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客货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52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客货运输
分类号: U692.3+2
页数: 4
页码: 357-360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永康历史上的运输工具,包括木船、竹筏、竹轿、人力车、黄包车、脚踏车等。文章分为四节,分别描述了过塘行、船筏 竹轿 人力车、民间机动车和汽车运输的发展历程。文章展示了永康运输业的变迁和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关键词: 客货运输 交通 永康县

内容

第一节 过塘行
  清代及民国初期,境内代为商旅办理转运业务的场所有3家私人开的过塘行(转运行)。一是河头吕式如经营的“吕中和行”,开设河头溪沿吕氏宗祠;二是章店李兰庭经营的“协和行”,开设山川坛龙山总祠;三是芝英应起富经营的“广裕行”,开设前永宁街黄开一公祠。三行经磋商制订收费标准及服务公约,共同遵守。
  民国26年(1937),日军占领杭州,浙江省政府迁至方岩,永康成了货物运销、采购、贸易的中心集散点。于是境内转运行大兴。大大小小不下30余家。较著名的有:万通、源源转运行、桐油运输处、货物运输信托部、永康运输处、应万祥永记行、协大升永记行等。
  这些转运行,全揽水陆托运、军运为主,兼顾民间货物。
  民国36年,永康尚有运输行10家。他们与外埠的金华江南公司、利生公司、浙赣公司等办理联运,组成了一个通畅的运输网络。
  第二节 船筏 竹轿 人力车
  明、清时期,主要运输工具有木船、竹筏、竹轿、木轮手推车等。民国期间开始有橡胶人力车。
  木船 有帆者,也叫木帆船。杉木制造,有尖头、平头之分。船之大小以舱数论。有四、五、六、七舱船,分别载三、四、五、六吨货,适用于深水溪流,载运体积小的货物。
  竹筏 又称竹排,用十几支大毛竹去青后横串而成,适用于浅水溪流,装运体积较大的货物。竹筏以对为单位,每对可载重4吨。
  木帆船、竹筏,顺流靠水流、风力,逆流则要靠撑篙、摇桨、背纤。
  竹轿 考究的叫花轿。轿,又名斗。似竹椅,座部四周以竹篾编织成方
  形“轿箱”,后有靠背,前垂竹帘,下有四足,上披床单或篾席以挡烈日风雨,腰贯两根竹杆,供人扛抬。旧时,官绅外出,姑娘出嫁皆坐轿。城内曾设有轿行,专供租用代步,以王廷康记轿行为最著,乡间有人以此为业。民国25年(1936)后,黄包车引进永康并逐渐代替竹轿。1966年后,竹轿当作“四旧”被破除。
  人力手车 分单轮、双轮两种,以人推、拉为动力。单轮车可载货二三百公斤,双轮车可装载五百公斤。境内双轮手车始见于民国26年。抗战初期,方岩成为浙江省会后,金、永一带难民云集,人口剧增,耗用庞大。布匹、白糖、洋广杂货、汽油、火油等日常用品,因杭、宁、绍、浙西相继沦陷、浙赣铁路和钱塘江水道中断,都改道温州进口,搁置在温州~丽水之间;而内地出产与外汇攸关的茶叶、桐油、青油、皮油、方纸、瓷器等货物,则堆积在金华、永康、兰溪等地,也只能经丽水、温州运出去;加之县际之间的调运和刻不容缓的军用品的运送,致使运输越来越紧张、运费飞涨。基于永康民有手车曾完成省政府文档器具的搬迁任务,民国27年1月12日,省交通处在永康征编起一支拥有256辆手车的运输队。接着省公路局成立“难民车队”,永康赈济会成立“永康赈济会难民车队”。至12月,境内先后有7700辆手车参加了各种车队。据是年2~10月统计,通过手车从永康运到丽水的出口货,就有油类2954294公斤,纸类2865712公斤,茶叶5010696公斤,火腿及牛皮363203公斤,药材108968公斤,其他1224212公斤,合计12211106公斤。35年,手车业同业工会成立,有会员8500人。37年7月,全县有手车8464辆。1952年,成立了金温长途手车永康分处,有手车1700辆。1954年6月,成立了永康县高级运输生产合作社(手车社),有手车2714辆。1956年,组成了永康手车队,有手车3285辆。70年代后,手车运输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般只作为农家替代钩担的一种短途运输工具,往来于田园、晒场,运送肥料、粮食。
