,致力汉字研究,根据汉字造字规律、结构特点及书法演变法则,探索出一套汉字研究理论。并广泛搜集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家的字体真迹。嗣后与楼桐孙
共同主编《正草隶篆四体大字典》,民国15年(1926)9月,由上海扫叶山房出版,分订24册,卷首有张季直、于右任题词。行销全国。16年,和祥受苏浙皖赣闽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之聘,任司令部秘书。两个月后,因政见分歧,托故辞职,继到上海世界书局任编辑。工作之暇,热心于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编著有《童话》等儿童读物,是我国早期儿童文学作家之一。
应均
应均(1874~1941),名万青,字仲华,又字敷华,号晓村,晚年号松石山民,城郊应店村人。从小酷爱书画,毕生苦练。幼年时,每天笔蘸清水在砖上练字,写到这块砖吸饱了水为止。早年的书法受到吴廷康的影响,中年以后转学汉隶魏碑,并直接用魏碑入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书法结构优美,用笔苍劲古拙,刚柔并蓄。信笔挥写,不拘绳墨,富有天然奇趣。他善于真、草、隶、篆,而以行书为最。他擅长墨兰,苍劲浑厚,潇洒自然。慕名前来敬求墨宝者,络绎不绝,应均对篆刻造诣亦深。民国16年(1927)应立法委员楼桐孙之邀。检出行、楷、隶书法和墨兰等十余件,寄往南京参加名人书画展出,受到观众一致赞赏。书法家于右任参观后说:“应均先生书法,其深厚的功力、超然的艺术风格,我不如也。”于是名声大震。23~27年间,应均书画继续在沪杭等地展出,并以展销所得捐献国家。存世手稿有《书画求知历史》、《篆刻印存》等。
吕金禄
吕金禄(1898~1942),字鉴平,县城河头人。民国13年(1924),在永康县立中学任校长,推行民主教育,遭保守派反对,被迫辞职。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抗日战争期间,在柿后负责新群中学教务。译著有窝雷斯著《马来群岛科学考察记》,专著有《中国近百年史读本》等。
沈荣卿
沈荣卿(1871~1943),字英,乳名荣姑,县城人。祖籍绍兴。少年时曾
从师习武。及长,目睹清廷腐败,萌发革命反满思想,在永康组织百子会,后会同金华千人会首领张恭和武义的周华昌一起率众加入终南会,由大九升到新副。不久,终南会正会主卒于永康,副会主离浙,沈荣卿遂另开山堂,名曰龙华会,会名系应当时民谣:“若要天下真太平,除非龙华会上人”。荣卿任正会主,总部设金华,府属八县均设有分部,会员2万余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制订会章,发表《讨满清檄》,要“赶走满洲鞑子皇家,收回大明江山”;要“把田地改作大家公有财产,不准豪富们霸占”;要使“四万万同胞并子孙,安安稳稳享福有饭吃”。会章中规定:“若有别部山堂来归附者,均以藩属礼遇之,不直接统辖其党”,从而扩大了龙华会影响。光绪三十一年八月,陶成章、徐锡麟等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荣卿应召参训,同时加入光复会。次年,数次去杭州南屏山、白云庵等地聚会,策划反清举事。并引荐吕公望参加光复会。光绪三十三年春,沈随带心腹吕阿荣到大通学堂会见秋瑾,推荐吕加入光复会。为使分散各地的会党纳入统一行动计划,沈荣卿旋即引介秋瑾去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革命。7月,徐锡麟和秋瑾相继遇害以后,沈荣卿由俞炜资助,暂避缙云仙真寺。后因泄密遭清军追捕,幸得僧人掩护,辗转到绍兴安昌镇隐居。数月后,沈即折回永康、武义一带,重聚旧部,准备再起。光绪三十四年,荣卿到上海参加革命党人集会,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后经党人多方努力获释。宣统三年(1911)九月,沈在永康、缙云、仙居一带聚集队伍,准备举事,11月5日杭州光复,荣卿曾应邀到浙江军政府任职。不久觉察到革命队伍中意见分歧,封建官僚杂混其中,就辞职回乡。荣卿退隐后,在家乡不遗余力从事慈善事业。西津桥遭洪水冲塌,沈即变卖祖业;发起重修。遇有垂危病人,即解囊相助,全包药费,并亲自行医;遇有灾民,即尽力赈济。一次,永康赈济会拍下荣卿施粥的照片,当他发现自己衣衫褴褛杂在乞丐行列之中难辨难分时,即仰天大笑,喟然叹曰:“天下贫苦多,我何独乐为!”荣卿死后,墓葬城南。
李玉成
李玉成(1877~1944),雅庄村人。4岁双目失明。30年代成为永康鼓词的名艺人。自编唱词,以顺口押韵著称。艺术功底厚,常被芝英、油川、珠山、清渭街、舟山等地邀请演唱。其创作曲目达四五十本之多。抗日战争期
间,参加永康抗日新闻演唱比赛,夺冠。
卢士希
卢士希(1883~1945),字旌贤,晚号六柳居士,城内卢埠人。曾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历任浙江讲武堂少校经理教官、孝丰县知事、浙江省议会议员。年届五十才返里,任永康县纂修县志委员会主任委员。家有图书万余卷,甚多善本。其藏书楼屋名曰“小抱经堂”,蓄取余姚先贤卢文绍抱经堂之意。
应高岗
应高岗(1896~1945),字龙瞻,芝英人。自幼机智敏慧,胆识过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九期炮科期满后,分发浙军二师。因目睹当年军阀跋扈专横,毅然去职前往广州加入国民革命军行列,出任黄埔军校队职。民国15年(1926),革命军北伐,高岗潜至上海,对孙传芳所部进行策反工作。18年(1929),出任陆军第十一师上校参谋处长。次年回永,任培英小学校长。旋赴江苏保安处服务,不久,复入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学生总队任上校战术教官。抗日战争初期,任陆军九十九军少将参谋长。期间,曾参加昆仑关战役及长沙三次会战,颇有战功。在会战序幕展开后,高岗向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提出敌情判断的书面报告。嗣以身患肺病至后方疗养,病稍痊,复出任军政部少将督练官兼遵义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民国34年(1945),病逝遵义任所,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为其作悼词。
