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编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650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编 军事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19
页码: 519-53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的军事,永康地处浙江中部,山阜起伏,河谷纵横,是部队集结、机动和军用物资贮存、转运的良好地域。隋代李三儿、向但子领导的农民起义,北宋末年方腊起义、陈十四起义,元代陈巽四起义、吴英七起义,明代叶宗留、陶德义起义,清代抗清义师、太平军等都曾在县内争夺战斗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康县 劳动就业 劳动服务

内容

永康地处浙江中部,山阜起伏,河谷纵横,是部队集结、机动和军用物资贮存、转运的良好地域。隋代李三儿、向但子领导的农民起义,北宋末年方腊起义、陈十四起义,元代陈巽四起义、吴英七起义,明代叶宗留、陶德义起义,清代抗清义师、太平军等都曾在县内争夺战斗。清末,一度曾为以沈荣卿为首的龙华会的活动中心。3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十三军第三团、浙西工农红军第一、二大队的主要活动地区。日本侵略军侵占杭州后,省政府曾迁驻方岩4年多。解放战争时期,永康是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第六支队活动的中心地域。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人民武装建设,为维护社会治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第一章 兵役
  第一节 征兵制
  民国初期,各军阀军队扩充兵员,均行募兵制。22年(1933)6月,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推行征兵制,但募兵、抓丁仍未停止。27年1月,开始征集国民兵。初定年满20~30岁为甲级,30~40岁为乙级。后改为年满18~35岁为正规备补兵,年满35~45岁为运输备补兵。32年1月,实施年次征集,以征集年满20岁(即21虚岁)一个年次的壮丁。如不敷额,再依各个年次一直征至25岁止。26~30岁为预备兵,31~40岁为后备兵。34年,征集年龄又奉令改为21~35岁。把36~40岁的壮丁也列入抽签,每年由乡(镇)公所造具适龄壮丁名册送县,再由县政府兵役科以乡(镇)为单位,依年龄分甲乙两级抽定签号次序。需要征集时,以签号为序,由乡(镇)公所将挨到签号的应征壮丁捆送常备队。经短期训练,送师管区。
  民国27年10月,省政府颁布《浙江省战时纳金缓役暂行办法》,凡适龄壮丁只要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现金,就可缓服兵役。纳金标准:总财产未满万元的交现金200元,总财产万元以上的依次递加。当局借此敛财,并使富人避役合法化。因此各级征兵人员沆瀣一气,串通舞弊,趁机强派壮丁谷,勒索“安家费”,以致冒名顶替、得钱卖放等事屡有发生。由此出现壮丁贩子和兵棍,把贩卖壮丁视为生财之道。
  永康征兵额:民国30年,4601名;33年,4048名;34年,516名;35年,401名。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1950~1954年,实行志愿兵役制。仅1951年,全县城乡工人、农民、学生报名参军的就有万余名,经过政治审查和体格检查,有1500名青年志愿应征入伍。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1955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是年11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兵役委员会(后改称征集兵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兵员征集工作。体检、政审合格的应征青年,经征集办公室批准,发给入伍通知书,由部队前来接收。1984年后,采取由地方负责送兵和部队接兵相结合的办法。
  1956年开始,招收飞行学员和滑翔员,主要对象是在校高中毕业班学生。1981年,停止招收滑翔员。
  第四节 预备兵役
