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五编 政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551
颗粒名称:
第十五编 政党
分类号:
D630.1
页数:
26
页码:
385-410
摘要:
本编记述了永康县的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及其他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康县
政党
内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组织建立与发展
五四运动爆发后,永康中学和永康女子师范的进步学生积极响应。他们组织爱国会,开展反帝爱国宣传活动。《新青年》、《湘江评论》、《呐喊》等进步书刊开始在青年中传阅。民国14年(1925)“五卅”惨案发生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学生宣传队来永康开展宣传活动,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罪行。永康各界联合组织了“五卅”惨案后援会,查禁日货,声援上海工人的正义斗争。14~15年间,在杭州、金华等地加入共产党的永康籍党员王张威、施奎联、李立卓、余心、程绍汤、黄锦章、陈珠玑在永康或利用假期回永康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救国救民道理。15年12月,北伐军胡公冕团挺进永康。翌年2月,杭州光复,江霁营长(共产党员)率部来永,召开群众大会,举行军民联欢,推动了永康工农运动的发展。这些活动为在永康建立党的组织奠定了基础。
民国16年3月,叶岩襄、池长根和应毓兰在杭州分别由季达才、陈之一、余心(他们当时都在省总工会工作)介绍加入共产党。同月,叶岩襄受国民党省党部委派(任永康农民运动专员)。应毓兰受省总工会委派(任永康工人运动专员)与池长根一起回永开展工农运动。他们在县城发动工人组织工会,开展增资斗争,发展了应爱莲等10多人加入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实行“清党”,叶、应的职务被解除,在城内难以公开活动,党的活动重心由县城转移到农村。他们以芝英培英小学为活动中心,叶岩襄和池长根则去古山崇正、溪岸培文、吕南宅青山、胡库崇本等小学,吸收进步的小学教员入党。5月,建立了中共培英小学支部(叶岩襄任书记),隶属中共杭州地委领导,负责领导全县党的组建工作。与此同时,也因国民党“清党”,在外地的永康籍党员王张威、程绍汤、章会辰、陈珠玑、施奎联、王佳孙、胡双桂、方奇等相继回永,在亲朋、好友、同学中发展了一批党员。5、6月间,党员发展到50余人,并建立了5个支部。7月,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主任王嘉谟到永康,指导成立中共永康临时县委。此后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全县农协组织达275个,农协会员达1.7万多人。对此,国民党顽固派声言要解散农协,废除“二五”减租,并逮捕了共产党员吕丹。针对这一情况,临时县委两次组织声势浩大的农民进城请愿。慑于群众的声威,县政府只得承认农协的合法地位,答应继续实行“二五”减租,并释放了吕丹。斗争的胜利,提高了党在农民中的威望,大批农运积极分子入党。10月,浙江省委特派员姜挺来永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正式成立永康县委。在县委领导下,党的组织继续巩固和发展,先后建立了4个区委、40个支部,党员达700余人。
民国17年3月,土豪劣绅向中央政府告密,说什么“共党煽乱,祸机四伏,请求派员密查拿办”。5月7日,省防军大举抓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丁保良、黄大馨等29人被捕。县委主要领导人叶岩襄等因环境恶化而外避,党的活动受到挫折。同月,中共浙西特委派特委委员邵普慈兼任永康县委书记,恢复和健全县委领导机构和基层组织,并胜利地领导了惩处盐兵惨杀无辜盐民的斗争,使党的组织继续发展。7月,浙西特委派特委委员姚鹤亭来永康贯彻省委三月扩大会议精神,在画眉岩召开会议研究“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同月,省委派刘寄云来永(康)武(义)地区督促、指导秋收暴动。为适应武装暴动的需要,改选了永康县委。9月,召开永武地区联合暴动会议。会后,成立永康革命军事委员会、暴动指挥部和参谋部,负责组织、领导暴动。10月11日夜,永康方面以游仙区为中心,400多农民革命军举行暴动。因遭到省防军镇压而失败。党员和农军31人被捕,党员3人被枪杀。党的主要领导人和暴动骨干受悬赏通缉。党的活动一度停止。11月,浙西特委派姚鹤亭联络隐蔽活动的党员,恢复党的组织,重建了永康县委。
民国18年1月,在浙江省委领导下改选了永康县委,同时充实和健全了党的领导机构,使党的组织获得较快的恢复和发展。4月,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撤销浙江省委,浙西各县党的工作遂由中央巡视员卓兰芳直接领导。当时永康党的力量较强,至6月,永康已重建了6个区委,建立了100多个支部,党员发展到1200余人,工人、农民、学生等方面的工作有相当基础。8月,卓兰芳委派姚鹤亭来永康,召开党代会,成立直属中央领导的永康中心县委。辖永康、东阳、缙云、武义、宣平县委。9、10月间,卓兰芳在对中心县委领导成员逐个考察后,作了两次调整。中心县委决定派特派员徐英湖和胡斗南负责外县工作,县委委员兼任区委书记,负责整顿支部,健全区委组织。中心县委还决定加强对以吕思堂为司令的永康工农军的领导,指派县委领导成员担任工农军的党代表、军事委员会主席和政治部主任,使这支部队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
民国19年1月,卓兰芳亲自领导了武平区的年关斗争,烧毁土地陈报,开仓分粮,给封建势力以很大打击。遭到敌人的镇压,有36名党员和积极分子被捕,7人被杀。年关斗争为尔后建立红军奠定了基础。同月下旬,中心县委书记应焕贤从上海中央政治组织训练班受训后回永康,根据中央指示,加强党、政、军的建设。举办了两期干部短训班,组建了属中心县委领导的两个游击中队,成立了永康苏维埃政府。6月,根据中央《致浙南党的信》,永康中心县委改属浙南特委领导。应焕贤受中央指派去永嘉参加组建浙南特委会议,任特委农委。他回永后,根据浙南特委会议的决定,于7月上旬,把永康红军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并召开党代会改选了永康县委,调整了永康中心县委,李立卓任中心县委书记兼永康县委书记,然后去浙南特委工作。8月,李立卓被捕牺牲。9月5日,红三团攻打壶镇战斗失利,省派保安七团来永“清剿”,红军干部、战士120多人遭惨杀。姚鹤亭被捕叛变,出卖永康党员和红军238人,有26人被捕,6人被杀害。10月,永康县委、永康中心县委停止活动。