徐岩福
徐岩福(1910~1946),又名积福,下徐店村人。在小学读书时,受到进步教师的启蒙教育,自觉地为党秘密站岗放哨、送情报。民国18年(1929)夏参加“少共”。次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20年8月,任中共永康工委组织委员。在前黄村小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坚持革命斗争。26年积极参加永康县抗敌后援会工作,宣传抗日救亡。次年夏,担任县委委员兼任政工队党支部书
记。利用县政工队的合法条件,宣传抗日,与顽固势力作斗争。28年下半年任手车运输队分队长,往返于丽水、永康、安徽岩寺新四军兵站之间,担负东南局与浙江省委文件情报的传递、组织的联系以及军需物资的运输等任务。29年下半年,调东南局党训班学习,后派往茅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武南县委副书记、金(坛)丹(阳)武(南)县委书记。31年改任中共金坛县委书记。34年8月,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作战,一举解放金坛县城。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奉命北撤,徐岩福留守江南,任茅山工委委员、代理书记兼管金坛县留守工作。经常带领工作组和武工队,开展游击战争。35年12月25日,由于奸细告密,武工队被敌人包围。徐岩福在烧毁文件、印信及地下党员、交通站名单后,仍指挥战斗,在只身掩护同志突围时牺牲。
吕瑞英
吕瑞英,吕南宅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二期步科毕业。分发山西阎锡山所属部队服役。民国19年(1930)任步兵上校团长。24年升师长,26年11月受少将衔。28年7月任第六集团军第六十一军军长,30年11月任第六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抗日战争期间病卒洛阳。
朱耀琨
朱耀琨(1893~?),又名耀焜,张岭口人。光复会会员,杭州浙江武术学堂毕业,清宣统二年(1910)随吕公望等到广西,在钮永建幕下参赞革命,年底返回浙江。民国14年(1925)任浙军第一师步兵第一团上校团长。国民革命军北伐抵浙,输诚革命军,被编为第一纵队。16年春,率队进驻永康,枪毙原省防军管带吴俊升。嗣后退休居家。抗日战争时期,陈仪为福建省政府主席,委以县长。抗日战争胜利,复退休还乡。
李立倚
李立倚(1904~1948),前黄人,系李立卓胞弟,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18年,担任中共永康义和区区委委员。19年,任县委组织委
员。参加红军攻打壶镇战斗。回家后遭逮捕,被关进木壳枪队队长胡介庭私设的土牢里,受尽酷刑。在亲友营救下免遭杀害,后被押解到嘉兴劳动营做苦役,第二年,联络黄传恩等潜逃,回永康继续从事革命活动。22年,任永康县委宣传部长,多次化装成贩药材、唱洋戏的货郎,进出浙闽边区寻找工农红军。24年,永康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他仍坚持在前黄一带活动。27年5月,金衢特委汪光焕、林一心先后来永康恢复党的组织,重建永康县委。在县委领导下,立倚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30年冬,党的正副特派员被捕叛变,党组织再次遭到破坏。31年10月,上级派朱恒卿来永康恢复和整顿党组织,李立倚积极协助做出成绩。33年10月建立永武工委时,任组织委员。35年,应飞回永康组织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立倚积极了解敌情,保护和接待过往同志。在游击队经济困难时,不惜卖掉租养的耕牛,支援革命。36年8月,成立中共永康工委,立倚任书记,积极领导地方党组织开展“抗丁、抗粮、抗税”的斗争。10月10日前夜,在永康城内和重要集镇张贴“三抗”标语,对敌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37年8月31日,立倚在雅庄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敌人包围,他只身向栋陇方向突围,敌人跟踪追击,他边回击边撤退,快上栋陇山坡时,被敌人击中要害,就忍着剧痛,滚向田沟,以田岸为掩护,迅速处理掉党的机密材料,而后牺牲。
李文华
李文华(1906~1948),雅庄人。少时学做篾,后改学裁缝。民国28年(1939)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替人成衣之便参加抗日救亡活动。34年,担任永武工委交通,往返于永康和金华、义乌、浦江游击根据地之间,保护过往同志。35年初,应飞回永康筹建革命武装,文华大力掩护在永的同志。同年4月,李文华镇压了西卢村的匪霸,并缴获了武器。次年9月26日,又在芝英抓到镇长应永昌。击毙其弟永韶,缴获长、短枪20多支。37年1月,县长郑惠卿纠集队伍,“围剿”四十四坑游击根据地,在雅庄一带活动的李文华、胡一元闻讯后,立即率队袭击县城,烧毁汽车多辆。郑惠卿不得不把围剿四十四坑武装拉回县城。7月下旬,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七大队成立,李文华任大队长。10月15日在大塘下宿营,次晨被浙江第四专区保安副司令陈昴林部及永康自卫中队包围,李文华沉着指挥,英勇突围,腿部中弹后,警卫员要背他
撤离,他坚毅地说:“不要管我,你马上随部队转移,告诉同志们,要斗争到底!”为了掩护同志,李文华边还击边撤离。在群众帮助下,隐蔽在山西村胡宝松家的楼上。敌人顺血迹搜索包围胡家,时陈昴林的侄子想邀功图赏,爬梯上楼被李文华击毙。敌人恼羞成怒,要放火烧屋。李文华为使群众免遭损失,纵身跳出楼窗,英勇牺牲。
陈庆尚
