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体育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75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体育事业
分类号:
G812.755
页数:
15
页码:
645-65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的体育事业,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群众体育、体育比赛、场地设施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永康县
体育事业
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
一、课程
民国元年(1912),高等小学堂开设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民国12年小学三至六年级设体育课。竞技运动也逐步开展。19年,教育部将体育课列入正式课程。后有统一的教材大纲,每周授课3课时。限于当时的条件,除中心学校体育活动较为正常外,不少学校体育课形同虚设。
建国初,小学中年级始设体育课,低年级开设唱歌游戏课。1951年起普遍推行广播体操。1952年贯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1953年根据“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要求,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1954年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1956年贯彻教育部《关于改进小学体育工作的指示》。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开展中学体育教研活动,改进课外体育活动。至1960年参加“劳卫制”锻炼的学生中,符合“劳卫制”标准的有:一级1700人,二级238人,少年级2180人。国家运动员,二级12人,三级89人,少年级26人。1961年开展眼保健操活动。1963年中小学实施《体育教学大纲》,开展游泳训练。1965年开展军事野营活动,体育课改为军体课,对学生进行投弹、射击、刺杀、防空等训练。
1976年始,全县各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两课”(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操”(广播操、眼保健操)、“两活动”(晨间活动、课外活动)。先后有古山中学、大司巷小学、人民小学、解放小学、崇道初中、荷园中学、永康一中、永康二中等学校多次被评为省达标先进单位。1983年全县有6所完中、19所初中、21所小学参加省教育厅、省体委联合举办“达标”通讯赛。参赛的适龄学生17696人,达标12771人,达标率为72%。1987年全县有38所中学、76所小学的64397名学生参加“达标”通讯赛。达标43218人,达标率为67.11%。
二、体操项目
民国时期,学校的体操主要是兵式体操和器械体操。解放后,体操项目有柔软体操、单双杠、跳箱、垫上运动。随后,体操列入中、小学的体育教材中。1960年,创办少体校。优秀运动员徐惊雷,9岁被选入省体操队。1983年12月,代表中国体操队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可口可乐国际体操比赛,一举夺得全能、高低杠、平衡木三项冠军。1984年停办的少体校,于1985年3月重新开办。6~7岁男女运动员经3个月训练,首次参加7月在杭州举行的省少年儿童体操比赛。男运动员胡亚军、王晨分别获普通组技巧第五名、第六名。
三、田径运动
民国时期学校田径运动项目甚少,只有跑步、跳远、跳高、铅球、铁饼、手榴弹、标枪等项。解放后,田径运动发展较快,项目增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至1987年,已发展到30多个项目。1985年市中小学生运动会,获5枚金牌、9枚银牌、5枚铜牌。1987年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2枚金牌、7枚银牌、12枚铜牌。
四、球类运动
学校最早开展的球类运动是篮球。民国15年,学校之间就有篮球友谊赛。解放后,球类运动逐渐普及,列入运动会比赛项目。1982~1984年,古山中学女子篮球队连续三年获金华地区中学生篮球赛冠军。1983年、1985年古山小学女子篮球队获省小学生篮球赛冠军。1984年,古山小学女子排球队获省小学生排球赛亚军。1986年,古山小学男女排球队双双获市小学生排球赛冠军。龙山中学女子足球队获市一届运动会女子足球赛冠军。1979年,古山小学被评为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1980年、1981年又被评为省业余体校先进单位。
五、教研活动
解放初期,永中、培建、日新中学成立康乐组,进行体育、音乐、美术教研活动。1957年正式成立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定期开展学习理论和观摩教学活动。1959年分设中、小学两教研组,同时各区亦成立体育教研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76年恢复。