民国20年7月,中共中央上海局派政治交通员胡岩岁从上海回永康恢复党的组织。8月,建立了直属中央领导的永康县工委。21年1月,县工委委员徐岩福、徐老驮被捕,活动停止。7月,楼其团受中央派遣从温州回永康,重建永康县委。10月,中央派巡视员张永发、特派员张旭初来永,重建永康中心县委,负责指导永康、东阳、义乌、缙云等县工作。中心县委还联络在永(康)缙(云)边境山区坚持斗争的红三团余部,组成直属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
民国22年1月,中心县委委员应爱莲、吕廷芳被捕,胡岩岁因受敌通缉离永去沪,中心县委活动停止。3月,胡岩岁受中央组织部委派回永康,重建永康县工委。秋,成立直属中央领导的东阳中心县委。永康县工委归属东阳中心县委领导。东阳中心县委还把永康游击武装扩编为浙西游击队(总负责人程义仁),下辖三个中队。由于永康工委领导人陈宝朝、徐阿宝,东阳中心县委领导人黄文玉先后被捕牺牲,24年10月,东阳中心县委、永康县工委均被破坏,12月胡岩岁因叛徒出卖在金华被捕入狱,党的组织活动停止。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胡岩岁获释。他出狱后积极联络同志,寻找党组织,并和胡济涛一起创办《民众壁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民国27年3月,中共浙江省工委派工委委员高子清到永康,恢复党的活动,成立了永康临时工委。县临时工委根据上级指示,动员党员和进步青年加入永康战时政治工作队。利用这一合法组织,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正确主张,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活动,同时积极慎重地发展党的组织。5月,中共金衢特委书记汪光焕,常委林一心到永康,指导建立永康县委。至28年10月,建立了15个支部,有党员136人。30年10月,金属特委组织部长陈雨笠遵照省委“隐蔽精干”的指示,把金属地区各县的党组织由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实行单线领导。12月,永康党的特派员王志远被捕叛变,党的组织遭受破坏,活动停止。31年10月,朱恒卿受金属地区党的特派员陈雨笠的委派任永(康)武(义)特派员,负责恢复整理永康、武义和缙云部分地区的党组织。33年10月,在渎川村成立中共永武工委,下辖缙云、武义区委和永康7个直属支部(小组)。
抗日战争胜利后,金萧地区的党、政、军于民国34年9月下旬奉命北撤。途中,金萧地委决定留下部分人员坚持原地斗争,应飞等奉命留下。10月,应飞从金义浦地区回永康,联络遭敌人追捕失散的同志到永康隐蔽,以积聚力量,重建武装。35年3月,在芝英下地塔村成立中共金华地区临工委,临工委成立后,永武工委终止活动,永康党的组织在临工委领导下工作。
民国36年4月,中共浙东工委副书记马青来永,检查指导工作,决定改党委制为特派员制,撤销金华地区临工委,任命应飞为金华地区党的特派员。8月,在县城芝英酱油厂成立中共永康工委,隶属金华地区特派员领导。
民国37年1月,改浙东工委为浙东临委。4月,临委任命卜明为浙赣路南地区党的特派员,应飞为副特派员。驻地永康,辖永康、武义以及义乌、东阳、缙云、磐安、金华、汤溪、宣平的部分地区。5月,撤销永康工委,改为特派员制;以永(康)东(阳)公路为界,把永康分为路东、路北两个地区,并分派特派员。同月下旬,遵照浙东临委指示,在永康郎下村宣告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7月下旬,为加强永康东北地区的工作,以期接通同东阳、磐安的关系,撤销路东、路北地区特派员,建立中共永康东北地区工委。1949年3月,松阳、丽水起义后,为统一对永(康)武(义)地区的领导,撤销永康东北地区工委,成立永武工委。
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在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及永康党组织的配合下,解放永康县城。5月2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永康县委员会。
从1949年5月至1956年5月,由上级党委任命,先后调任7次县委书记。1954年8月,县委建立常委制,设书记1人,副书记、常务委员若干人。1956年5月至1966年5月的十年内,县召开过三次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届县委。
1959年3月,县委建立书记处,在县委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处理县委的日常工作。1962年4月,根据省委通知,撤销县委书记处。
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波及永康,县委受到冲击,全县党组织停止活动。1967年3月开始由永康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主持全县工作,12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所谓党政“一元化领导”。1969年,逐步恢复党组织活动。1970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成立。9月,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委领导机构。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建立县、区和部分公社的“批林批孔小组”,凌驾于党组织之上。6月,有5名所谓“反潮流战士”,列席县委常委会,篡夺了部分领导权,至1975年10月,才予以纠正。
1976年粉碎江青反党集团以后,县委常委作了充实。1977年5月,县委常委班子作了调整。1979年3月,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县委会,党的组织生活恢复正常。此时全县有党员1.15万人。
1984年初,在机构改革中,根据“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调整了县委领导班子。同年4月,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县委会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此时全县有党员1.38万人。1984年后,县委较多地注意在工交财贸战线职工、青年农民和其他行业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1978年大专文化程度的党员只有137名,到1985年增加到432名。至1985年底全县有党员14896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354名,35岁以下的3584名。
1987年4月,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产生了县委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此时有共产党员1.56万余人。
