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学校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67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学校教育
分类号:
G47
页数:
16
页码:
538-543
摘要:
永康县幼儿教育始于民国12年,经过抗战、解放、文革等时期的变化,到1987年有幼儿园343所,入园率名列全市首位。其中山川、大司巷等幼儿园为示范性幼儿园。永康县小学教育始于清光绪27年,经过民国、解放、整顿等时期的发展,到1962年有小学403所,入学率达80.37%。其中1958年开始兴办多种形式办学,如耕读小学等。
关键词:
学校
教育
永康县
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教育
民国12年(1923)吕莹玉在城内傅宅创办幼稚园,有男女童20人,教师2人。18年首建县立幼稚园1所,有男童16人,女童25人,教师2人。20年,县立女师附小增设幼稚园,有男女童40余人,教师1人,招收5~6虚岁幼儿,课程有唱游和讲故事等。抗战期间,省赈济会创办的“难民工厂”设有幼稚园,入托的为难民子女,园址初设周塘村,后迁游溪塘村。此外,省立五峰小学也附设过幼稚园,入托的为省政府公务员子女。
解放后,幼稚园更名幼儿园。1952年2月,建立山川、虹霓2所幼儿园,按年龄分大、中、小班,共6班。1957年,增设解放幼儿园和机关幼儿园。1970年城内各幼儿园分别改为东方红、胜利、人民、解放4所小学的附设预备班。1973年9月,城内小学自筹资金复设幼儿园。至1975年,全县有幼儿园8所。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幼儿教育事业在城乡同时发展。1980年,建立县托幼领导小组。各级政府开始加强对幼儿教育的领导,每年“六一”节,对幼儿进行体检,开展各种比赛;教育局分期分批培训幼儿教师;县妇联对先进幼儿园和优秀教师给予表彰。1987年,全县有幼儿园343所。入园幼儿15852人,保教员512人。幼儿入园率名列全市首位。
山川幼儿园 创办于1952年2月,初建时,有大、中、小班,入园幼
儿97人,幼师6人。1984年新建四层教学楼1幢,面积1022平方米。并定为示范性幼儿园。1987年,有大、中、小班各2个,在园幼儿225人,教职员工10人。
大司巷幼儿园 创办于1963年9月,设大、中、小班,有幼儿137人,幼师4人。1980年,定为示范性幼儿园。1987年,有大、中、小班各2班,在园幼儿272人,幼师12人。
县机关幼儿园 创办于1957年3月。直属县委行政科。初办时,设2个班,入托幼儿40多人,教职员工8人,实行全托。1970年停办,1982年复设。开一个混合班,入托幼儿39人,实行半托。1987年新建三层教学楼1幢,面积938平方米,设大、中、小班各2班,小小班1班,在园幼儿278人,教职工18人。
古山镇中心幼儿园 1956年9月,古山中、小学工会联合创办教工幼儿园。1957年改办古山镇幼儿园。1958年为支援农业,方便幼儿上学,分村开办,至1961年停办。1975年,古山小学附设幼儿班,至1982年发展到4个班。1984年改名为古山镇中心幼儿园。1987年有7个班,入托幼儿370人。
珠山二村幼儿园 创办于1979年4月,初建时,设大班1个,入托幼儿50人。1980年发展至混合班2个。1985年,在园幼儿116名,入园率达100%。永康拖拉机厂幼儿园 创建于1970年。教学、活动设备完善。初建时,设混合班1个,入托幼儿30余人。1985年发展至4个班,在园幼儿90人。
永康县几个年份幼儿教育简况
第二节 小学教育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创建县高等小学堂,址设大司马寺院(今大司巷小学校址)。光绪三十四年,全县有高等小学堂4所、学生229人,两等小学堂8所、学生394人,初等小学堂19所、学生642人。未列入统计的尚有程氏、李氏两等小学堂、崇本初等小学堂等59所。宣统二年(1910)二月,30人以上私塾改为初等私立小学。
民国开始,学堂改称学校。小学分初等小学(学制四年)、高等小学(学制三年)两种。民国4年(1915),初等小学改称国民学校,学制仍四年。但农村尚有大量私塾。7年,县劝学所将私塾归并于学校。在偏僻村庄的私塾,则设单级国民学校。18年,计有公立高等小学1所、完小13所、初等小学6所、女校1所;私立完小25所、私立初等小学237所。入学儿童17098人,占学龄儿童65%。24年,省定永康设短期小学7所及完小附设短期小学班41班。至29年,短期小学一律停办,全县推行国民教育。省核定设中心国民学校14所,保国民学校67所。30年,有中心国民学校35所,保国民学校80所,私立完小11所,共计学生20538人。34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学校46所,保国民学校195所,私立小学6所,私立初小132所,学生25162人。
