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生活资料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45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生活资料购销
分类号:
F713.31
页数:
6
页码:
245-25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的商业的生活资料购销,包括副食品、日用工农工业品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康县
生产资料
生活资料
内容
明清时期,主要生活资料以自产自销为主,穿着为自纺自织土布,粉、面、酱、油及豆腐、糕点等副食品则由作坊生产加工。清末至民国年间。“洋货”进入市场。民国21年(1932)输入的“洋货”有白糖1000吨、棉布1万匹、棉纱500箱、煤油5万听、香烟1400箱、酥饼5000筒。其他工业品和日用品也有不少从国外输入。
解放后,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占领工业品批发市场。按照城乡分工的原则,国营商业担负批发业务和城镇市场的商品零售为主,供销合作社则负责农村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的市场安排和供应。城乡工业品和主要副食品的供货比例一般为3:7。1956年,全县生活用消费品零售额1077万元,比1949年479万元增长1.25倍。其中棉布消费232万米,卫生衫裤1万件,毛线2650公斤,胶鞋27500双,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商品进入农家用户。1960年对主要工业品和副食品实行凭证限量供应。1961年,凭证、凭票的商品除粮食、食油、棉布外,猪肉、食糖、煤油、肥皂、糕点、卷烟、胶鞋、热水瓶、针棉织品、搪瓷制品等百余种,部分商品还实行高价供应。1963年以后,供应商品逐年增多,凭证凭票供应范围缩小,绝大部分商品敞开供应。“文化大革命”期间,把一些带有吉祥如意商标图案或造型带有古代人物色彩的工业品和日用品列为“四旧”和有问题商品,停止出售或销毁。市场供应商品单调,花色品种减少。
1978年以后,逐步实行多渠道经营,开放后的市场商品丰富,品种繁多,日用工业品和副食品的销售量大幅度增长,高档消费品的增长速度尤为突出。1987年全县生活资料供应品种达15000余种,销售总额17187万元,比1978年增长4.15倍,人均消费354元。手表比1978年增12.9倍,缝纫机增长4.12倍,自行车增长12.5倍。1978年,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高档耐用商品尚无供应。1987年销售电视机6046台,录音机3790架,洗衣机779台,电冰箱986台,名牌产品供不应求。
第一节 副食品
猪肉 民间历来有养猪习惯,并有杀年猪的风俗。市场猪肉由私人肉铺供应,并有腌制火腿出售运销的历史。民国20年(1931),全县产风肉2750吨,火腿(曰金华腿)2.2万只。大部分运往金华、兰溪、杭州等地行销。
解放初,猪肉购销仍由私商肉铺经营为主。为掌握货源,从1954年起,生猪实行派养派购,是年饲养生猪115200头,收购肉猪45675头,比1950年增加3.15倍,销售猪肉705吨。
1956年开始,农村实行集体养猪,肉猪上市减少,全年饲养生猪88000头,收购27491头,销售猪肉512吨。
1959年,人民公社化后,大办集体养猪场,猪、羊归集体,兼收自留地,使生猪资源更为贫乏。1961年,收购生猪仅2190头,猪肉14.65吨。是年,重申生猪以私养为主,并分给社员自留地、饲料地,生产队给肥料粮,分配养猪任务等措施,肉猪饲养量开始回升。1962年收购6344头。猪肉供应,非农业居民每人每月3两(合93.75克),农村社员自行解决。1964年5月5日起,全县停发肉票,敞开供应。1966年生猪收购上升到109499头,比1962年上升16.3倍。以后几年生猪饲养持续发展。1974年,全县饲养量389400头,收购167651头,鲜肉供应3068吨。
