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编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412
颗粒名称:
第八编 工业
分类号:
F406
页数:
33
页码:
187-219
摘要:
本编记述了永康县工业的所有制的经济类型、工业门类,以及永康拖拉机厂生产、县食品公司火腿厂加工、永康拖拉机厂生产等名优产品的情况。
关键词:
永康县
工业企业
内容
民国10年(1921)始有小型厂家兴办。至22年,有火力发电厂1家、碾米厂5家、印刷厂2家、针织厂18家、丝线厂5家、肥皂厂1家、造纸作坊15家、酱油厂1家。27年4月至30年浙江省赈济会曾在芝英创办难民染织工厂总厂。布产量,27年27903匹,28年72688匹,29年10200匹。抗日战争胜利后,棉织业和针织业有所发展。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24万元。1951年,有工业企业22家,其中电厂、肥皂厂、酱油厂、酒厂各1家,碾米厂5家,此外还有棉织厂等,工业总产值322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合并私营小厂,充实国营工厂。1957年工业产值80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88%。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大办工业,建立大批工厂,由于脱离实际,发展过快,先后“下马”,至1962年,产值仅为782万元。经过三年调整,工业生产回升。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县活塞厂、县仪表厂、县汽车电机厂、县阀门厂、县溶剂厂等企业建成投产。1970年,工业总产值增至206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2.3%。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化工、采掘、建材工业,至1975年,工业产值为3701万元。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至1980年,工业总产值达1152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0.30%。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户办工业、联户办工业兴起。1985年,工业企业发展到3659家,职工44739人,工业产值35264万元。工业产值中,全民企业占28%,集体企业占52%,户办企业占7%,联户办企业占13%。共实现利税总额4585万元。
1987年,全县有工业企业7368家(含个体工业4861家),职工60895人,工业产值61499万元,其中全民企业13416万元,集体企业27952万元,户办企业8254万元,联户办企业11877万元。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71.68%。
第一章 经济类型
工业的所有制有国营、集体、联户和户办4种形式。
第一节 国营工业
1950年,周益源等10多家酒坊联合成立永联酒厂和古山酒厂等。1951年4月,建中、建康、牢劳等6家工厂联合成立建华布厂,大众、裕记、益冬等20多家袜巾厂联合成立建新针织厂,伟建等14家袜巾厂联合成立伟建布厂。1952年5月,勤益昌布厂、浙南印刷所分别成立地方国营永康县人民染织厂和地方国营永康县人民印刷厂;接管人民米厂和胜利米厂为地方国营加工厂;芝英酱油厂实行公私合营,称永康人民酱油厂。
1953年,私营电厂转为公私合营。1955年,第一染织厂(建华布厂),第二染织厂(伟建布厂)转为公私合营。1956年,精勤等7个棉织厂并入公私合营第一染织厂;裕记等21家棉织厂并入公私合营第二染织厂;永联、古山等酒厂并入公私合营永康酒厂。至年底,全县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7家、公私合营15家,共有职工732人,年产值382万元。
1958年,“大跃进”期间,兴建钢铁厂、煤矿、铜矿、黄铁矿、细菌肥料厂、颗粒肥料厂、耐火器材厂、人造棉厂、陶器厂、机械厂、砖瓦厂、造纸厂12家工业企业。国营企业发展到27家,职工1545人,产值611万元,主要产品有土钢、土铜、石煤、黄铁矿、氯化钾、蚌壳粉、菌肥、耐火砖、水田犁、车床、碾米机、鼓风机、打稻机、棉布、线袜、毛巾、铁锅、陶瓷、土纸、黄白酒等。由于发展过快,管理、技术跟不上,经济效益差。1959年,开采萤石矿;细菌肥料厂、颗粒肥料厂合并为化工厂;农具厂并入机械厂,耐火器材厂并入砖瓦厂。永康针织厂(建新针织厂)、人造棉厂并入布厂,改称永康县纺织一厂。
1961年起。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工业战线。对工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减。当年停办钢铁厂、黄铁矿、铜矿、煤矿,国营厂矿缩减到24家,职工2630人。工业总产值1152万元。1962年又停办砩矿、141矿。至年底仅存17家,职工880人。完成产值511万元。70年代,拖拉机厂、汽车电机厂、活塞厂、溶剂厂、漂染厂、阀门厂、保温材料厂、水泥厂相继投产。至1978年,国营厂矿恢复发展至37家,职工4204人,产值3480万元。
1979年,化肥厂建成投产。保温材料厂扩建,发展釉面砖生产。至1987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46家(其中由县经委管辖18家)职工6295人。工业总产值13416万元。利税187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615万元。
第二节 集体工业
集体工业含二轻为主体的县属集体、乡镇办、村办工业。1987年,有企业726家,职工25656人,产值27952万元,利税373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293万元。
一、二轻工业
1949年,全县有个体手工业8734户,从业人员2万余人,从事30多种行业。年产值约549万元。1952年,手工业互助合作组织——小型木工场建立,生产工具大件折价入组,其他工具组员自备;生产资金由组员投资;工资按件计酬,多劳多得。1954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0个,生产合作小组30个,社(组)员455人。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步伐加快,全县有合作社72个,社员594人;小组52个,组员436人。1956年,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形成高潮,全县有148个生产合作社,社员4946人,生产合作小组118个,组员1167人。全县有83%的个体手工业纳入集体经济轨道。工业总产值410.67万元。
1958年大跃进,大搞升级并社,把手工业社(组)集体所有制转向全民和大公社所有制。合并一些社、组,转为地方国营农机厂、造纸厂、耐火器材厂、永建公司、农具厂、棉纺厂、化工厂等7个全民企业,又将分布全县城乡的多数社组合并划归大公社所有。另外,撤并6家手工业合作社升为合作工厂。由于体制盲目“提前过渡”,使正常发展的手工业遭到严重挫折。
1961年,对全县手工业进行调整,将改变体制的手工业社组转为原体制。调整恢复以后的全县手工业合作工厂7家,职工434人;手工业合作社78个,社员2179人;合作小组67个,组员571人。
1962年,对手工业进行大调整、大改组,至1963年,经过合并撤销,先后精简下放手工业工人1816人。全县有合作工厂4家,职工213人;合作社39个,社员832人;小组8个,组员80人。产值185.56万元,利润11.72万元。
1976年,合作工厂发展到14家。职工2668人,产值637.69万元,利润85.70万元。
1977~1982年。二轻工业调整组织、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撤并规模小、设备落后、生产很不稳定的9家小企业;对条件较好的四路农机厂、西溪农机厂、红岩农具厂、芝英农机厂、红旗农机厂、象珠农机厂转为合作工厂。至此,全县二轻工业企业已全部转为合作工厂。
1983年,共有工业企业20家,职工4132人,产值3417.10万元。利润435万元。
1987年,二轻工业有机械制造、皮革服装、工艺美术、塑料制品、手工工具制造、日用五金制品、日用电器制造、丝绸棉布、建筑材料、农机具制造等20家企业,职工5289人,产值7341.14万元。利润667.74万元。税金30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433.71万元。
二、乡镇办、村办工业
乡镇工业。原为社队工业,1984年改称乡镇工业。其经济组织原则是乡办乡有,村办村有。
1958年,大办地方工业。一批手工业社、组转为公社所有。全县有社办工业127家,年产值265万元。1961年,调整社办工业。原有社办工业65家,职工3162人,恢复为手工业社、组185个,职工3249人;保留社办工业2家,职工65人。1962年,共下放集体手工业工人1816人,让他们回原生产队重新组织手工业小组。1963年底。全县有农村人民公社服务社组42个,8000多人。其中专业小组8个,180人。另外还有个体手工业者3000余人。
