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社会福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61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社会福利
分类号:
D632.1
页数:
4
页码:
491-49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民政部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残疾人安置、弃婴孤儿收养、孤寡老人供养、收容遣送工作情况。
关键词:
永康县
民政工作
社会福利
内容
第一节 社会福利机构
养济院 创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地点在东库(原名龙虎头)。明代收养人数时多时少,每人每月给米三斗,每年给布衣、木柴银6钱。清代每年限收养孤贫40名,每年给布、柴银6钱,口粮银3两6钱。
育婴堂 原在县治北教场背,赤乌塘侧,清康熙年间捐建。乾隆十一年(1746)由金华府知府郑远和永康县知县黄宏捐资重建。道光五年(1825)绅士奉令再次重建。好义者争先捐输,至九年落成。有房22间,置田7顷。民国17年(1928)归属救济院。
县救济院 成立于民国17年2月,性质为公立。有田产1080亩,年收租谷5万余公斤,全院经费赖以维持。院内分育幼和育婴两部分,各有工作人员2人。抗日战争时期,院址曾搬迁城郊岭张村,后复迁县城东库。收养婴幼儿多时达100余人。但所收婴幼儿,得不到应有供养。“童婴无不鹑衣百结,面黄饥瘦。”1949年8月,县人民政府接办县救济院。交接时尚有幼童49名,婴儿82名。1950年县人民政府撤销育婴育幼机构。在所婴幼儿,一部分动员家长领回,一部分让他人领养,尚留一部分采取其他形式安置。使婴幼儿得到足够的衣食,并享受教育权利。
县施医所 成立于民国元年,后归属救济院。址设文庙左侧忠烈祠内。有中医师1人,后复添1人,常年驻所,专治内、外、小儿、妇女各科。经济来源于劝募和救济院拨款,免费处方。平均每日疗治2人。
芝英义庄 建立于清光绪九年(1883)。经费来源于乐助和常产。义庄常年贮备稻谷入仓。每逢年岁欠收、粮荒饥馑时,打开仓厫平粜或赈济贫民和灾民。
第二节 残疾人安置
1966年3月,创办福利工厂。第一批进厂的有:盲人12人、聋哑6人、残疾1人、社会闲散人员(救济对象)6人。原县城一个以筛沙石为生的小组(残疾2人、救济对象2人,健康者3人),也同时并入福利工厂。办厂初期,只是打打草绳、筛筛沙子、弹弹棉花。劳动所得甚微,间有残疾人员自动离厂。1980年2月,政府规定:“福利生产单位盲聋哑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的免交所得税。”1982年,福利厂在紫微塘东南边建造了新的厂房,购置了各种机械设备74台。1983年8月改名为永康县通用电器厂,生产各种角向磨光机、手提式水磨机、模具电磨、冲击电钻、沙轮片等产品,职工人数增加到197名,其中残疾人员72名,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85年,新建职工宿舍3570多平方米,残疾人员大部分搬进新的宿舍。至1987年共建厂房3000平方米。是年创产值822.7万元,利润128万元。
1985年以后又相继办起了城关镇福利工厂(永康县民用电器厂)、长城乡福利工厂(永康县电能器具厂)等29个乡(镇)福利工厂,在福利工厂做工或工作的残疾人员达223人,残疾人员进厂后,生活得到保障,有的已过上富裕生活。
对一些无法进福利厂的残疾人员,政府则改善了对他们的救济补助。
第三节 弃婴孤儿收养
解放前,因人民生活困难,医疗卫生条件差,弃婴情况较严重。解放后,由于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弃婴的事仍有发生。1976~1987年12年间,发生弃婴104起,其中女婴100起。遗弃的婴儿有一部分是生下后有先天性残疾的。弃婴发生后,政府寻找人抚养,不使婴儿冻死或饿死。一般正常健康的弃婴多为社会上无子女家庭自愿作为子女领养。凡持有经县以上医院检查不生育的证明,同时持有行政村(大队)乡政府两级证明同意领养孩子的,民政部门可让其挑选,无偿送给。从1985年6月起,按省民政厅规定,领养者要向民政部门交付婴儿在民政部门期间的生活费,但最多不超过6个月。
对查不到家长又无人领养的弃婴,由政府委托集体或分散养育。
第四节 孤寡老人供养
解放初,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的生活困难,主要靠亲友邻居帮助解决。1955年前,土地由互助组无偿包工代耕。同时,由政府对生活无保障的贫困户发放救济粮款,给予重点救济。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对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社员,由集体给予“五保”照顾,即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他们生养死葬有所指靠。但各地对五保户的供养,因生产和生活条件不同,标准有高有低。农业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后,为使五保户的生活能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民政部门于1982~1984年对全县五保户进行普查登记,逐户逐人落实供给制度。查明全县已实行五保的有369户,401人。其中男145人,女256人。集体供养金额5.2万元,每人平均129.7元。除落实集体供给外,1983年开始,政府每月给五保户每人发1元零用钱。1984年开始,所有五保户的家庭财产,由政府拿钱向保险公司投保。1985年还给五保户发了新棉被、棉衣、棉帽。
从1985年开始,芝英、中山、城关、桥下等乡镇自筹资金建造房舍,政府拨款帮助,有关部门赠送物品,相继创办敬老院,现已入院29户,32人。
第五节 收容遣送
永康向未设立遣送机构。1965年前后,只在县城下园朱村搞了一幢房子,7.2亩土地,作为收容遣送场地。对流入城镇和外地遣送回家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后,即动员他们返乡安居。对少数确系困难者发给适当的路费,对个别特殊对象即派专人送遣。
1978年后,方岩山风景区重新修整向游人开放。一些乞讨者也蜂拥而至,多时一天有上百人,他们从山脚到山顶蹲坐石阶乞讨,严重影响着风景区的风貌。1983年9月,政府专门组织工作组,到方岩开展收容遣送工作。对县内的乞讨人员,在乡政府的配合下,逐户进行走访调查,做教育工作。对个别生活确有困难的进行救济安置。对外地来的乞讨人员,在方岩派出所的配合下,及时得到遣送,较好地解决了方岩乞讨人员成群的不良现象。县城的收容遣送工作,从1984年开始,民政部门专门配备专人负责这方面工作。
被收容遣送的对象,因时而异。解放初到60年代,多数是一些生活无着而出走的人。到80年代,被收容遣送的多数是一不会手艺,二不懂经商,又想赚钱发财的流浪者。他们到处闯荡,赚不到钱,就干起歪门邪道。或乘车坐船不买票,或行窃,或流浪街头乞讨。
据统计,1981~1987年,民政部门接收金华、温州遣送站从全国各地遣送回来的永康籍外流人员591人次。其中男564人次,女27人次,内因乞讨而被收容遣送的95人次,占15.2%。精神不正常的20人次,占0.33%。在591人次中有432人是15~25岁的青年,占总人数的73.2%。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