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等专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67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中等专业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4
页码: 555-558
摘要: 永康县中等专业教育始于1906年,经历了多次变迁和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设立师范学堂、女子师范讲习所、油桐初级职业学校等;创办崇实农校、简易师范、五七大学等;撤销原有专业学校,兴办农业中学和农职校等。1983年创建县农职业技术学校,是该县最后一所中等专业教育机构。
关键词: 专业 永康县 教育

内容

第四节 中等专业教育
  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立浙江省师范学堂永康传习所,有学生62人。民国元年(1912),创办永康私立女子师范讲习所,招收学生64人,后改为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并入永中为师范科(后称师范班)。民国29年春,创建永康私立卉川油桐初级职业学校,三年一贯制,半工半读。至31年9月,日军入侵,油桐职校转徙于西村、独松、胡库复课,改名为永康私立崇实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有学生400人,教职员工20余名。与此同时,永中师范班分出,称“永康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址设厚仁。有教职员10人,班级4个,学生227人。次年8月,迁五峰书院复课。抗战胜利后,迁入城内。民国36年11月,崇实职校因办学经费无着,由城西徐氏宗祠接办,迁入城内开学,更名为永康县私立徐氏职业学校。设农、商两科,招收新生2个班,100人。
  1949年9月,永师重新并入永中。1954年9月,改徐氏职业学校为私立培建中学。1958年初,贯彻“两种教育制度”,在下园朱创办县初级农业技术学校,招收学生200名,实行半工半读。下半年陆续创办园艺、卫生(城关)、蚕桑(九里口)、畜牧(十里牌)、林业(先设柏岩,后迁新店后吴)、工业(城西飞凤山)等6所专业学校,共14个班,学生596人,教职员工40人。同时兴办农业中学(民办)35所,41个班;永中增设农业大学2个班(后并入金华农校)。1959年,省与专署先后在永康召开农业中学现场会,总结和推广创办农中经验,进一步促进农中发展。同年,调整学校布局,仅留工业学校、第一农技校,并新办永康师范,共3所12个班。1960年复办卫生学校、畜牧学校,计5所24个班,学生1145人,教师68人。1961年后,撤销原有专业学校。除永师部分学生转入金师外,其余学生全部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农业中学则在调整、巩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1965年,全县专业学校有芝英初级职业中学和县农业技术学校各1所,7个班级;农业中学36所,52班。大多数农中办了小型工厂,教师工资、师生粮食、办公费用基本达到自给。
  1976年3月,十里牌创办县农业五七大学,招收学生2个班,106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整顿中等专业学校,撤办五七大学。1980年在云山创办环城区农业中学,农村完中办职业班11个。1983年9月,创建县农职业技术学校(校址十里牌),设4个专业班,学生252名。至1987年,全县有农职校3所,共计14个班,在校学生696人,教职员工46人。
  永康县私立卉川油桐初级职业学校 创办于民国29年,设八字墙清泉寺。主办机关为卉川桐油生产运销合作社。资产有桐林场1100公亩(折165市亩),每年可收油桐200担。提拨40%为校基金。招收初中职业班2个,学生80名。开设植物榨油、农产制造两科,实行半工半读,学制三年,其中见习一年。见习期内派往附设或特约场、厂、商社服务。考查成绩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由学校介绍就业。学生在学习期间,除免半膳外,尚可得到各种优待。第二学期起,学习成绩优良者,可免交学杂费之全部或一部,并酌给零用钱。教学实行“建教合一”方针,以教室、农场、工厂、合作社等为施教场所。教学方法采用“做、学、教合一”。在做上教,从做中学,以做为教学中心。学生入学第一学期注重德业进修及生产劳动常规训练;第二学期起除继续前项训练外,并注重职业知能训练;第三学期结束普通课程,派往附设或特约场、厂、商社见习及研究。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由7位教师分任。31年,日军侵占八字墙,学校被迫停办。后迁胡库等地复课,改称永康私立崇实农校。36年,因办学经费无着,由城西徐氏大宗接办,迁至县城,更称私立徐氏职业学校。