第二节 代表大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年5月26~30日召开。正式代表200名,列席代表20名。李玉璋代表县委作工作报告。大会总结解放七年来党领导全县人民进行剿匪反霸、建立乡政权、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以及恢复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提出今后两年党的中心任务,动员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为进一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争取完成或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永康县第一届委员会,由委员25名、候补委员5名组成。
第二次代表大会 1959年12月7~11日召开。正式代表324名,列席代表93名。马蕴生代表前届县委作工作报告。这次大会把“不断革命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高速度”、“全面跃进必须大搞群众运动”、“实现大跃进必须听党的话,坚持政治挂帅”,这四条作为宝贵经验来介绍。大会作出《关于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决议》和《关于大力发展以养猪为中心的畜牧业生产的决议》等。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永康县第二届委员会,由委员25名,候补委员6名组成。
第三次代表大会 1963年2月9~14日召开。正式代表283名,列席代表43名。江革代表前届县委作工作报告。大会总结了自上次代表大会以来3年多时间内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经验教训。指出:由于坚决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及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号召全党和全县人民“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继续高举三面红旗,为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胜利而奋斗”。大会通过《关于争取多种早稻、多种玉米、多种番薯的决议》等。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共永康县第三届委员会。由委员19名,候补委员4名组成。
第四次代表大会 1970年9月9~13日召开。正式代表663名,列席代表26名。这次大会由高永泰作题为《心向红太阳、围绕红太阳、紧跟红太阳,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的报告。大会期间适值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公报发表,在一片“紧跟、照办”声中,大会要求到会代表,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红旗,坚决执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更好、更快地完成党的“九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永康县第四届委员会,由委员22名,候补委员3名组成。
第五次代表大会 1979年3月14~17日召开。正式代表592名,列席代表20名。会上由曹心公代表前届县委作题为《紧跟党中央的伟大战略部署,实现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的工作报告。报告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联系实际,认真总结八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同江青反党集团斗争的经验教训。报告还分析了粉碎“四人帮”两年多来全县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并对转移工作重点、加快建设步伐和党的建设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永康县第五届委员会。选举委员30名,候补委员3名,同时选举产生了中共永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8名。3月17日五届一次县委全会选举产生常委14名,并通过了《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决定》。
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4年4月19~21日召开。正式代表360名,列席代表39名。洪承芳代表前届县委作《认清形势,奋发努力,全面开创永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总结过去5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开创永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近期的和长远的奋斗目标、工作任务以及各项政策措施。大会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同全县人民一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艰苦奋斗,开拓前进,沿着党的十二大确定的道路,为全面开创永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永康县第六届委员会,由委员26名,候补委员3名组成。
第七次代表大会 1987年4月10~13日召开。正式代表350名,列席代表43名,邀请代表2名。李成昌代表前届县委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全面推进永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报告。代表们一致认为:上届县委在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成绩是显著的,工作的估价是实事求是的,提出的奋斗目标、政策措施是可行的,应成为今后三年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大会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胜利前进。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永康县第七届委员会,由委员27名,候补委员3名组成。同时选举产生了中共永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名。
第三节 县委
一、历任领导人