1987年,全县有体育教师96人,其中大专院校以上毕业的36人。
第二节 群众体育
民国期间,群众体育多为自发性的民间传统活动。1956年,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群众体育活动逐步开展起来。1957年,先后成立体育协会22个,会员1万多人。在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干部、职工推行“劳卫制”。1960年,又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二万五千里长征”象征性跑步。“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职工体育工作陷入瘫痪。1978年后逐渐恢复。每年举办干部、职工各项体育比赛。1982年,永康拖拉机厂被评为省级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农村随着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日益增多以及民兵训练的开展,逐渐开展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投弹、射击、武术、气功、象棋、钓鱼等体育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体育处于低潮。1978年以后,农民体育被列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各乡(镇)各村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农闲和节日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1983年,苏川乡被评为省体育之乡,柯凤元家被评为全国“体育之家”。
1985年1月建立中华体育总会永康分会后,篮球、排球、乒乓球、棋类、信鸽、前卫、钓鱼等协会相继恢复。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兴起,县级机关党群、工会、工商、教育、卫生、粮食、物资、银行等系统及区、乡镇、村均组织各种各样体育比赛。
武术 永康武术,源远流长。在抗击金兵、平定倭患中,各乡组成“义兵”立下汗马功劳。从宋至清,有武进士9人、武举人129人。明正德七年(1512),在县城之东建教场,聚集民壮练习武术。民间有罗汉班组织,每班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人,在每年八、九月间练习刀、枪、剑、棍、戟、弓、锏、鞭、矛、盾、叉、拳等武术。在方岩庙会时为护卫队,路过村落,则行表演。民国时期,农历八月十三,上方岩罗汉班有100多班,九月重阳有50多班,故有“武术之乡”之称。1952年、1953年,永康武术代表出席浙江省和华东地区民族形式表演,获得银杯奖。1963年,代表金华地区参加省四届体育运动大会,获得南拳冠军和第三名。
1983年成立县武术气功协会,习武强身者日益增多。县体委、工人文化宫延请名师,举办气功、太极拳、剑、散打、武术套路等训练班,培养出一批武术新手。并整理拳械套路199套,其中徒手163套、器械28套、对练8套。当年,举行全县武术表演赛。年底有一代表参加省第二届民间武术观摩大会表演,获一等奖。1984年国庆佳节,唐先、雅湖、珠山、清溪、雅吕、大后等武术队120名运动员,汇集清溪举行武术比演。有罗汉拳、少林拳、对练、刀枪、利棍等100多个武术项目。1986年5月,市一届运动会武术比赛,永康武术运动员获器械——枪三项冠军,一项亚军。1987年8月,县选手夺得市少年儿童武术比赛三项冠军、二项亚军、四项第三名。
球类 民国时期,只有在教师和公务员间偶尔进行篮球友谊赛。解放后,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逐渐普及。1950~1952年实力较强篮球队有:荣军、公安、县供销总社、县府、培建中学等球队。每逢节日,自发组织比赛。1953年,成立县男女篮球队。1956年,参加地区比赛,女子获冠军、男子获亚军。1957年,全县有篮球队100多个。1983年,永康拖拉机厂男子篮球队被评为全省和全国职工业余优秀运动队。1986年1月,市乡镇业余女子篮球赛,古山镇代表队夺得冠军。4月,省农行储蓄杯篮球赛,古山镇女子篮球队获第四名。至1987年,职工篮球队中有甲级队6个、乙级队9个、女子队5个。
游泳 盛夏季节,群众到江、湖、塘、堰中游泳者颇多。1965年5月,全县青少年响应毛主席“到江河湖海去游泳,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的号召,开展游泳活动,仅学生、职工就有数万人参加。1970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县人武部联合举行游泳活动。1971年7月,县成立游泳比赛领导小组,在李店举行游泳比赛。1986年5月,在新店南溪举行县运动会游泳比赛,11名选手夺得16项冠军。6月,参加市一届运动会游泳比赛,获少年甲组3枚金牌、8枚银牌、7枚铜牌。以133分的总成绩夺得团体总分第二名。
健美操业余健美操爱好者曾杰,1986年,获全国第四届“力士杯”健美赛第四名。1987年,获全国健美“信息杯”精英大奖赛第六名。在全国第五届“力士杯”男女混双比赛中,与温州女选手杨少华共获第三名。