  预备役是后备兵员,根据国家需要随时应召入伍服役。预备兵役包括预备役士兵和军官。凡依法编入基干民兵组织的人员,经过预备役登记的28岁以下退出现役的士兵和专业技术人员为第一类预备士兵;依法编入普通民兵组织的人员,经预备役登记的29~35岁的退出现役士兵,以及其他符合士兵预备役条件的男性公民,为第二类预备役士兵。凡退出现役转入预备役的军官、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退出现役的士兵,授予预备军官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专职武装干部、民兵干部、非军事部门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服预备役军官。1956年,全县进行预备役普查登记,约占适龄公民的75%。1982年4月,对1981年以前的退伍军人进行普查登记,凡身体、政治条件合格的退伍军人都要服预备役。从此结合当年退伍,接收安置工作,每年坚持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统计制度。逐个登记、填卡,做好专柜存档,专人管理工作。
  第二章 武装力量
  第一节 驻军
  清代,县设典史兼军职,下设汛防署,置千总或把总1员,逐年替换。额设马、步、战、守各技兵115名。内分拨烈桥、花街、杨公、高镇、李溪、馆头6地塘兵各4名;四十六都小汛兵15名;四路口隘口兵5名;县城汛兵71名。此外,裁定民壮50名。雍正八年(1730),总制李卫以永康处缙云、仙居接壤,地当冲要,而驻防两营并列,郡城,声援较远,奏准将右营都司移驻永康县治。道光二十三年(1843)留马战守兵60名,复于同治十一年(1872),裁都司1员,马战守兵20名,添设李溪汛千总1员,所留马战守兵40名内,分设里溪汛兵16名,四十五都汛兵4名,净留城兵20名。光绪十五年(1889)四月,复减去李溪汛兵4名,城乡各汛共计马战守兵76名。
  民国15年(1926)12月,为阻击驻闽联军周荫人部入浙,国民革命军胡公冕团挺进永康。17年,省防军一个连进驻永康。19年,省保安处派第七团驻永。26年12月,浙江军管区司令部、浙江保安司令部迁驻方岩。33年夏,陆军新编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二团驻防永康,团部驻溪坦;三十二分监部、浙保新教大队四中队驻岩下街;丽云师管区基干团、十三师二团二连驻防西坑。34年7月,陆军新编二十一师六十一团团部驻溪坦,三个营分别驻防前仓、世彰、后吴。8月,丽云师管区补充第一团三营十二连驻县城。36年8月,国军一团驻防永康。37年7月,汤恩伯亲自来永康密谋“剿共”,而后派陆军一〇二旅新编步兵第十二团驻永“清剿”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
  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十四师解放永康。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48部队6分队在永康设营(址设今县委党校),1970年撤移。1961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306部队9分队在永康驻防,安营十里牌山背。1972年改编为87167部队64分队。
  1960年、1961年、1963年、196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6297部队分别在城关、桥下、石柱、长城等地安营数月,组织短期野营军事训练。
  第二节 地方武装
  保卫团 民国20年(1931)5月,县设保卫团总部,由县长兼任总团长;区设区团部,区长兼任区团长,并成立基干队、常备队。22年4月,按新编制改编,招募而来的统编为县基干队,计官佐45名,团丁473名。共有步枪、马枪、手枪361支。抽调而来的统编为义勇壮丁常备队。
  永康县第三团国民兵义勇壮丁常备队 民国22年,县义勇壮丁常备队有3个中队,计官佐15人,壮丁354人。26年,成立永康县第三团国民兵义勇壮丁常备队。下设3个分队,计官佐5名,士兵127名,以备征调壮丁补充部队兵员之需要。
  永康县国民兵团 民国27年10月,成立国民兵自卫大队。分设义勇壮丁常备队、预备队、后备队3种。常备队从常备兵役适龄壮丁中征调,作为常备兵的补充力量。28年12月,成立永康县国民兵团,团长由县长兼任。设团部,有官兵23名,所属自卫独立中队,官兵224名,后扩编为自卫大队,官兵396名。原义勇壮丁常备队裁撤,整编为国民兵团常备队,至34年12月裁撤。
  县特务队、乡镇警备联队、城区独立中队 民国31年,特务警察大队、县政府警卫队裁撤,改编为永康县特务队。下辖3个分队,官兵130名。又将各乡镇警备队改组为永康县乡镇警备联队,计官兵480名。同时成立城区自卫中队,官兵79名。
  县保安警察中队、县民众自卫总队 民国32年10月,县自卫队及侦察队改编成永康县保安警察中队。下设3个分队,计长警90名。11月,成立县民众自卫总队,下辖22个中队,145个分队。官兵共6096名,县长兼任总队长,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三青团干事长、县参议会议长兼任副总队长。乡镇建立民众自卫中队。民众自卫队组训范围,由军事科主管,民众自卫队服役属地方警卫业务,由警察局承办。