解放初,有公办小学165所,民办小学151所。学生14255人,学龄儿
童入学率为44.2%。1952年发展至村校362所、完小83所,学生27989人,教职员工1064人。1953年通过整顿,村校减少16所,完小减少1所,学生减少7.47%、教师减少4.76%、工友减少38%。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开展多种形式办学。1962年计有小学403所,在校小学生4378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0.37%。1964年下半年开始兴办耕读小学,至年底全县有耕读小学45所,学生3010人。1965年发展到297所,学生4345人。1968年,耕读小学逐渐停办。1971年小学全部复改公办。1978年,调整学校布局,减少单班复式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1984年12月,达到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1987年,全县共有小学406所,学生53322人,入学率99.3%,巩固率99.6%,毕业率97%,升学率88.8%,教职员1840人,其中专任教师1778人。
主要小学有:
城关镇大司巷小学 光绪二十七年创办,宣统元年,称县高等小学堂。后曾易名大司巷小学、松石镇中心小学等。至1982年改称今名。全校占地6036平方米,有教学楼3幢,18个班,43名教职工。学校素以校史长、校风好、教学质量高闻名全县。1984年经省、市普及教育验收,入学率为99.3%,巩固率为99.9%,毕业率为97.1%,普及率为98.6%,被评为省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单位。1986年,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9.1%,被评为省学校体育锻炼达标先进单位。
城关镇人民小学 前身为徐姓家塾,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次年,改名徐氏高小学堂。学生免费入学。北伐战争胜利后,为适应社会要求,开始酌收外姓学生,同享免费待遇。1951年称人民镇小学。1962年改称今名。全校占地4883平方米,有18个班级,917名学生,42名教职工。1972年创办业余少体校。曾为市、省、国家运动队输送了徐惊雷、叶红等6名优秀运动员。
古山镇中心小学 创办于民国2年,址设古山大宗祠。原名为崇正小学。民国30年称古山镇崇正代用中心小学。解放后改称县公立崇正小学。1952年,称古山小学。全校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操场面积4800平方米。1986年,有班级15个,学生923人,教职工34人。民国时期,曾两次获得全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一名。1979~1987年,学校男女排、篮球队参加市年届比赛,除1980年女子排球队获亚军外,连年荣获冠军。在省分区赛、省锦标赛中,9次蝉联小学生男女排球、篮球冠军。被评为1979年省体
育先进单位,1980年、1981年省业余体校先进单位,1982年省七届运动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芝英镇中心小学 前身为西园书院。原址在芝英四村。光绪三十二年改西园书院为培英高等小学堂(学制三年)。民国29年,改称培英代用中心小学,解放前,应姓子弟免费入学,周、吕两姓子弟半费就读。1950年,改为公立。1953年,更名为芝英区中心小学。1982年,易名为芝英公社中心小学。1984年始用现名。是年,在芝英七村大横塘顶建造新校舍。有教学大楼两幢,24个教室。1000多名学生已全部集中新址读书。
城关镇解放小学 设城内西津桥头,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曾名私立文明小学、区立西津桥小学、华溪镇中心学校、古丽镇中心国民学校。1951年,更名为解放镇小学。1982年9月,更称今名。全校占地2874平方米。1985年有10个班,525名学生,27名教职员工。1982~1985年,连续4年被评为省、市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
