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生产资料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44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生产资料购销
分类号:
F713.31
页数:
8
页码:
238-24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的商业的生产资料购销的金属材料、机电设备、煤炭石油、建材化工、木材毛竹、化肥农药、农机农具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康县
生产资料
购销
内容
第五章 生产资料购销
第一节 金属材料
解放前,县内设有兼营金属材料的商店,在芝英、古山、胡库等集镇有坐地商,贩卖少量铜、锡。民间所需,主要靠回收利用废旧金属解决。
1963~1978年,金属材料均按计划统一供应。1963年县物资局组织供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两大类,共22个品种、102个规格。全年销售钢材56.56吨,生铁116吨,销售废锡废铜0.15吨。下半年直达供应生铁45吨,钢材150吨。1964年供应钢材135吨、生铁190吨。1965年供应钢材299吨。其中供应农村建造氨水池用41.5吨,水利电灌用40吨;组织计划外钢材15.5吨;收购废旧钢材、杂铜,加工改制钢材14吨。同年4月,供应太平水库西渠前陈倒虹吸返工工程钢材47吨。
1966~1968年,金属材料销售大幅度下降。三年平均销售钢材214吨,生铁143吨。最低的1968年仅销售钢材181吨,生铁70吨。1969年和1970年,钢材、生铁分配计划指标有所增长,供应量回升。金属材料仍按“农、轻、重”的次序,采用先维修后生产、先计划内后计划外、先国家计划后地方计划的原则组织供应。1971年金属材料缺口严重,实行清仓查库、修旧利废、加工改制、节约代用等方法,但仍不敷需求。1972~1977年,原材料困难,市场钢材紧张。采取调剂串换回收加工等办法,缓和县内农机具生产所需原材料偏紧的局面。1977年开始,钢材、生铁、铜、铝等主要物资购销大幅度增长。1978年钢材、生铁、铝等主要金属材料销售增长率,分别比1977年增长38%、94%、96%。1979年金属材料开始利用市场调节来平衡供需。1980年长线物资按国家定价敞开供应,短线物资如镀锌板、焊锡有松有紧限额供应,并以展销、调剂、送货上门、零锯零割等多种形式,推销滞销物资。10月,对6种库存钢材实行浮动价供应。1981年物资供应部门迅速增加,独家经营局面被打破。除薄板外,金属材料全面敞开供应,销售直线上升。物资局金属组当年销售农村建房钢材800余吨。
1982年钢材实行全面指标供应,而县内工业发展、社队企业蓬勃兴起、建设项目增多,农村建房所需材料不断增加。物资部门积极组织钢材,做到随到随卖,零割零供,基本满足用户所需。
1983年钢材计划分配指标减少,供需矛盾突出,锡、锌等有色金属也有一定缺口。集体、个体经济组织参与生产资料流通,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竞相销售生产资料的局面,整个金属材料供应市场由松趋紧。物资部门钢材、生铁供应量,分别比1982年下降27%、42%。钢材中尤以线材、小圆钢、小角钢、小扁钢下降为最。锌、锡等紧俏有色金属进销有较大幅度增长。
1984年大园东等地废钢材市场相继出现,竞争激烈。县物资部门建立金属材料公司,实行专业经营。4月,在确保计划指标组织供应前提下,参与市场竞争。仅从广州一地,组织计划外线材、罗纹钢638吨。是年,金属公司销售钢材2562吨,销售生铁829吨,铝170.57吨,铜30.8吨。
1985年,在货源偏紧、进出多门的情况下,确立以短线物资争货源,长线物资争市场的原则,千方百计增加经营品种,扩大销售范围。在催交、调运、变更、加工、协作、串换等方面,抓早抓紧,实行包进包销,调节供应计划。是年,经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硬质合金三大类,金属材料就有519个品种规格。1987年销售钢材6274吨、生铁959吨、铜9.67吨、铝134.13吨、锌9.59吨、铜材137.6吨。