  永康县自卫总队 民国36年12月,成立永康县“戡乱”委员会,由县长兼任主任委员,同时撤销永康县联防委员会。为扩张武装组织,改编成立永康县自卫总队,设总队部,下辖联防中队、保警中队及城区独立分队。37年9月,又组织“清乡清剿”委员会,由县长兼任主任委员和自卫总队长。
  第三节 人民武装
  永康农民革命军 民国17年9月,成立永康武义暴动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两县联合暴动。永康方面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暴动指挥部和参谋部。胡思友任总指挥兼大队长,章会辰任参谋长。下辖芝英、胡库、溪岸三个中队和一个缴枪突击中队。10月11日,400多名永康农民革命军在芝英一带暴动,旋遭省防军镇压而失败。
  永康工农军 民国17年初,派溪吕村铁匠吕思堂自发组织。以手工业工人和贫苦农民为主体。18年上半年,中共永康县委派县委委员金丁亥、应明哲去吕部工作。9月,中共永康中心县委把这支农民武装定名为永康工农军,设司令部、军事委员会和政治部。吕思堂任司令,中心县委特派员胡斗南任党代表,常委吕兴渭任军事委员会主任,执委卢汉朝任政治部主任。队伍迅速发展到800余人,活动于永康、东阳、武义、义乌,缙云的部分地区。19年9月,吕思堂、何双基、卢存照和武义的邵李清在上海被捕,10月2日,被杀害于兰溪。后省保安七团来永“清剿”,工农军被迫解散。金水土等20多人坚持斗争到23年5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 民国19年4月,永康中心县委把在新楼一带活动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一游击中队,王振康任中队长,程赞匡任党代表。5月,永康中心县委收编在西施一带活动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三游击中队,程仁谟任中队长,楼其团任党代表。6月下旬,永康中心县委书记应焕贤在中共浙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特委执委。回永康后把这两个游击中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程仁谟任团长,楼其团任政委。王振康任第一营营长,程仁谟任第三营长。除二个营外,还设9个大队(实则中队),分别由钱双全、卢泽堂、徐宝金、程昭田、任关金、杨家尚(牺牲后由应宝珍接任)、章德富、徐章苗、施顺山担任大队长。9月5日,红三团1500多名指战员攻打壶镇失利,省派保安七团来永“清剿”,红军120多人被杀害,大部被迫解散,少数战士在永缙边界坚持斗争。
  浙西游击队、浙西工农红军第一、二大队 民国23年秋,东阳中心县委委派程义仁为总负责成立浙西游击队,下设3个中队。钱双全任第一中队长,陈龙虎任第二中队长,吕岩新任第三中队长。2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一纵余部14人,由政委刘达云(后叛变)、特派员张文碧率领在黄弄坑与浙西游击队会师。浙西游击队整编为浙西工农红军第一、二大队,由陈龙虎任第一大队长,钱双全任第二大队长。25年7月9日,挺进师主力来黄弄坑,同挺进师一纵余部和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汇合。7月11日部队集中转移,12日在唐先缴枪战斗失利,当晚宿营后渠坑,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19名干部战士被错杀。浙西工农红军第一大队,因大队长陈龙虎被捕而瓦解。
  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 民国36年8月,金华地区武工队与丽水地区游击队会师,合编成立浙江省壮丁抗暴自救军第三总队。金华地区武工队编为第三大队,应飞任第三大队长。9月,应飞派吴甫新、吴琅寿率领武工队去金义浦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取得多次战斗胜利,队伍发展到40多人。12月,三大队建立两个中队。李文华任第一中队长、胡一元任指导员;李西京任第二中队长、黄光耀任指导员。同时,还从三大队抽出一个武装班到武义,成立武工队,陶健任队长。37年5月,吴甫新率领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第八大队来永康,同第三大队会合,在郎下村宣告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应飞任支队长、卜明任政委,吴甫新任八大队队长、胡一元任指导员。同时,以永东公路为界,成立路东、路北两个武工队。7月,两个武工队合并,成立六支队七大队。李文华任大队长、李秀芝任教导员。8月又把陶健领导的武工队,扩编为六支队九大队。陶健任大队长,李西京任副大队长。1949年3月,为便于统一浙赣路南地区领导,金汤区署中队编为六支队十大队。徐文佩任大队长,牛中民任副大队长,程兴炎任教导员。松阳、丽水解放后,为便于军事上统一指挥新成立的松、宣、遂游击支队和丽、缙、永、武游击支队,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路南军分区司令部。应飞任司令员,卜明任政委。路南军分区司令部下辖3个支队,8个大队,共1000多人。1949年5月,先后配合南下解放军解放路南全境。