唐先镇中心小学 创办于民国3年。校址设唐先三村。原名私立新民小学。民国19年改名为唐先镇新民代用中心小学。解放后,校名随乡镇名称变更而变动。1985年后,改称今名。1987年校园占地面积1681平方米,设18个班级。学生近800人,教师24人。
长城乡中心小学 辛亥革命后,以原有私塾为基础,创办梅城小学,校址设黄城里村林姓祠堂。1950年改为公立梅城小学。1951年称永康县长城小学。1980年始称今名。全校占地527平方米。1987年有7个班级,11名教师。
八字墙中心小学 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址设八字墙金村金杜殿。辛亥革命后,改称承训区区立小学,其后几经易名。1956年定名为八字墙小学。1983年始称今名。校园占地185平方米。设9个班级,有学生400名,教职工13名。
八字墙乡溪头桥小学 前身为集成小学,创办于清宣统元年,原址在溪头桥村普渡庵。民国24年改为卉川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28年称代用溪头桥中心小学。1967~1969年,校址改办初级中学。学校下放各大队办,1970年,称“四联小学”。不久改用今名。全校设班级12个,在校学生350余人,教职工12人。
四路镇中心小学 创办于清宣统元年,址设四路口柱国公祠。初名双溪
初等小学堂。民国12年增设高级班。定名为双溪小学。20年,由村民方天生等筹措资金,次年新建校舍于双溪口金钟山下。解放后,改名为四路口小学。1968年,增设初中班,改称为四路中小学。1982年,初中析出。1987年,改称今名。现有11个教学班,学生500余人,教师16人。
崇道乡中心小学 创办于宣统二年,初称区立邑南小学。址设麻车头村。民国24年迁至崇道观。改名为崇道观小学。27年,改名为崇道乡中心学校。其后多次易名。1982年改称今名。有学生450余人,教师15人。
城关镇民主小学 创办于光绪34年,址设县城河头吕氏宗祠。初名私立河东初等小学堂,民国36年称私立吕相小学。1951年与山川村校合并,迁至李氏宗祠(即今校址),属民主镇,称民主小学。1965年后曾改名为环城区中心小学、永康县胜利小学。1983年复称今名,校园占地面积5亩。现有17个班级,学生达900余人,教职工36人。
1949~1987年小学教育基本情况统计表
第三节 中学教育
民国元年(1912),创办永康中学。抗战开始不久,杭州树范中学(迁址麻车头)、上海君毅中学(迁址舟山)、义乌中学(迁址寨口)相继迁来永康。省民政厅厅长阮毅成在柿后创办新群高中。后因日军侵犯永康,先后迁出。民国31年,增办私立日新初中。解放后,中学教育发展很快。1965年,全县已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共计72个班,3507名学生,243名教职员工。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处于混乱状态。1968年后,开展“教育革命”,缩短学制(三年制改为二年制),取消升学考试制度,实行推荐招生办法,还提出“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1969年一年之中新增小学“戴帽”初中永康县历年学龄儿童入学统计表
42所,公社初中41所,并将原有6所县属初中全部下伸由所在区去办。1970年后,古山、芝英、西溪、荷园、石柱、红旗等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1975年,永康中学分为永康第一中学、永康第二中学,各公社开始创办“五·七”高中,至1976年,全县有初中42所,588个班;高中54所,131个班。共719个班,学生35406人,教职员工1758人。此外还有“五·七”高中44所,77个班;小学“戴帽”初中80所,182班。由于盲目发展,很快出现数量多而质量差的情况。
1977年后,调整中学布局,压缩高中,调整初中。1981年撤销所有“戴帽”初中,确定单一性初中46所,完全中学和高中8所,学制复改为3年。永康第一中学定为省重点中学,面向全县招生,择优录取。1986年10月,农工民主党永康支部创建前进中学。1987年底,全县共有高中11所,88班,在校学生5401人。初中45所,504班,在校学生27973人。建国以来,共培养高中毕业生25535名,初中毕业生138623名。从1977年以来,全县已为高校和中专、中技输送6808名新生,其中大专院校3353人、中专2876人、中技579人。