1967年后,一批手工业小组发展扩大为队办工业企业。1968~1969年间,城关公社农机厂、珠山公社农机厂、石柱公社农机厂、新楼公社农机厂、黄店公社农机厂、溪岸公社农机厂、油川公社农机厂、桥下公社农机厂、花川公社农机厂、芝英公社农机厂、方岩农机五金厂、寮湖农机五金厂等社、队工业企业相继创办;新楼木业社、古山被服社、四新铁木社、唐先手工业联社、珠山铁木社、红山手工业社、象山造纸社、城关文化用品社调整为由当地人民公社管辖。1969年底,全县共有社办工业企业10家,职工167人,产值10万元。1972年,全县有社办工业企业53家,职工1891人,产值222万元。至1975年,全县社办工业企业发展到71家,职工2674人,固定资产原值502万元,产值398万元;队办工业企业194家,职工1768人,固定资产原值59万元。产值144万元。1976年,社、队企业归属农机社企局管辖。
1978年,社办工业企业147家,职工6619人,固定资产原值550万元,产值1320万元,利润270万元,税金40万元;队办工业企业358家,职工8281人,固定资产原值170万元,产值610万元,利润120万元,税金25万元。1980年,县成立社队企业局,全县有社队工业企业1233家,职工13364人,产值3237万元,利润649万元,税金150万元。
1984年,采取乡镇办、村办、户办、联户办一起上方针。社队企业局改称乡镇企业管理局,加强对乡镇企业领导。至年底,全县有乡镇办工业企业254家,村办工业企业1076家,共有职工16377人,产值822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446万元。利润538万元,税金482万元。
1985年,全县有乡镇办工业企业256家,固定资产2185万元,职工10249人,产值6670万元,利润616万元,税金335万元;村办工业企业638家,固定资产原值806万元,职工9599人,产值4923万元,利润408万元。税金282万元。有7个乡镇产值超千万元,17个村超百万元,19家工业企业超百万元,产值最高的企业为城关五金厂523万元。
1986年,在全县乡镇工业企业中确定48家企业为重点骨干企业。其产值5633万元,占全县乡镇办工业产值62%。有千万元乡镇10个、百万元村43个,百万元工业企业28家。
1987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乡镇企业提出“三上一提高”的方针,即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在花川桐塘山背建立第一个乡级工业区。在古山镇前黄村的华溪沿建立第一个村级工业区。调整重点骨干企业,从1986年48家增至53家。全县共有乡镇办、村办工业企业654家(其中村办工业企业356家),固定资产原值4532万元(村办987万元),职工18920人(村办6949人)。产值18921万元(村办6196万元),利润1543万元(村办698万元),税金989万元(村办381万元)。有亿元区1个,千万元乡镇17个,千万元村1个,百万元村68个。百万元工业企业36家。产值最高五家工业企业是:城关五金厂1118万元,油川燃气炉厂402万元,大屋科委建材厂327万元,花街矿山机械厂301万元,珠山五金厂277万元。
第三节 联户工业
1983年,户办工业从单家独户经营转向自愿联合经营,按生产同类产品组合成各种联户企业,户办工业企业则成为单独经营车间,由联户企业实行统一购买原料、统一规定产品质量、统一出售价格、统一经销产品,还为户办工业企业提供生产场地、资金周转、沟通信息、技术资料,推动户办工业发展。是年,有联户企业200多家。
1985年,联户企业发展至1341家,职工9671人,产值4637万元,利润631万元,税金339万元。1986年,有联户企业1147家,固定资产原值931万元,职工11280人,产值7456万元,利润954万元,税金408万元。1987年,全县联户企业增至1735家,有固定资产原值1364万元,职工17100人,产值11877万元,利润1255万元,税金781万元。
第四节 户办工业
全县拥有众多的能工巧匠,其独特手艺世代相传。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许多外出串乡经营的个体手工业者纷纷转为在家办厂。至1983年底,全县有户办工业企业4000多家,生产铁锅、铝锅、铝勺、菜刀、剪刀、泥刀、锉刀、花边刀、纺织机械配件、衡器配件、冰模、铜火锅、砂轮片等千余种日用小商品。其中衡器配件、木杆秤、砂轮片、冰模、锉刀、菜刀、花边刀、铜火锅、宝剑等产品,行销29个省市、自治区,年产值600万元。
1984年,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优惠措施发展户办工业企业,工商部门给予办理登记、农行给予贷款,使户办工业迅速发展。户办工业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改进经营方式。从带徒弟变为雇用帮工,招聘工人;从手工操作走上机械、半机械化生产:从拜师传艺转而追求新技术、新产品。
1985年,户办工业企业归属乡镇企业局管辖。1987年,全县有户办工业企业4861家,固定资产原值414万元,职工11844人,产值8254万元,利润931万元,税金245万元。
此外还有个体手工业33078人,流动全国各地经营。
第二章 工业门类
根据1985年工业普查,按行业性质归为24个大类,本志分13节分述。
第一节 机械
机械工业是全县工业的主体。
1958年,建立永康县机械修造厂(后改名永康县农机修造厂,1983年1月并入永康拖拉机厂),为县内第一家机械厂。
70年代,机械工业有了新发展。1978年,全县有机械企业48家。80年代初,乡镇机械工业兴起。1987年,全县有机械企业151家,职工8305人,固定资产原值4582.92万元,产值13817.15万元,利润1782.81万元。主要企业有:
永康拖拉机厂 国营企业,位于县城永拖路,是制造手扶拖拉机和小功率柴油机专业厂,属机械工业部重点企业并被国家列为机电产品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1960年6月,由原在建德县的金华专区农机厂和丽水县动力机厂的一部分迁并建成,称永康机引农具厂。1967年省投资续建后改名永康拖拉机厂。1968年,试制成功195型柴油机和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1970年开始大批量生产。1981年试产工农——3型手扶拖拉机,1982年大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产品畅销国内外。1987年全厂占地面积397429平方米,建筑面积118913平方米,有主要生产设备470台,流水生产线28条,固定资产原值2591.1万元。工业总产值6340.43万元,利润805.02万元,职工211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1人。
永康县活塞厂 国营企业。厂设县城东库。是省定点活塞生产专业厂。1970年8月从永康县农机活塞厂析出建成。产品以生产汽油机、柴油机、空压机等60多种机型的活塞配件为主。产品覆盖除台湾、青海、西藏以外的27个省、市、自治区,经由680个主机厂和公司,随主机远销国外。1987年厂区占地面积93729平方米,建筑面积16597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362万元。职工331人,产值725.1万元。利润153.7万元。
永康县汽车电机厂 国营企业。厂设县城飞凤山。1970年投产,产品主要有东风、解放、跃进、浙江130、北京吉普、武汉吉普等车型汽车发电机、起动机及配185、195、1100冷凝式柴油机的FF系列风扇发电机。产品畅销国内外。1987年,全厂占地面积17142平方米,建筑面积10978平方米。有主要机床设备64台,固定资产原值117万元,职工228人,产值345万元,利润30.4万元。
永康县阀门厂 国营企业。厂设县城西津桥头。原为永康县水泥制品厂,1972年改名永康县阀门厂。主要产品有各种规格中、低压球阀。产品行销28个省、市、自治区,配套产品出口东南亚。1987年,厂区占地面积14777平方米,建筑面积12332平方米。有职工296人,产值371.22万元,利润55.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99万元。
永康县车辆修造厂 国营企业。厂设东库。主要经营汽车,拖拉机的修理、保养。1987年有职工59人,固定资产原值36.7万元,工业总产值48.9万元。
永康县通用电器厂 民政局属集体企业,厂设县城紫微塘沿,原称县福利厂。主要生产手提式水磨机、角向磨光机、模具电磨、冲击电钻等。1987年,厂区占地2230平方米,建筑面积319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171万元,职工203人,产值882.78万元,利润129万元。