  中国人民解放军永康县大队 1949年7月5日,以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第七大队为基础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永康县大队。区设中队。县大队644人,区中队244人,公安武装36人,政委张正伦(兼),大队长应飞。1950年1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永康县独立营,下设3个连,政委应飞,营长林友山。1952年6月,独立营撤销,干部充实到县、区人民武装部,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永康县中队。1982年1月,永康县中队归属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
  永康县消防中队 (详见《公安》章)
  永康县人民武装部 1952年8月成立永康县人民武装部(属军队建制)。不久各区相继建立区人武部,配设部长、军事参谋、政治干事各1人。1954年为适应兵役工作的需要,县人武部改为兵役局。1958年10月兵役局复改县人武部,各公社建立人武部,配专职武装干部1~2人,迄1984年底建立区级人武部10个(含县直属拖拉机厂人武部),乡(镇)级人武部40个,形成了县、区、乡武装工作体系。1986年6月县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工作人员改为地方编制。
  第四节 民兵
  一、组建
  民国36年(1947)8月,前山杨4名青年成立民兵小组。由共产党员杨永对担任组长,后扩充到26名,建成永康县第一支民兵队。
  1949年5月,为保卫新政权,开展剿匪反霸斗争,各乡镇均建立民兵组织。1951年3月,规定凡年满18~40岁的青壮年,有参加民兵的义务。此后,民兵队每年进行组织整顿,做好出队、入队、转队工作。县编基干团、区编基干营、乡编基干连、村编基干排。各级党委(支部)书记兼任民兵的主要领导职务。
  1958年,实行“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县建立民兵师,按公社、大队、生产队和生产小队,编为团、营、连、排、班。全县有民兵团16个(包括武义县)。1961年进行组织整顿,贯彻“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要求,基干民兵中增加武装基干民兵。由此,民兵组织分武装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1978年8月,按国防部颁发的《民兵工作条例》进行组织整顿。1979年4月18日,成立永康县民兵师和县武装民兵基干团。1981年9月,全县普遍进行民兵组织调整工作,缩小组建范围,压缩民兵年龄,男性改为18~35岁。按年龄和军事素质编为基干民兵、普通民兵两类。28岁以下退出现役的士兵和经过基本训练的人员编为基干民兵,并取消县民兵师和县武装基干团。1985年9月,贯彻落实“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方针,对民兵组织进一步作了调整,减少民兵数量、扩大组建面,加强城市民兵组织建设。
  二、训练
  解放初期,民兵军事训练限于中队长以上干部,每年组织3~4天的军事训练。训练内容为武器使用、管理和实弹射击等。1955年后,以区设点,分批集中训练,时间增至7~8天。内容为射击、投弹、战术、军事知识等。1962年,加强战备,组织民兵大比武,做好防空降、防偷渡、防暴乱。建立东(阳)永(康)缙(云)三县结合部联防,下设龙山、壶镇、安文三个指挥所。分三个协作区:柏岩、棠溪、千祥、民主第一协作区;新民、三联、冷水、新楼、棠溪第二协作区;仁川、雁岭第三协作区。9~10月组织3000多民兵配合6298部队进行过联防演练。1965年2月,崇道公社石溪村民兵连长叶兴和,在浙江省民兵比武大会上荣获神枪手的称号。
  1981~1984年,民兵实行周期训练。两年为一周期,每周期训练30天。1985年12月,建立民兵训练基地,有比较完善的生活、教学、训练设施。每年训练一次,每次20~25天,加强技术兵训练。
  三、参战
  1949年4月,上蒋村民兵干部施文表接到民兵吕落根报告,有敌203师一个排在董坑岩洞里休息,马上集合全村民兵和部分群众,包围洞口,并各处打枪,高呼“缴枪不杀”的口号,敌人不敢妄动,全部投降,俘敌16名;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2支、冲锋枪2支、手枪1支。
  1949年5月一天深夜,敌203师608团副官周其高率一残部经游溪塘往石柱方向逃窜。民兵队长杨永对闻讯后,立即带领西卢、游溪塘、前山杨等村民兵46人,跋山涉水、抄近路,在耳朵岭包围敌人,活捉周其高,缴获轻机枪1挺、手枪1支、步枪27支、手榴弹300余枚、子弹1000余发和一批军用物资。
