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存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5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存款
分类号: F812.755
页数: 3
页码: 323-32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1949年8月县人民银行开始营业后的储蓄事业,单位存款、个人储蓄的情况。
关键词: 永康县 银行业务 存款

内容

一、单位存款
  1949年8月县人民银行开始营业。当年开立存款帐户57户。存款余额10966元(已折新币)。其中机关经费占61%,公营事业占25%,民营事业占9%,私商占5%。
  1951年开始。对机关团体部队及企事业单位实行现金管理,开展转帐结算,组织吸收存款。1953年,存款业务扩大到农村,银行成为全县信贷、结算和现金活动的中心。
  1958年,“大跃进”失误,商品供应不足,市场物价上涨。1959年集体存款比1958年减少53.8万元。尔后,国民经济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银行紧缩信贷,集体存款出现暂时回降状况,1962年比1961年存款余额减少105.1万元。“文化大革命”中,工农业生产萎缩。1976年比1975年,单位存款余额减少113.2万元;农村集体存款余额减少85.4万元。“文化大革命”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银行、信用社单位存款户和存款余额大幅度上升。1987年末存款余额比1978年净增加14663.5万元。
  二、个人储蓄
  1950年初,始办整存整取、零存整取两种折实储蓄。折实储蓄按上级规定由白布1市尺,米1市斤,菜油1市两,食盐1市斤四种商品组成,其挂牌价格以县供销合作总社上一天批发价为标准。同年5月,市场物价趋向稳定,县人民银行开办物资保障定期储蓄,并在城内推行有奖定期储蓄,农村开办爱国生产有奖储蓄。这期间,农村储蓄大部分为农会之土改所获果实,真正来自个体者不多。1953年,按照储蓄“自愿、两利、便利”的原则开展生产储蓄,生活储蓄和定额储蓄,储蓄面逐步扩展。1954年配合粮食部门和合作社在芝英、石柱、象珠等地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试点,办理优待储蓄,月息20%,鼓励农民多售粮,全县共吸收优待储蓄8.3万元。1957年开展爱国储蓄。1958年,银行、信用社代理县财政局举办支援地方工业建设特种定期储蓄,解决“大办工业”的资金困难。
  1959年以来,储蓄事业坚持贯彻“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的方针,储蓄机构不断扩大与健全。至1978年有储蓄代办所252个,农村信用站550个。1979年后,结束由单一银行与信用社经营储蓄的格局,先后有县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邮政部门参与储蓄经营。
  1980年,实行存贷挂钩政策,多吸收储蓄存款,按比例多发放贷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县银行开辟储蓄种类,增加储蓄机构,多渠道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壮大信贷资金力量。1984年起开办整存整取定活两便储蓄、定期定额实物有奖储蓄和“住房存贷结合”储蓄和存本取息储蓄。1985年,推行“实存实贷”资金管理新办法,计划与资金分离,资金缺口靠各银行超计划组织资金解决,储蓄工作普遍推行储蓄承包责任制。促进自身经营活力,扩大服务对象,创办存、贷、汇多功能储蓄所,开展储蓄业务交叉和竞争。至1987年,城乡储蓄余额增加到19940.4万元。1987年城乡人均储蓄余额410.72元。其中,城镇储蓄余额为7764.4万元,人均2065元;农村储蓄余额12176万元,人均271.85元。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