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牙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47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牙郎
分类号: F729
页数: 2
页码: 271-272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牙郎这一集市贸易中的经纪人角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牙郎的由来和服务范围,包括纸货行、木行、米行、牲畜行和山货行等。第二部分讲述了牙郎的服务方式和技巧,包括观察市场行情、使用手语或暗语、设立服务站等。第三部分讲述了牙郎的收入来源和消亡原因,包括收取酬金、被市场服务机构取代等。
关键词: 市场 牙郎 永康县

内容

在县城牛、猪、米、竹木、柴炭等交易市场及芝英、古山、清溪、象珠、唐先、西溪等集市,每逢市日就有一批肩背大秤(木杆秤)为买卖双方评议价格、帮助过秤成交的经纪人,俗称牙郎。有的集市还有些牙郎在固定地点服务,俗称牙行。民国21年(1932),仅县市就有牙行19家,其中纸货行4家,年营业额18100元;木行5家,营业额24700元;米行2家,营业额19000元;牲畜行4家,营业额231800元;山货行4家,营业额12600元。抗日战争初期,牙行业还比较兴旺,日军窜扰后,大多关门闭业。解放以后,此业消失。但牙郎仍参与市场交易服务。1954年,县城各贸易市场有牙郎180余人。仅牛牙郎就有112人。他们善观市场行情。牙郎之间共商定价时常用手语或暗语互通信息,有的集市还设有牙郎服务站,给买卖双方带来方便,因顾客购买商品不便随带大秤,行情不够清楚。通过牙郎介绍凑合,权衡得失,定好价格或代过斤两后,即便成交。成交后,由买卖双方(或一方)付给酬金,俗称“牙郎钱”。1956年,县市成立牲畜交易服务所,原牛市、猪市的牙郎有的被吸收服务所工作,个别仍服务于市场,其他行业的牙郎也逐步被各类市场服务机构人员所取代。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