  1949年7月,历山区马竹岭、山后卢、双锦、溪口等村民兵400余人,配合区中队在山后卢村包围施祖余等匪首及其部下100余人,打死和活捉土匪10多名,缴获机枪2挺、步枪若干支。
  1950年初,中山乡与其他乡民兵数千人,在五指岩周围山区进行搜山,于箬岭下击毙土匪小头目施朝庭,并从其家搜出手枪1支、子弹百余发、机枪1挺。
  1951年2月初,雅吕乡40多名自卫队员在队长吕兴家的带领下,配合3中队前往中山乡金坑村剿匪。驻扎下位村近1个月,先后缴获机枪2挺、步枪3支、子弹1300多发。
  第三章 战事
  第一节 清以前兵事
  宋宣和年间(1119~1125),方腊起义,陈十四率部响应,占领方岩山,先后达一个多月,多次打退进剿官兵。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八月辛酉,县民陈巽四等为首联合缙云章炎、洪平一与永康黄隆一等据灵山八盘岭起义。攻占方岩,进兵青山。夜遭县尹徐德廉镇压,陈巽四被擒。不久,起义军余部章炎与处州起义军结寨李溪山,又被徐德廉率兵镇压。
  元至正十五年(1355)十二月。括苍人吴英七起义军攻克县治。府县派兵镇压,皆为所败。后元兵前后夹攻,义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撤离县城。元至正十七年,适逢灾荒,吴英七义军余众号召饥民复起,很快占领县城。帅府命令吕文燧讨伐,与义军战于左库、双牌、胡陈等地。后来,义军再度进攻县治,擒捕达鲁花赤野速达。吕文燧奉命总制乡勇,前往镇压,“尸横枕籍,长达三十余里”。
  明正统十三年(1448)十一月,处州叶宗留起义军在陶德义率领下,攻占永康,焚烧公署,明政府派大军镇压。明景泰元年(1450)五月,陶德义复攻永康,再次遭镇压。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犯永康。县民陈百二先于官兵,率众迎战于破冈岭,挫其前锋,保全县境无扰。
  明崇祯十五年(1642),浙东大旱,东阳许村人许都号召各地“义社”成员万人,以诛贪官为名,发动起义。永康人朱升辅之,许都自称元帅。以永昌为年号,表示受李自成领导,很快占领永康等县。崇祯十六年冬,初至十三都,遭地方官兵阻击。后从东路入,又遭县事教官赵崇训诱歼。
  清顺治五年(1648)五月,东(阳)义(乌)永(康)数万人反清。离县城十里外,悉为义军所占。阅月后,被官军消灭。顺治十一年八月,义(乌)东(阳)义师从八仙坑入境,进占长恬,城中官府极为惊慌,严守木栅。顺治十八年,义师又从八仙坑入境,官府调兵镇压。
  清咸丰八年(1858)四月十二日,太平军石镇吉部由宪天燕及军政司程某率领占领永康。进城后,顽抗者惟有谢副爷(谢兰生)、徐翊仁等数人。乡下村庄纷纷抬来猪、鸡等物,络绎入城,致使太平军“享用丰饶”。太平军一到永康,就探听某乡某都哪些人可以依靠,哪些人可以信任,把这些人召到城里做协助工作;并且在全县各地设立军帅、师帅、旅帅,将10个乡分立军帅5人、师帅25人、旅帅125人,并“科派捐洋”,“帅等是问”。接着又造了丁口册,各乡发生的抢夺争闹事件均“经军、师等帅禀报,或剿或杀,立为究处”。县城太平军,每天早晨出廓操演,枪炮声声,震撼方圆四五十里。黄溪滩应法桔率众投奔太平军,东阳林村等数百人响应,部众达2000余人。县城太平军战士常在乡村的太平军带引下串村走户。后因石达开久攻衢州不下,决意放弃浙江,转入福建,以便与辅王杨辅清部会师,于是石就传令全军南撤,石镇吉部也奉翼王之命从各地撤军。就在这时(农历五月底六月初),清朝官兵结集金华,部署反扑。六月初七日晨,永康地主武装在吕周祥的带领下,向驻扎黄溪滩太平军发动会剿,太平军首领应法桔父子被害,百余战士被杀,太平军驻地被焚为灰烬。当晚戌刻,清朝官兵鸣锣通报游仙、义和、太平数乡民团数万人,黎明聚集城郊,围剿驻城太平军。殊不知太平军已于地主武装到来之前撤离县城。永城所留者只是老的、病的以及逃难百姓。地主武装对这些人也不放过,一百多人无辜受害。六月初八日,永康复为清总兵周天培所占。
  清咸丰十一年五月,太平军李仁寿部占领永康。各乡民团拼命顽守,太平军时进时退。八月太平军数万人在天安萧大富率领之下,占领县城,由魏天福打馆芝英。太平军“出示安民”,全县各地“每家门首挂一门牌(每张门牌取钱四千文)”并在各乡要路设立兵卡,全县除方岩山及绝尘山外,均在太平军的占领之下。
  同治元年(1862)四月初,地方官绅纠集武平乡民团偷袭太平军石柱兵卡,杀死太平军守军兵士10余人。接着,又串通仙居、缙云士勇,凑集县内16岁成丁,准备大反扑。城内太平军从各兵卡得到情报,也命令各兵卡太平军全部隐蔽地撤回城内和埋伏城区附近。十一日,地方民团兵分几路攻打县城,隐蔽在东库一带的太平军总队乘民团未展开队形之际,从敌背后和翼侧进击,打得民团措手不及。太平军乘胜追击,杀死杀伤民团兵无数,生擒者达万余人。四月十二日,县城太平军首领萧大富亲率百数十名战士出城,向李溪大路进发迎击兵团。在牛筋岭山曲遭到四乡民团伏击,太平军将士寡不敌众,全部遇难,萧大富在激战中受重创牺牲。十四日,清朝地方官兵纠集四方民团武装围攻县城。十四日,扎围甚密,守城太平军在暂时不利的情况下,英勇拚杀,坚守阵地。民团连攻三天竟不能前进半步。十七日,金华、武义数万太平军从桐琴路增援永康,太平军从县城乘胜追击,打得各民团土崩瓦解。