永康电动工具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设县城东南双股金钗。是国内首家生产角向磨光机的厂家,部定点企业。生产剑鱼牌系列角向磨光机,产品销往29个省、市、自治区,外销非洲、东南亚和港澳地区。1987年厂区占地3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865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403.65万元,职工425人,产值1201.06万元,利润170.69万元。
永康县机床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设县城东库。前身为永康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锅厂,1966年改称县农具实验厂,1976年更名县机械厂,1980年改称今名。属机械工业部定点企业,主要生产钱塘江牌台式钻床。产品行销国内外。1987年,厂区占地面积3963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28平方米。有职工553人,产值731.12万元,利润137.8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21.71万元。
永康县矿山机械厂 乡镇企业。厂设花街村,主要生产SZ——12型农用运输车。1987年,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41万元,职工160人,产值301万元,税利19万元。
永康县方岩农机五金厂 乡镇企业。厂设派溪村。主要生产永康拖拉机厂、嘉善拖拉机厂农机配件。1987年占地面积5783平方米,建筑面积4705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87万元,职工154人。产值242万元,税利65.5万元。
永康县堰头农机厂 乡镇企业。厂设堰头村。生产农机配件、齿轮泵、农用离心泵。1987年,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100万元,职工260人,产值201万元,税利40万元。
永康县锻压机床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设芝英古麓山。前身为芝英农机厂。1971年试制10吨冲床。后就以生产冲床为主要产品。1980年增挂永康县锻压机床厂牌子。生产J23——16吨、10砘、6.3吨冲床和F4425磨粉机、食锅等,产品销往上海、贵州等9个省市。1987年,厂区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5.73万元,职工212人,产值183.65万元,利润18.59万元。
永康县第三纺机厂 乡镇企业。厂设清渭街。主要产品有ZK192卧式卷纬机、1332MP/PD型槽筒式络筒机,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9万元,职工70人,产值121万元,税利36.5万元。
永康县烈桥铸钢厂 乡镇企业。厂设横桥村。主要生产球磨机配件、粉碎机配件。产品畅销于浙江、江西、贵州、山西等省。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25万元,职工72人,产值101万元,税利17万元。
永康县纺织机械厂 二轻集体企业。前身为龙山机械厂,1969年改称西溪农机厂,1972年试产纺织机配件,销路大畅,遂以纺织机配件为企业的当家产品。1980年,在西溪乡上坛新建厂房,并改称今名。1987年,厂区占地面积11106平方米,建筑面积515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37万元,职工130人,产值108.14万元,利润13.68万元。
永康县拖车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设倪宅村水碓山,前身为红旗公社农机厂。主要产品有TC——1吨拖车及配件,销往安徽、江苏、福建等省。1987年,厂区占地5529平方米,建筑面积2412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27.9万元,职工114人,产值100.04万元,利润2.5万元。
永康县消防器材厂 乡镇企业。厂设唐先镇。主要产品有30厘米木工带锯机,室内消防栓。1987年,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47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33万元,职工104人,产值90万元,税利27.4万元。
永康县溪岸农机厂 乡镇企业。厂设溪岸村。主要产品有XJ——4型耕整机,4.5DN农副产品加工多用机、工农3型和12型手拖犁耕铁轮等。1987年,有固定资产65万元,职工108人,产值129万元,利税15.8万元。
永康县缸套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设石柱镇附近山背。前身为永康县农机具厂。1976年开始生产汽缸套。主要产品有系列汽缸和400型DF——20型粉碎机、双人打稻机,产品行销安徽、江西、福建、山东、云南等省。1987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5.3万元,职工135人,产值73.34万元,利润2.53万元。
此外,尚有永康县中山机械厂生产11ZA——1.5/8空气压缩机、2V——0.6/7空气压缩机,行销浙江、甘肃、云南、江西等地;永康县雅吕第一铸造厂生产煤气灶配件燃烧嘴,产品销往兰溪、杭州、宁波等地厂家;永康县缝纫设备厂生产三线包缝机,,产品行销东北三省。
第二节 金属制品
金属制品业,源出于传统五金手工业,1956年,专业五金工匠纳入合作化轨道。1958年,城关五金社和城关修配生产社合并成立永康县五金车辆厂,生产日用五金产品,兼营钟表、车辆修理。在农村,五金工具社(组)合并转为公社五金厂或公社农机五金厂。70年代,社队兴办金属制品企业。80年代,古山镇兴办炼铝灰业,生产8类合金铝,成为华东地区的生产铝锭基地。1987年,全县有金属制品企业134家,职工3937人,产值807.66万元,利润61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99.15万元。产品有包装钢桶、燃气炉、锉刀、刨刀、刮刀、菜刀、剪刀、高压气筒、食品钢锉、铜火锅、钢家具、卷帘门、冰模等。主要工厂有:
永康县城关五金厂 乡镇企业,厂设县城永拖路。1971年,开始生产蜂蜜包装钢桶,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7年厂区占地12453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127.10万元,职工209人,产值1118.2万元,利润110.5万元,税金65.7万元。
永康县燃气炉厂 乡镇企业。厂设游溪塘村,前身为油川公社农机厂。1985年,开始生产燃气炉,产品畅销不衰。1987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万元,职工175人,产值402万元,利润19.2万元,税金17.3万元。
永康县五金电镀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址在端头村后山,省定点企业。前身为永康县衡器厂,1976年永康县日用五金厂并入,改称永康县五金电镀厂,1984年增挂永康县钢家具厂牌子。生产欢乐牌各类钢家具和承接电镀业务。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172.44万元,职工326人,产值450.85万元,利润32.04万元,税金21.8万元。
永康县工具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设古山镇。厂区占地33202平方米,建筑面积11243平方米。原称古山工具厂,1973年转为县属大集体合作工厂,改称今名。是省钢锉定点企业。主要生产内销三星牌、永上牌,外销钻石牌半圆锉、扁锉、三角锉、圆锉。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205.39万元,职工389人,产值371.34万元,利润52万元,税金18.8万元。
永康县刀具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设派溪村,属省定点企业。前身为方岩综合厂。1969年称红岩刀具厂,1981年改今名。主要生产内销马头牌,外销白兔牌木工手用刨刀和各类拖拉机配件。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81.16万元,职工178人,产值282.29万元,利润20.06万元,税金11.4万元。
永康县珠山五金厂 乡镇企业。厂设象珠村。以生产高压气筒为主。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47万元,职工215人,产值277.4万元,税利38.2万元。
永康县农机修造厂 乡镇企业。厂设县城永拖路。主要生产食品钢锉、雕刻刀、木工锤、羊角锉等,其中食品钢锉销往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36.4万,元,职工85人,产值254万元,利润26万元,税金16万元。