1975年推行“三级办场,队队办场”后,户养猪源又减,鲜肉重新发票供应。1978年以后,集体猪场陆续停办,商业部门提高收购价格,生猪上市激增。
1980年收购生猪178676头,生猪仓库常处饱和状况。商业部门采取补贴和在国庆、春节期间降价供应等办法稳定猪源。是年共供应猪肉3852吨。
1981年猪源不足,仔猪上涨,生猪收购困难。在淡季,国营商业部门拨出735吨咸肉和17.5吨咸腿供应市场,并从7月起暂停上调。是年农村养猪专业户兴起,县食品公司为他们提供资金、饲料、良种,通过合同和适当奖励促其投售,增加了肉猪来源,使经营不衰。
1983年,收购生猪152276头,比上一年增加7.4%,销售88670头,调出25360头,加工33139头,翌年收购生猪33.9万头,人均年供应鲜肉11.15公斤。
从1985年7月起,生猪取消派购,肉价放开。国营商业生猪经营每年从15万头逐年下降,到1987年减为139500头。春节,端午前后旺季,猪源偏多,出现卖猪难现象。夏秋季节又供应偏紧,靠国营食品部门供应冻肉,平抑肉价。
禽蛋 1952年始,供销社开展禽、蛋收购业务,当年收购鲜蛋9.5吨。1955年收购52.45吨。1959年实行禽、蛋派购政策,收购家禽46500只,鲜蛋24.3吨。由于派购任务过重,在农村出现强买强卖。同时收购的禽、蛋大部分上调,又使县内供应十分紧张。
1961年,禽、蛋收购实行奖售政策,收购量逐年回升。1962年收购鲜蛋117.15吨,1965年收购206.45吨,1970年增至391.15吨。其后10年,鲜蛋盛购不衰,每年平均收购250余吨。1980年开始,养鸡养鸭专业户兴起,商品蛋源增加,市场禽、蛋货源充裕,成交活跃。由于价格放开,国营商业和供销社收购量逐年减少。1980年收购家禽10700只、鲜蛋328吨。1985年收购家禽1800只,鲜蛋56吨。1987年收购鲜蛋24吨,家禽没有收购。
蔬菜 1960年以前,市场蔬菜由农民自产自销或由菜贩摆摊叫卖,随行就市,淡旺季价格悬殊,供求不均。1961年成立蔬菜中心商店,蔬菜经营开始加强。是年冬季,在城关镇建立蔬菜基地200亩,由商业部门落实生产计划,所产蔬菜由蔬菜商店统购包销。蔬菜商店每年还从金华、杭州、嘉兴等地调入萝卜、包菜、马铃薯、胡萝卜、大蒜等数百吨,补充市场。
1978年6月,成立县果菜公司。1980年蔬菜购销全部放开,国营果菜公司积极组织货源,参与市场调节,并增设门市部三个,供应点二处,方便群众购买。
烟酒 县内卷烟,历来依赖沪、杭输入,土烟由当地加工生产。城关销售黄酒多为周益元、胡源昌、徐源利、徐琴记、成昌等酒坊生产。村镇家酿黄酒亦有部分销售。民国21年输入卷烟1400箱。36年,全县有烟酒店52家,资本197.3万元,从业人员263人。
1950年11月,成立金华专区永康县烟酒专卖事业分销处,实行酒类和卷烟专卖。私营烟酒店经过整顿后,发给承销分册。烟酒销售稳步增长。1952年销售卷烟868箱,酒363吨。1959年销售卷烟1623箱,黄白酒908吨。1960年由于货源不足,烟酒实行凭票供应,部分烟酒还实行高价供应。1965年后货源充裕,全部敞开供应。此后,多数年份烟酒供应量上升,但时足时缺,上升幅度不大。1976年销售卷烟3848箱,黄白酒961吨。
1978年以后,烟酒放开经营,进销渠道增多,品种、数量不断扩大,高档卷烟、瓶装名酒、啤酒十分畅销。1987年全县销售卷烟16931箱,黄白酒3706吨。
其他副食品 据民国36年调查,县内有南北杂货店87家,从业人员304人,年销售额21875万元。主要经营糖果、茶食、糕点、干鲜果品、火柴肥皂、食盐、酱菜、煤油、南北杂货等商品。
解放初,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和私营商业交错经营。1953年销售食糖138.75吨,食盐1450吨,火柴2642箱,肥皂2446箱,水产品50吨,煤油138吨。此后数年,货源充裕,销售量稳步增长。1957年销售食盐2052吨,食糖232吨,火柴4131箱,肥皂4953箱,水产品70吨,煤油172吨。是年11月起,煤油货源偏紧,实行凭证供应。1959年以后,商品不足,供应渐趋紧张,县食品厂利用橡子、饴糖糟等代用品掺入面粉制成糕点投放市场。1961年,食盐、火柴、肥皂等商品实行凭票凭证供应,糖果、糕点实行高价供应。1963年供需开始缓和。1965年7月,糖果、糕点等商品取消高价,畅开供应,是年销售食糖353吨,食盐2224吨,火柴6234箱,肥皂6161箱,煤油245吨。其后10余年,商品供应时丰时歉,增长缓慢。