此后,县城太平军由悯天义驻扎。分踞于芝英庄的有朱、陆、龚三个首领,路过永康的太平军首领还有忠王李秀成,首王范汝增。过往的太平军战士“不知其几十万数,阖邑乡村,此往彼来,无处不到”。在胜利面前,太平军中有部分军纪失管,出现了不少扰民行为,有失民心。此时,象珠贡生王泳洲,在乡邻的支持下,曾到金华侍王府向侍王“复求安民”。因此,侍王再派王天义到永“退却烧杀掳掠”,制止了扰民行为,乡民“稍得安宁”。不久,有姓林的广东老天将踞芝英庄,姓曾的主将踞塘头庄,烧杀未断。过月余,太平军复有“安民之举”。十月十五日,太平军退至吕南宅庄。后又退至东阳湖头陆一带打馆。同治二年正月十三日,驻永太平军撤离永康。自此,永康为清闽军总兵林文察进占。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事
  民国16年(1927)9月3日夜,各村农民协会积极分子在柿后大宗祠商讨发动农民进城请愿时,县政府派警察赶到柿后抓走黄大馨,农民即追赶至马坊拦截,抢回黄大馨。警察开枪威胁,农民则猛冲过去与警察搏斗,打伤警察7人,缴枪11支,黄大馨安全脱险。
  民国18年10月7日,工农军100余人在吕思堂、卢汉朝、胡长好、章双木率领下,袭击驻扎古山的省防军,打死省防军排长。工农军1人牺牲,2人负伤。15日,县保安队到峡源坑“围剿”吕思堂部,吕部失利,部队转移到麻枫坑。
  民国19年1月上旬,工农军到雅吕村打开西寮地主老财粮仓,接济贫苦农民,遭省防军夹攻。工农军奋勇抵抗,打散省防军,安全转移。同月31日,省防军偷袭在溪边村过春节的工农军,工农军牺牲1人。8月11日,工农军在山后胡被浙江保安队两个连包围,在突围中,工农军牺牲5人。
  民国19年8月4日,红十三军第三团驻扎金山头村,永康、东阳、缙云三个县的军队分3路偷袭金山头,红军机警撤出。金山头被烧,老年妇女胡老舜被枪杀。同月19日,红十三军第三团奇袭缙云金竹,共缴获步枪5支、木壳枪1支。第二天程仁谟、王振康率80余人去缴胡库保卫团枪支,因顽敌拒缴,即抓来一个土豪,派5名战士押解方山口作人质。此时古山保卫团突来袭击,被红军击退。次日上午,红军行军到井头、西村,遭省防军与古山保卫团袭击,红军即行战斗,原留驻防程仁谟部从北面攻击,敌人狼狈溃逃,歼灭敌木壳枪队10余人。古山保卫团得知省防军被歼,急忙回铜山岭村,又遭王振康埋伏的红军阻击,丢弃弹药枪支,逃回古山。铜山岭一战缴获枪52支,其中短枪15支,子弹若干发。9月12日,舟山保卫团、壶镇保卫团及省防军200多人进剿红三团驻地泉井坑,红军奋起还击,击毙保卫团2名,后因敌我力量悬殊,红军遭受失败,部队分散隐蔽,敌人把泉井坑村抄成白地一片。9月21日,舟山保卫团连续两天在古竹畈、下邵、西村烧杀,下邵村被烧房子15间、古竹畈被烧房子33间,杀害村民徐阿牛。后来省保安七团与舟山保卫团联合进剿龙溪山,烧毁房屋5间,并杀害革命群众应阿水的妻子。10月1日,省保安7团2营的七、八两连联合舟山保卫团开往界牌、前仓、云溪、峰箬搜剿,放火烧毁峰箬坑村一幢祠堂,计30间。2日,省保安七团五连向双麓、派溪、独松等地进发;七连二排向左库、西施、柏舟一带行动;二营营长率领八连及机枪排往方山口、铜山、西施等地搜捕,所到之处,抓人、打人、掳掠、放火,一片白色恐怖。10月11日,舟山保卫团来橙江脚、二百三村烧杀,烧毁房子45间,牵走耕牛4头。10月13日,省保安七团二营营长亲率二连一排及机枪排协同舟山保卫团,再次向木坦、方山口、铜山、左库、柏舟等地进剿。一路放火烧屋,仅在木坦就烧毁民房61间,牵走耕牛2头。10月17日,省保安七团二营营长率领第八连及机枪排联合唐先、山西等地保卫团进剿金坑岭一带,在下位村烧毁祠堂3间。10月18日省保安七团二营副官率领第五、八两连到世雅进剿,打死红军战士1人,逮捕村民4人。在敌人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中,150多名红军战士先后牺牲,50多名革命群众惨遭杀害,380多间民房被烧毁。
  民国21年12月30日,王振康率游击队袭击芝英警察分局,击毙分局长等3人,缴枪12支,子弹300余发。
  民国23年10月,红军游击队在金城坑打退国民党中央中统直属行动队的搜捕。
  民国25年4月23日,浙西工农红军第一大队在台门击退保安队和保卫团200余人的围攻。7月12日晨,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和挺进师100余人袭击唐先保卫团,毙敌1人。
  附:永康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域示意图。(见下页)
  民国31年5月22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永康。6月9日,盘踞杜山头日军数百名窜扰芝英镇。县自卫大队乘夜进袭,敌仓皇溃退。11日,县警察大队于夜半驰赴杜山头向日军驻地攻击,毙敌5名。7月9日,县自卫大队5名战士在童宅与日军相遇,毙敌3名。8月27日,县自卫大队与第四乡镇警备联队袭击驻守清渭街日军,毙敌1名。9月21日,日军占领卉川乡八字墙,修据点、设炮台,共产党员颜金元发动组织抗日游击小组,烧毁日军炮台。
