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机构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71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机构设施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6
页码:
590-59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文化事业的机构设施、包括文化馆、站、工人文化宫、戏班、剧团、剧场影院、电影队等。
关键词:
永康县
文化
机构
内容
第一节 文化馆、站
民国18年(1929)5月成立县立民众教育馆,址设城内陈氏总祠,活动至1949年。
民国24年10月成立永康民众俱乐部,址设学宫。
县文化馆 1950年10月成立,时有工作人员7人,从事时事收音、文化娱乐、识字教育、图书科普等工作。是月,接收民众教育馆陈书旧籍,附设文化馆图书室。1971年后不断扩充馆办活动内容,并重视开展对农村俱乐部和农村剧团的业务辅导工作。1986年增设艺术档案室、录像放映室。1987年有工作人员17人。
区、镇、乡文化站 1953年曾建立芝英文化站。1964年冬恢复芝英文化站,新建龙山区文化站。1965年建立石柱、象珠、倪宅、环城区文化站。1976年建立前仓公社文化站。
1977~1980年建立芝英、胡库、四路、方岩、舟山、花川、唐先、溪岸、桥下、西溪、珠山、长田、崇道、古山、永祥、新店16个公社文化站。1981~1983年建立苏川、长城、云山、石柱、八字墙、中山、金川、柏岩、棠溪、城关镇、岩后、油川、烈桥、李店、俞溪头,花街、大屋、雅吕、雅湖、清溪、大后、童宅、新楼、堰头24个公社文化站。各区、公社文化员,分别从农村选拔聘用,属民办性质。1985年有20名文化员转为国家干部。1986年建立方岩镇文化站。
农村俱乐部 1950年5月,县人民委员会抽调43名小学教师组成社会主义教育团下乡开展文艺宣传和扫盲,并开始组织俱乐部。至1956年,全县有俱乐部150个。1966年后,俱乐部改称“文宣队”。1981年后,重新开展俱乐部活动。1982年1月,后吴村建成农村俱乐部性质的“农民文化宫”。1983年,创办青年民兵俱乐部形成高潮,全县发展到633个。
农村文化中心 是1981年后新出现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形式。它集文艺、游乐、科普、体育、社会教育等活动于一体,有影剧院及供多种文化活动的场所。1979年,唐先公社开始试办。到1987年止,建有唐先镇、高镇村、芝英镇、俞溪头乡、长恬村、桥头周村等6个农村文化中心。
第二节 工人文化宫
1951年成立县工人俱乐部,址设县前巷7号(原“绍兴会馆”)。“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8年恢复,1985年10月,迁梁风桥东侧(现称文化宫路)新址后,改称工人文化宫。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宫内设有教育组、宣传组、文艺组、体育组、经营组、文化休息组、总务组和办公室。附设综合服务部、环艺广告服务部、联合科协服务部、职工幼儿园、永康县艺术学校、面包房、职工服务部、第二印刷厂等。
第三节 戏班 剧团
一、省感班
流行于永康县及其毗邻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省感戏,所演戏文多以劝人改恶从善、去邪为正为宗旨。30年代,尚有七八个省感班,其中以俞溪头的俞岩佐、池宅的池卢章等为代表的几个班子最为有名。至解放前夕濒于消亡,仅在池宅、俞溪头等一些农村剧团的表演中,留有省感戏的零星痕迹。为抢救省感戏,1953年中央文化部派人来永康了解情况,并观看永康省感戏班表演《十八吊》等剧目。1957年11月省文化局派人来永康组织20名老艺人,在永康戏院售票演出《毛头花姐》、《长城记》、《精忠殇》等戏,并整理50多首《毛头山歌》。1979年8月下旬,县文化馆请池宅村老艺人池卢章等6人口述全录《毛头花姐》、《桑孟一》等剧本。
二、婺剧团(班)
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初,永康戏班除少数三合班外,主要是徽班。如:清道光十二年(1832)枫林村周海顺等三兄弟办的大鸿春班;1901~1917年双福办的施银台班;1919年由清渭街应思魁组建的新金台班;1923年以孔明钦为领袖的缙东舞台;芝英应彩娇为领袖的宏广舞台;1932年古山胡凤庭等人组建的超然舞台。此外还有黄柏松班、骆庆福班、朱庆福班、大舞台、新亚舞台、永康舞台、仲华舞台、新仲华舞台、大品玉舞台和浙东舞台等。
为敬胡公,由青少年作主要演员,三年为一届的戏班,称采茶班,又名小侬班。清光绪至民国末的采茶班有:八字墙、云山园周、山后卢、阔塘后、中山胡新庭、麻车头、下丁、上丁、山坞、上坑里、方山口、新楼槐花、铜山、新楼、西岸、泽溪、烈桥横山下、下宅口、新楼上下宅、应店等20个。50年代中期统称为婺剧团。
建国后,县职业婺剧团有1961年5月创办的永康婺剧团和1987年10月组建的永康县婺剧团。永康婺剧团,原为武义县婺剧团、昆剧团改组而成,永康、武义分县后,仍划归武义。永康县婺剧团,民办公助,自负盈亏,亦农亦艺,归县文化局领导。