永康县五金工具厂 乡镇企业。厂设四路镇。主要生产多功能系列套锉,产品销往美国、西德、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59.9万元,职工130人,产值201万元,税利24.3万元。
永康县刀剪厂 乡镇企业,厂设古山镇。前身为古山东风综合厂。主要产品有服装剪、民用剪、树芽剪、橡胶剪等,80%产品出口。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44.4万元,职工131人,产值93万元,税利17.9万元。
永康县装潢五金厂 乡镇企业。厂设派溪村。前身为方岩五金电器厂。主要生产铜火锅、煤气灶。1987年,职工103人。产值183.4万元,利税15.7万元。
永康县刀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设四路镇。前身为四路综合厂,1980年转为县属大集体合作工厂,1981年改称今名。主要生产永上牌菜刀、硬质不锈钢菜刀、暗箱扣等。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29.39万元,职工132人,产值105.95万,利润9.43万元。
永康县云山工具厂 乡镇企业。厂设白墈下村,主要生产木工弓摇钻、手摇钻、全部外销西欧各国。1987年,固定资产原值4万元,职工68人,产值84万元,税利7.8万元。
第三节 采掘
采掘业,开端于五代,曾在铜山几度开采铜矿。1958年“大跃进”时开采过黄铁矿、钴矿、铜矿,1959年停止开采,转而开采萤石和开发自来水、沙石等资源。
一、萤石
1959年后,先后建立唐先公社的野山、童宅公社的直坑、前仓公社的枫林以及八字墙、花街、雅吕等矿点,有职工1000余人。1960年产量54980吨,产值412.35万元,利润10.59万元。1961年精简职工,1962年产值下降到47.62万元,1963年停办,1966年恢复萤石开采,产品由上海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经销出口,国内销往大冶钢厂、南京钢铁厂、齐齐哈尔钢厂、天津市冶金实验厂等单位,销售量6837吨,金额32.68万元。1967年,销售量增至31570.68吨,金额236.78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遭受严重破坏。1975年,产量只有1233吨,产值9.3万元,亏损10.5万元。经整顿,生产面貌发生变化。1982年,产量12686吨,产值96万元,利润55万元。1987年,全县有矿业公司1个,乡镇办矿区11个,矿点12个;村办矿区2个、矿点18个;个体办矿点14个。共有固定资产原值187.5万元,职工966人,产值449.48万元,利润47.5万元。主要企业有:
永康县矿业公司 国营企业,前身为永康县砩矿,1966年建立,设县城东库。下设横山、野山、四路、直坑4个矿区和大屋、前仓2个联矿,主要产品有65、70、75、80、85、90、95、98等8个品位的萤石块矿和矿屑。1972年产量9013吨,产值96.1万元。1987年,增设浮选车间。有固定资产原值141.5万元,专业性生产设备42台,职工362人,产量44958吨,产值167.48万元,利润31.5万元。
童宅砩矿 乡镇企业。1973年投产。1987年,固定资产原值5.1万元,职工62人,产量3600吨,产值27万元,税利7万元。
大屋乡砩矿 乡镇企业。1966年创建。1987年,固定资产原值30万元,职工100人,产量5000吨,产值80万元,税利14.5万元。
花街砩矿 乡镇企业,1968年投产。1987年,固定资产原值6.1万元,职工50人,产值85.63万元,税金3.2万元。
八字墙砩矿 乡镇企业。1966年投产。1987年,固定资产原值4.3万元,职工25人,产值18万元,税利3.9万元。
前仓砩矿 乡镇企业,1966年投产。1987年,固定资产原值16.3万元,职工51人,产值14万元,税金0.9万元。
二、自来水
1969年,县城建立自来水厂,供应部分单位用水。1980年后,农村陆续兴办自来水。1984年,农民投资170余万元,建成203座自来水塔,使38个乡镇的203个村用上自来水。但全县企业性经营的自来水厂,至1987年仅有2家,固定资产原值为157.9万元,产值38.92万元,利润13.9万元。这两家企业是:
永康县自来水厂 地方国营。创建于1969年,厂址在县城永富桥头。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136.3万元,职工37人,日供水能力10000吨,年供水215.6万吨,产值28万元,利润11.9万元。
永康县芝英自来水厂 乡镇企业。1984年投产,厂设桑园下。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24万元,职工12人,日供水量2400立方米。年产值4.42万元,利润2万元。
三、沙石
黄沙、石子业,随着水泥的采用而兴起。县境黄沙、石子资源丰富。尤以华溪、南溪、永康江取之不尽。近几年,沙石场迅速发展,全县有40多处,年产约百万吨,均为当地农户经营。
石料,民间历来有开采块石砌墙脚或打制石板铺路的习惯。采石场,俗称“岩宕”。以舟山、新楼两乡所产石料最多。80年代,农村大兴土木建造新房,条石供不应求。舟山乡白岩下、道坦、舟一等5处,年产条石7万立方米,产值200万元。1984年,舟山乡舟一村创办永康县舟山石料厂,有固定资产3.2万元,职工28人,1987年产值209万元。
第四节 食品饮料
民国时期,火腿、咸肉、香肠、粉干、面条、年糕、白酒、黄酒、茶叶等,均以手工制作。建国后,工场、作坊逐步向半机械化发展。1987年全县有食品饮料工业企业34家,分属粮食、商业、供销联社、乡镇企业、经委5个系统,共有固定资产743.86万元,职工1402人,产值2431.84万元,利润184.81万元。。
粮油加工 民国时期,粮食加工主要使用踏碓、水碓、石臼、石磨、木砻、牛磨、手磨等。油料加工使用木制人力榨车。民国11年,(1922)县城有电灯公司附设碾米厂。21年新开华记、振新、裕民、永丰4家米厂,资本总额15400元,有柴油机引擎5部,碾米机9部,职工26人。28年,全县城乡有碾米厂14家,专业榨油坊3家。36年,全县有专业榨油坊6家,季节性加工油坊24家。1949年,承接村民粮食加工和国家委托公粮加工业务的碾米厂,除城内华记、绍三等6家外,尚有芝英抗建、派溪发华2家。1950年,绍三米厂转为国营,易名人民米厂。1952年,古山镇有永生米厂,清渭街和唐先镇,私人合办2家米厂。城内振新米厂搬迁龙山区,社利米厂搬迁石柱区,同时在花街新建米厂。1956年,私营碾米厂改为公私合营。原国营人民米厂改名为国营第一米厂,接收清溪供销社的胜利米厂为国营第二米厂。1958年,县粮食复制厂和县榨油厂开工。1959年,接收永生米厂为国营第三米厂,新建国营花街米厂。嗣后,经革新、改造、合并,每个区都有设备完整的国营粮食加工厂。全县共有国营粮食加工厂6家,砻谷机7台,碾米机11台,饲料粉碎机1台,构成自动流水生产线,动力设备全部实现电气化,年产大米3万吨。
1960年,国营第一米厂建立粮食复制车间,加工面条、粉干、年糕。尔后、桥下、清溪米厂亦生产粉干。1961年,新建永康县榨油厂,年生产能力4000吨。并在第一米厂、石柱米厂、芝英米厂设榨油车间,拥有95型榨油机8台,生产毛糠油。同年新建永康县粮食复制厂,生产面条、粉干、年糕、白酒、酱油。60年代,粮油加工逐渐使用电机。1962年,全县有村办碾米厂59家。1972年发展到490家。至1987年,全县共有碾米机732台、磨粉机820台,饲料粉碎机333台。动力设备拥有柴油机659台,5265千瓦;电动机649台,4109千瓦。国营粮油加工厂,年加工大米17969吨。
肉类加工 腌制咸肉、火腿,始于唐开元年间,有1270多年历史。永康是金华火腿主要产地之一。民国4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18年,在西湖博览会上获质量特别奖。民国时期,火腿生产经营方式有两种:一为中产以上的家庭,作为农闲副业,每年腌制若干只,世代相传。一为腿庄、腿栈,在腌腿季节来临时,雇用工人,向各处收购鲜猪腿,从事专业生产。抗日战争前,年产火腿10万只左右。抗日战争胜利后,产量锐减,仅合战前一半。解放后,腌腿业恢复生机。1950年12月,建立永康县食品公司火腿厂。年产火腿7.5万只,产值134.57万元。1982年,在全省食品质量检验中,代号为“5”的永康火腿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1985年评为省优产品,产量482吨,出口136吨。1985年永康县象珠火腿厂79字火腿参加第一届浙江省乡镇企业“金华火腿”质量评比。获第一名。1986年,永康火腿厂获省食品公司火腿切片小包装金鹰奖。1987年,全县有火腿厂14家,年产火腿248吨,咸肉415.7吨。
糕点糖果 传统糕点糖果有芙蓉糕、枣仁糕、绿豆糕、回回、蛋糕、兰花根、开口笑、小桃苏、麻酥、油酥、细片、糯米糖、芝麻糖、牛皮糖、寸金糖、姜糖等20多种。民国时期,糕点糖果作坊均由南货店经营自产自销。店主为招揽生意,延请名师竞制。解放初,糕点糖果仍由南货店兼营。1987年,全县有糕点糖果厂9家,拥有固定资产98.17万元,职工180人,产值177.51万元,利润16.61万元。主要厂家有:
永康县食品厂,原为芝英酱油厂,厂设县城东库。产品有糕点糖果、酱油、米醋。鹰牌“芝英酱油”是金华市名特产品。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94.57万元,职工68人,产值133.6万元,利润13.60万元,税金6.90万元。