陈庆尚(?~1949),柿后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毕业,历任陆军连、营、团长,支队司令等职。抗日战争以来历任东南特训班队长教官、杭州军官总队大队长、军统局少将专员等职。1949年3月任“青年反共救国团浙东义勇总队”总队长。与王泰来、柳继元、谢绍师、姚孟奇、金正标相勾结,对抗人民政权,同年10月被镇压。
应贻诰
应贻诰(1869~1950),字锡之,芝英人。浙江法政学堂毕业。清宣统元年(1909),被选任省咨议局常驻议员,得与褚辅成、沈钧儒诸前辈共事,颇受教益,后加入同盟会。杭州光复后,吕逢樵在处州组织军政分府,命朱琛带领民军北上,加入攻宁编制。当朱部于11月16日傍晚过永康县城住宿时,适省令所属戒严,致与防营发生冲突。民军首要9人被谢哨官扣捕斩首,知县冯保奭知事不谐,潜逃离永,省方即委令应贻诰为县民事长。贻诰接任后,因县府公款已被前任席卷无遗,但政事处理需要经费,当即由家中筹措现款支付。致有“芝英应贻诰,做官做倒灶”的美谈。民国4年(1915)贻诰任遂昌县知事,卸任后一直息影家园,朝夕以翻阅、圈点家藏古籍消遣。18~19年间,县境红军声势浩大。县长王超凡亲往贻诰家中磋商筹办保卫团事宜,贻诰当面拒绝。王县长挟恨在心,说永康“红军如此猖獗”,“实由应贻诰从中操纵唆使”,并罗织罪状,把他扣押入狱。历时一年有余,后迫于民情舆论,不得不释放。
金丁亥
金丁亥(1890~1950),金坑村人。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县农协筹委会工作。17年,转入乡村,在峡源坑、金坑、象珠、清溪一带活动,组织农民协会,领导群众进行“二五”减租,先后发展陈时昌、应兰顺等参加中国共产党。18年曾任永康中心县委书记。次年7月后在红十三军第三团负责训练部工作,并曾参加和领导壶镇战斗。20年率众袭击义乌县佛堂镇的一个地主家,在撤离中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用尽手段,始终得不到任何口供,才释放了他。年底,他与朱金则结集红三团余部60余人,在金坑、下位镇压地主和反动骨干多人,试图建立永义边境根据地,被敌“围剿”击散,家中土地、房屋被侵占一空,自己被当局悬赏通缉,暂避福建。妻子、儿子则沦为乞丐。在福建期间,他开了一间歇客店作为秘密联络站,积极开展革命宣传,秘密组织农民协会。26年11月,他和大儿子给山区的红军送药,途中被捕。敌人抓不到什么证据,只好释放他们。为了与永康党的组织取得联系,他每年回永一次。35年回永康,以卖虎骨膏药为掩护,担任党的政治交通任务。六支队成立后,他经常去四明山和上海传送重要密件,圆满地完成党交给的政治任务。解放后,担任县救济院院长,人民政府审判长等职。
程士毅
程士毅(1880~1952),字健樵,晚号澹园老人,上程村人。浙江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初任县立城北高等小学校教务长。城北、城南两校合并后,继任县立高等小学校校长。目睹清廷腐败,加入光复会,与沈荣卿、吕公望等策划革命。在永康筹办体育学校,藉作革命基地。浙军攻克金陵后,受吕公望之邀,追随军次,渡江直逼徐(州)宿(迁)。不久,出任临安知事。民国5年(1916)吕公望被推举为浙江督军兼省长,士毅入幕任机要秘书。8年公望率军入粤,士毅随军前往。因汕头兵败,转广州、香港,首尾3年。后任浙江省议会文牍秘书,15年出任孝丰县知事。16年公望出任国民革命军江北招抚使,复又随军协助。吕公望赠金2000元,筑庐于县城华溪西岸,额曰“念劬
堂”。25年秋,被选为金武永长途汽车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同年出任永康县商会会长,连选连任达8年之久。
胡钦海
胡钦海(1889~1952),赤川村人。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热心开拓经济,发展合作事业,是一位苦干、实干的实业家。自民国3年(1914)在八字墙开设义和泰经营酒肉杂货店开始,至35年间先后创办(或合办)八字墙义和堂中药店、赤川三良靛青厂、宣平大莱三良第二制靛工厂、芝英友联酿造厂、兰溪公和柴行、金华公记腿栈、永康油桐林场、榨油厂、雷公藤杀虫药粉厂、丽水科达修理厂、芝英抗建米厂等10多个企业。15年开始胡钦海致力于合作事业。先后在卉川乡创办造林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桐油生产合作社、桐油运销合作社,成为永康合作事业的创始人,使永康成为民国时期全省合作事业发轫较早的县份之一。其中以桐油生产合作社经营成绩显著,曾两次荣获省建设厅颁发的奖状,并得到社会合作事业管理局的通令嘉奖。省主席黄绍竑和联合国英籍合作专家干尔布曾考察过他办的合作社。24年,钦海徙居武义上茭道一带,利用荒山,垦种油桐4000多亩;培育出优良油桐新品种,又建立崇实榨油厂,创制轻便螺旋式榨油机,提高出油率。在开办实业的实践中,胡钦海认识到知识和人才的重要,乃于25年创办合作桐油训练班,同时与其兄胡庸联合创办永康第一个职业学校——私立永康县卉川油桐职业学校。后迁上茭道,改名崇实农校。30年代,著有《油桐种植及榨油之研究》,解放后重版印行,改名为《植桐与榨油》。
吕公望
吕公望(1879~1954),又名占鳌,字叔尚,号戴之,永康城关人。祖籍太平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杭州经沈荣卿介绍结识秋瑾、徐锡麟等,参加光复会。光绪三十三年初,徐锡麟在杭州白云庵与吕等会晤时说:“这次我要去安徽发动革命,准备流血,诸位切不可引以为惨而存退缩之心。”公望深受启发,遂弃文从戎,入浙江巡抚衙门卫队营当兵,以便结纳志士。同年3
月进保定陆军学校第二期速成科学习。其间介绍同学张鸿翔、童保暄、叶志龙、林竞雄、倪海薰、王萼等赴沪访秋瑾。不久,徐锡麟刺恩铭不遂被杀,秋瑾被捕就义。吕公望一面安抚光复会会员沉住气,一面继续联络和发展会员共达23人。宣统元年(1909)公望毕业于军校炮科,分发回浙,任八十二标第二营见习官。不久,应钮永建等邀请,去广西参与筹办新军。宣统二年十月,仍回浙江,在督练公所经理科任职。宣统三年升任八十二标第二营督队官。10月武昌起义成功,参与策划光复杭州。杭州光复后,任浙军攻宁支队参谋长。与苏沪各路共组联军,攻克南京。在战斗中,公望亲临前线指挥,屡建奇功。
