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44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市场
分类号: F724.7
页数: 3
页码: 225-22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的商业的粮油购销的粮食市场,包括私营粮商、粮食价格、粮食交易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康县 商业 粮油购销 粮食市场

内容

一、私营粮商
  民国时期,城乡人民口粮余缺,由集市交易调节,逐渐形成粮食市场。凡有集市贸易的地方均有粮食交易和私营粮商。在县城学前路一带就有义利、久通、永通、亨通、振通、裕康、民生、利通、裕通等9家。资本总额为31500元。粮行老板多兼牙郎。每逢集市,上午购进,下午销出,从中谋利。也有转售行商,粮食收购后用船筏运往金华、兰溪等地销售。解放战争时期,因法币贬值,粮价不稳,粮行陆续停业。至解放前夕,县城仅留利民、协和两家私营粮店。
  1953年11月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私营粮店转为国家代销店,按需核定销售计划,拨粮代销,给代销手续费3~4%。1955年4月撤销私营粮店,原粮店职工由国家粮食部门安置工作。
  二、粮食价格
  旧时粮食市价以大米为标准。新谷登场,粮价下降;青黄不接,粮价上涨。后受战争影响,粮价直上。抗战初期每百市斤大米法币5元,民国31年涨到100元。32年5月,奉令限价,普通大米每百市斤为256元,仍不能压抑。33年950元,34年5000元,35年上升为10700元,至36年上升势头更猛。12月份粮价,月初大米每百市斤276000元,月底涨为486000元,当月上涨83%。37年8月,法币改为金圆券(300万元法币折合1元金圆券)。当年12月初,大米每百市斤为100元,月底即升为220元。1949年12月,大米价格每百市斤月初3800元(旧币),月底4500元。
  1950~1952年,国家粮食购销牌价基本接近市价。1954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有购销差价。以后购价多次提高,销价未动,形成购销倒挂。1978年购价提高20%,再加价50%,购销倒挂差距更大。1980年后,鼓励农民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再出售议价粮,议价基本接近市价。
  三、粮食交易
  1950年7月,中国粮食公司永康办事处成立,经营粮食购销业务,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限制私营粮商争购。
  1952年11月成立永康县人民政府粮食局。翌年11月国家发布《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粮食由粮食部门独家经营,停止上市。结果农民之间余缺无法调剂,反使不法粮商有机可乘。1956年恢复10个粮食贸易市场,选定交易员,统一管理,开展民间互通有无及品种调剂。1957年,粮食市场被看作滋生资本主义之场所,又强令关闭。
  1962年9月后,适当开放农村粮食集市贸易,可以向已经完成统购任务的生产队议价收购一部分余粮。计划内和计划外经营的粮油,统一由粮食部门经营,形成统一的粮食市场。农村粮食集市贸易,由粮食部门管理,限于群众之间余缺调剂,禁止粮商投机贩运。“文化大革命”中,粮食集市贸易再次关闭。1979年,恢复粮食市场,开展多渠道经营。1980年11月,成立县粮油贸易公司,开展粮油议购议销业务。七年来共采购议价粮食和油料60955吨,对促进生产、活跃市场、平衡国家粮油收支、补充国家库存之不足,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