永康县食品罐头厂,系乡镇企业。厂设店园村,占地面积6477平方米,建筑面积2190平方米。生产杨梅、黄桃、蜜梨、柑桔、竹笋等罐头,行销于北方各省市。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47.7万元,职工140人,产值76.7万元。
永康县醋藕蔬菜加工厂,乡镇企业。厂设四路镇中村,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主要生产醋藕,产品全部销往日本。1987年,有职工58人,产值82万元,税利0.7万元。
鹅肥肝 永康特产。灰鹅经过肥育,促使鹅肝增重,每只一般可达400克,最大重1045克。不仅是美味佳肴,而且有补健强身之效,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食品之王”。1985年底建立国营永康县灰鹅联合加工厂。年产30万只冻鹅。10吨肥肝。1986年,永康灰鹅综合利用技改项目正式列入省“星火计划”,每年向北京各宾馆提供2200公斤鹅肥肝外,还远销法国、日本和港澳地区。1987年有固定资产84.7万元,职工63人。产值34.18万元。厂设城东后曹桥头。
酿酒民国时期,酿酒坊大都坊店合一,产销合一,年产黄酒约14万余公斤。1950年,10多家酿酒坊联营,分别成立永康联合酒厂、永康古山酒厂、永康石柱酒厂,年总产量89.04吨,其中黄酒85吨、白酒4.04吨。1956年,永联、古山、石柱3家酒厂合并为永康县酒厂。1958年产黄酒927吨,白酒86吨。1961年后,中断糯米酿酒,产量减少。至1978年,年产量均在800吨左右。80年代,开始机械化生产,产量逐渐上升。1987年7月,县啤酒车间投料试产,年生产能力为5000吨。至年底,有固定资产原值104.4万元,职工179人,年产黄酒2312吨,白酒273吨,啤酒984吨,酒精226吨,无酒精饮料1124吨,产值293.11万元,利润11.9万元。丽陈酒为县内传统名产。
主要饮料厂有:
永康县新店食品饮料厂,乡镇企业。厂设珠坑水库脚,主要生产历山牌汽水、汽酒、浓缩桔子、可乐等10多种饮料。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64.8万元,职工153人,产值167万元,利税14.9万元。
永康县食品饮料厂,属县供销联社企业,厂设高镇村。产品有汽水、汽酒、果脯蜜饯。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32.1万元,职工60人,产值46.9万元,利润0.27万元,税金9.5万元。
制茶 产茶历史悠久。民国37年,有茶园5630亩,沿用土法制成绿茶,年产量59100公斤。解放初期,一度下降。1950年,产茶21500公斤。1965年,产茶35650公斤。1973年,县茶场开始精制茉莉花茶。1987年,全县有茶厂4家,固定资产原值46.9万元,职工116人,年产量550余吨,产值147万元,利润8.5万元。
第五节 纺织
纺织业包括棉纺织、丝绸纺织,产品有丝制品、针织品和其他纺织品。
民国15年(1926),徐懋昌等集资在县城之北开办勤益昌袜厂,有织布机20台、织袜机12台。22年,针织业发展至18家,其中较大的有利华、惠群、徐懋昌、周椿记、益兴和、傅恒丰、孔锦大、陈贤维8家,年产线袜20300打。36年8月,芝英镇染织生产合作社开工,设织机20张,月产斜纹、平布400匹。37年,王寿记、锡记、新丰焕、李永记等布厂相继投产。至1949年,全县有布厂、袜巾厂40多家,布机80多张,袜机60多台,产棉布7.3万米,线袜1.40万打,毛巾0.33万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纺织工业继续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纺织企业23家,固定资产原值795.96万元,职工2488人,产值1926.02万元,利润128.01万元,主要厂家有:
永康县布厂 国营企业,前身为勤益昌袜厂,1958年8月与公私合营第一、第二染织厂合并,称地方国营永康县染织厂。1959年2月后县人造棉厂、县针织厂相继并入,改称永康县纺织厂。1976年1月,更称今名。厂址在县城永拖路3号。主要产品有特白纱透凉罗、条斜被单布、涤棉花呢、中涤花呢等1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204.4万元,职工457人,产值639.6万元,利润18.1万元,税金14.2万元。
永康县色织布厂二轻集体企业。1958年,城关第一棉织社、城关棉织社、长城棉织社、苏溪棉织社、夏溪棉织社、曹园棉织社、黄塘下棉织社合并,组建县染织合作工厂。1968年更名永康县染织厂。1978年改称今名。厂设县城东库街。厂区占地面积12417平方米,建筑面积8546.7平方米。属省定点企业。主要生产纯棉布、化纤布、蚊帐布等,产品销往上海、湖南等10多个省市。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188.56万元,产值461.75万元,利润25.52万元,职工424人,税金10.5万元。
永康县丝绸厂 二轻集体企业。前身为永康县丝棉厂。后扩建为永康县丝厂。1986年改今名。厂设上水碓村。厂区占地26214平方米。建筑面积6333平方米。主要产品有梅花牌白厂丝、七彩被面、织锦缎、真丝皮鞋线等。白厂丝远销国外。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232万元,职工695人,产值335.67万元,利润31.39万元,税金14.3万元。
永康县棉纺厂 乡镇企业。厂设芝英镇西。已投资1700万元,装有13200纱锭,1500线锭,年生产能力2880吨棉纱。有职工600人,1988年试产,生产的21英支上等棉纱,80%列入出口计划。
永康县第一织布厂 乡镇企业,与江苏省江阴第二纺织厂联营。厂设应南溪村。1987年有织机28台,固定资产原值54万元。职工134人,产值86.6万元。
永康县丝织厂 乡镇企业,厂设派溪村,厂房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主要产品有丙纶被面、软缎被面、三彩和七彩被面。为浙江省丝绸公司定点企业。1987年,固定资产原值34万元,职工115人,产值61万元,税利3.7万元。
第六节 化学
民国21年(1932)6月,在县城创办利生肥皂厂,年产肥皂250箱。29年8月,开办唐先镇油脂生产合作社。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唐先迁入县城,生产特等、超等肥皂及经济元皂,商标为“星牌”,月产肥皂1.92万条,行销东阳、武义、磐安等县。至1961年停产。
1958年“大跃进”相继开办化肥厂49家。其中较大的细菌肥料厂和颗粒肥料厂于1959年合并为化工厂,生产菌肥、氮肥、磷肥、醋酸钠、氯化钾、磷酸钾、硫酸、醋酸、过磷酸钙、氟硅酸钠、烧碱等60多种产品,有职工137人,产值102.2万元,利润9.74万元。于1961年停办。1970年4月,化学工业复苏,至1987年,全县有化工厂30家,固定资产原值1096.12万元,职工1560人,产值2540.24万元,利润147.01万元。主要厂家有:
永康县溶剂厂 国营企业。厂设县城东库。主要生产总溶剂(包括丁醇、丙酮、乙醇)、醋酸丁酯、醋酸乙酯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1987年,占地面积45867平方米,建筑面积11193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278.9万元,职工232人。生产总溶剂2809吨,总产值1008.2万元,利税252.8万元。
永康县橡胶厂 乡镇企业。厂设前仓村。主要生产麻鞋底、仿皮底、皮鞋底和棉胶杂件等。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63.9万元。职工176人,产值160万元,税利4万元。
永康县塑料厂 二轻集体企业。前身为县木雕厂的一个塑料车间,厂设县城河头溪沿。主要生产塑料编织袋、角向磨光机塑料机壳。产品销往江西、河南、黑龙江等省。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53.54万元,职工126人,产值137.92万元,利润9.55万元,税金6.3万元。
永康县化工厂 国营企业。位于县城郊端头状元山,前身是永康县化肥厂。1976年12月批准建设,1979年投入生产碳酸氢氨,于1985年5月转产氢氟酸、氟里昂等。1987年,厂区占地70192平方米,建筑面积2028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18.2万元,职工140人,产值77万元,利润6.2万元。
永康县雅美日化厂 乡镇企业。1985年建厂。厂设雅庄村。主要产品有特号宝宝霜、特号增白粉蜜、珍珠霜、香水、花露水、洗发精等系列产品,行销江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14万元,职工11人,产值70万元,税利7.9万元。
永康县永祥塑料厂 乡镇企业。厂设永祥。生产农用塑料藤,行销于福建、湖南、广西、安微、陕西等省。1987年,塑料钢槛齿获国家专利权。有固定资产原值6.2万元,产值48万元,利税3.9万元。
永康县第二化工厂 乡镇企业。厂设前仓乡长塘湾村,生产乙醚等产品,销往省内外。1987年产值3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4.5万元,职工17人。
