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67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6
页码: 545-5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县从清朝光绪年间到1987年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数据,以及一些主要小学的介绍。这些信息很有价值,也反映了永康市小学教育的变化和成就。
关键词: 小学 永康县 教育

内容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创建县高等小学堂,址设大司马寺院(今大司巷小学校址)。光绪三十四年,全县有高等小学堂4所、学生229人,两等小学堂8所、学生394人,初等小学堂19所、学生642人。未列入统计的尚有程氏、李氏两等小学堂、崇本初等小学堂等59所。宣统二年(1910)二月,30人以上私塾改为初等私立小学。
  民国开始,学堂改称学校。小学分初等小学(学制四年)、高等小学(学制三年)两种。民国4年(1915),初等小学改称国民学校,学制仍四年。但农村尚有大量私塾。7年,县劝学所将私塾归并于学校。在偏僻村庄的私塾,则设单级国民学校。18年,计有公立高等小学1所、完小13所、初等小学6所、女校1所;私立完小25所、私立初等小学237所。入学儿童17098人,占学龄儿童65%。24年,省定永康设短期小学7所及完小附设短期小学班41班。至29年,短期小学一律停办,全县推行国民教育。省核定设中心国民学校14所,保国民学校67所。30年,有中心国民学校35所,保国民学校80所,私立完小11所,共计学生20538人。34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学校46所,保国民学校195所,私立小学6所,私立初小132所,学生25162人。
  解放初,有公办小学165所,民办小学151所。学生1425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44.2%。1952年发展至村校362所、完小83所,学生27989人,教职员工1064人。1953年通过整顿,村校减少16所,完小减少1所,学生减少7.47%、教师减少4.76%、工友减少38%。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开展多种形式办学。1962年计有小学403所,在校小学生4378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0.37%。1964年下半年开始兴办耕读小学,至年底全县有耕读小学45所,学生3010人。1965年发展到297所,学生4345人。1968年,耕读小学逐渐停办。1971年小学全部复改公办。1978年,调整学校布局,减少单班复式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1984年12月,达到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1987年,全县共有小学406所,学生53322人,入学率99.3%,巩固率99.6%,毕业率97%,升学率88.8%,教职员1840人,其中专任教师1778人。
  主要小学有:
  城关镇大司巷小学 光绪二十七年创办,宣统元年,称县高等小学堂。后曾易名大司巷小学、松石镇中心小学等。至1982年改称今名。全校占地6036平方米,有教学楼3幢,18个班,43名教职工。学校素以校史长、校风好、教学质量高闻名全县。1984年经省、市普及教育验收,入学率为99.3%,巩固率为99.9%,毕业率为97.1%,普及率为98.6%,被评为省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单位。1986年,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9.1%,被评为省学校体育锻炼达标先进单位。
  城关镇人民小学 前身为徐姓家塾,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次年,改名徐氏高小学堂。学生免费入学。北伐战争胜利后,为适应社会要求,开始酌收外姓学生,同享免费待遇。1951年称人民镇小学。1962年改称今名。全校占地4883平方米,有18个班级,917名学生,42名教职工。1972年创办业余少体校。曾为市、省、国家运动队输送了徐惊雷、叶红等6名优秀运动员。
  古山镇中心小学 创办于民国2年,址设古山大宗祠。原名为崇正小学。民国30年称古山镇崇正代用中心小学。解放后改称县公立崇正小学。1952年,称古山小学。全校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操场面积4800平方米。1986年,有班级15个,学生923人,教职工34人。民国时期,曾两次获得全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一名。1979~1987年,学校男女排、篮球队参加市年届比赛,除1980年女子排球队获亚军外,连年荣获冠军。在省分区赛、省锦标赛中,9次蝉联小学生男女排球、篮球冠军。被评为1979年省体
  育先进单位,1980年、1981年省业余体校先进单位,1982年省七届运动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芝英镇中心小学 前身为西园书院。原址在芝英四村。光绪三十二年改西园书院为培英高等小学堂(学制三年)。民国29年,改称培英代用中心小学,解放前,应姓子弟免费入学,周、吕两姓子弟半费就读。1950年,改为公立。1953年,更名为芝英区中心小学。1982年,易名为芝英公社中心小学。1984年始用现名。是年,在芝英七村大横塘顶建造新校舍。有教学大楼两幢,24个教室。1000多名学生已全部集中新址读书。
  城关镇解放小学 设城内西津桥头,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曾名私立文明小学、区立西津桥小学、华溪镇中心学校、古丽镇中心国民学校。1951年,更名为解放镇小学。1982年9月,更称今名。全校占地2874平方米。1985年有10个班,525名学生,27名教职员工。1982~1985年,连续4年被评为省、市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
  唐先镇中心小学 创办于民国3年。校址设唐先三村。原名私立新民小学。民国19年改名为唐先镇新民代用中心小学。解放后,校名随乡镇名称变更而变动。1985年后,改称今名。1987年校园占地面积1681平方米,设18个班级。学生近800人,教师24人。
  长城乡中心小学 辛亥革命后,以原有私塾为基础,创办梅城小学,校址设黄城里村林姓祠堂。1950年改为公立梅城小学。1951年称永康县长城小学。1980年始称今名。全校占地527平方米。1987年有7个班级,11名教师。
  八字墙中心小学 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址设八字墙金村金杜殿。辛亥革命后,改称承训区区立小学,其后几经易名。1956年定名为八字墙小学。1983年始称今名。校园占地185平方米。设9个班级,有学生400名,教职工13名。
  八字墙乡溪头桥小学 前身为集成小学,创办于清宣统元年,原址在溪头桥村普渡庵。民国24年改为卉川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28年称代用溪头桥中心小学。1967~1969年,校址改办初级中学。学校下放各大队办,1970年,称“四联小学”。不久改用今名。全校设班级12个,在校学生350余人,教职工12人。
  四路镇中心小学 创办于清宣统元年,址设四路口柱国公祠。初名双溪
  初等小学堂。民国12年增设高级班。定名为双溪小学。20年,由村民方天生等筹措资金,次年新建校舍于双溪口金钟山下。解放后,改名为四路口小学。1968年,增设初中班,改称为四路中小学。1982年,初中析出。1987年,改称今名。现有11个教学班,学生500余人,教师16人。
  崇道乡中心小学 创办于宣统二年,初称区立邑南小学。址设麻车头村。民国24年迁至崇道观。改名为崇道观小学。27年,改名为崇道乡中心学校。其后多次易名。1982年改称今名。有学生450余人,教师15人。
  城关镇民主小学 创办于光绪34年,址设县城河头吕氏宗祠。初名私立河东初等小学堂,民国36年称私立吕相小学。1951年与山川村校合并,迁至李氏宗祠(即今校址),属民主镇,称民主小学。1965年后曾改名为环城区中心小学、永康县胜利小学。1983年复称今名,校园占地面积5亩。现有17个班级,学生达900余人,教职工36人。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