第二节 机电设备
1963年前,机电设备由县计委仓库经营。只供应电动机、变压器、工业泵、皮线、轴承、电话挂机、钻床等10来个品种。1963年,机电设备由新成立的物资综合公司经营,品种增加到166种,主要供应农田水利建设。随着工业生产和农村机电排灌的稳步发展,机电设备的销售品种和供应量有所增加。1970年首次经营汽车业务。1971年因货源紧张,开展旧轴承、旧电瓶、电焊条头的收旧供新工作。1972年是机电产品中的电动机、轴承销量较多的一年。年销售电动机522台、2070千瓦,轴承17370套。1973年开始,机电供应以厂矿为主。厂矿要货,一年二次申报计划,按计划分配供应。但因资源缺,通常报多供少,组织调剂。1977年,供应的主要产品有气体压缩机、凿岩机、金属切削机床、电力电缆、电动葫芦、工业泵、风机、交流电动机、变压器、裸铝线、气体压缩瓶、电焊条、台钻、电焊机、工业轴承等。是年销售额160万元,比1966年增加7倍多。1978年设机电组,营业额骤增,年销售额为231.50万元。
1979年机电产品经营品种包括汽车、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械、工业锅炉设备及附件、电工电讯、仪器仪表、工量磨刃具和工业轴承等达3000余种,比1963年增加10倍。供应方式打破只管生产,不管生活;只供单位,不供个人的框框。对原计划分配的电动机、变压器、裸铝线、机床设备等开始敞开供应。1980年,供应渠道增多。1981年,全县局一级经理部从2个增到4个,新开社办企业物资经理部4个,机电经营初见竞争。
1984年3月,建立机电设备公司。是年经营额达389.3万元。1985年扩大了照明电器、闸刀开关、低压电瓷、焊割工具、五金工具等机电设备的供应范围经营品种增至3020个。1987年全年共组织供应金属切削机床475台、汽车60辆、摩托车12辆及台钻、工业泵、电动机、变压器、工业轴承、压缩汽体钢瓶等等。是年,销售989万元,创利31.47万元。
第三节 煤炭石油
民国时期,县内尚无煤炭专营单位,民用煤油多由城内公大商行批发各店家商贩销往城乡。解放初,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仍以柴炭为主要燃料。1950年,供销社开始供应煤油,翌年销售149吨,1954年销售241吨。1958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缺能矛盾露头。是年,县土产采购批发站开始经营煤炭,当年销售365吨。石油供应也趋紧张,照明煤油实行凭证凭票供应,一般每户每月定量供应0.2公斤。
1963年,县工商联利用会堂始办煤球厂,当年生产煤球1000余吨,不定量供应城乡居民和城关镇农民。以后,煤炭、石油销量急增。1965年全县销售煤炭4877吨、焦炭246吨、煤油245吨。1972年,销售煤炭17348吨、焦炭719吨、汽油647吨、柴油513吨、煤油452吨。是年,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需用煤炭、石油均按计划分配供应。
1976年,为缓和供需矛盾,县物资部门组织推广使用地产煤,主要供应砖瓦生产、公共食堂和饮食服务行业。1978年后,用煤大户化肥厂建成投产、乡镇工业迅猛发展、农机排灌不断增加,煤炭石油需量猛增。1980年销售煤炭29208吨、焦炭1236吨、石油4260吨,仍不能满足需要。
1980年冬成立县燃料公司,专营石油、煤炭。1985年,石油产品从燃料公司析出,建立专业公司经营。1984年后,煤炭市场活跃,煤炭石油产品实行多渠道进销经营,县内桥头周还开设了焦炭专业市场。县物资、燃料、石油等专业部门改进服务态度,增设供应网点,并实行按计划送货上门,仍然发挥了经营主渠道作用。1987年销售煤炭62517吨,焦炭6059吨,石油7791吨。
第四节 建材化工
民国时期,县城和芝英等地有数家兼营油漆、颜料的杂货店,但供应品种单调,销量甚微。