民国元年(1912)初,任浙军第十一协协统,后擢升为第六师师长。次年任嘉湖戒严司令。3年,调任嘉湖镇守使。5年5月浙江巡按使屈映光辞职,吕公望继任督军。6月黎元洪继任总统,任命吕公望督军兼省长,后由于北洋军阀段祺瑞、冯国璋等插手,内讧迭起,半年即去职。6年1月,应段祺瑞之召到北京,受陆军上将怀威将军衔。7年5月,孙中山在广东组成护法军政府。吕公望应邀赴粤任护法军援闽浙军总司令,后兼任护法军政府参谋长职。10年吕公望在北京与冯玉祥、何谲等合作,推段祺瑞任临时执政。后因段失信,不久迁居天津。次年与人合伙筹办女子储蓄银行、跑马场失败。16年,北伐军进入浙江,公望南下担任江北宣抚使,因与何应钦不睦辞职南归,从事商业。在上海集资开办永豫纱厂。“一·二八”事变后,继又到浙江昌化经营锑矿。抗日战争时期,回到永康,任浙江省赈济会委员会主任。在永康一带收容大批难民,创办浙江省赈济会难民染织工厂,任总经理。31年5月,永康沦陷后,难民工厂迁往云和县赤石一带,继续收容难民,并增设了分厂,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从民国35年开始任浙江省参议会副议长,直至解放。
临解放时周嵒曾亲自上门邀吕前往台湾,公望坚决拒绝。杭州一解放,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即委托谭震林亲临公望寓所,邀请他为党工作。先后担任杭州市劳军委员会、公债推销委员会委员、华东救灾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杭州分会副主席、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委员,并曾选为省人民代表。1954年7月在杭州病逝。安葬于杭州南山公墓。
沈周连
沈周连(1890~1954),号子溪,苏溪人。父正起,武艺非凡,在福建某寺偶得伤科医书乃自学并传之于周连。周连至晚年专精伤科、外科。术时施用中药麻醉,诸如骨折粉碎、割颈断喉、戳肚肠出等险症均参救治,并能据受伤之时而断其死活。医无贵贱,价分穷有,誉满松阳、遂昌、武义、宣平。
吕明
吕明(1921~1954),原名吕涛,乳名云荪,太平村人。父仁甫,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参加过北伐战争。历任团长、旅长,大革命失败后弃戎从农,定居杭州,在西湖后紫阳山创办仁甫桃园。吕涛少时曾进浙江国术馆接受专门训练。民国26年(1937)12月,杭州沦陷,随家回永康。次年5月,参加县战时政治工作队。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奉命担任上海沦陷区与新四军皖南根据地之间的秘密交通。为了革命需要,他变卖了父亲在杭州的地产,作为活动经费,出色完成秘密交通任务。30年初,根据党的指示,进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次年,根据党的指示,离沪赴粤,考入国民党空军学校。学习期间,以其出色的表现深受上司青睐。32年奉派赴印度参加初级飞行训练,旋即转到美国学习。先后在兰道夫中级空军学校、伊尔德高级空军学校学习航空驾驶技术。期间,吕涛掌握了多科纯熟的航空技术,并通晓三种外语。至34年秋毕业回国。35年,设法进笕桥航校任初级飞行教官。临行前,吕涛借故探亲,秘密直奔南京、上海,与中共代表团和中共代表团上海办事处接上关系。进校后,他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首先发展校教育处副官、辅导教育系主任邢海帆和出身鲁南老区革命家庭的飞行员赵大海入党,并于36年春在航校秘密建立党支部。不久,在周恩来、董必武的多次过问下,这个支部直接归属中共中央社会部上海站领导。吕涛任书记。继邢、赵之后,又发展了刘启明、谢派芬入党。36年底,笕桥航校准备迁往台湾,所属各班系加紧清理“不稳分子”。37年秋,经吕涛精心策划,并在上级党组织的接应下,一批共产党控制的国民党空军人员,先后以“探亲”等名义分头出走,先后到达解放区加入人民解放军空军行列。1949年初,通过内线打入毛森控制的上海市警察局。5月
25日下午,上海已在人民解放军包围之中,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组织应变负隅顽抗。吕涛凭着机智勇敢,准确掌握毛森动态,当机立断打开警察局的监牢,放出一批关在这里的政治犯。27日晚,单枪匹马冲进上海警察局本部,代表军管会勒令其缴械投降。
上海解放不几日,陈毅、粟裕向中央提出相机策动国民党驻香港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起义的建议,并推荐吕涛去香港负责和策动“两航”起义。8月上旬由上海市军管会航空部蒋天然陪同,吕涛和已在上海的原中国航空公司副经理查镇湖去北京。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他们,听取他们的简单介绍和汇报后,当场决定策动“两航”起义方案。由李克农筹划,日常具体工作由罗青长办理,并嘱咐吕涛说:“你到香港要代表党中央和我本人,欢迎刘(敬宜)、陈(卓林)两位总经理回来参加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建设。”还拍着吕涛的肩说:“你是光明的使者,就改叫吕明吧!”从此,用“吕明”这个名字。8月下旬,吕明和查镇湖秘密抵达香港。抵港后,吕、查在原两航党组织的支持下,积极筹划起义。刘敬宜原是吕明的老师,吕明亲自出马负责争取刘总经理的工作。10月25日,正式成立“两航”起义指挥部。11月7日,刘、陈两位总经理共同商定11月10日执行起义计划。次日,两航起义指挥部接到密报:起义计划有失密的征兆,决定提前起义。9日凌晨,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和一批高级官员鱼贯登机。12架银鹰在中央航空公司的610号四引擎客机的带引下,在9000米高空向北飞行,中午分别安全降落北京西郊机场和天津机场。吕明被人誉为“北飞行动”的领航人。吕明飞回北京,因积劳成疾,已全身浮肿。既不能出席周总理举行的欢宴,更未能赴任国家民航总局要职,就被送进医院治疗。终于1954年2月病逝上海。享年32岁。
吴振东
吴振东(1934~1955),后塘弄村人。1952年入金华师范学校读书,次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三好学生。同年获金华市体育优秀奖章。1954年开始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兼体卫部长。