农村剧团,50年代有:大徐、潜村、橙麓、清渭、夏杜曹、田畈、金杜、前柳、姓王、群丰、民主、县泥水工会、县摊贩会、棠溪、后吴、柿后、下堑、新店、塔石、山西、白莲塘、章坑、柘坑、大塘头、胡库、白雁口、小告朱、九里口、太平、颜宅、枫树塘、吴坑、后林、下溪池、桥下、中山、横岘、八字墙工商联、唐先、华村、上卢、坑口、麻车头、下山门、大园、岩下、潘宅、泉塘、雅庄、峡源、童宅、永祥、溪下周、金坑、大屋、花街、苏溪、倪宅、尚仁、排塘、寺口、柏西、黄川、郎家、大江畈、水碓头、山下、陈路塘、栋陇、八口塘、光瑶等71个。60年代有:塔石、中山、华村、金坑、朝川、下丁、潘宅、尚仁、泉塘、后吴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农村剧团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农村剧团,至80年代有舟山、唐先、李店、方岩、四路、桥下、新楼、石柱、溪岸、珠山10个公社剧团及中山、三合、潘川、前仓、新楼、丽东、花街、黄岗、泽塘、群丰、丁坑、八字墙乡、华村、排塘、棠溪、下徐店、永祥勤丰、山门头、岩后乡一团、岩后乡二团、后吴小班、后吴老班、荆州、石下、塘头一团、塘头二团、池宅、后项、后吴新新、前郎等剧团。
舟山乡(公社)婺剧团,1979年创建。1983年10月,曾应邀向浙江省群众戏剧工作经验交流会献演《三脱状元袍》。1984年7月,中国戏剧出版社曾为其演出的《姐妹缘》拍摄连环画,发行全国,并出版1985年日历戏剧年画。
三、越剧团
越剧团起始于30年代后期溪坦村创办的哈哈舞台越剧班(三脚班)。
民国30年至解放前夕,有前仓越剧团,此团于37年停演。1978年又重建起班,直至1982年春停演。
解放后,县工商联、唐先工商联、大后唐上和四路后宅相继办过越剧团,不久即撤。1954年温州和平越剧团落户永康,改名为永康县越剧实验剧团。1955年11月全省民间剧团登记时,改称永康县越剧团。1970年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并转为全民所有制单位。1978年4月复名永康县越剧团。至1985年8月撤团。
四、昆剧团
民国32年11月芝英应拱南发起组织芝英昆腔坐唱班,即芝英灵芝歌乐团。33年聘请金华昆腔何金玉班正吹王海宝和胡春聚班正吹胡长生为指导。活动仅限农历8月13日胡公庙会或节日演出。1949年5月散班。
第四节 剧场影院
一、戏台
民间演戏,多在祠堂、寺庙、会馆、市基或晒场演出。有的建有木石结构戏台。金江龙、麻车头、山西、后宅等祠堂台和下时下殿寺庙台,均建于清代。或方形角柱,或圆形角柱。梁柱、马腿等部件多雕有历史人物、花卉、云纹图案。台顶天花绘有山水,垂檐、八角,大都出于著名匠作之手。此外还有可拆可装的木制活动戏台。解放后,农村普遍建有砖木为架、椽瓦盖顶的“土戏台”。修建大会堂多附设室内舞台,既供演戏,又供拉挂电影银幕。
二、剧场
30年代初,绍兴会馆、徽州会馆、福建会馆和兰溪会馆偶尔邀请外地剧团作临时性营业演出。正式有营业性剧场始于永康乐园。
永康乐园创办于民国27年冬,场址在天门里“三房祠堂”。利用祠堂改造,设简易舞台和观众坐凳。31年因永康沦陷而停办。
三、影剧院
电影放映和文娱节目演出场所遍布城乡。主要电影院(影剧院)有:
人民电影院 原为永康荣军学校礼堂,1959年修缮后改为放映场。1962年改竹木结构为土木结构,780个观众座位。1965年修建隔间机房,安装松花江5501型座机。1966年11月定名为人民电影院。
永康电影院 原为永康剧院旧址。1985年10月竣工,主体建筑面积2240平方米,900个座位。安装松花江5505型座机。1986年10月正式开放。
永康影剧院 原称地方国营永康人民剧院,创办于1954年。共800多个座位。1955年经修建,改为永康县人民大会堂。1959年后改为永康剧院。主营戏剧演出。1978年起兼放映电影。1982年10月,新剧院在县城南溪沿江滨北路落成,改名为永康影剧院。安装松花江5502型座机,有1206个座位。
芝英电影院 为农村集镇电影院,归属电影公司。建于1984年10月,投资32万元,建筑面积987平方米,座位827个。1985年1月开业,工作人员3人。
古山电影院 建于1983年2月,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座位945个,机房安装解放-103型放映机,工作人员2人。
永拖会堂 1987年建成,属永康拖拉机厂,有1318个座位。平时放映电影,有时接待剧团演出和业余表演。
70年代后期,农村剧场相继落成。至1987年底,舞台条件较好,可供专业剧团演出的影剧院有石柱镇、唐先镇、古山镇、前仓镇、清溪乡、方岩乡和西溪村、桐塘村、下里溪村、八字墙村等10家。
第五节 电影队
电影放映始于30年代,省政工队来县放映黑白无声抗战记录片。抗日战争时,麻车头放映过黑白无声广播解说电影。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永部队313团筹办35毫米提包式放映机一架,于1950年春开始放映6个月。1951~1956年间,由省文化局所属电影教育工作队巡回放映。1957年1月,省下放402、435电影队于永康,建立第一、第二电影队,并成立永康电影中心队。1959年8月成立县电影管理站。1982年1月改称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7年,放映22122场,观众1525万人次,收入85.70万元,发行收入35.69万元。
农村电影队始办于1959年11月,先后建立倪宅、石柱、象珠三个区电影队,1962年撤销。1970年重新发展。1985年出现个体办电影队,放映机型大都是16毫米,也有35毫米和8.75毫米。1987年起,8.75毫米机型全部淘汰。1987年末,全县有乡镇电影队38个,村办电影队5个,个体电影队21个,企事业办电影队5个。共有35毫米放映机1架,16毫米放映机69架。社会办电影队收入几占全县放映收入的一半。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