自民国16年(1927)7月建立临时县委开始至1949年5月,党的活动处于秘密状态。历任领导人除个别由党的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外,其余均由上级党组织委派。从1949年5月建立县委开始,至1956年5月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前,县委领导人概由上级党组织任命。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后,则由每届县委员会选举产生。其间,有个别领导人由上级党组织任免。
二、工作机构
1949年5月,县委始设专职工作机构,但时有变动,见下表:
三、宣传工作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永康即有马列主义思想在激进青年学生中传播。民国16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一直坚持到1949年永康解放。
民国16年9月,宣传抗租抗息,出现了永康农民运动。18年5月,开展反帝宣传,成立永康学生联合会。21年冬,中共中央特派员张旭初来永康指导工作,曾分发讲义到各支部,给党员上党课。27年初,党创办《民众壁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4月,县委通过以胡岩岁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主体力量的战时政治工作队,创办《抗卫报》,办识字班、民众夜校,以壁画、漫画、民众剧团等形式宣传团结抗日、实行“二五”减租,被誉为“红色政工队”。36年7月,宣传反内战、反饥饿,组织抗丁、抗税运动,张贴彩色标语数万张。1949年,为稳定人心,迎接解放,宣传“约法八章”、“减租征借粮食”。
解放后,宣传工作一直坚持以党的中心工作为中心。1951年,宣传土改、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婚姻法。县组织24人的拥军工作组,分赴各乡开展拥军支前宣传活动。1952年进行互助合作宣传,开展“爱国增产”竞赛;全县有81个乡建立宣传网,有党的宣传员1399人,报告员26名,宣传站5个。
1953年,多次召开全县宣传员工作会议,以2000余名宣传员为骨干,运用图片展览、有线广播、黑板报、幻灯等多种形式,开展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宣传活动。仅图片展览就举办30次。1954年6月,国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后,8月,县委培训宪法宣传员496人,开展宪法宣传活动。1955年在开展为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宣传的同时,上半年还开展反对使用原子武器宣传,有10万多人参加和平签名;下半年组织学习毛泽东主席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讲话,宣传合作化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宣传队218个、报告团71个、业余剧团47个。运用打莲花、唱花鼓、舞狮子、唱新闻、对白相声等数十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使全县90%以上的成年人受到多次教育。1956年春,宣传向现代科学进军。3月开始,广泛宣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并以三合乡胜利合作社为重点,各社普遍建立“爱国日”制度,使农村政治思想教育经常化。5月创办《永康报》,11月组织学习宣传党的“八大”路线、方针。
1958年,在农村广泛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并组织干部代表去湖北麻城,参观所谓“亩产万斤”的“丰产”畈。县委培训了2700多名宣传尖兵,全面动员,形成5万余人的宣传队伍,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出版过《英雄谱》。1960年编办《永康文艺》,发表颂跃进,唱跃进的口号式花样文章。经济建设受挫后,1961年贯彻宣传国民经济“在发展基础上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宣传破除迷信。1964年,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举办“永康县阶级教育展览”,有近十万人参观。1966~1976年期间,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1968年初,县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取代了县委宣传部。此后曾在全县抓点带面,宣传开展“三忠于”、“四无限”、“五保卫”活动,并组织各界参观“典型”。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党集团后,开展揭批江青反党集团罪行运动,宣传“抓纲治国”的方针。1978年,组织宣传学习新时期总任务和新宪法,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1979年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定10月为法制宣传月,培训法制宣讲员8048名,举办法制专题广播讲座,编写了《法制教育文艺资料》。1980年开展新婚姻法宣传。1981年宣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0月开展实行、推广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宣传。1982~1985年,每年学习宣传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1982年下半年,着重进行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重大国策教育。是年宣传部创办《学习参考》和《宣传员》手册。全县有报告员300名,宣传员3200名。1983年4月,全县各级党组织基本上恢复建立了报告员、宣传员队伍。1984年开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法制宣传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宣传。1982~1984年,每年3月份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交流经验,总结评比。1985年,为加强理想、宗旨、纪律教育,县委组织理想教育演讲团,巡回演讲22场,举办《前线归来话英雄》录音报告会33场(以乡为单位)。1986年,宣传永康“七五”计划,开展评选“十先”活动。1987年,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4月建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下半年,开展“学习党的十三大报告征题答题”百题竞赛活动,开展“刹三风”(赌博、迷信、婚丧事大操大办风)活动。1984~1987年,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单位)活动。1987年,西溪乡寺口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四、统一战线