永康中学 创建于民国元年秋,初名永康县中学校,址设城内西街试院(今永康二中),为4年一贯制。学生毕业后,可直接报考大学。民国12年9月起改新制(3年制初中),改名为永康县立初级中学。21年9月,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并入。28年暑假,学校搬往李店。31年9月改迁后吴,同时将附设师范班分出,34年12月迁回原址。1949年9月,永康简师并入,其一、二年级改为初中。1956年9月开设高中,改称浙江省永康中学。设校以来共为社会输送毕业生11184人。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学校规模逐年增大。1975年9月,分为永康第一中学和永康第二中学。
永康县第一中学址设城西飞凤山上,为全日制完全中学。1981年确定为浙江省重点中学,高中开始面向全县择优取生。1982年学校确定以“团结、活泼、勤奋、求实”为校风。1985年建成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楼一幢,计1854平方米,内有计算机室、阶梯教室等。1986年建成五楼学生宿舍一幢1803.5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7000多册。体育活动场地12亩左右。1987年校园占地61.88亩,全校有初中12个班,高中17个班,学生1735人,教职员工134人。曾两次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永康县第二中学 校址原永康中学,为全日制完全中学。校园占地面积
66.8亩,有图书馆、实验室、电脑室、体育馆等设施;图书馆藏书两万余册;理、化、生实验设备较完备。1984年设置电脑、电化实验室;并有全县最大的田径运动场。1986年被评为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全校有初中13个班,高中17个班。在校学生1875人,教职员工139人。
永康县第三中学 创办于1981年8月,其前身为城关镇初级中学(公办),原址设解放小学。招初中4个班,次年续招新生2个班,并确定为县示范性初中。尔后,因校舍拥挤,停止招生。1985年8月在永富大桥南端东侧建成新校舍,占地21.7亩。有教学楼、教工宿舍一幢。9月举行开学典礼,命名为永康县第三中学。1987年有12班,学生753人,教职员工51人。
古山中学 坐落古山镇内,前身为永康县私立日新初级中学。民国31年1月由楼桐孙等人倡办,2月开学。先设金川,后移里麻车。解放前夕有4个班。1950年迁至古山。1962年1月称古山初中。1970年8月,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学校占地33.3亩,图书、理化、生物等教学设备和体育卫生设备较完善。1987年全校有初、高中26个班级,在校学生1468人,教职员工96人。
芝英中学 坐落芝英镇四村。创建于1956年8月,初名第三初中。1962年,油川初中并入。同年,改名为芝英初中。1971年春,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全校占地23.6亩,体育运动场总面积8115.7平方米。有22个班级,学生1186人,教职员工78人。
荷园中学 创办于1956年8月,设荷沅村。初名第四初中。1962年后,曾改名为荷园初中、红卫中学。1970年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1974年更名清溪中学。1981年,唐先中学并入。1983年始定今名。全校占地16.9亩。现有高中12个班,初中4个班,在校学生990人,教职员工65人。
龙山中学 创办于1959年8月,原址设里麻车村,称县里麻车初中。1960年8月迁至上坛山,改名为西溪公社初中。1965年5月,梅陇农业中学并入,称县西溪农业学校。招收作物栽培与水电两个专业班。次年,作物栽培班与水电班分别迁移花街和黄坟水库,仍留初中班。1971年改称红卫中学。1982年始用今名。学校现有高中班6个,学生362人,职业班2个,学生213人,教职员工30人。校舍占地42亩,校园宽敞,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石柱中学 创办于1958年,址设上里溪,原称第五初中。1961年9
月,舟山初中并入,更称上里溪初中。1966年冬,称东风中学。1969年夏,改为石柱公社初中。1970年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同年始用今名。1976年开始,初中班划归石柱公社初中,从此,只设高中班。全校占地面积24.5亩,现有10个班级,在校学生628人,教职员工44人。
倪宅中学 创办于1968年,址设倪宅祠堂,原称红旗中学。1969年花街公社农业中学并入。1971年始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1977年迁址倪宅后山东侧。全校占地15亩。现有高中8个班,学生474人,教职员工37人。
