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77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455
页数:
4
页码:
701-70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的风俗的礼仪习俗,包括婚嫁、丧葬、喜庆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康县
风俗
礼仪习俗
内容
一、婚嫁
旧时婚嫁,讲究门当户对,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男女双方互不相识而成亲,有的作金钱买卖。夫妻一旦感情破裂,男方仅一纸“休书”即可遗弃女方。男子入赘女家,俗称“进舍”。男女双方家庭同意,由男方抱养幼女,长大为媳,称“童养媳”;男方年幼,女方年龄又远大于男方成亲者,过门女子称“等郎媳”或叫“毛头花姐”。寡妇再嫁,须守孝三年期满。改嫁时随带前夫子女,贬称“拖油瓶”;娶妻不育无嗣,可出钱典租赁人妻生育,商定期限,期满解除,谓之“典妻”。女子订婚后,婚期未到,而未婚夫病卒,女子即抱亡夫木主举行婚礼,一生守寡者,称“抱主成亲”。也有子、女未成婚配夭折,做父母的觅已死之男、女为婿、为媳,亦行媒妁婚礼之序,合墓殡葬。称“冥婚”。
婚嫁旧礼仪繁琐,从提婚“说亲”到婚后“回门”,一般有以下程序:
先由男方托媒,探得女方年庚八字,男方算命“卜吉”,如无“冲克”,媒妁乃携男方八字(用红纸书写)及礼品去女方“换日子”。双方认为相配,则由媒妁带礼品、聘金、衣料、首饰、庚帖送往女方,谓“担聘”。女方收下庚帖、礼品,回送鞋帽、庚帖,正式宣告结成姻亲。男方再择定迎亲日子,书红纸上,托媒人送到女方,让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在迎娶前一天或二天,男方送牲畜、馒头、糕、酒等礼物到女方家,运回嫁奁,叫“发箱”。迎娶之日,男方备花轿一顶,小轿三顶(二顶媒人坐、一顶大舅坐),抬至女家,女方设宴请来宾及新娘之亲友。席散,由儿孙绕膝之“全福人”,抱新娘上轿。新娘之母及女长辈,手持红烛,站于高楼,歌祝吉词。轿至男方家,由两老妪,送鸡子(蛋)茶给新娘吃,表示“结子”之意。然后搀出,用布袋铺地,新娘从布袋上走至香案前,行拜堂礼。礼毕,新娘进新房,由“全福太太”代除头巾,重行梳头。即行闹新房,俗叫“吵新妇房”。至夜深,由财丁两旺、富贵双全者两人,和堂上健在、兄弟繁多之少年数人,手持烛台及交杯二只,大吹大擂,送新郎进新房共饮“和气酒”,致“鸳鸯成双”、“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贺词。次日,再在厅堂设案祭祖。在案前设两椅,拖族长、亲属,双双上座,按辈份大小,依次拜之,曰“拜见”。受拜者皆给新娘红包。第三天,新娘按“拜见礼”所受之红包,给长辈赠送贺鞋,至此婚礼才结束。
宴客,一般三天,第一天,行拜堂礼;第二天,拜见礼后,中午请女客,夜请男客;第三天,有娘家兄弟来行“问候礼”,其夜大宴妻舅。
在新娘过门后第四天或第五天,由岳丈接新女婿偕同女儿回家,俗称“回门”。
民国以后,提倡自由恋爱,但旧式婚嫁习俗仍延续。1950年5月,公布《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自愿,到法定年龄,向政府登记,领取证书,结为夫妻。婚姻礼仪从简,时兴婚事新办,有集体结婚、旅行结婚。近几年,因生活改善,时有彩礼加码,索要高档嫁妆和大摆酒宴现象。
二、丧葬