射击 民国时期的军事体育,主要是学校的童子军训练及壮丁训练,练习内容有队列、刺杀、射击等。解放后,县、乡普遍建立民兵组织,开展以射击、投弹、野营、刺杀为主要内容的军事体育活动。1982年,县工具厂职工吕绍兴代表地区参加省射击比赛,获团体比赛项目两个冠军、一个亚军;个人比赛项目两项亚军、一个第三名。1986年市一届运动会射击比赛,县代表获团体总分第三名,获省射击比赛自选步枪60发卧射第三名。1987年,县代表队参加市少年射击比赛获团体亚军。
骑车旅行 舟山乡舟一村农民楼兰亭,自1983年11月起,自费骑自行车旅行全国,至1985年3月底已行程2万公里。完成东南、西南各省旅行。1987年1月,胜利纵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完成全国旅行。
摔跤 1986年4月,市一届运动会摔跤比赛,永康选手获古典式65公斤级冠军,古典式48公斤级、自由式48公斤级亚军,自由式60公斤级第三名。1987年6月,在市摔跤比赛中,夺得2枚金牌、8枚银牌,获自由式、古典式团体第三名、中国式团体第四名。
田径 1951~1957年间,每年举行群众体育运动大会,其主要比赛项目是田径。1957年参加比赛运动员有1500人。1963年后又连续举行3次田径运动会。其中群众组(工人、农民、居民)、军政组(解放军、机关干部)的运动员占大会运动员总数三分之一。1979年开展象征性跑步。1985年,参加地区二届工人运动会,获男子跳高、女子跳高、女子铅球三项冠军,男子标枪、三级跳远、跳高三项亚军。在省第二届工人运动会中,获跳高第二名。同年7月,南京军区第五届体育运动会,从永康选拔到省军区田径队的杨少浪破三级跳远、跳高、跳远三项南京军区纪录,获3枚金牌。1986年市一届运动会田径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
溜冰 1982年8月,县体育馆溜冰场开放,至年底有15000人次参加溜冰活动。1985年,芝英、胡库建起溜冰场。1986年后,工人文化宫、方岩、唐先、桥下、西溪乡桐塘等村相继建起溜冰场。全年接待溜冰爱好者2万多人次。
象棋 1986年4月,市首届运动会中国象棋比赛,祺手徐小东保持十一盘不败,夺得冠军。县代表队获男子团体亚军。
消防 1986年县举办首届消防运动会,有18个代表队参赛。4月,市首届消防运动会,县义务消防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公安消防队获团体总分第三名。
第三节 人才培养
一、运动员培养
1957年开始,建立等级运动员制度。至1960年,有二级运动员12名、三级运动员89名、少年级运动员26名。
1978年,业余体育训练在全县展开,有条件的学校相继建立各种专项运动队,形成县、区、校三级管理网络。1984年县体委恢复停办7年的少年体操班,建立县体操、武术、摔跤运动队,开办由学校自管、县体委补助训练经费的重点项目业余训练点13所、少年田径班1个;此外还有自发组织、坚持训练的中、小学100余所。全县共有运动员3000多人。1984年,人民小学、崇道初中和古山镇中心小学1985年被命名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6年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作了调整,以发挥其优势。1987年,在参加省市比赛运动员中,有29名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90名达到少年级运动员标准。
二、体育人才输送
1950~1987年,全县为体育院校、高等学校体育系(科)输送合格新生136名,中等学校体育专业7名。并为上级有关部门输送一大批优秀运动员,计有市级以上少体校6名,省篮球、排球、田径、体操、皮划艇运动员7名,其中原国家体操队徐惊雷(女),多次获得全国和国际体操比赛冠军。
三、裁判员队伍
1978年前,等级裁判员极少,只有二级裁判员3名。1978年后,才重视对裁判员队伍的培养。1987年,有等级裁判员154名。见下表:
第四节 场地设施
民国时期,县内体育场地设施简陋,当时全县最高学府——永康县立初级中学(后为永康中学,现为永二中)亦只有一个篮球场。全县召开运动会放在原飞机场举行。抗战初期,在方岩岩下街辟有群众运动场。
解放后,西津桥北端空地(现为皮件厂)称为县运动场。县第一、二届体育大会在此举行。1955年永康中学在校园开辟全县第一个200米田径场。此后全县体育大会均在此举行。1959年,永康中学建成33×15米体育馆。全县相继建成一批田径场、篮球场和其他运动设施。
1983年10月,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全县体育场地总面积181160平方米。人均0.477平方米。其中田径场,200米7个、250米6个、300米1个。篮球场110个(含室内灯光球场2个)、排球场7个、旱冰场5个、31×16米小型游泳池1个。
1985年在县体育馆加盖灯光球场,面积3084.7平方米。坐席2900多个。1986年7月和1987年5月,在此承办省八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和省职工女子篮球赛。
第五节 体育比赛
一、活动
县级体育运动会始于1951年,至1987年共举行28次。
2.市级比赛成绩
1986年金华市第一届体育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女子足球第一名;男子排球第二名;女子排球第三名;游泳第二名;射击第三名;女子乒乓球第三名。获得个人15个冠军,24个亚军,28个第三名。
3.省级以上比赛成绩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