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41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类型
分类号: F406
页数: 6
页码: 190-19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工业的所有制有国营、集体、联户和户办4种形式。
关键词: 永康县 工业企业 经济类型

内容

工业的所有制有国营、集体、联户和户办4种形式。
  第一节 国营工业
  1950年,周益源等10多家酒坊联合成立永联酒厂和古山酒厂等。1951年4月,建中、建康、牢劳等6家工厂联合成立建华布厂,大众、裕记、益冬等20多家袜巾厂联合成立建新针织厂,伟建等14家袜巾厂联合成立伟建布厂。1952年5月,勤益昌布厂、浙南印刷所分别成立地方国营永康县人民染织厂和地方国营永康县人民印刷厂;接管人民米厂和胜利米厂为地方国营加工厂;芝英酱油厂实行公私合营,称永康人民酱油厂。
  1953年,私营电厂转为公私合营。1955年,第一染织厂(建华布厂),第二染织厂(伟建布厂)转为公私合营。1956年,精勤等7个棉织厂并入公私合营第一染织厂;裕记等21家棉织厂并入公私合营第二染织厂;永联、古山等酒厂并入公私合营永康酒厂。至年底,全县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7家、公私合营15家,共有职工732人,年产值382万元。
  1958年,“大跃进”期间,兴建钢铁厂、煤矿、铜矿、黄铁矿、细菌肥料厂、颗粒肥料厂、耐火器材厂、人造棉厂、陶器厂、机械厂、砖瓦厂、造纸厂12家工业企业。国营企业发展到27家,职工1545人,产值611万元,主要产品有土钢、土铜、石煤、黄铁矿、氯化钾、蚌壳粉、菌肥、耐火砖、水田犁、车床、碾米机、鼓风机、打稻机、棉布、线袜、毛巾、铁锅、陶瓷、土纸、黄白酒等。由于发展过快,管理、技术跟不上,经济效益差。1959年,开采萤石矿;细菌肥料厂、颗粒肥料厂合并为化工厂;农具厂并入机械厂,耐火器材厂并入砖瓦厂。永康针织厂(建新针织厂)、人造棉厂并入布厂,改称永康县纺织一厂。
  1961年起。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工业战线。对工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减。当年停办钢铁厂、黄铁矿、铜矿、煤矿,国营厂矿缩减到24家,职工2630人。工业总产值1152万元。1962年又停办砩矿、141矿。至年底仅存17家,职工880人。完成产值511万元。70年代,拖拉机厂、汽车电机厂、活塞厂、溶剂厂、漂染厂、阀门厂、保温材料厂、水泥厂相继投产。至1978年,国营厂矿恢复发展至37家,职工4204人,产值3480万元。
  1979年,化肥厂建成投产。保温材料厂扩建,发展釉面砖生产。至1987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46家(其中由县经委管辖18家)职工6295人。工业总产值13416万元。利税187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615万元。
  第二节 集体工业
  集体工业含二轻为主体的县属集体、乡镇办、村办工业。1987年,有企业726家,职工25656人,产值27952万元,利税373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293万元。
  一、二轻工业
  1949年,全县有个体手工业8734户,从业人员2万余人,从事30多种行业。年产值约549万元。1952年,手工业互助合作组织——小型木工场建立,生产工具大件折价入组,其他工具组员自备;生产资金由组员投资;工资按件计酬,多劳多得。1954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0个,生产合作小组30个,社(组)员455人。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步伐加快,全县有合作社72个,社员594人;小组52个,组员436人。1956年,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形成高潮,全县有148个生产合作社,社员4946人,生产合作小组118个,组员1167人。全县有83%的个体手工业纳入集体经济轨道。工业总产值410.67万元。
  1958年大跃进,大搞升级并社,把手工业社(组)集体所有制转向全民和大公社所有制。合并一些社、组,转为地方国营农机厂、造纸厂、耐火器材厂、永建公司、农具厂、棉纺厂、化工厂等7个全民企业,又将分布全县城乡的多数社组合并划归大公社所有。另外,撤并6家手工业合作社升为合作工厂。由于体制盲目“提前过渡”,使正常发展的手工业遭到严重挫折。
  1961年,对全县手工业进行调整,将改变体制的手工业社组转为原体制。调整恢复以后的全县手工业合作工厂7家,职工434人;手工业合作社78个,社员2179人;合作小组67个,组员571人。
  1962年,对手工业进行大调整、大改组,至1963年,经过合并撤销,先后精简下放手工业工人1816人。全县有合作工厂4家,职工213人;合作社39个,社员832人;小组8个,组员80人。产值185.56万元,利润11.72万元。
  1976年,合作工厂发展到14家。职工2668人,产值637.69万元,利润85.70万元。
  1977~1982年。二轻工业调整组织、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撤并规模小、设备落后、生产很不稳定的9家小企业;对条件较好的四路农机厂、西溪农机厂、红岩农具厂、芝英农机厂、红旗农机厂、象珠农机厂转为合作工厂。至此,全县二轻工业企业已全部转为合作工厂。
  1983年,共有工业企业20家,职工4132人,产值3417.10万元。利润435万元。
  1987年,二轻工业有机械制造、皮革服装、工艺美术、塑料制品、手工工具制造、日用五金制品、日用电器制造、丝绸棉布、建筑材料、农机具制造等20家企业,职工5289人,产值7341.14万元。利润667.74万元。税金30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433.71万元。