1955年4月5日,吴振东在金华师范学校附小实习,带领高年级学生去湖海塘边举行行军野餐活动。因抢救参加活动的失足落水学生,不幸牺牲。
《中国青年报》、《文汇报》、《浙江日报》、《金华大众》、《新中国的人民教师》杂志都先后刊登他的事迹。教师、学生、解放军战士等纷纷写信给学校和吴振东的父母,表示要向吴振东学习。浙江省教育厅发文号召全省教育工作者向吴振东学习;青年团浙江省委作出《关于奖励吴振东并追认其为模范团员的决定》。
胡侯锡
胡侯锡(1881~1959),字子康,江瑶村人。才智聪敏,曾为人代考秀才,能中式,惟本身未有科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毕业于浙江优级师范学堂博物系。曾任永康中学首任校长、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校长。国民革命军北伐,响应革命,并与革命军二十二师胡公冕有旧谊,民国16年(1927)被荐出任武义县县长有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再次出任永康中学校长,直至解放。解放后任金华师范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侯锡秉性爽直,喜交游,生活俭朴,廉洁自持。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学生就寝后,经常亲自查夜,等学生睡后才回家。每天跟学生一起早操,还经常带领学生跑步。课余,经常与学生走象棋、下围棋、猜谜等,师生感情融洽。
抗日战争期间,教师待遇匪薄,每多流散、改行,但是侯锡却能聘请有相当名望的教师来校安心执教,本人以身作则,一直兼课。
他思想开明,处事公正。招收新生不卖人情。对家境清贫的学生,只要成绩合格,同样录取。民国36年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时,县长郑惠卿下令要中学教师一律加入国民党,他断然拒绝。
胡景衡
胡景衡(1894~1960),本名义策,胡库村人。擅长书法以及水墨山水绘画。所作书法,字体遒劲浑厚,别具一格。早年曾在上海程铿画室画肖像,又为织绸厂设计图样。抗日战争开始后离沪回乡,从事教育工作。曾先后担任培英、培文、胡库等小学以及日新中学、徐氏职校、培建中学等校语文、劳(作)美(术)教员,重视推广普通话。待人诚恳、生活俭朴、教学认真严
格。
胡也衲
胡也衲(1891~1964),原名侠男,中山村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毕业,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成绩卓著。曾先后担任杭州盐务中学、武主明招中学、永康中学等校美术教师。他教学认真,不论是课堂教学或野外写生,总是诲人不倦,耐心指导。他教画,边改边讲。他因重听,讲起话来声音特别高,连课堂最后一排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他擅长国画书法,功力深厚,题材广泛,梅花、牡丹、松鹤、公鸡,无一不精。解放后,他最爱画大公鸡,画出了“一唱雄鸡天下白”的诗意。他爱饮酒,尝以所画大公鸡换酒吃,被人传为美谈。名师出高徒。当今著名画家如叶浅予教授、申石伽画家以及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等都是胡也衲在盐务中学任教时的得意门生。
胡涵林
胡涵林(1917~1966),古山人。自少随父,受徽戏坐唱班熏陶,民国21年(1932)进超然舞台科班,成为名师夏老三门生。因其嗓音浑厚、豪放,出手落落大方,出科不久“涵林大花脸”的名声就开始传扬。实践中又练就一身硬功夫,被誉为“洪拳大王”。先后曾到新新舞台、缙东舞台等搭班演出。解放后在金华市婺剧团,仍工大花脸,曾任副团长之职。
胡岩江
胡岩江(1924~1968),古山人。高中毕业即随父习医。未几父亡,乃依胡张心。熟读经典,博览群书,精内科,善针灸,尤以治疗肝肾难症而名播县内外。其医术既重古制又纳时方,抓主症而投猛药,用“三七”有量达4两者,立使患者化险为夷。
吕家骥
吕家骥(1894~1968),别号胡子佬,永康人。13岁开始学打铁,先在缙云拜师学习锻制猎枪,后改学锻制农具、工具。20岁到嵊县崇仁一带打行炉(流动上门服务)。两年后在嵊县城关镇东桥头对岸开设吕顺昌铁店,翌年移至东门宋公桥。他的拿手产品是篾刀和刀工斧。他的篾刀工艺独特:小面挖、大面(刃口)平,脊背浑厚呈鲫鱼背形,刀口齐,淬火适度,刃口不卷不倒。选用钢材严格,轻重得当,每把在860克上下。冷作工艺坚持以冷锻敲打至发青光为度,然后按锉、铲、磨、淬火、磨刃等工序精心制作。每件产品都打上“吕顺昌”钢印。万一发现夹口、卷锋、断钢等,都给用户免费修理或退换。刀工斧的特色是斧身胖、嘴扁,成乌鳢鱼尾形状,既“吃”柴,又易开裂,使用省力。嵊县、新昌、天台等县篾匠和劈柴工常有到店门前坐等争购的。50年代,他用毛铁锻制的土枪,射程达百步左右,为猎枪之上品,深受猎户欢迎。
吕家骥为人正直,待人热情。凡到嵊县打铁的,前往他家会见,他均招待食宿,帮助安排生产场地。一生带出20名徒弟,儿子吕禄久即其中之一。1964年,禄久锻制的篾刀,在宁波地区评比中以质量满分获第一。
程铿
程铿(1895~1968),字希曾,岩下街人。自幼好学,公费录取浙江省立第七(金华)中学。后考入刘海粟所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深造。学习期满,在上海四马路开设美术馆,兼任上海美专函授部教授。善绘人物山水、肖像放大,尤其擅长雕塑。是时,上海江湾劳动大学、上海西北公园、南京中山公园的孙中山铜像、竖立于上海哈同花园的哈同铜像,均依照他的精心设计铸造。
民国26年携眷回永,在县城紫微塘沿营造艺园。此时此地,受聘于上海龙门书局,绘制图书插图;完成上海实业家朱苏吾、苏宗敬等人的《四季行乐图》手卷,每卷长达数米,内中人物数百,形体姿态,无不毕肖。抗日战争胜利后,程铿与胡也衲等同行创立白鹤书画社挂牌于艺园,并在徐震二公祠多次举办画展,为家乡父老写照。