  永康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前身为女子师范,创办于民国元年。初设城内仁沿坊毓秀女校原址,嗣迁学前傅宅。民国20年,省令改组,整顿后迁孔庙(今县文化馆),添置一字楼房教室4个,宿舍5间及办公室。办三年制师范3班,附小(自幼稚园起)12班,合计15班,师生约600余人。22年,并入县立初级中学。31年迁至后吴,师范班分出,另设县立简易师范,校址设厚仁。32年8月,迁五峰书院复课。办四年制师范4班,附小6班,共10班,师生工友488人。1949年9月,重新并入永中,将一、二年级改为初中,三、四年级继续让其学习到毕业。
  永康师范学校 创建于1959年6月。始设五峰书院,实招普师生209人。1960年9月迁至城内东岳宫。学校面向永康(含武义)、缙云招生,招收新生8个班,初师培训学员4个班,全校共计12个班,学生578人。1962年9月,贯彻调整方针,学校停办,选送部分二年级学生到金华师范继续学习,校产并入永康中学。
  永康县农职业学校 创办于1983年,址设十里牌山背。学校占地50余
  亩。校内有教学楼、办公楼、师生宿舍、校办工厂、校办农场等教学、实习场所,建筑面积3439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5人,设服装、牧医、机电、果蔬4个专业,5个班级,学生252人。办学5年来,共为社会输送524名毕业生。
  永康县教师进修学校 创办于1970年9月,其前身为县工农兵五七学校。校址原设东岳宫(今永一中)。1975年8月,迁下园朱。1977年11月改称今名。1985年3月,经金华地区教育局考核验收合格,并报省教育厅批准为具有成人中专资格的中等师范学校。学校主要任务是担负全县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自创办以来,共举办各类师资培训班41期,受训3533人。1979年9月,浙师院金华分校永康教学点在此建立,开设中文、数学、物理3个专业班。10月,接受中师函授任务,12月正式开学,招收学员1993人,占全县小学教师的86%。1982年单科结业600余人,转科后学员有1400余人。现已有第一届函授毕业生146人。1980年10月,金华地区教育学院高师函授永康教学班正式开学,学员176人,经过4年半学习,有59名学生期满成绩合格毕业。1979年与武义合编小学语文、数学复习用书,发行量达6500册。1981年单独编印小学单册数学教案16000册。1984年开始,县教研室对全县中小学学历不合格教师进行教材教法自学辅导和考试。至1987年有高中教师54人、初中教师574人、小学教师1094人获得合格证书。
  近年来,学校根据省招生委员会招生计划,以“金华师范永康民师班”名义,从婺城区、兰溪市及金华、武义、永康三县招收民师180人,进行为时两年的正规师范教育。
  永康县卫生进修学校 创办于1980年1月,址设下园朱村(原精神病防治院院址)。学校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91平方米。全校共有教职员工11人。到1987年先后举办了化验员、护理员、兼职放射员、中西药剂员、个体医生、赤脚医生等专业培训班或综合班16期,共677人。1986年8月从城镇户口初中毕业生中招收护理学员56人,学制二年,毕业后分配县属医疗单位。1987年3月经省教委、省计经委批准为金华卫校永康教学点,被列入1987年全省招生计划。当年招收一个护士班,学生48人。学员来自兰溪、金华、婺城区、武义、浦江、永康等县。
  浙江机械技工学校第六分校 1979年下半年创办,校址设永康拖拉机厂。至1987年已招生6期,共454人,毕业273人。在此期间,还培训在职职工4期(脱产学习),共234人;为乡镇企业代培技工121人;受县经委委
  托举办机械技术培训班1期,57人(2年)。
  第五节 特殊教育
  县内有聋哑学校1所,创办于民国37(1948)年春,由画家程铿独资开办。校址设县城紫微塘沿,时称浙东聋哑学校。初招1个班、2个年级,7名学生,4名教师义务兼课。1949年,有学生12人。1953年转为公办,改称永康聋哑学校,添置教学、学工设备。学生增至28名,设2个班,4个年级。1954年后,教师待遇提高,办学条件改善,学生数不断增加。至1960年有6个班,学生75人,教职工7人。1962年,大龄学生下放支援农业,班级减至3个班,教师3人。1970年后,根据特殊教育需要,不断增设班级,增派教师。至1976年发展到10个班,学生204人,教职工16人。1987年,有10个班,7个年级,216名学生,23名教职工,学生主要来自金华市各市县和省内其他市、县,少数来自赣闽等省。全校占地面积5565平方米,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厂房、浴室、电化教室等用房3074平方米。学校重视职业教育,开设缝纫刺绣、理发、美术等职业教育课,使学生掌握多种技能,残而不废,毕业后能自谋职业。学校实行手势与口语混合编班,用口语、手语、指语、笔语教学,试行七年制,学完普通小学课程为毕业。有校办工厂,生产阀门垫圈、砂轮片,年产值45万元。自创办以来,已培养毕业生500余人,曾多次获得省、市表彰。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