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戏班 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71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戏班 剧团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3
页码: 591-59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省感班、婺剧团、越剧团、昆剧团地方戏班剧团的简介。
关键词: 永康县 戏班 剧团

内容

一、省感班
  流行于永康县及其毗邻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省感戏,所演戏文多以劝人改恶从善、去邪为正为宗旨。30年代,尚有七八个省感班,其中以俞溪头的俞岩佐、池宅的池卢章等为代表的几个班子最为有名。至解放前夕濒于消亡,仅在池宅、俞溪头等一些农村剧团的表演中,留有省感戏的零星痕迹。为抢救省感戏,1953年中央文化部派人来永康了解情况,并观看永康省感戏班表演《十八吊》等剧目。1957年11月省文化局派人来永康组织20名老艺人,在永康戏院售票演出《毛头花姐》、《长城记》、《精忠殇》等戏,并整理50多首《毛头山歌》。1979年8月下旬,县文化馆请池宅村老艺人池卢章等6人口述全录《毛头花姐》、《桑孟一》等剧本。
  二、婺剧团(班)
  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初,永康戏班除少数三合班外,主要是徽班。如:清道光十二年(1832)枫林村周海顺等三兄弟办的大鸿春班;1901~1917年双福办的施银台班;1919年由清渭街应思魁组建的新金台班;1923年以孔明钦为领袖的缙东舞台;芝英应彩娇为领袖的宏广舞台;1932年古山胡凤庭等人组建的超然舞台。此外还有黄柏松班、骆庆福班、朱庆福班、大舞台、新亚舞台、永康舞台、仲华舞台、新仲华舞台、大品玉舞台和浙东舞台等。
  为敬胡公,由青少年作主要演员,三年为一届的戏班,称采茶班,又名小侬班。清光绪至民国末的采茶班有:八字墙、云山园周、山后卢、阔塘后、中山胡新庭、麻车头、下丁、上丁、山坞、上坑里、方山口、新楼槐花、铜山、新楼、西岸、泽溪、烈桥横山下、下宅口、新楼上下宅、应店等20个。50年代中期统称为婺剧团。
  建国后,县职业婺剧团有1961年5月创办的永康婺剧团和1987年10月组建的永康县婺剧团。永康婺剧团,原为武义县婺剧团、昆剧团改组而成,永康、武义分县后,仍划归武义。永康县婺剧团,民办公助,自负盈亏,亦农亦艺,归县文化局领导。
  农村剧团,50年代有:大徐、潜村、橙麓、清渭、夏杜曹、田畈、金杜、前柳、姓王、群丰、民主、县泥水工会、县摊贩会、棠溪、后吴、柿后、下堑、新店、塔石、山西、白莲塘、章坑、柘坑、大塘头、胡库、白雁口、小告朱、九里口、太平、颜宅、枫树塘、吴坑、后林、下溪池、桥下、中山、横岘、八字墙工商联、唐先、华村、上卢、坑口、麻车头、下山门、大园、岩下、潘宅、泉塘、雅庄、峡源、童宅、永祥、溪下周、金坑、大屋、花街、苏溪、倪宅、尚仁、排塘、寺口、柏西、黄川、郎家、大江畈、水碓头、山下、陈路塘、栋陇、八口塘、光瑶等71个。60年代有:塔石、中山、华村、金坑、朝川、下丁、潘宅、尚仁、泉塘、后吴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农村剧团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农村剧团,至80年代有舟山、唐先、李店、方岩、四路、桥下、新楼、石柱、溪岸、珠山10个公社剧团及中山、三合、潘川、前仓、新楼、丽东、花街、黄岗、泽塘、群丰、丁坑、八字墙乡、华村、排塘、棠溪、下徐店、永祥勤丰、山门头、岩后乡一团、岩后乡二团、后吴小班、后吴老班、荆州、石下、塘头一团、塘头二团、池宅、后项、后吴新新、前郎等剧团。
  舟山乡(公社)婺剧团,1979年创建。1983年10月,曾应邀向浙江省群众戏剧工作经验交流会献演《三脱状元袍》。1984年7月,中国戏剧出版社曾为其演出的《姐妹缘》拍摄连环画,发行全国,并出版1985年日历戏剧年画。
  三、越剧团
  越剧团起始于30年代后期溪坦村创办的哈哈舞台越剧班(三脚班)。
  民国30年至解放前夕,有前仓越剧团,此团于37年停演。1978年又重建起班,直至1982年春停演。
  解放后,县工商联、唐先工商联、大后唐上和四路后宅相继办过越剧团,不久即撤。1954年温州和平越剧团落户永康,改名为永康县越剧实验剧团。1955年11月全省民间剧团登记时,改称永康县越剧团。1970年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并转为全民所有制单位。1978年4月复名永康县越剧团。至1985年8月撤团。
  四、昆剧团
  民国32年11月芝英应拱南发起组织芝英昆腔坐唱班,即芝英灵芝歌乐团。33年聘请金华昆腔何金玉班正吹王海宝和胡春聚班正吹胡长生为指导。活动仅限农历8月13日胡公庙会或节日演出。1949年5月散班。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