民国37年春,为了造福聋哑儿童,用私人住宅艺园创办私立浙东聋哑学校(今为永康县聋哑学校),二女一婿均在校内任职,用手势传语,成为全省首创的一所特种教育学校。建国后,更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经常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社会主义宣传活动。运用黑板报、漫画、模型等形式,组织聋哑学生上街宣传。同时认真落实勤工俭学措施,办起校办工厂,使学生学会缝纫、刺绣、绘画、雕塑等技艺,毕业后,能以一技之长,自立于社会。省内外哑童慕名求学者纷至沓来。程铿积极工作被选为永康县人民代表。此时他未曾中断美术创作。有《田家乐》、《方山风情》等人物山水画多次选送金华、杭州展出,在艺术界有一定影响。被推选为省美协理事。
1957年应聘到金华戏具工厂工作。1962年调缙云婺剧团任美工,不顾年迈力衰,常年随团上山下乡,巡回演出,深得群众好评。
1968年8月在缙云病逝。葬老家方岩山麓。
应征
应征(1887~1971),字贵征,芝英人。少年时考入陆军小学,后升陆军中学,再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毕业后,分发浙江第一师服役。民国7年,(1918),随吕公望赴广东参加革命,途经广东潮汕为北洋军所败,与陈肇英等返浙,仍任第一师上尉连长。他与旅部参谋蒋鼎文交称莫逆。后蒋某赴黄埔追随蒋介石,旋奉命回浙争取干部,贵征此时适自徐州返杭与鼎文遇于城站,鼎文邀其去粤参加国民革命军,贵征要求稍缓时日再行决定,后请假不准,未克赴粤。15年,北伐军抵浙江时,第一师溃散,余部皆另谋工作。后贵征任三省“剿共”总部上校科长,不久裁撤,改属重庆行营调任上校专员。后调军政部兵役署任上校视察。30年(1941)冬,调任浙江省军管区司令部征募处少将处长。任内曾对永康办理役政之弊痛加斥责,使役政人员不敢胆大妄为。34年(1945)退役,曾被选为“国大代表”。
应焕贤
应焕贤(1904~1972),亳塘村人。出身贫寒。民国16年(1927)秋参加中共领导的两次农民进城请愿。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永武联合暴
动后,隐蔽前黄小学教书,仍利用夜间开展革命活动。18年10月,中共中央巡视员卓兰芳来永整顿党组织,应焕贤被推任为中心县委书记,12月初被派往上海参加中央政治组织训练班学习。19年春节前夕自沪返回永康,找到李立卓,先后举办了两期党员骨干培训班,恢复城乡14个党支部,使党的活动恢复生机。四五月间又在永缙边界一带组建了两支红军游击队,并在四十四坑(今新楼一带)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主席徐英湖不久被捕牺牲,政权解体)。6月18~22日,应焕贤参加在永嘉召开的浙南党代表会议,被选为浙南特委委员,分工负责农民运动。会后回永康整编扩大红军游击队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第一营和第三营,改选了永康县委和永康中心县委,然后回特委工作。后因形势恶化,浙南特委被破坏,应焕贤遂与党组织失去关系。20年焕贤进南京职业学校自动车系学习。22年毕业后又回到永康找党组织,第三天即被逮捕。不久重病保外就医,趁机远避西南,从事汽车驾驶、修理。1950年10月后曾在贵州省交通厅运输局和航运局任职。1972年病故于贵阳市。
程钟炉
程钟炉(1898~1972),方岩人。13岁随父打铁,16岁就能掌钳。民国20年(1931)到屯溪,得到同乡解囊相助,租屋开设程隆记铁铺。偶闻歙县岩寺有传统庙会极热闹,钟炉趁机赶制农具,挑赴岩寺出售,很快被抢购一空,均称“程隆记钢火好”。嗣后,顾客盈门,生意兴隆。遂在原地两侧,新建店面楼屋7间,增设1座红炉,并雇请3个工人扩大生产。抗日战争时期,屯溪人口剧增,市场购买力强。钟炉将红炉增添为4座,特聘杭州名师专打菜刀,职工多达40人。有时采用两班制。为保持名牌声誉,钟炉自顶主炉,严把锻打、冷作、淬火三关。刀具光滑平整,嵌钢深晰,刀口锋利,久用不疲。慕名采购者日多。于是,程隆记菜刀名扬皖、赣、浙三省毗邻地区。民国31~36年,钟炉先后承建歙县至淳安公路的定潭、大川两桥梁,屯溪至景德镇公路大北埠桥梁的钢架结构。建国后,1955年以“程隆记”为基础,联合徐瑞生的机器修理厂,成立公私合营程隆记农具铁工厂。至1956年,改为国营屯溪机械厂,钟炉被任命为副厂长。六十年打铁生涯,程钟炉带出了一批高艺门徒。1963年退休后,尽管手指屈伸欠灵活,仍经常参与打铁劳动。
方既平
方既平(1894~1973),字静波,四路口人。入保定军校第八期步科,学成分发孙传芳旅见习,后奔赴广东参加国民革命。与同学周至柔、陈诚等时相往还。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后,升任黄埔五期学生队上校团长。曾一度脱离军职任湖南大庸、广东紫荆、河源等县县长。数年后恢复军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曾调任国防部少将高级参谋。1949年受浙江省建设厅长柳济民邀请,出任建设厅主任秘书。后去台湾。
李朝梭
李朝梭(1910~1975),峡源村人。11岁由同村艺人李宝剑推荐,入清渭街应思魁主办的新金台科班,拜夏老三为师学艺,专工正生,12岁登台演出。嗓音宏亮,吐词清晰,扮相端庄,表演细腻,一开始就得到观众好评。嗣复先后在仲华、宏广、缙东等戏班献演。“朝梭正生”名噪数县。民国27年(1938),新新舞台在金华义乌会馆演出,特邀朝梭赴金,一场《空城计》,赢得观众齐声喝彩。不久,胡鸿福戏班就以重金礼聘李朝梭拼班演出。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扮演了《太白醉酒》中的李太白、《借东风》中的孔明、《法门寺》中的郿邬知县赵康、《打金枝》中的唐代宗李豫等等角色,均给群众留下深刻印象。解放后,李朝梭在浙江婺剧实验剧团主演正生。先后在省首届戏曲会演、华东戏曲观摩演出获三等奖,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演员二等奖。同时,被吸收为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60年推选为金华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程汝贤