  民国33年1月10日,侵占八字墙日军600余人,准备扰窜县城。11日晨4时许,有日军千余(含金华来敌500人)从八字墙出发,一路经枫坑口、九里口窜抵象珠。另一路经溪边、清渭街抵山西。山西驻军七十九师二三六团二营五连一度抵抗后,移驻古山。象珠日军随即装设电话,占据民房,并在外围设障碍物,在尖山顶上架设小钢炮。尚有百余日军在清渭街滥施淫威,地方秩序混乱。下午4时,清渭街、山西日军均集中象珠,勒令民众建造八字墙至象珠公路。当晚,日军又由山西出发,向世雅进逼,企图窜扰方岩。古山驻军七十九师二三六团二营五连进驻方岩,方岩成为最前线。方岩各机关团体乃于午夜一时一律疏散。12日晨,日军退回山西,政府于上午4时回驻方岩。象珠日军分赴各地抢掠,并向附近村落勒索钱物。13日晨,象珠、山西敌400余人,马80余匹,经唐上、云路、太平、太平桥、龙窟寺、张岭口、后宅朱、万古塘、下宅口,窜抵四路口抢掠。受到当地驻军埋伏队伍侧击后,窜向尾树岭脚、葛府、南马、中山后、溪后、岩前、上陈,回宿唐先。留驻象珠日军分赴附近各地奸淫抢掠,无所不为。14日,象珠日军日夜抢掠民间财物。15日晨,象珠日军,一路退回八字墙,二路分向倪宅、城区方向窜去,经七十九师驻县城搜索连在烈桥附近予以痛击,于下午4时全部退回八字墙。
  民国33年春,驻军二十一师营长丁某率领部队与抗日游击小组配合,于夜间袭击八字墙日军,烧毁日军弹药库,击毙日军20多名。二十一师机枪手受伤,被日军刺死。6月4日,二十一师驻防石柱的一个连,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对流窜石柱,妄图进犯浙南的103名日军进行一次阻击,打死日军3名,迫使日军落荒逃走。9月17日下午,驻八字墙日军身着便衣袭击县城,拂晓向倪宅窜退。8月15日,有日军400余人,由金华开至茭道、八字墙一带,掳民伕向武义方面开去。当晚,驻八字墙日军仅留守数十人。16日夜,由八字墙窜至童宅村日军抢去民物甚多,次日凌晨4时许退回八字墙。9月20日,流窜丽水、温州日军数千人回侵永康,一路经里溪、儒堂头、古山转东阳;一路由丽水溃退九安等乡后向金华退却;一路由石柱经环城、梅山至德溪、达川等乡。德溪乡长田、绍童、英村3处被焚房屋92户;寺口村被焚房屋32户,被格杀9人。11月8日清晨,盘踞卉川日军五、六十人,窜到杨坑、定桥、上裘等地掳掠奸淫。10日清晨,枫坑口闻有机枪声,八字墙日军出动200余人、马10余匹窜扰白窖岭、前桑园一带。13日上午8时,日军200余人窜据倪宅后,分三路窜扰:一路向潘宅、金村,一路向烈桥、牟店,一路向楼塘、桐塘头、下宅。县自卫大队亦分3路搜索。先在倪宅与日军相遇对战,旋得国民党军三十三师搜索连从烈桥向倪宅攻击,至下午4时,攻克倪宅,毙敌三、四十名,俘敌1名,并缴获修路造桥工具甚多。
  民国34年3月,永康驻军二十一师派一个排兵力,于深夜潜入八字墙日军营房,当场击毙冈田队长等20余名日军。
  民国36年9月20日,应飞率领三大队,袭击八字墙警察分驻所,警察均被俘获。共缴快慢机1支、步枪13支。26日,应飞、李秀芝率领战士30余人围攻芝英镇公所,在当地共产党员施世之等协助下,抓捕镇长应永昌,击毙应永昌胞弟应永韶。缴获长短枪20余支。12月26日,应飞率领部队夜袭古山镇公所,缴获步枪23支。
  民国37年(1948)1月27日夜,趁县长郑惠卿带领武装前往四十四坑游击根据地“清剿”人民武装之时,胡一元、李文华率领自卫一中队袭击县城,烧毁永康汽车站,击坏汽车5辆、缴获电话机1部。2月22日,三大队驻在清渭街附近的方山脚。县政府纠集200余武装围击三大队,双方在黄岗附近激战一个下午,敌伤亡3人。6月6日下午,六支队在俞溪头一带打伏击战。当县常备队第一中队从俞溪头方向进入伏击圈后,六支队战士立即向敌人射击,打得敌人丢枪弃弹,四散逃窜,击毙中队长徐义康及敌兵13名,俘虏多人,缴获长短枪15支、机枪1挺。接着,打开俞溪头粮库,分粮给当地群众。9月14日,六支队经济小组胡一鸟等4人去芝英征粮,在澹泉公祠遭卢振祺部包围。在当地群众协助下,安全突围,返回部队。10月9日,六支队李西京率小分队在杨公活捉国民党永康县党部书记长、县“戡乱建国”委员会副主任金兆桂。16日,李文华率领六支队七大队战士十九人在大塘下宿营时,遭到浙江第四专区保安副司令陈昴林部及地方自卫队的包围。李文华发觉后,即带领战士突围,在战斗中李文华腿部受伤。当他撤入山西村民房时,敌人以烧屋威胁他投降,李文华毅然从楼窗跳出,打死敌兵3名,英勇牺牲。
  1949年5月8日,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第六支队,配合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二军三十四师,解放永康县城。
  附 日本侵略军暴行
  日本侵略者自民国28年3月19日起,先后轰炸县城4次、古山2次。炸死32人,炸伤40人,炸毁房屋1320间。