第七节 日用电器制造
县内此业开端于70年代初期,80年代,迅速发展。产品有电饭锅、电炒锅、电扇、卷发器、紫外线饮水消毒器、触电保安器、盆景台灯、电推剪、日光灯镇流器、烘发机、电烫机、电烫夹、电动轮椅车等。1987年,全县有厂44家,固定资产原值629.05万元,职工1089人,产值2167.49万元,利润135万元。主要工厂有:
永康县家用电器厂 二轻集体企业。原为永康县拖拉机配件厂。1982年改称今名。厂设县城永拖路。生产佳佳牌各类电饭锅、电炒锅,是轻工业部定点企业。1987年,厂区占地11264平方米,建筑面积11027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140.05万元,职工284人,产值804.49万元,利税76万元。
永康县粮食机械厂 属县粮食局企业。厂设县城解放街。主要生产兰美牌系列电熨斗,规格品种有300W、400W、500W三种,还生产905Y系列永磁直流电动机、双人轮椅车等。其中兰美牌300W自动调温电熨斗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40.7万元,职工148人,产值233.3万元,利润16.4万元,税金7万元。
永康县民用电器厂 乡镇企业。厂设县城永富路。为生产电熨斗专业厂。1987年8月,红心牌电熨斗,列为国优产品。年底,有固定资产原值18.2万元,职工72人,产值226万元,利润42万元,税金9万元。
永康县理发工具厂 乡镇企业。厂设城北应店村。主要生产家用吹风机、烘发机等。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5万元,职工40人,产值202万元,利润26万元。
此外还有生产插座、插头的永康县云山五金电器厂和县内最早生产电熨斗的环城家用电器厂。
第八节 仪表衡器
一、仪表制造
电子仪表工业,始于60年代。1987年,全县有12个厂家,职工404人,固定资产原值183.81万元,工业产值359.96万元,利润62.4万元。产品有数字频率计、闸门预置计数器、光电转换器、可逆计数器、通用计数器、特种计数器、YTN系列耐震压力表、机械式拉力表、收音机、收录机、微型计算机、多功能双通道计数器、无极性充电机等。主要工厂有:
永康县仪表厂 国营企业,厂设城南白墈下,厂区占地28675平方米,建筑面积8269平方米。1968年生产压力表、气动定值器。1969年研制厚膜 电路微膜组件,1971年转产PB-2数字频率计,成为电子工业部在浙江的第 一家数字仪器生产厂。1980年,创产值214万元,利润52.86万元。1983年 11月,YK3523型预置可逆计数器和YK3533型时间预置计数器获国家经委 金龙奖和优秀新产品证书。1985年以来,开发研制新产品YK1772氘鸽灯电 源、10MHZ简易频率计、YK3522光栅可逆计数器等产品,1987年末拥有固 定资产原值123.4万元,职工161人。
永康县无线电厂 国营企业。厂设县城永富桥南端,主要生产ACS型 电子计价秤、TP801单板机、APPLE-n计算机、微电脑电机测试仪、113长途电话微机核对台等产品。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33.6万元,职工68人,产值330.8万元,利润14.4万元,税金8.2万元。
永康自动化仪表厂乡镇企业。前身为俞溪头农机厂,创办于1970年,厂设姓傅村。主要产品有YTN系列耐震压力表、机械式拉力表、隔膜表 等。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48万元,职工125人,产值151.2万元,税利10万元。
永康县测绘测器厂 乡镇企业。厂设象珠,主要产品有玻璃钢双面塔 尺、花杆、镀铭木纹塔尺等测绘仪器。1987年,固定资产6.9万元,职工42人,产值32万元,利润3.4万元,税金1.2万元。
二、衡器制造
衡器制造,肇始于北宋。永康素以“衡器之乡”闻名全国,为全省计量器具重点县。近年来,从事衡器生产者不下2万人。其中1万多人走南闯北上门服务,年产值3000余万元。1985年,建立全国第一个衡器质量检测站,对各企业按照《计量法》规定进行整顿,给77家经验收合格的生产厂颁发《许可证》。生产各种规格杆秤、案秤、台秤、多功能电子计价秤、容量提、刻度片、计量杠杆、增铊、铜质和铁质砝码等各种衡器配件。1987年,全县有衡器制造企业26家,固定资产原值215万元,职工901人,产值993万元,利润85万元,主要工厂有:
永康县寮胡衡器厂 乡镇企业。厂设胡库村。主要生产木杆秤、铝杆千克秤和药秤。是轻工业部、计量标准总局定点厂。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44.3万元,职工121人,产值128万元,税利8.6万元。
永康县金川五金衡器厂 乡镇企业。厂设清塘下山背,以生产木杆秤、案秤为主。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9万元,职工54人,产值130.5万元,税利6.7万元。
永康县芝英衡器厂 乡镇企业。厂设芝英镇古麓山背。是中国衡器协会成员厂,又称永康县计量器具实验厂,有产品质量自检权,列为国家定点生产厂。主要产品为案秤。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5万元,职工63人,产值62.2万元,税利3万元。
永康县珠山衡器厂 乡镇企业。厂设象珠。主要产品有铝杆、木杆千克杆秤,为轻工业部定点厂。1987年有固定资产8.3万元,职工71人,产值50.34万元,税利3.6万元。
第九节 建筑材料
建材,包括砖瓦、釉面砖、珍珠岩、保温材料、水泥及水泥预制品等。1987年,有建材工业企业111家,从业人员5254人。
砖瓦生产 历史悠久,民国29年(1940),有砖瓦窑67个。1957年,有砖瓦社(组)8个,职工79人,产值5.54万元。1958年,创办永康县砖瓦厂,产值18.48万元。至80年代,乡镇砖瓦业兴起。1987年,全县有砖瓦厂31家,从业人员4534人,产砖10354万块,产值1302万元,利润75.5万元。主要砖瓦厂有:
永康县砖瓦厂 二轻集体企业。1958年建厂,厂设长城山背。厂区占地155397平方米。建筑面积3450平方米。1987年有制砖设备3套,20门轮窑1座。固定资产原值82.9万元,职工168人,产值75.41万元,利润5.8万元,税金4.2万元。
永康县花川砖瓦厂 乡镇企业。位于花川乡桐塘山背。1980年创建。厂区占地82040平方米,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420制砖机组1套、20门轮窑1座、坯房3幢。1987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9万元,职工195人,产红砖1624万块,产值104万元,税利16.4万元。
永康县第二砖瓦厂 乡镇企业。创建于1984年,坐落于花川乡桐塘山背,厂区占地面积1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设备有500制砖机组1套、粉煤机2台、32门轮窑1座、坯房2幢。1987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0.2万元,职工276人,产红砖2228万块,产值148.1万元,税利29万元。
釉面砖生产 民国时期,有陶瓷窑248个,生产缸、瓮、钵、罐等产品。1958年,创办永康县陶器厂。1961年停办。1978年,永康县保温材料厂试制成功釉面砖。1984年1月,建立国营永康县陶瓷厂。
永康县陶瓷厂 厂设县城东库,厂区占地23715平方米,建筑面积8927平方米。生产108×108×5毫米白色平面、彩色平面、立体彩色和152×152×5毫米白色平面等各种釉面砖。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216万元,职工188人,产釉面砖102666平方米,产值85.69万元。
膨胀珍珠岩粉生产 1971年于县城东库建成永康县保温材料厂。属国营企业。生产膨胀珍珠岩粉以及热沥青、乳化沥青、水玻璃、PGR铁水覆盖剂、磨料、珍珠岩收音装饰板、珍珠岩助滤剂等产品。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38.7万元,职工70人,产膨胀珍珠岩粉17932立方米,产值90.83万元,利润11.4万元。
水泥生产 在九里山背建有国营永康县水泥厂。生产325号、425号、525号普通水泥。1987年,占地面积28530平方米,建筑面积7212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427万元,职工200人,产水泥21964吨,产值122.3万元,利润5.7万元。
水泥制品生产 80年代,随着城乡建房增多,各乡镇纷纷兴办水泥预制厂。生产多孔板、桁条、门架、窗架、梯步等产品。1987年,全县有水泥制品厂37家。固定资产162万元,职工793人,产值1254万元,利润59万元。其中以唐先镇建筑材料厂、崇道水泥预制品厂、大司水泥预制厂规模较大。
永康县科委建筑材料厂 1984年创办于杨公村西南。厂区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96平方米。生产防水材料JK—1彩色屋面防水隔热多功能涂料,建筑防水沥青嵌缝油膏,803内墙涂料和氟利昂F12、F22、F1426等致冷剂系列产品。1987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8.9万元,职工104人,产值327万元,利润18.9万元,税金15万元。