统战工作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民国27年4月,中共永康县委就动员中共党员参加县政府战时政治工作队,从事抗日救亡宣传,争取开明绅士参加抗日队伍。解放战争时期,尤其解放前夕,相当一部分乡长、保长和乡绅经党的教育和争取,主动向革命队伍提供情报,为游击队购买军需物品和药品,掩护党开展工作。
建国初期,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做统一战线工作,吸收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参与各级人民政权建设。1952年8月,县委统战部成立,县长耿立尊兼任统战部长,并配有专职统战干事。1949~1953年先后召开的八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均吸收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参加。在历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中,爱国民主人士均占30%以上。1954年7月以后召开的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均占一定比例。
1956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康县委员会成立。政协永康县一届一次会议,选出3名副主席,其中党外民主人士2名。此后,虽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伤害了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在“文化大革命”中又有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受到迫害,但广大爱国民主人士仍然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坚信党的政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都表现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和社会主义觉悟。
1978年7月,县委统战部恢复,开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1979年对错划的“右派”进行复查,并全部给予改正。1980年对原工商业者进行“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区别,把他们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区别开来。1978~1987年的9年中,按照党中央有关政协委员、知识分子、宗教人士、原工商业者、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台胞、台属、归侨、侨眷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对990余人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和纠正;对120名原国民党军起义投诚人员进行了核查、批准认定和重新发证。与此同时,认真做好党外人士的考察工作。1981年,县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推选出2名党外爱国民主人士担任政协副主席;县人民代表大会八届一次会议,推选了1名党外爱国民主人士担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4年县人民代表大会九届一次会议推举1名党外人士担任副县长。
1981年11月充实调整对台工作小组。1982年7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科和侨务办公室。1984年恢复成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1985年成立归国华侨联合会。1986年12月成立了县台属联谊会。1987年5月恢复成立县佛教协会;同月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永康联络小组,有成员102名;10月成立县基督教协会;12月,召开了永康县工商业联合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恢复县工商联组织,并开展活动。
至1987年底,有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等3个民主党派,成员32人。
为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县委于1984年确定各区、镇、乡党委的宣传委员兼任统战委员。1984年开始,各区、镇、乡聘请侨属、台属积极分子,建立侨属、台属联络员制度。
五、党校教育
党校前身是1951年4月创办的永康县机关马列主义学校,址设培园(今县委大院内)。1952年9月成立县干部学校,1954年迁陈氏总祠。1955年10月更名为中共永康县委干部学校。1961年2月,正式定名为中共永康县委党校,1971年12月迁东库山背。
县委党校遵循“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改造思想,增强党性”的教育方针,从1951~1987年共举办了各种类型培训班140期,培训学员31564人。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县机关和基层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有时也扩大到一般党员、建党对象和一般干部。粉碎江青反党集团后,党校以培训县委和县委组织部管理的党政干部为主。同时也举办几期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教学内容:一是围绕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形势任务政策的教育;二是党的基本知识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三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教育;四是农业技术、农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知识以及团、妇等各项业务知识的教育;五是在职干部的学历教育。“文化大革命”以前,侧重于前一、二项。教学方法:以辅导性报告、上大课为主,同时还组织讨论、典型发言、写心得体会、组织参观等。县委领导上课时间比较多。粉碎江青反党集团后,教学内容侧重于三、四、五项。教育方法,根据中央认真读书的精神,以自学为主,重视与辅导、讨论、典型发言相结合,加强学习的系统性,注重在提高学员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上下功夫。组织学员下乡下厂进行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并在学员结业之前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测验和考试。1980年后,强调学员课后要认真做作业,教员要站着讲课,运用板书,加强教学的规范化,学校教员在上课中唱主角。
