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费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68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费管理
分类号: G647.5
页数: 1
页码: 571
摘要: 本节介绍了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和建国后的教育经费的变化。
关键词: 经费管理 永康县 教育

内容

民国时期,国库空虚,教育经费入不敷出。民国12年(1923),岁入35328元,岁出46211元;18年,岁入34408元,岁出39403元。32年,因经费困难,不得不决定停办所有短期小学。民国16年,教育局设款产委员会,掌管教育经费,由于管理不善,贪污、挪用教育经费现象时有发生。33年,组织清理教育款产委员会进行清理,但经费使用的混乱情况依然。36年成立教育特种基金保管委员会,设立教育基金存款户,但县库不能如期如数拨款,教育经费虽然独立保管,却无保证。
  建国后,建立县(文教科)、区(中心校)、乡(中心完小)三级教育财务网。区中心校设专职会计,乡中心完小设兼职会计,有较完善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从1952年7月起,公立学校经费全部由人民政府包下来。1958~1961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将220所公办小学转为民办。1984年,教育局规定,允许校长提取学杂费净收入15%,勤工俭学收入10%的资金作为奖励教师之用。1985年,对国家拨给的教育事业费以1984年教育经费预算数为基数,对乡(镇)实行包干。是年11月,县人民政府决定:凡经批准用于学校建房的土地,免收造地费。
  在整个经费支出中,人员费用占80%左右,1977年以后重视设备购置和校舍修缮,公用支出经费比例增加。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