第十节 造纸印刷
一、造纸
清光绪年间,永祥农民用当地丰饶毛竹造纸。岁贡白纸75661张,黄纸2955张。民国18年(1929),有造纸坊15家,职工280余人,年产龙屏纸、黄标纸2万担,远销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等省。抗日战争时期改产毛边纸、绿报纸、白报纸。抗日战争结束后,洋纸倾销市场,7家纸厂被迫关闭。建国后,纸槽户走集体化道路。1956年,联合成立永祥造纸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称永康县造纸厂(1962年停办),80年代,纸张制品业兴起。1987年,全县有纸制品企业6家,固定资产原值30万元,职工97人,产值86万元,利润7万元。主要工厂有:
永康县石柱造纸厂 乡镇企业。厂设石柱镇瑶山,主要生产坑边纸、草纸。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7万元,职工20人。产值10.8万元,利润1.3万元。
永康县唐先镇福利厂 乡镇企业。厂设唐先镇上洋山。主要产品有五色纸。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0.3万元。职工30人。产值92.7万元,税利6.8万元。
永康县纸箱厂 乡镇企业。厂址在长城乡塔海村。主要产品为各类包装纸箱、纸盒。1987年,有固定资产13.11万元,职工30人。产值52万元,税利5.2万元。
二、印刷
民国10年,孙肖贤等合资在县城创办振华书店,后改名同文书局和同文印刷厂。21年,王章甫在县署前开办永康铅石印刷社,设铅印、石印两种。有印刷机、铸字机、划线机等10台。31年,日军侵犯永康。永康铅石印刷社迁往龙泉,改名为浙南铅石印刷社。37年,芬芬印刷厂从遂昌迁入县城营业。1949年,原浙南铅石印刷社工人徐寿琨等人集资在县城开设浙南铅石印刷所。1952年4月,同文印刷厂、芬芬印刷厂合并,称国营永康县人民印刷厂。1956年,浙南铅石印刷所并入永康县人民印刷厂。80年代,印刷业迅速发展。1987年,全县有印刷厂16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6.8万元。职工336人。产值223.76万元,利润31.6万元。主要印刷厂有:
永康县印刷厂 国营企业。厂址在县城解放街。现有各种设备46台。具有平版、凸版、彩印等多种生产能力。承接零印、胶印、彩印等印刷业务。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101.2万元,职工153人,印刷量10306万印。产值131.76万元,利润22.1万元,税金9.5万元。
永康县唐先塑料印刷厂 乡镇企业。厂设唐先镇,承接纸张印刷。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2.6万元,职工21人,产值6.8万元,税利1.6万元。
永康县教师进修学校印刷厂 属教育局勤工俭学办公室企业,厂设下园朱村,承接纸张印刷。1987年,固定资产原值5.8万元。职工24人,产值19万元,利润6万元。
第十一节 工艺美术
民国时期,工艺美术品有木雕、戏装、爆竹等。80年代,在四路镇等地兴起机绣生产。有3000多人从事枕套、帐帘、被套、童装的绣花。太平等地相继开办生产实用性艺术性兼具武术剑的厂家,梅陇出现生产涤纶胶片纸装饰花的厂家,郎家村出现生产特艺工程塑料制品。1987年底,工艺美术品制造企业发展到16家,有固定资产原值93.54万元,职工757人,产值341.42万元。利润31万元。主要工厂有:
永康县木雕厂 二轻企业。前身为城关小型木工场和雕刻小组。厂址在云山乡白墈下。1960年,生产出口全雕人像套三樟木箱工艺品,年出口量393件。1972年,生产东阳木雕、木刻家具,1987年,占地面积21284平方米,建筑面积5214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61.74万元,职工144人,产值80.42万元。
永康县特艺工程塑料制品厂 乡镇企业,村办。厂址在童宅乡郎家村。主要生产永吉牌YT系列工艺美术品。1987年底,有固定资产16.4万元,职工37人,产值150万元。税利1.2万元。
永康县梅陇工艺文具厂 乡镇企业,村办。厂址在梅陇村。主要生产涤纶胶片纸装饰花。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2万元,职工45人,产值70万元,税利16.2万元。
第十二节 服装鞋革
一、服装制造
民国36年(1947),全县有裁缝作坊303家。1953年,裁缝作坊分别组成12个被服社(组)。1963年,城关被服一社、二社、三社合并。称永康县服装厂。80年代。缝纫业不断发展,出现中山乡长川村生产呢绒服装专业村。至1987年,全县有服装厂31家。固定资产原值58.49万元,职工497人,产值412.84万元,利润48.68万元,主要服装厂有:
永康县服装厂 二轻企业。前身为城关被服社,厂址设县城解放街。生产各类男女四季服装。产品销往18个省、市、自治区。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6.97万元,职工85人,产值82.84万元,利润6.68万元。
永康县绣花服装厂 乡镇企业。厂址在下柏石村。生产机绣、服装。产品销往深圳、广西、海南等地。1987年,有职工140人,实现产值62万元。
二、鞋革制造
民国时期,多为个体经营。或开设小店铺,或上门加工,从业人员多,分布广。1952年,溪坦村李享罗等6人集资开办李合兴皮坊。1954年,创办永康县皮革生产合作社。1957年,李合兴皮坊转为合作生产小组,并迁入县城。称城关制革社。1959年,两社合并称永康县皮革厂。1987年,全县有鞋革制造厂5家,有固定资产原值199.11万元,职工484人,产值438.53万元,利润23.02万元。主要产品有再生革、猪皮革、各式皮鞋、橡胶鞋底、拎包、皮带、劳动手套等。主要工厂有:
永康县制革厂 二轻企业,前身为永康县皮革厂,厂址设县城西津桥头。1969年开始生产猪皮革。1976年试制成功再生革。为省定点产品。1981年永康县耐火器材厂并入。1983年分掰为制革厂与皮件厂。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98.34万元,职工202人,产值301.60万元,利润15.02万元。
永康县皮件厂 二轻企业,前身为永康县皮革厂,1983年6月分掰建厂。厂设县城西津桥头7号。生产各式皮鞋、橡胶鞋底、劳保手套、拎包、皮带等产品,产品销往14个省市。1987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0.20万元,职工212人,产值88.9万元。
永康县第二皮件厂 乡镇企业。1983年4月建厂,厂设县城郊黄染店。主要生产各种型号、规格的皮箱。产品畅销不衰。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1.9万元,职工38人,产值39万元。税利4.9万元。
永康县前仓包箱革厂 乡镇企业。1985年投产,厂设前仓。主要生产再生革。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6万元,有职工25人,产值33万元,税利4.6万元。
第十三节 制伞及其他
1987年,制伞及其他工业企业70家,固定资产原值499.65万元,职工2256人,产值3196.22万元。利润257.87万元。主要产品有:晴雨伞、羽绒制品、配合饲料、笔刷、油漆刷、纽扣、拉链、粉笔、毛笔、布轮、玻璃纤维纱、玻璃仪器、玻璃纤维布等。其中有生产晴雨伞企业3家。有固定资产原值138.65万元,职工472人。产值1588.22万元,利润77.87万元。
永康县伞厂 二轻企业。厂设县城和让桥头。1975年为永康县服装纸盒厂、生产钢骨伞。1976年称永康县伞厂。属省定点企业。生产五大系列80多个花色品种晴雨伞。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远销英、美、日等国及港澳地区。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111.65万元。职工355人,产值1364.32万元,利润63.87万元。
永康县第一伞厂 乡镇企业。创办于1970年,厂设县城永拖路20号,生产缩折伞、芭蕾伞、自开伞及童伞。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24.6万元,职工102人。产值202.9万元,税利12.1万元。
永康县羽绒制品厂 属县供销联社企业,厂设高镇村,占地面积1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15平方米。设备有yj—300型生产流水线一套。高中速平缝机40台。所产羽绒制品,轻柔舒适,保暖性强。注册商标“兆春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95万元,职工106人,产值42.2万元。