1978年以来,党校教育的主要班次有:
1978年11月,县委宣传部会同党校举办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宣传干部学习班。时间14天,有54人参加学习,贯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培训方针,以“四化”为中心,开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1982年9月,举办第一期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47名,时间为半年。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础课。
1984年10月,县委组织部会同党校举办区乡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区乡干部轮训班(43人),学习4个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中共党史、乡镇企业管理知识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农业经营管理等课程,教员主要由党校负责,并聘了一些有关部门的技术员讲课。
1985年1月至1987年10月,县委宣传部会同党校举办6期机关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学习班,每期两个月,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3门课。学习结束,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统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
1985年4~6月,开办干部中专复习班,经过全省统考,有51名学员被录取到县委党校二年制干部中专培训班学习。同年9月1日正式开学,开设语文、数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领导科学、物理、经济地理、形式逻辑等学科。1987年7月,51名学员都拿到了毕业文凭。
1985年7月,由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和《共产党员》杂志社联合举办三年制的浙江省中等刊授政治专业学校开学,永康辅导站设党校,共有学员457人,到目前为止,已学完哲学等9门课程。
1987年8~12月,县委组织部和党校一起举办了2期干部初中文化补习班。教师由县委党校教员担任,开设语文、数学、哲学、政治经济学4门课,通过2个月学习,120名学员拿到毕业文凭。
六、信访工作
1952年2月起,信访工作由县委、县人民政府秘书兼办。1956年1月,分别建立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来信来访接待室。1965年12月,改接待室为办公室。1973年7月建立县委、县革委会信访室,1981年7月改为县委、县人民政府信访科。1982年,建立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来信来访办公室。县纪委、县公安局、县人民检察院、县人民法院专配信访干部,6个区1个镇各聘请信访员1名。信访量大的县委组织部、县委统战部、县劳动人事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农业局、县二轻局、县商业局及县供销联社等部门配备兼职信访干部。1984年8月,建立信访工作责任制。全县有分管信访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98名,专职信访干部20名,兼职信访干部93名,组成信访工作网。1986年9月,建立县委信访办公会议。由分管政工的县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县长负责召集。由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县纪委科长及县信访办公室主任组成,负责处理信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为做好来信来访工作,1956年,进一步完善来信来访的登记、审批、结案制度。1971年1月,建立来信来访的登记、阅批、转办、交办、协办、结案、统计、归档及保密制度。1982年2月起,以《信访简报》等形式,向县党政领导提供信访信息,每年进行一次检查总结评比。
1982年3月,建立县党政领导接待日制度,每月15日在县机关预约接待。1984年3月,改为县党政领导下乡敞门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变上访为下访,每月15日为接待日。参加接待的领导有:县委常委、县人大正副主任、县人民政府正副县长、县政协正副主席、县纪委书记以及县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1987年改为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正副县长接待日。
1984年8月,建立县党政机关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信访工作制度和县党政领导包案处理制度。1985年起,建立信访工作目标岗位责任制。
1971~1987年县信访办公室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39888件,报结31113件,总结案率达78%。其中县领导阅批来信6094件,占总信访量的15.27%;重要信案366件,占0.9%,其中1979年以来受理来信26526件。除部分信件存阅外,基本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1971~1987年共接待来访17148次。其中县党政领导接待日(1982~1987年)50次,参加接待的县领导142人次,接待来访2904人次,受理来访案2462件,报结2186件,结案率达88.8%。