  黄包车 民国25年前后出现,专供运送客商。27年,全县有黄包车128辆;37年,有300辆。50年代起发展成为脚蹬三轮车。
  脚踏车(自行车) 民国27年全县有自行车148辆。以后逐年发展。1970年,全县有自行车3099辆。1980年有2.28万辆。1987年底,全县有自行车15.68万辆。有加重型与轻型、男式与女式之分。加重型可以负载杂物。
  第三节 民间机动车
  摩托车 1983年4月,河头应忠金从广州买进一辆雅马哈80型摩托车。以后,购买者越来越多。到1987年底,全县拥有摩托、轻骑1558辆。
  拖拉机 60年代前期,永康始有拖拉机。1965年,全县有手扶拖拉机3台;1966年,有手扶拖拉机6台。1976年,全县有四轮拖拉机114台,手扶拖拉机475台;1987年底,全县有四轮拖拉机147台,手扶拖拉机3616台。这些拖拉机除部分在农忙季节参加短时间农业耕作外,大部分投入长、短途运输,是汽车运输的辅助力量。
  机动三轮车 1965年,永康搬运公司购进小飞马机动三轮车2辆。1985年,全县有75辆;1987年,增至253辆。它们在车站、城镇,接客运货,轻捷便利,补充汽车运输的不足。
  第四节 汽车运输
  民国22年(1933)4月,永缙公路和金武永公路建成,浙江省公路管理局派车营运,永康境内始有汽车客货运输。9月,金武永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购客车4辆,货车1辆(后增至13辆),经营金武永地区的客货运。23年10月,东(阳)永(康)路及其世雅至方岩支线建成,由省公路联营处营运。以上4条公路,县境内平均每天通过车辆20辆。31年5月,日军入侵,汽车运输中断。34年12月,恢复通车。有私营汽车24辆(客车未计),每月总行程在2000公里以上。
  1952年12月,县内有运输行5家,货车23辆。1954年,有运输行7家,货车25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私车通过清产核资,实行联营,划归金华管理,永康成立中心站。境内车辆及客货运输时有起伏变化。
  1966年,金华运输段派21辆货车进驻永康,在县境内形成一支稳定的货运队伍。1970年开始,永康县搬运公司、粮食局、拖拉机厂、农资公司、矿业公司等单位先后各自成立车队(班),汽车运输事业相应发展。至1980年,全县专业运输部门(金华运输分公司永康汽车站和县运输公司)有客车17辆,货车33辆。非专业运输部门有客车9辆,大小型货车103辆。1984年
  2月,古山一村吕镇江买了一辆跃进牌3吨货车。随后,个体汽车运输兴起。至1987年底,全县专业运输部门和个体运输部门共有大小客车194辆,货车572辆。
  1949年,客运量10.79万人,客运周转量46.23万人公里;货运量0.62万吨,货运周转量29.4万吨公里。1987年,客运量376.95万人,是1949年的34.94倍;客运周转量14190.42万人公里,为1949年的306.95倍;货运量15.51万吨,是1949年的25.02倍;货运周转量1610.41万吨公里,是1949年的54.78倍。
  第五节 搬运装卸
  搬运装卸工人以码头、船埠来划分组织和范围。民国35年(1946)前,全县有1站5埠:汽车站、周埠、芦埠、县前埠、河东埠、胡店埠。
  周埠,在仁政桥头东首南溪沿;芦埠,在周埠南侧,今影剧院一带;县前埠,在仁政桥西首;三埠计有搬运装卸工人28人。河东埠,在河头溪沿,由吕姓把持,人数不定,视货物多少,凡吕姓子孙皆可随时参加搬运装卸。胡店埠,在桃花洞至三眼井桥,有21人,汽车站23人。
  1950年上半年,1站5埠变迁为华溪、河东、桃花3个水上埠和汽车站(设三保殿,通称汽车码头)。1952年10月,成立永康搬运服务站,次年6月,正式办公,时有工人65人。1959年4月,搬运装卸工人和手车工人合并,成立永康县搬运公司。1962年8月,船筏业部分工人并入搬运公司。1965年,永康搬运公司购置了2辆三轮机动车,迈出走机械化道路的第一步。1976年以后,永康搬运公司成为综合型的集体企业。人力搬运装卸成为次要的力量,机械劳动逐渐替代人力手工劳动。1978年,永康搬运公司更名为永康运输公司。到1987年底,永康运输公司从事搬运装卸的尚有人力车68辆,负责城内短途运输。装卸工80多人。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