永康县城关饲料厂、古山饲料厂 属永康县饲料工业公司企业。1977年9月,建立永康县饲料公司,分别在城关镇和古山镇创办饲料加工厂,拥有年产配、混饲料能力12000吨的机械设备。生产9种配混饲料。其中糙米型配合饲料曾获省科技进步奖。1987年,有固定资产27万元,职工21人。生产配合饲料6795吨。产值272万元,利润19万元,城关饲料厂,厂设县城永拖路。占地面积2784.9平方米。建筑面积1636.9平方米。古山饲料厂,设古山镇永东公路旁。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
第三章 名优产品
四方牌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 永康拖拉机厂生产。结构紧凑、使用可靠、操作方便,能进行耕地、耙地、开沟、割草、抽水、发电、脱粒、磨粉、碾米和运输等多种作业。1968年由永康拖拉机厂试制成功。1985年12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1987年获全国手拖“双十佳”称号。产品连年畅销不衰。
代号“5”金华火腿 县食品公司火腿厂加工。其皮色黄亮,外形美观,肉色红润,香气浓郁,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绝著称。1981年9月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
S195型柴油机 永康拖拉机厂生产,为单缸、卧式、四冲程水冷式柴油机。结构轻巧、性能良好、工作可靠、安装简单、操作维护方便,达到机械工业部节能标准。适宜作手扶拖拉机、小型排灌及副业加工(脱粒机、碾米机、饲料粉碎机等)的动力装置,亦可作小型发电机、空压机、内河小型运输船以及道路运输之动力。1972年试制成功,当年投入批量生产。1980年11月被评为部优产品。
四方牌工农——3型手扶拖拉机 永康拖拉机厂生产。为牵引型拖拉机,配有犁、耙、耖等作业机具,适合水田、旱地作业,也适合高差大、依山傍坡的小块田地作业,还可牵引拖车,作短途运输,特别适宜个体农户使用,具有操作省力、耗油量少、效率高等优点。1983年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行销安徽、广东、河南、湖北等10多个省、市,远销印度尼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佳佳牌自动保温式电饭锅 县家用电器厂生产。博采中外同类产品之长,选用优质原料,精心设计,以先进工艺制成。结构精致,美观大方,烹调温度精确。自动煮饭、自动保温,电键在101℃~105℃时自动切断电源,食品保温温度控制在60℃~80℃。具有使用方便、省电、热效率高、绝缘良好、安全可靠等特点。不仅可以煮饭,而且可以煲粥汤、炖补品及其他食品。1984年获浙江省最佳日用消费品称号,1986年获浙江省最佳冬令商品金杯奖,浙江省名优新特产品金鹰奖和优质产品奖,1986年12月佳佳牌600W自动保温式电饭锅获省优产品称号,1987年12月佳佳牌750W自动保温式电饭锅获全国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以其最佳质量,饮誉全国,畅销不衰。
永塞牌活塞 县活塞厂生产。采用优质材料制成。EQ—140铝活塞(省优产品),配套于东风牌汽车,R175系列铝活塞(部优产品),65—70铝活塞(省优产品),和95系列铝活塞(省优产品)分别与相应的柴油机、拖拉机配套使用。产品规格齐全,适用性广。
双龙牌晴雨伞 县伞厂生产,采用优质钢材作伞骨原料,以上等标准尼龙伞布作伞面,缝纫精细,针距达到部颁标准,喷水试验不漏水。伞杆镀克罗米光泽明亮、无斑、硬度适中,不易断裂,弹跳灵活,收开自如弹开力经过精密仪器试验,达到最佳点。1984年双龙牌手开缩折伞、双龙牌克杆布伞被评为省优产品,1987年双龙牌童伞被评为省优产品,1985年双龙牌木杆布伞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双龙牌自开缩折伞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三星牌锉刀 县工具厂生产。造型美观,锉齿锋利、硬度适中均匀、切削力强、经久耐用。1987年,省优产品三星牌半圆锉在全国同行业锉刀质量测试评比中,以99.46分的总成绩名列全国第一名。三星牌圆锉被评为省优产品,三星牌尖扁锉,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永上牌硬质不锈钢菜刀 县刀厂生产。1987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获部优质产品称号。
马头牌(白兔牌)手用推刨刀 县刀具厂生产,采用GCR15号优质钢作原料,化学镶钢新工艺,达到或超过部标SG218—8D要求。产品有25毫米、32毫米、38毫米、44毫米、51毫米、57毫米、63毫米等7种规格,广泛应用于木工手推或电刨各类木材、塑料等。产品以刀口锋利、厚薄均匀、刨削力强而闻名遐迩。远销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商欢迎。1988年被评为部优产品。
钱塘江牌台钻 县机床厂生产。Z406型台钻、Z4112型台钻、ZSB4012型和ZSB4112型钻攻两用机等。经有关部门抽查测试,各种零件的关键项目合格率达100%。精密度高,外形美观。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灵活、维修方便,使用寿命长。相继被评为省优产品。这些产品可在小型金属零件上分别进行钻、镗、铰的孔加工,广泛应用于仪表、仪器、照相机以及机修制造等工业和各类配修部门。
剑鱼牌SIMJ—100型角向磨光机 省优产品,县电动工具厂生产。产品质量稳定,绝缘性能良好、操作方便、震动力小、安全可靠、造型美观,为手持式Ⅱ类电动工具。广泛应用各生产、维修部门,用以对金属零部件表面的砂磨、清理、去毛。1987年产量达39539台,畅销国内外。
永汽牌QD124型起动机、永汽牌QD123型起动机 县汽车电机厂生产。分别于1987、1988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性能良好,选料精良,工艺先进,质量可靠。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塔海牌丁醇和丙酮 县溶剂厂生产,分别于1986年和1987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这两种产品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涂料及颜料制造业、化学试剂制造业、塑料和有机玻璃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
永圆牌系列球阀 县阀门厂生产。产品选料精良,工艺先进。其中Q41F—16DN25—100系列球阀1988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兰美牌自动调温型电熨斗 县粮食机械厂制造,取国内外同类产品之长,经多次改型。具有造型美观、节电省时、安全可靠、装潢别致、使用方便等特点。是采用双金属膨胀系数不同原理,达到调节控制其电熨斗温度。对麻、毛、棉各种人造纤维都可调到最适宜的温度。1988年,500瓦自动调温、300瓦自动调温电熨斗参加省优质产品评比实物检测,双双获得第一名。其中YT—A300瓦自动调温型电熨斗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包装钢桶 县城关五金厂生产。选料考究、焊接、喷漆技术先进。广泛应用于出口食品、化工、农药等产品的包装,产品规格种类齐全。1980年,评为全国优秀产品。1983年,获国家经委和全国包装协会优秀产品“景泰蓝”金杯奖。1984年,获省包装协会优秀产品奖。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远销日本、泰国、英国、西德、阿根廷等国。
红心牌自动调温电熨斗 县民用电器厂与上海电熨斗总厂联产。采用自动调温装置,在电熨斗手柄后部有控温指示灯,如温度高出所需温度时,便自动断电,由指示灯熄灭表示,如温度又降到所需温度限度内,便自动通电,由指示灯发亮表示。从而使熨斗温度保持恒温。具有节电省时、安全可靠、使用方便、造型美观特点。可用干熨烫麻、棉、毛、丝织品及各种化学纤维织品。1987年,300瓦调温电熨斗,使用国优商标——“红心”牌进行生产。产品由上海电熨斗总厂负责内销和外销。
YK3533型时间预置计数器、YK3523型预置可逆计数器 县仪表厂试制生产。1983年11月在全国新产品展览会上,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新产品证书和金龙奖牌。
全雕樟木箱 县木雕厂生产。雕刻图案采用民间故事或传说造型,画面深浅相切,层次分明,格调清丽,意境隽永,古色古香,精巧雅致。1978年,全国木雕行业评比获一等奖。
永吉牌永恒仪 县特艺工程塑料制品厂研制。根据太阳系各星球的运行轨迹设计,金光闪闪的太阳和五条金色轨道均能不停地旋转,外观富丽,静中有动,熔科学性、知识性、装饰性为一炉。款式新颖,格调高雅。产品为国内首创。在广州举行的第22届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展评会上,获全国优秀旅游工艺品奖。
蚁素酒 县食品饮料厂生产。具有强筋壮骨、扶正祛邪等功效,特别对性功能障碍及风湿性关节炎有特效。1986年,获浙江省新优名特产品“金鹰奖”。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