1979年以来,对来信来访中属成批性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突出的现实问题,根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共解决了15批。其中包括纠正冤假错案;纠正1954年冬改造落后乡时错误上划的成份;清退“文化大革命”被查抄的财物和错误被改造的私房;落实城镇和农村的私房政策;精简下放老职工收回户粮享受生活补助;老党员、老交通员、老游击队员生活困难补助;解决插队农婚老知青遗留问题;落实太平、杨溪水库移民政策;解决农村无户粮人员问题;非法占地违章建房以及经济合同纠纷等。
从1982年起,编写《信访简报》111期,《信访反映》、《专题报告》等材料144份,为县党政领导决策起了一定作用。
第四节 纪律检查
1950年8月,建立中共永康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改为县委监察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监察机构被取消。1979年3月,中共永康县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党章规定,选举成立中国共产党永康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4月,根据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共永康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中共永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汤绵增任书记,1985年3月后吕观平任书记。1987年4月中共永康县第七次代表大会,改选中共永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厉月姿为书记。
“文化大革命”前,县委纪委和监委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和处理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党的纪律、共产主义道德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决定和取消对于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1979年重建纪委后,根据党章规定,主要工作是一方面加强对党员的纪律教育,负责检查党员和党员干部执行纪律的情况,同各种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遵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文化大革命”中受党纪处分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接着,又对“整风反右”、“反右倾”、“四清”等运动中处理的党员违纪案件及其他历史老案进行全面清理,逐件甄别,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对搞错的案件主动予以复查纠正。
1980年广泛宣传和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配合有关部门举办了贯彻《准则》,对照《准则》开展批评,纠正不正之风的学习班。
1981年,对在安排家属就业、工作调动以及招工补员中有不正之风的党员干部进行检查。1982年,在开展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中,协同有关部门查处了一些党员干部参与犯罪活动的案件,并对广大党员进行反腐蚀教育。
1984年以后,纪检工作不单纯是查处违纪案件,并把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协助党委整顿党风,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作为重要任务。党的十三大后,根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提出的“集中力量管好党纪,协助党委管好党风”的精神,一方面,协助县委抓好以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建设,加强对党员的党纪党风教育;另一方面,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抓好信访工作和违纪案件的查处工作,突出对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违纪案件进行查处。保证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 民主党派
50年代,已有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民主同盟、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少数成员,但未建立组织。其成员直接编入和参加省、市(地)民主党派组织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等三个民主党派有了发展,并相继成立农工民主党永康支部、九三学社永康支社。据1987年底统计,各民主党派成员共32人。
中国农工民主党永康支部 1985年11月成立。胡德忠为主任委员。至1987年底有成员21人。
九三学社永康支社 1987年2月建立小组,隶属金华市九三学社组织。至年底有社员8人。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87年底有成员3人,属金华市民革组织。
民主党派成员知识层次较高,据统计,其成员中有高级职称的8人,占25%,中级职称的18人,占56.2%,有3人被推选为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人被推选为县政协副主席,2人为政协常委,7人为政协委员。
根据社会需要和各自的专长,积极开展办学、科技咨询等服务活动。农工民主党于1986年因陋就简创办了前进学校(高中班)。九三学社和县工人文化宫联合,创办了科技开发咨询服务部及所属理化室和呼吸器厂。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及其他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辛亥革命前后,永康参加光复会、同盟会的人很多。现有据可查者就有沈荣卿、吕公望、应贻诰、吕阿荣、程士毅、胡庸、应仲杰、楼其志等数十人。
民国15年(1926),中国国民党浙江省临时党部派应培恩等5人为筹备委员,筹备成立临时永康县党部。推选应培恩为常务委员,下设组织、宣传、农民、妇女各部。16年2月下旬,省党部委胡伟华(又名胡剑夷)为特派员,来永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永康县党部。有执行委员7人,设组织、宣传、工人、农民、商民、妇女、青年等部,胡伟华任常务委员。5月,省党部派穆勤为常务委员,其内部编制设有组织、青年、农工、秘书等委员,实行委员制。在“清党”运动中,国民党临时永康县党部被认为组织不纯,奉令停止工、农、青、妇等组织活动,委员各自星散,此届县党部仅存20多天。永康县工人运动专员应毓兰(共产党员)、永康县农民运动专员叶岩襄(共产党员)被撤职,60人相继被捕。