建国以来普通中学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第四节 中等专业教育
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立浙江省师范学堂永康传习所,有学生62人。民国元年(1912),创办永康私立女子师范讲习所,招收学生64人,后改为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并入永中为师范科(后称师范班)。民国29年春,创建永康私立卉川油桐初级职业学校,三年一贯制,半工半读。至31年9月,日军入侵,油桐职校转徙于西村、独松、胡库复课,改名为永康私立崇实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有学生400人,教职员工20余名。与此同时,永中师范班分出,称“永康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址设厚仁。有教职员10人,班级4个,学生227人。次年8月,迁五峰书院复课。抗战胜利后,迁入城内。民国36年11月,崇实职校因办学经费无着,由城西徐氏宗祠接办,迁入城内开学,更名为永康县私立徐氏职业学校。设农、商两科,招收新生2个班,100人。
1949年9月,永师重新并入永中。1954年9月,改徐氏职业学校为私立培建中学。1958年初,贯彻“两种教育制度”,在下园朱创办县初级农业技术学校,招收学生200名,实行半工半读。下半年陆续创办园艺、卫生(城关)、蚕桑(九里口)、畜牧(十里牌)、林业(先设柏岩,后迁新店后吴)、工业(城西飞凤山)等6所专业学校,共14个班,学生596人,教职员工40人。同时兴办农业中学(民办)35所,41个班;永中增设农业大学2个班(后并入金华农校)。1959年,省与专署先后在永康召开农业中学现场会,总结和推广创办农中经验,进一步促进农中发展。同年,调整学校布局,仅留工业学校、第一农技校,并新办永康师范,共3所12个班。1960年复办卫生学校、畜牧学校,计5所24个班,学生1145人,教师68人。1961年后,撤销原有专业学校。除永师部分学生转入金师外,其余学生全部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农业中学则在调整、巩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1965年,全县专业学校有芝英初级职业中学和县农业技术学校各1所,7个班级;农业中学36所,52班。大多数农中办了小型工厂,教师工资、师生粮食、办公费用基本达到自给。
1976年3月,十里牌创办县农业五七大学,招收学生2个班,106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整顿中等专业学校,撤办五七大学。1980年在云山创办环城区农业中学,农村完中办职业班11个。1983年9月,创建县
农职业技术学校(校址十里牌),设4个专业班,学生252名。至1987年,全县有农职校3所,共计14个班,在校学生696人,教职员工46人。
永康县私立卉川油桐初级职业学校 创办于民国29年,设八字墙清泉寺。主办机关为卉川桐油生产运销合作社。资产有桐林场1100公亩(折165市亩),每年可收油桐200担。提拨40%为校基金。招收初中职业班2个,学生80名。开设植物榨油、农产制造两科,实行半工半读,学制三年,其中见习一年。见习期内派往附设或特约场、厂、商社服务。考查成绩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由学校介绍就业。学生在学习期间,除免半膳外,尚可得到各种优待。第二学期起,学习成绩优良者,可免交学杂费之全部或一部,并酌给零用钱。教学实行“建教合一”方针,以教室、农场、工厂、合作社等为施教场所。教学方法采用“做、学、教合一”。在做上教,从做中学,以做为教学中心。学生入学第一学期注重德业进修及生产劳动常规训练;第二学期起除继续前项训练外,并注重职业知能训练;第三学期结束普通课程,派往附设或特约场、厂、商社见习及研究。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由7位教师分任。31年,日军侵占八字墙,学校被迫停办。后迁胡库等地复课,改称永康私立崇实农校。36年,因办学经费无着,由城西徐氏大宗接办,迁至县城,更称私立徐氏职业学校。
永康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前身为女子师范,创办于民国元年。初设城内仁沿坊毓秀女校原址,嗣迁学前傅宅。民国20年,省令改组,整顿后迁孔庙(今县文化馆),添置一字楼房教室4个,宿舍5间及办公室。办三年制师范3班,附小(自幼稚园起)12班,合计15班,师生约600余人。22年,并入县立初级中学。31年迁至后吴,师范班分出,另设县立简易师范,校址设厚仁。32年8月,迁五峰书院复课。办四年制师范4班,附小6班,共10班,师生工友488人。1949年9月,重新并入永中,将一、二年级改为初中,三、四年级继续让其学习到毕业。