  二、乡镇办、村办工业
  乡镇工业。原为社队工业,1984年改称乡镇工业。其经济组织原则是乡办乡有,村办村有。
  1958年,大办地方工业。一批手工业社、组转为公社所有。全县有社办工业127家,年产值265万元。1961年,调整社办工业。原有社办工业65家,职工3162人,恢复为手工业社、组185个,职工3249人;保留社办工业2家,职工65人。1962年,共下放集体手工业工人1816人,让他们回原生产队重新组织手工业小组。1963年底。全县有农村人民公社服务社组42个,8000多人。其中专业小组8个,180人。另外还有个体手工业者3000余人。
  1967年后,一批手工业小组发展扩大为队办工业企业。1968~1969年间,城关公社农机厂、珠山公社农机厂、石柱公社农机厂、新楼公社农机厂、黄店公社农机厂、溪岸公社农机厂、油川公社农机厂、桥下公社农机厂、花川公社农机厂、芝英公社农机厂、方岩农机五金厂、寮湖农机五金厂等社、队工业企业相继创办;新楼木业社、古山被服社、四新铁木社、唐先手工业联社、珠山铁木社、红山手工业社、象山造纸社、城关文化用品社调整为由当地人民公社管辖。1969年底,全县共有社办工业企业10家,职工167人,产值10万元。1972年,全县有社办工业企业53家,职工1891人,产值222万元。至1975年,全县社办工业企业发展到71家,职工2674人,固定资产原值502万元,产值398万元;队办工业企业194家,职工1768人,固定资产原值59万元。产值144万元。1976年,社、队企业归属农机社企局管辖。
  1978年,社办工业企业147家,职工6619人,固定资产原值550万元,产值1320万元,利润270万元,税金40万元;队办工业企业358家,职工8281人,固定资产原值170万元,产值610万元,利润120万元,税金25万元。1980年,县成立社队企业局,全县有社队工业企业1233家,职工13364人,产值3237万元,利润649万元,税金150万元。
  1984年,采取乡镇办、村办、户办、联户办一起上方针。社队企业局改称乡镇企业管理局,加强对乡镇企业领导。至年底,全县有乡镇办工业企业254家,村办工业企业1076家,共有职工16377人,产值822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446万元。利润538万元,税金482万元。
  1985年,全县有乡镇办工业企业256家,固定资产2185万元,职工10249人,产值6670万元,利润616万元,税金335万元;村办工业企业638家,固定资产原值806万元,职工9599人,产值4923万元,利润408万元。税金282万元。有7个乡镇产值超千万元,17个村超百万元,19家工业企业超百万元,产值最高的企业为城关五金厂523万元。
  1986年,在全县乡镇工业企业中确定48家企业为重点骨干企业。其产值5633万元,占全县乡镇办工业产值62%。有千万元乡镇10个、百万元村43个,百万元工业企业28家。
  1987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乡镇企业提出“三上一提高”的方针,即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在花川桐塘山背建立第一个乡级工业区。在古山镇前黄村的华溪沿建立第一个村级工业区。调整重点骨干企业,从1986年48家增至53家。全县共有乡镇办、村办工业企业654家(其中村办工业企业356家),固定资产原值4532万元(村办987万元),职工18920人(村办6949人)。产值18921万元(村办6196万元),利润1543万元(村办698万元),税金989万元(村办381万元)。有亿元区1个,千万元乡镇17个,千万元村1个,百万元村68个。百万元工业企业36家。产值最高五家工业企业是:城关五金厂1118万元,油川燃气炉厂402万元,大屋科委建材厂327万元,花街矿山机械厂301万元,珠山五金厂277万元。
  第三节 联户工业
  1983年,户办工业从单家独户经营转向自愿联合经营,按生产同类产品组合成各种联户企业,户办工业企业则成为单独经营车间,由联户企业实行统一购买原料、统一规定产品质量、统一出售价格、统一经销产品,还为户办工业企业提供生产场地、资金周转、沟通信息、技术资料,推动户办工业发展。是年,有联户企业200多家。
  1985年,联户企业发展至1341家,职工9671人,产值4637万元,利润631万元,税金339万元。1986年,有联户企业1147家,固定资产原值931万元,职工11280人,产值7456万元,利润954万元,税金408万元。1987年,全县联户企业增至1735家,有固定资产原值1364万元,职工17100人,产值11877万元,利润1255万元,税金781万元。
  第四节 户办工业
  全县拥有众多的能工巧匠,其独特手艺世代相传。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许多外出串乡经营的个体手工业者纷纷转为在家办厂。至1983年底,全县有户办工业企业4000多家,生产铁锅、铝锅、铝勺、菜刀、剪刀、泥刀、锉刀、花边刀、纺织机械配件、衡器配件、冰模、铜火锅、砂轮片等千余种日用小商品。其中衡器配件、木杆秤、砂轮片、冰模、锉刀、菜刀、花边刀、铜火锅、宝剑等产品,行销29个省市、自治区,年产值600万元。
  1984年,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优惠措施发展户办工业企业,工商部门给予办理登记、农行给予贷款,使户办工业迅速发展。户办工业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改进经营方式。从带徒弟变为雇用帮工,招聘工人;从手工操作走上机械、半机械化生产:从拜师传艺转而追求新技术、新产品。
  1985年,户办工业企业归属乡镇企业局管辖。1987年,全县有户办工业企业4861家,固定资产原值414万元,职工11844人,产值8254万元,利润931万元,税金245万元。
  此外还有个体手工业33078人,流动全国各地经营。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