1978年后,国营商业、供销商业和个体商业实行多渠道进货,经营网点增加。品种扩大,销售量大幅度增长。1987年,食糖销售比1978年增长1.6倍,糕点糖果、罐头食品、干鲜果品、蜜饯、滋补品等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
棉布百货 民国时期,县内有经营绸布商店23家,百货店42家,文具纸张店8家,从业人员222人。供应商品主要靠沪、杭、甬输入。民国21年(1932)输入的商品有棉布1万匹,扣布200件,棉花1000包,白纱500箱。
解放初,棉百商品由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私营商店同时经营。货源充裕,对手表、皮鞋、棉布等商品还实行赊销。1954年9月起,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凭票供应。随后其他棉纺织品也陆续实行凭票供应。1957年,棉百部分商品库存量大,供过于求,实行价格优待,利用旧庙会和集市,举行物资交流大会,设摊推销。是年共销售棉布208.97万米,绸缎1.09万米,卫生衫裤15100件,毛线2198公斤,胶鞋35100双,毛巾78960条,热水瓶1340只。1959年后,供应商品渐趋紧张,到1961年,凭票、凭券、凭证限量供应的品种达90余种。是年人均棉布票仅发1.8市尺,全年销售棉布48.37万米,比1957年下降76.9%;卫生衫裤4720件,下降68.7%;毛线528公斤,下降76%;胶鞋19300双,下降45%;其他工业品也因货源不足,销量大幅度减少。1963年开始,货源逐渐增多,凭证、凭券供应商品减少。至1966年,除棉布及部分棉织品凭票外,其他商品一律敞开供应。1978年后,呢绒、绸缎、毛织品及化纤品货源充裕,销量逐年上升,棉布需求量减少。1983年12月起,棉布及各种棉织品一律免收布票。1984年,停止发放购布票及絮棉票。1987年,棉百供应品种达万余种,全年销售纯棉布及棉花化纤混纺布227.86万米,呢绒26.22万米,绸缎16.08万米,棉毛衫裤18.78万件,各类服装15.95万件,皮鞋5.89万双,胶鞋43.53万双,手表20800只,缝纫机6783架,热水瓶8.95万只,其他棉百商品有较大幅度增长。
五金交电 民国时期,县城及芝英、古山等集镇均有五金商店,经营品种限于元钉、铅丝、油漆、染料、铜铁用具及手车轮胎零件等品种。解放后,五金交电商品由县百货公司经营为主。1952年开始经营自行车,1956年收音机进入市场。是年共销售自行车97辆、收音机9架。1958年农村推行“运输车子化”,年供应元钉3.1万公斤,铅丝3.7万公斤,滚珠轴承2万余套。1973年成立专业公司,开设五金交电门市部,经营品种随之扩大。1977年后,电饭煲、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电冰箱等高档商品进入市场,五金交电品类齐全,1987年经营品种达2500多种。
日用杂品 解放前,铁锅、草席、土纸、陶器、家具等商品均由当地出产,瓷器主要靠江西省调入。1948年,县内有陶瓷器商店11家。解放初,日用杂品仍以私商经营为主。1956年成立日用品经营业务机构,翌年供应土纸68.5吨,草席20300条,瓷碗30.39万只。铁锅、陶器及木器家具由手工业社(厂)生产销售。1960年后,日用杂货奇缺,草席、铁锅、瓷碗等商品实行凭证限量供应。1963年,供应品种、数量回升,翌年销售草席49300条,土纸79.1吨,铁锅18370只,铝锅2780只,瓷碗34.86万只,缸3330只,木器家具5000余件。70年代,日用品供应品种逐年扩大,销售量增加,1977年销售铁锅37050只,瓷碗85.63万只,土纸137.6吨。1980年后,陶器、草席及普通木器家具销量转滞,制作精细,坚固美观,款色新颖的钢木家具、塑料制品、江西瓷器较为畅销。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