  民国31年5月21日,日军从东阳分两路入境。每到一村,就奸淫掳掠、放火杀人,无恶不作,在古山烧毁民房800间,掳走111人,惨杀2人,妇女被奸20多人。在世雅烧毁民房282间,一个50多岁妇女,被奸后,用刺刀刺入阴户活活捅死。22日,日军占领县城,至8月31日撤离。历时3个多月,有52名居民被杀,损失财产2.5亿元。9月21日,日军侵占八字墙,为掠夺杨家砩矿,在此建据点,筑炮台,拆去民房123间,用刺刀逼着几千群众下矿井采矿,上山砍木材,修筑铁路。有上百人被饿死打死。共掠夺肥猪2160头、粮食500余吨、木材2.7万立方米。青岩口村胡明火、胡章土等7人,到武义籴粮食,路过被抓,剥去衣服,全身捆绑,抛在烈日下曝晒而死。钟阿布误入营房,就唆使警犬把他咬死。胡新龙在修铁路时,被打得皮开肉绽,又用脚踩肚皮,踩得粪尿满地。象珠一妇女路遇日军,被轮奸后,绑在树上,用利刀刈去两只乳房,而后用刀戮入阴道而惨死。盘踞八字墙日军于34年5月16日撤走。日军侵扰永康历时3年,驻八字墙据点日军流窜县境各地扫荡掳掠22次,驻外县日军流侵永康4次。全县37个乡镇,除云靖(舟山)、方岩、葛麓(岩后)、灵麓(新楼)、东岭(柏岩、棠溪)5乡僻处山隅,少受蹂躏外,其余32乡镇尽受糟蹋,计烧毁房屋4280间,被焚村镇18处,伤亡2200余人(其中被惨杀264人),粮食损失5500吨,耕牛5000头,肉猪7000只,其他各类财物损失40亿元(法币)。
  第三节 剿匪
  解放初,不甘心失败的旧军政官员、特务和兵痞、惯匪、流氓等合成一伙,迅速组成匪特武装,控制县境大部分山区,围攻区、乡政府,杀害干部,抢劫财产,破坏交通,扰乱社会治安,猖獗一时。据统计,全县被土匪杀害的区、乡、村干部和民兵就有150余人,芝英、石柱、倪宅等区委和各乡政府多次被围攻。
  土匪主要有四股:一是以交警大队长应显风组织的“交警总局第四旅新编第五总队”,二是以少将特务陈庆尚为首的“青年反共救国团浙东义勇总队”,三是以解放前夕驻永六〇八团团长柳继元为首的“反共救国军浙东戡卫总队”,四是以浙江省保安第七团团长张飞远、连长应玉山组编的“浙南反共总队”。匪特武装最多时达2100多人。为保卫人民政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金华军分区和驻永部队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发动群众全力剿灭匪患。至1951年6月,全县匪特基本肃清。
  “交警总局第四旅新编第五总队”,成立于1949年5月,由交警大队长应显风、胡维锡等组织,约100人。成立不久,胡维锡、胡老勇为了独得枪支,在古山将应显风杀死,胡维锡并入“青年反共救国团浙东义勇总队”,应显风亲信施金相等投“反共救国军浙东戡卫总队”金正标部。
  “青年反共救国团浙东义勇总队”,成立于1949年1月1日,3月后,匪首胡轨派陈庆尚为总队长。至6月匪徒扩大到1400余人。7月11日,应飞亲率军分区、县大队各一部,包围啸聚在灵岩的“青年反共救国团浙东义勇总队”黄忠豪支队,午夜开火。战斗不到一小时,当场击毙匪大队长黄子珍等9名,生俘支队副曹元桂等25名,缴获长枪22支、短枪2支。14日,分两路出击:一路到石雅,包围“青年反共救国团浙东义勇总队”朱德铭部;一路到山后卢,包剿“青年反共救国团浙东义勇总队”马兴国(姚子华化名)部。夜半包围,天明战斗。当场击毙大队参谋长卢岩森等2名,生俘匪大队副林仁扬等18名,缴获掷弹筒2个,冲锋枪1支,步枪23支,短枪3支,炮弹5枚,其他弹药430发。25日凌晨,追击永东交界西坞一带的残匪方成昌股。26日下午,围击朱德铭、应龙福在坑口的残匪,击毙匪分队长以下24名,生俘分队长朱方兴等11名,缴获步枪15支,木壳枪1支,弹匣3个,捷克机枪筒1支,接着乘胜追击,四面围剿。“青年反共救国团浙东义勇总队三支队”的朱方风、朱明、陈品泽3个大队在永祥一带被歼灭;姚子华“独立支队”在鲤鱼坑被歼灭。8月,全县各地纷纷成立农会,组织民兵站岗放哨,开展政治攻势,匪特纷纷投诚,缴械自首者有985名,交出长枪49支、短枪18支、机枪2挺、子弹350发。9月,“青年反共救国团浙东义勇总队”基本歼灭。匪首陈庆尚不死心,次月,还派孙允谋为缙云县长,黄忠豪为宣平县长,谢绍师为永康县长,姚孟奇为武义民众自卫团长,姚子华为永康民众自卫团长,朱光祖为缙云民众自卫团长,并派谢绍师为金、武、永、磐、缙六县联防指挥所主任。但就在委任令发出的第四天,匪首陈庆尚被捕获。至此,“青年反共救国团浙东义勇总队”彻底扑灭。
  “反共救国军浙东戡卫总队”,以解放前夕驻永的六〇八团长柳继元为首。1949年6月,柳继元与惯匪金正标纠集在一起,自称汤恩伯叫他组织的“浙东戡卫总队”,任总队长。匪徒最多时发展到645人。10月间,经军民围剿,柳继元随带7人潜逃离永,所属林银都部在木渠坑被缴械,陈凤廷部在易川溃散,潘必辉逃回金华。后来柳继元潜逃海外,金正标部,经多次围剿,亦于10月大部溃散。随后金又将7个大队改编为3个大队。11月,大队长胡铁牛带30多人、机枪1挺、长短枪30多支自首。1950年1月,金正标纠集黄小银、吕岩柱残部重行成立两个大队,分散潜伏活动,不久亦被歼灭,黄小银自杀。1951年1月,匪首朱长兴被捕获,金正标自感穷途末路,于4月窜回金坑家中自尽。
  “浙南反共总队”,成立于1949年12月,浙江省保安第七团团长张飞远任司令,连长应玉山任副司令。1950年4月,匪司令部在下溪滩村被破获。司令张飞远和支队长郭钧陶亦在武义归案。
  至1951年6月,全县股匪基本歼灭。共歼灭土匪778人,其中支队长以上8名,大队长以上28名,中队长以上76名,匪徒618名,缴获各种枪支1200支,各种子弹23万多发。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