永康师范学校 创建于1959年6月。始设五峰书院,实招普师生209人。1960年9月迁至城内东岳宫。学校面向永康(含武义)、缙云招生,招收新生8个班,初师培训学员4个班,全校共计12个班,学生578人。1962年9月,贯彻调整方针,学校停办,选送部分二年级学生到金华师范继续学习,校产并入永康中学。
永康县农职业学校 创办于1983年,址设十里牌山背。学校占地50余
亩。校内有教学楼、办公楼、师生宿舍、校办工厂、校办农场等教学、实习场所,建筑面积3439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5人,设服装、牧医、机电、果蔬4个专业,5个班级,学生252人。办学5年来,共为社会输送524名毕业生。
永康县教师进修学校 创办于1970年9月,其前身为县工农兵五七学校。校址原设东岳宫(今永一中)。1975年8月,迁下园朱。1977年11月改称今名。1985年3月,经金华地区教育局考核验收合格,并报省教育厅批准为具有成人中专资格的中等师范学校。学校主要任务是担负全县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自创办以来,共举办各类师资培训班41期,受训3533人。1979年9月,浙师院金华分校永康教学点在此建立,开设中文、数学、物理3个专业班。10月,接受中师函授任务,12月正式开学,招收学员1993人,占全县小学教师的86%。1982年单科结业600余人,转科后学员有1400余人。现已有第一届函授毕业生146人。1980年10月,金华地区教育学院高师函授永康教学班正式开学,学员176人,经过4年半学习,有59名学生期满成绩合格毕业。1979年与武义合编小学语文、数学复习用书,发行量达6500册。1981年单独编印小学单册数学教案16000册。1984年开始,县教研室对全县中小学学历不合格教师进行教材教法自学辅导和考试。至1987年有高中教师54人、初中教师574人、小学教师1094人获得合格证书。
近年来,学校根据省招生委员会招生计划,以“金华师范永康民师班”名义,从婺城区、兰溪市及金华、武义、永康三县招收民师180人,进行为时两年的正规师范教育。
永康县卫生进修学校 创办于1980年1月,址设下园朱村(原精神病防治院院址)。学校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91平方米。全校共有教职员工11人。到1987年先后举办了化验员、护理员、兼职放射员、中西药剂员、个体医生、赤脚医生等专业培训班或综合班16期,共677人。1986年8月从城镇户口初中毕业生中招收护理学员56人,学制二年,毕业后分配县属医疗单位。1987年3月经省教委、省计经委批准为金华卫校永康教学点,被列入1987年全省招生计划。当年招收一个护士班,学生48人。学员来自兰溪、金华、婺城区、武义、浦江、永康等县。
浙江机械技工学校第六分校 1979年下半年创办,校址设永康拖拉机厂。至1987年已招生6期,共454人,毕业273人。在此期间,还培训在职职工4期(脱产学习),共234人;为乡镇企业代培技工121人;受县经委委
托举办机械技术培训班1期,57人(2年)。
第五节 特殊教育
县内有聋哑学校1所,创办于民国37(1948)年春,由画家程铿独资开办。校址设县城紫微塘沿,时称浙东聋哑学校。初招1个班、2个年级,7名学生,4名教师义务兼课。1949年,有学生12人。1953年转为公办,改称永康聋哑学校,添置教学、学工设备。学生增至28名,设2个班,4个年级。1954年后,教师待遇提高,办学条件改善,学生数不断增加。至1960年有6个班,学生75人,教职工7人。1962年,大龄学生下放支援农业,班级减至3个班,教师3人。1970年后,根据特殊教育需要,不断增设班级,增派教师。至1976年发展到10个班,学生204人,教职工16人。1987年,有10个班,7个年级,216名学生,23名教职工,学生主要来自金华市各市县和省内其他市、县,少数来自赣闽等省。全校占地面积5565平方米,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厂房、浴室、电化教室等用房3074平方米。学校重视职业教育,开设缝纫刺绣、理发、美术等职业教育课,使学生掌握多种技能,残而不废,毕业后能自谋职业。学校实行手势与口语混合编班,用口语、手语、指语、笔语教学,试行七年制,学完普通小学课程为毕业。有校办工厂,生产阀门垫圈、砂轮片,年产值45万元。自创办以来,已培养毕业生500余人,曾多次获得省、市表彰。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