解放初,化工产品分别由私商、供销社和国营百货公司经营,后化工建材由计委物资仓库和国营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经营。1963年后,按照商品经营分工,统一划归县物资局经营管理。经营品种有油毡、水泥、玻璃、纯碱、硫酸、轮胎、炸药、雷管等20余个。
1964年因农田水利建设和铺设水泥路面需要,年销水泥1714吨,比上年销售835吨增加倍余,化工原料销路亦然。70年代初期地方工业发展,化工供应品种增加工业硫酸、磷酸、工业氨水、盐酸、双氧树脂、亚硝酸钠、乙二氨、阳离子交换树脂、氰化钠、草酸、硼酸、甲醛、金刚砂、二甲苯、甲苯、苯酚、冰醋酸、硼砂、液体烧碱等。主要供应于采矿、机械、纺织、电镀、化工等行业。水泥供应仍以支农占首要地位。1973年,县委提出大搞开山造田、治溪改地,是年县物资局供应炸药169吨,水泥7148吨。由于水泥分配计划不足,县物资部门组织计划外水泥1000余吨。1972年5月,物资部门开展轮胎回收、翻修工作,制订“以旧日换新”、“凭证供应”、“限型换新”、“超载坏胎酌情供应”等办法,在花川等6个公社设立备用胎试点。在城关农机厂成立修补轮胎专业小组,还帮助丽水、缙云、天台等县解决一些拖拉机急用胎。仅1975~1977年,回收旧日轮胎3270只(计51吨),修复轮胎432只。1977年,县水泥厂建成投产。时值杨溪水库动工兴建,水泥需用量大,供应趋于偏紧。翌年销售水泥8311吨,比上年增加88%。油毡、平板玻璃、炸药、轮胎、硫酸、烧碱等主要化建物资的销售均有大幅度增长。
1984年成立县化工建材公司,实行专业经营。1985年建材经营品种有水泥、玻璃、石棉制品、水泥制品、卫生陶瓷、三类建材、其他建材7大类,119个品种。化工产品分火工产品、有机化工、无机化工、橡胶、橡胶制品、工程塑料、塑料制品7大类。1987年销售水泥25778吨,油毡7306卷,平板玻璃4324箱,硫酸107吨,纯碱78吨,炸药216吨。
第五节 木材毛竹
解放前,县内竹木资源较为丰富。木材产地有八字墙、中山、柏岩、棠溪、新店等10余个乡镇。毛竹资源以永祥乡为最,中山、棠溪次之。民国18年,木行兴起。24年县城有木行5家。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竹、木均购自集市交换或自采自用。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竹木实行购销管理。1953年,中国煤建公司金华支公司在永康县设立木材收购组。翌年,在枫林乡搞木材预购试点。全县共收购木材3683立方米,销售3693立方米。1955年县供销部门在永祥乡收购毛竹3.72万支。1957年11月成立永康县森工站,对木材实行统一购销,毛竹收购经营由县土产站管理。
1958年后,竹木需求量骤增。为解决供应困难,由政府下达收购任务。1958~1960年,全县共收购木材17538立方米、毛竹34.7万支。由于采伐过量,竹、木资源锐减。1961年以后,生产、生活所需木材从云和、丽水、龙泉、庆元等县调入为主,毛竹由龙游、武义、缙云等县调拨居多。竹木销售均实行计划分配和计划供应。1965年2月,森工站改称县木材公司。1970年县革委会成立节约三材建房小组,试用竹筋混凝土浇拱屋架。是年,全县“节约三材”建房面积2075平方米,被金华地区作典型推广。1972年开展木材综合加工,提高木材利用率。是年共综合加工木材944立方米。随后经营品种逐步扩大,1979年经营品种有松元木、杉元木、胶合板、包装箱、建筑成材、小商品等29种。
1985年,国家对木材、毛竹购销实行开放政策。杜山头、前仓、华村、城关等地相继设立竹木专业市场。杜山头木材专业市场已成为沟通浙南、闽北木材产地和浙北、苏沪销地的重要集散地,木材购销竞争激烈,成交活跃,销售扩大。
第六节 化肥农药
一、化肥
解放前,商品肥料有煤灰(石灰)、石膏、桐饼和德国产狮马牌肥田粉等几种,销量亦不多。
1950年以赊销形式供应淳安煤灰40吨,销售南京产红三角牌肥田粉6吨,石膏25吨。1952年推广过磷酸钙,销售化肥547吨。1954年销售化肥1165吨。1955年化肥供不应求,实行按主要农作物面积分配供应。