程汝贤(1895~1975),祖籍独松村。出生于芝英。只读过三年私塾。14岁学裁缝,因手艺精湛,驰誉一时。宣统三年(1911)冬,在湖州嘉湖镇守使署机关枪连当修械兵,稍有空闲就学习文化。当时机枪只能点放,汝贤反复琢磨,设计成功连射,轰动浙军,为此获孙中山颁发的银质奖章一枚。民国3
年(1914),退伍回家,在县城上街开设华达利钟表修理店,是永康最早修理钟表的人和店。11年,与人合办永康最早的电灯公司,后退股研制小火轮。在华溪试航成功后,即随轮往返于永康桐庐之间。后因在七里泷触礁而放弃航运,继续修理钟表,兼修汽灯、自行车、缝纫机和留声机,并镶牙。还设计制造了织袜机、简易车床等。抗日战争期间,独资开办了达利碾米厂。1958年在石柱农机厂工作,试制成功滚珠轴承和龙门刨床。《浙江日报》和《永康报》曾为此发表过几篇通讯。接着,应聘到县农机厂,又试制成功仿日高压喷雾器、插秧机、破篾机和皮带车床。
徐宗岐 徐联三
徐宗岐(1909~1976),原名振起。城内黄泥巷人。学徒出身,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交通员。19年县城党组织遭到破坏,夤夜逃往上海,入吴淞镇永安第二纱厂当职员,改名宗岐。21年返永,一时未能接上组织关系。次年考入浙江大学附设的函授电业学校学习。毕业后担任其父创办的永康电灯公司工务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临时省政府迁到永康方岩。宗岐接受党组织在永康城内建立活动据点的任务,开设华记米厂总务处,继又创办科达铁工厂,成为掩护共产党联络和开展工作的机关。33年宗岐与友人合股创办友联酿造厂(即芝英酱油厂)于芝英。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县城内,后又发展到金华。陶健、胡一元、黄光耀等都在这里工作过。解放后,宗岐曾先后在永康、金华以及杭州等地工业建设部门任职。1972年退休。
徐联三,徐宗岐之父,出身于贫苦的裁缝师傅家庭。五四运动之后,矢志实业,先后创办华记碾米厂、永康电灯公司,成为永康近代企业的重要创始人。宗岐入党,得到联三的支持。其后父子两人又陆续开设了华记米厂总务处、科达铁工厂以及友联酿造厂等。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都在经济上支持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上述工厂先后成为掩护中共活动的重要据点。
程鋐
程鋐(1884~1976),字克猷,岩下街人,程铿之弟。浙江省立第七(金
华)中学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获文学士学位。继出游学于东南亚新加坡等国。归国后,任教于上海,曾任开明中学校长、上海中学教导主任,一意提倡科学救国。芦沟桥事变爆发,遁迹龙门书局充当编辑。解放后,调北京科学出版社任第二编辑室副主任,发行部副主任。系民进委员。1976年春病逝,骨灰安放北京八宝山公墓。
应爱莲
应爱莲(1885~1978),女,芝英人。16岁时就坚决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五四运动中,广阅进步书籍,接受新思想。民国15年(1926)冬北伐军挺进永康,她与同事们一起组织妇女协会,出版妇女刊物,开办妇女夜校。剪去长发,放开小脚,走上街头,宣传反对封建礼教。1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由于局势恶化,党组织让应爱莲考入浙江省法政学堂就读。17年春,国民党在永康、金华、杭州、上海等地搜捕共产党人,5月7日凌晨,爱莲在法政学堂女生宿舍被捕。审讯时,她以国民党员身份为自己辩护,关押两个月后,保释回校,并接上组织关系。18年上半年,爱莲在东阳县城宏道小学执教。暑假里曾与进步同事一起捣毁城隍庙神像轰动一时。继回永康在县城安家,其家则成为党的秘密联络站。21年秋,任中共永康中心县委委员,妇女部长。是年底,她负责侦察并策动内线接应,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顺利缴了芝英警察所全部枪支。22年1月,因交通员叛变,第二次被捕。受尽折磨,从不屈服。25年5月,从苏州“反省院”保释后,立即回乡寻找党组织。27年夏,金衢特委常委林一心来到永康,恢复了应爱莲党籍。为了有利开展工作,党让她回芝英参加保长选举。经过投票,应爱莲当选。此后她按照党的指示在村子里办民众夜校,动员男女青年参加学习,培养积极分子,3年共发展30多名中共党员。30年冬,永康党组织遭破坏,爱莲化名金如贻,到义乌佛堂镇,与金华特委派去的吴南青,以岳婿相称,组织假家庭,掩护特委机关。4个月后,金属特派员陈雨笠又调来胡漠,让她与应爱莲以母女相称,组织新的家庭。接待同志,站岗放哨,收藏文件。31年(1942)秋,去义乌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工作,并在义乌组织新的联络站。大家叫她“金妈妈”。建国后,应爱莲担任新华书店
永康支店经理。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改正。
翁腾环
翁腾环(1904~1980),又名樟珠,大田村人。祖籍西翁。上海法政学校毕业。青年时期,曾在县城开设过华溪照相馆、腾兰绘画社、裱画社。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四川高等法院第三分院推事,重庆和江北地方法院检查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侍从室视察员。抗日战争后期,无意仕途,退隐沪滨。先在上海丝绸厂任技术员,后创办上海腾兰纹术社、环球制药厂、大中国赛璐璐制造厂、中美有机化学厂等。晚年,居家专事科学研究,成果丰富,发明了品种繁多的化工原料、闪花杆金笔赛璐璐制品、科学玩具、飞机涂用的不燃喷漆、蓝墨水无沉淀配方;创制了白昼电影、明光显影剂;培养了蘑菇菌种,进行过山芋、蓖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高产试验,等等。并热心于文化宣传。在重庆期间,为开发边疆,独自举办西康文物展览会、青田石展览会、插花展览会。解放后,他拍摄了十多部记录片和科教片,逢年过节,为人民免费放映。著作有《世界刑法保安处分比较学》、《法律常识》、《公正法释义与实务》、《调查西康司法报告》、《松化石考证》、《常见病治疗指南》等。