人到临终时,即要更衣、穿鞋、梳头,将尸体移置孝堂。以草鞋两双及死者被褥、草席送至村口路旁焚烧,谓之“送终”。在死者身边,点灯一盏,在死者脚后,点蜡烛一对,不断焚烧银锭、冥币,给死者作川资。
人既死,立即派人分赴各亲友家飞报死信,报死信之人,至所报之家,必将雨伞倒竖门口。亲友见雨伞,则知是报死,飨以鸡蛋,以免灾晦,同时,必须哭泣。
吊丧时,孝堂陈列死者遗像和牌位,桌上放祭品,先由子孙跪拜。然后,孝子等同辈均穿白衣,戴白帽在孝堂接客。有人送奠仪,死者之家属,须在死者旁边哭泣,并给茶叶鸡子一碗,以免灾晦。所送奠仪,邻友为冥币、银锭、香烛;亲属则送彩被。
入殓,死者之子须穿孝服。由亲人一个捧头、一个捧脚,一个捧腰,将死者放在棺内,盖上被褥,吹熄灯火。钉棺,家属嚎哭,以示永诀。
出殡,棺材上置碗一口,将碗敲碎于地上,俗谓“材头碗”。孝子穿白衣,戴白帽,提香碗,领其前;直系亲属亦披麻戴孝挽灵柩,居其中;其余旁亲远戚,好友同事尾其后。遇桥,都要烧香纸放火炮,谓“买路引渡”。灵枢进穴,送丧者均往棺木上散一把土,谓“添土”。接着,卸下白孝,点起灯笼,背上斜披红布(或红绳),抢先回家,谓之“领灯抢红”。殡殓后,要送火种三至七天,由家人点燃稻草火把,送出村口上坟途中,让死者永远作起火之用,送火种的路途一天比一天近。每过七天,要举行祭拜,谓之“做七”。从头七到末七,共有七七四十九天。“一七”、“二七”羹饭简便,上坟祭奠;“三七”羹饭丰盛,于傍晚上坟焚香接灵回家,设灵位,摆茶点、酒席,至深夜丑时,送灵上坟,焚化纸房,熄灭灯火,异路跑回。次日,宴请送礼亲友、邻里。“四七”、“五七”从简;“六七”须由死者之女祭享,是因“六七不吃家乡饭”。“七七”,也叫“满七”。过满七第二天即五十天,要做满筵羹饭,宴请祖宗四代,以拜托诸亲携带之。
解放后,丧葬习俗多有改革,拜忏迷信活动基本消除。入殓,出殡也较简单,披麻戴孝已不兴行,亲友吊唁,赠花圈,戴黑纱,召开追悼会。但民间仍有保留旧俗。
三、喜庆
喜庆之俗有贺生、祝寿、建房等。
头生子女,要去岳父母家报生。娘家则送大米、米酒、红糖、鸡蛋、生姜、婴儿衣服等,让报生人带回。亲朋戚友皆送“鸡子篮(鸡蛋若干只,还有婴儿衣料)。第三天,备牲礼祭告祖宗,敬天地,并置宴宾客。向亲友邻居分馈杨梅糕馃、稻桶糕、花生、发丁等,俗称“贺三朝”。旧时重男轻女,贺生子不贺生女。满月,给婴儿沐浴、理发、系“手绳”。一是防婴儿双手缩进,不便穿衣;二是希望孩子长大后双手规矩。做“满月馃”,分送亲友,每家32只,或34只、36只,必须双数。婴儿周岁,外婆家则担送大量粽子,让婆家分送给亲友,并设宴席请宾客。
人逢生日,都吃鸡子索面,以兆“圆满长寿”之意,名为“生日面”。逢大庆,皆设宴。十岁诞辰,外公外婆送长衫、长袍、帽、袜,娘舅送大公鸡。各亲友皆送衣料。设寿筵,宴亲明。并以生日粽若干,熟猪肉一刀,鹅肉一方回送礼篮。二十、三十寿辰皆庆贺,四十寿辰一般不贺,有“贺卅不贺四(四十),贺四要淘气”之忌。年岁愈高,贺寿愈隆重,杀猪宰羊,发送请帖,张灯结彩,布置寿堂,大办酒宴。寿诞之日,鞭炮、唢呐、丝竹齐鸣。寿者着寿服,端坐寿堂,受子女、儿媳、女婿、孙子等三跪九拜之礼。来宾登堂向“寿字图”作揖,寿者在旁回礼。礼毕,入席畅饮。解放后,变旧式为新式,逢亲属生日,例送蛋糕、衣帽,欢聚一堂吃长寿面以表庆贺。
竖屋,千年期,要拣吉日开基上梁。在上梁之日,亲朋邻居赠送红包、米酒、鹅、羊、糯米糕、贺联、中堂、火炮等物。上栋梁时辰一到,即鸣炮。上好梁,在梁上贴“紫微拱照”、“福星高照”之类横披,挂上灯笼、米筛、手剪、镜、尺,以招吉驱邪。为感谢宾客、亲朋,在祭鲁班后,行宴请,座有序,首席为石、木、泥等工匠,接着才按辈份排座。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