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生产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40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生产经营
分类号:
F406
页数:
3
页码:
184-18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手艺工匠,生产经营、师徒关系情况。
关键词:
永康县
手工业
生产经营
内容
第一节 经营方式
手艺工匠,经营方式十分灵活。有固定经营,也有流动经营。
固定经营,有在家经营,也有另外找地方设坊建铺经营;流动经营有就地流动,也有出乡、出县、出省流动。
一、固定经营
在家经营 许多工匠长年累月在家里,从工又从农。不但在农闲季节务工,而且利用每天工余时间勤俭劳作,代客加工。工场利用庭院阶沿、天井、屋前屋后隙地,随时开工,每天没有固定工时。工具简便、设备简单又适宜在小范围作业的工匠,几乎都这样做。诸如钉秤、裁缝、小五金、小木、编织等等,约占工匠总数的三分之一,都有这个习惯。他们吃住在家,务工在家,甚至在家销售。楼店村加工秤杆,两头门村加工杆秤,除无劳力者外,几乎人人参加。他们加工出来的成品,有的托运外销;有的由客商定期上门收购。如遇附近集市,派人送货上市兜售,资金周转很快。
设坊建铺经营 这类工匠以务工为主。多数常年务工,或在农闲季节专事务工。有的在当地设坊建铺,有的出县出省定点经营。工艺简单的,如五金、成衣、油漆、镶牙、木作、修理钟表等多以单独开业为主;规模较大,工艺较复杂的,如铸锅、制陶等,多以集资合办或技术协作为主。加工产品,按件计酬,销售产品,以件论价。他们吃住在固定地点,加工在固定地点,产品就地销售,有的则要派人外出送货。
民国36年9月,在县内开办的作坊有织布140家,造纸20家,织草席50家,制茶70家,榨糖1310家,榨油30家,织巾袜20家,做丝线15家,铁业1059家,铜业850家,锡业822家,银业31家,木作业266家,篾作业521家,泥水业97家,缝纫业303家,串棕业4家,打石业29家,此外还有做伞、制陶、雕花、箍桶、修车、造船、油漆、制烛、做糕点、酿酒、做玩具等作坊。
出县出省定点经营的工匠有两种。一种是在外地租赁店铺经营,原材料,有取材于当地,有采购于老家。另一种则全家迁居外地经营。后一种工匠,一般都与老家同行保持密切联系,经常从老家同行那里获取供销信息,经常向老家同行购置原材料,经常向老家同行学习交流工艺制作技术。
二、流动经营
就地流动 有一部分工匠以家为中心,住在家中,吃在客户,外出邻居、邻村、邻乡上门加工。这类工匠以五尺工匠、修补工匠和小五金匠为最普遍。他们工具简单,有的只要用一块方布一裹就可上工,有的只要用一只手提袋一拎就可出户;工具较多的也只要挑一副工具箱(担),就可上门加工。他们每天应客户之邀,早出晚归。上门加工时,除师傅本身以外,往往要带一个助手,或者学徒,或者半作,原材料由客户自己提供,或客户出钱,请工匠上市取料。作业时,师傅负责技术性较强的匠作,半作或徒弟则多做重体力的或较简单的工艺。工资按日计酬,一般不分技术高低,一人做一日,付给一日酬金,二人做一日,付给二日酬金。一个客户的制作任务完成,由客户一并付给工钱(酬金)。
外出流动 有一部分手艺工匠挑着行担外出串乡经营,流动服务。行担两头,一头为工具(箱),一头为铺盖(篰笼)。出县出省,俗称“出门”。这类工匠特别能吃苦,走南闯北,四海为家。遍及各省各县市。他们串村走巷,上门为群众制作、加工和修理生产生活用品用具,很受各族人民欢迎。他们中,除一部分定期设点居住外,多数吃宿无固定地点,流动作业到哪里,吃住在哪里。这类工匠营业周期有长有短。多数是农闲季节外出流动经营。一般来去半年。正月灯节后出门,夏收夏种时回乡;八月出门,十二月回家过春节。在回家以前就把行担安置到适当去处,基本上确定了下次出门作业的流动范围。
第二节 师徒关系
师傅,俗称“师爷”。师傅之妻,俗称“师娘”。“师爷大如父,师娘大如母”。“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徒弟学艺,先要拜师。一般在春节期间或收种结束这两个时期接洽履行。师傅带徒,先子女后亲友子女和其他愿意投师者。选择身体强壮、头脑机灵者。
徒弟学艺,第一二年,以熟悉本行业的工序,练基本功为主,要承担生产上和生活上的各种勤杂工作,要学会行话,要严格遵守行规。出门要挑“行担”,上工要预先打扫好作场,摆好作业工具;收工要整理好工具担。供饭,主人家叫一遍二遍不动身,叫第三遍才上桌。盛饭,要盛锅沿饭,挟菜要先挟座位前的碗沿菜。吃饭,要比师爷早吃完,饭后不能留坐于桌边,必须坐回作场头。每逢春节,要向师爷拜年。一为礼节,二为订定新年出门或开工时日。第三年称“半作”,开始独立加工产品,并在师爷指导下,完成难度较大、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作业。徒弟三年出师后,师爷要教会徒弟挑选本行业工具的方法,并选送几件本行业工具给徒弟。诸如木匠送凿、送角尺;泥水匠送泥桶,送砖刀;铁匠送铁墩;裁缝师傅送裁缝剪、送三元尺。
各种手工匠师徒之间都有行话(隐语),俗称“市语”。每当客户面,师徒之间确定用料、工序、索取报酬等,则运用市语,商定对策。利于成交。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