徐朝阳
徐朝阳(1905~1980),字鸣昌,县城人。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肄业,获法学士学位。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永康县立中学校长、浙江省警官学校教官、陆军卅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军法处上校处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执行律师业务,先后20余年。著作有《中国亲属法溯源》、《中国刑法源》、《中国诉讼法溯源》等。
胡镇波
胡镇波《1926~1983),古山人。民国25年(1936)结业于军医校医速成班,曾任上尉军医。1949年回永后,历任历山区卫生所负责医师、县人民
医院外科医师。1980年晋升为外科主治医师。从医40多年,刻苦钻研医学技术,攻读国内外医学书籍,做过各种手术多例。诸如胆囊切除术、奥迪氏括约肌成形术、肝叶切除术,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曾先后在《中华妇科杂志》、《中级医刊》、《浙江中医杂志》等发表过《急性腹痛385例临床分析》、《常见全身大关节脱臼及整复》、《Heney氏改良式阴道子宫切除术》等论文。
胡逸民
胡逸民(1890~1986),小名济彭,别号耕莘,山西村人。浙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获法学士学位。民国5年(1916),应北洋政府首次高等文官考试,考取司法官。同年南下广州加入国民党,颇得孙中山赏识。14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时,为总理治丧委员会第二组组员,与李大钊、林祖涵、韩林符4人担任站灵任务。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法官、江西高等法院院长、陕西省政府委员、杨虎城驻京代表等职。16年“四·一二”政变后,任国民党“清党审判委员会”主席兼江苏省第一模范监狱长,旋以“通共之嫌”被捕投入杭州陆军军人监狱。后经邵力子在蒋介石面前陈词相救。回南京后,奉蒋介石之命负责建造徐州军人监狱和南京中央军人监狱。蒋介石为了讨好和稳住杨虎城,借口胡逸民背地里大骂杨虎城。又于23年7月把胡抓起来。这次胡被关押在南昌行营北营坊看守所,足足蹲了13个月。由于人们估计到他会再度出山,因而胡在狱中颇有圈圈里的自由,从而也使得他有机会与方志敏同囚相交了7个来月。胡最初原想做个“说客”,方志敏的一身正气,使得胡不得不很快地就放弃了原来的打算,最后甚至乐意接受方的委托,答应待他出狱后将方的狱中之作:《可爱的中国》、《清贫》和《我从事革命战争的略述》等文稿送往上海四川路鲁迅先生,转给党中央。24年8月,方志敏被枪杀,胡逸民在狱中作诗痛悼。同年秋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讲情释放出狱。25年上海之行,履行亡友重托(后来方志敏狱中文稿几经周折,转到延安,现存中央档案馆)。南京沦陷后,胡逸民留在南京和平门外创办并耕农庄。31年金华所属各县相继沦陷,胡逸民回永组织永华贸易公司,经常往来上茭道、八字墙等地,抢收铜元、金、锡等战略物资,从事秘密交易。37年(1948)初冬,南京最高
法院以汉奸罪判处胡逸民有期徒刑10年,羁押南京老虎桥监狱。、南京解放前夕获得释放。南京解放后,逸民经人推荐一度在北京某实业公司任事,后因对土改政策有隙,去香港。1983年回永康定居。
黄德银
黄德银(1895~1986)。尚黄桥村人。未读过书。6岁就随父到大鸿春戏班学艺。10岁后拜海高、道士翁、开振等名师学戏,专工小丑。拿手戏有《磨房串戏》、《三郎活捉》、《荷叶包写状》和《滚灯》等。扮演《滚灯》中的小二一角,难度极大。表演时头顶一口碗,内装满大米、鸡蛋,并插一支燃着的蜡烛,连续做打滚、旋转、爬凳、钻凳等“滚灯”动作,堪称一绝。德银先后搭班演于大鸿春、施银台、团体、宏广、仲华、缙东等舞台,功底扎实、唱做俱佳,被誉为“压头小花脸”。解放后,编入缙云县婺剧团。50年代曾去浙江婺剧团参与婺剧整理工作。除口吐戏曲外,还提供了徽戏溯源于湖北,经安徽徽州传入兰溪、金华一带发展而成的线索,被同行称为“活字典”、“总纲先生”。回乡后仍参加业余戏曲活动,常为农村剧团排戏,多次参加县业余调演。从艺80多年,剧目娴熟,先后口传记录徽戏《万寿亭》、《感恩亭》、《荣乐亭》、《沉香阁》、《龙凤阁》等共72整本和32本剧头戏(小戏),为婺剧徽戏传统剧目的收藏工作提供丰富资料。
柯凤元
柯凤元(1895~1987),又名景祥,祖籍福建莆田,民国16年(1927)来永定居后,遂为永康人。出身贫苦,自幼习武,对骨伤针灸造诣很深,在永行医40多年,救活了不少病人,深得群众敬仰。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教人气功武术,对振兴永康武术增强人民体质作出贡献。常说:“防病重于治病,扶正才能祛邪”。因此他给人治病不光靠银针和药物,同时还勉励并教导病人重视体育活动和锻炼。许多原来就医于他的病人,后来竟成为他的学生,请他传授气功和武术。凡有所求,无论是熟人还是生客,无不慨然应允。同时,十分关心公益事业。他自奉俭朴,却乐于助人。抗日战争期间,他义务医治难民,捐衣赠款,有口皆碑。解放后,他拥护共产党,对公益事业尤为热心,无论集
资兴学还是重建西津桥,无不慷慨解囊、惠然相助。曾多次被推举为永康县政协委员、常委,还曾担任过县人民委员和县武术气功协会副主席。1985年因挖掘整理即将失传的白鹤拳有功,被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评为全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先进个人。凤元全家人注意身体锻炼,并热心于体育事业,曾获得全国模范体育家庭称号。
二、烈士名录
在人民武装夺取政权、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斗争中,永康有——大批优秀儿女前仆后继,英勇献身。这里入志的是经过有关领导机关正式认定的248名烈士名录。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