1958年为解决肥料不足,先后办起一批土化肥厂。仅1960年就生产土肥料40.3万吨,并实行强制销售。由于质量低劣,肥效不高,农业社纷纷要求退货,造成1960年“大送大推”,1961年“大退大赔”的现象。
1963年尿素应市,当年销售143吨。翌年猛增到550吨。1964年推广氨水和磷肥,全县供销部门共搞磷肥试验点93个,各种作物试验田148亩6分,80%地区推广使用效果很好。是年,化肥供应亩均24.05公斤,1965年又有增长,年销量破万吨关。
1971年农资公司办厂生产“5406”菌肥。1974年“5406”竹匾发酵生产工艺获得成功,质量稳定。1978年9月,全国“5406”菌肥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永康召开,上海科教片电影制片厂以“5406”应用为题材,拍成科教片在全国各地放映。1982年生产“5406”菌肥10.35吨,仍供不应求。
1979年县化肥厂建成投产,化肥供应有所增加。1982年主要化肥实行以户为单位凭卡供应。1987年,全县供应化肥34846吨。其中氮肥25330吨,磷肥7783吨,钾肥602吨,复合肥1131吨。
二、农药
解放前,农民用雷公藤(粉)、闹洋花、松毛汁、茶籽饼等土农药治虫,其中以雷公藤最为普遍。据《胡钦海手记》载:“施于蔬菜即见生势畅茂,在一星期内害虫必死,可增加产量,农民乐于使用”。直到解放初,供销社还继续供应雷公藤粉。1954年开始供应化学农药666粉,年销量26.35吨。此后,雷公藤粉销势渐趋萎缩,化学农药占领主要市场。1964年和1966年,“乐果”和“敌敌畏”先后问世上市。1971年推广除草剂,化学农药品种有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等30多种。但数量尚不能满足需要。1982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药销量倍增。是年1~5月销售农药269.15吨,比1981年增2.59倍。为减少环境污染,1984年1月起,残毒留期长的有机氯农药停止销售,“666”粉退出市场。1987年农药年销量634.66吨。其中:甲铵磷63.02吨,乐果43.66吨,杀虫双179.17吨,敌敌畏36.97吨。
第七节 农机农具
历史上,农业劳动工具极为简陋,更无农机专营机构,农民生产所需工具,大件自雇工匠制造,小件从市场购买。
解放后,农村组织互助合作,搞农业技术更新,农机推广使用随之而起。1955年引进双轮双铧犁200余部,在李店、桐琴、倪宅、石柱等地试耕推广。因犁体笨,转弯难而未推开。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半机械化、机械化农机具随之逐步推广使用。至1960年底,全县供应排灌柴油机21台,人力插秧机681台,脚踏打稻机1524台,喷雾器1596台,饲料粉碎机36台。1963年原由商业、供销、水电等部门多头经营的农机产品转由物资部门专营。1964年夏秋季,久旱不雨,物资部门派出人员带农机配件赴旱情严重的12个公社43个生产大队机埠供应。并对全县保有的174台农用动力设备进行普查建档。翌年,又在芝英、清溪、石柱供销社设立农机代销点,扩大农机供应网。1966年,县计委确定倪宅、长城、桥下红星3个大队为农业机械化试点。并首次从福建调入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6台,供应试点大队。次年又从江西省南昌采购丰收-27型拖拉机2台,供应县良种场和永康果园使用。1973年,全县已有饲料粉碎机223台,碾米机598台,磨粉机656台,淀粉机255台,制面机169台,脱粒机6106台,榨糖机46台,榨油机10台,制茶机30台,农田水泵821台,柴油机795台,汽油机9台,拖拉机356台。
1978年单独成立农业机械公司,并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农机经营品类扩大到3200余种,使群众购买农机配件不需出县。1987年供应手扶拖拉机335台、农用水泵986台、水管2529米、各类柴油机421台、碾米机40台、喷雾器2995架。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