民国18年7月,省党部派张锦潮为党务指导员,带秘书1人来永康整理党籍,办理党员登记。因是时永康党员不多,只有30余人,不能成立县党部,于19年取消指导员,成立浙江省直属永康区党部。由党员大会选举执行委员3人,监察委员1人。实行常务委员制,由陆伊莘任常务委员。
民国20~21年,陈锡均任常务委员,后改选王文蔚任常务委员,一直到24年。
民国25年,取消执、监委制,改为特派员制,委派王文蔚为浙江省直属永康区党部特派员。联合当地驻军3人成立“肃反委员会”,破坏共产党组织。27年11月,改称永康县党部。取消特派员制,改为书记长制。省党部委派赵彰泰(诸暨人)为书记长。部内编制较前庞大,设有秘书室、民运室、社会服务处。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大批加入县战时政治工作队,抗日救亡工作搞得很活跃。民国28年1月国民党实行“溶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政策后,国民党永康县党部在政工队里制造摩擦,极力排挤、打击、监视和恐吓政工队积极分子,迫使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相继离开政工队。至29年使政工队演变为三青团服务队。
民国29年10月,赵彰泰去职,省派沈育光为县党部书记长,内部编制与赵任相同。只取消了督导员编制。
民国30年5月,沈育光离职,省派高宗龙为书记长。在书记长下,设秘书1人,总务、组训、宣传、社运等干事各1人。县党部下辖6个区部,每区党部选执行委员3人,一人为书记。
民国34年9月,吕临昌接任书记长。内部人事编制无甚变更。
民国35年4月,县党部取消委派制,改为选举制,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执行委员会,计执委5名,监委3名,候补执委2名,候补监委1名,县党部书记长由省党部在执行委员中圈定金兆桂充任。内部人事编制与前书记长制相同。执行委员由书记长召集月会1次,监察委员由常务监委召集月会1次。36年3月,竞选国大代表,参加竞选者有6人,国民党当局事先圈定当选对象。县党部书记长、副书记长为帮其拉票,大摆酒席,耗去国家和常产稻谷50吨。
民国36年5月,执行委员制改为常务委员制,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按规定选出执委9人、监委3人,金兆桂仍当选为书记长。此时,全县有区党部28个,区分部218个,直属区分部13个,共有党员7912名。10月,成立党团统一委员会,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县党部设秘书、总务、组训、宣传、社运干事各1人,助理干事1人。原执行委员9人留5人,4人让给三青团;监委,党方2人,团方1人。金兆桂为正书记长,三青团永康分团干事长胡岩青为副书记长。37年1月,胡岩青离永去沪,由金瑞兰任副书记长。1949年4月,国民党县党部又以100银元的酒席宴请县长王泰来、608团团长柳继元,策动成立“永康县应变委员会”,妄想挽回残局。
第二节 中国青年党
民国36年七八月,古丽镇镇长徐向廉,根据青年党浙江省党部主席刘子鹏授意,约同楼纪鸿、应慕友、黄岩园、潘叔能等5人,组织青年党永康县党部临时执行委员会,徐向廉充任主席。经过一段时间筹备,于同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青年党永康县党部,址设古丽镇镇公所内。
党部设主席1人,执行委员5人,下设外事、训练、宣传、秘书、组织5个科,科长分别由主席和执委兼任。
民国36~37年间,县党部先后向城区工商界、教育界以及岩后、方岩、芝英、雅庄、清渭街、珠山、永祥、八字墙、倪宅、桐琴、前仓、锦川等地派出区党部筹备员,设立据点,筹组区党部。其党员成份大多数是工商业者、小学校长以及各乡镇保长等。上报审批党员计156名。
民国37年春,县党部积极参加国大代表选举,向每一个乡镇派出监选人员,为省党部主席刘子鹏争夺立法委员拉选票,下半年起停止活动。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28年9月,三青团浙江支团在金华成立,同时成立方岩分团。方岩分团成员主要由省政府机关职员组成,由省民政厅警政科长张师任主任。29年冬,浙江支团主任宣铁吾派沈涛、管筦、吕昌文、胡岩青、应振三、洪锦波、芳芨芹等组织干事会。31年春,日军窜抵永康。3月,浙江支团派沈涛为主任,管筦为书记,以方岩分团和外籍留永康团员221名为基础,成立三青团永康分团筹备处。下设4个学校区队、6个地方区队、8个直属分队、18个直属小组和磐安区队。
民国32年春,由分团筹备处在方岩召开第一届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永康分团干事会。管筦为干事长,吴宗德为书记,正式成立永康分团。
民国34年夏,管筦调支团视导,另派何清高为干事长。35年1月,召开分团第二届团员代表大会,改选干事会、监事会。万德椿任干事长,吴忠德任书记。
民国36年春,改派胡岩青为干事长,并派金瑞兰为书记。同年10月三青团与国民党合并,永康分团所属24个区队118个分队全部并入国民党永康县党部。
三青团永康分团一成立,就竭力发展组织。县政府、警察局下公文,令各机关、团体公务人员30岁以下一律入团。先后在永康县初级中学、永康县立简师、永康私立日新初级中学等建立三青团组织,要求各校长或训导主任负责三青团的组织领导。为控制学生思想行动,各校训导主任或体童教员大都由三青团骨干分子担任。对青年学生中思想后进的,则拉入团内;对持中间态度的,则利用奖学金或毕业后的出路为钓饵,引诱他们入团;对倾向进步的青年则用各种手段排挤、打击。甚至扣上“赤化分子”的帽子。不准学生订阅《文汇报》。禁止学生阅读《文萃》、《周刊》等进步书刊,并公开撕毁进步墙报。自分团成立至党团合并结束,全县加入三青团的学生1251人,编为20个区队,72个分队,6个直属小组。
三青团永康分团还选派39名“优秀”团员为通讯员,组成“社会调查网”。通过他们暗中侦察和破坏共产党的活动,迫害进步青年。通讯员全部化名,指定代号,相互之间规定不得有横的关系,并特别实施调查技术和保密方面的训练,社会调查网实质上就是特务组织。
民国27年4月,以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为骨干的永康战时政工队成立,三青团仇视政工队,害怕共产党扩大影响,就进行内部审查、甄别,逼使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离开政工队,永康县政工队也就因此而无形消失。31年,三青团永康分团成立“战时青年服务队”,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时为止。用“查户口”、“查猪只”、“访问民间疾苦”等为借口,搜集共产党和抗日团体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破坏团结抗日。
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搞“十万知识青年从军”,三青团永康分团以复员后可以保证复学、就业等欺骗宣传诱惑青年学生参军。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