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40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工匠
分类号: D410
页数: 7
页码: 171-17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手工业,五金工匠、五尺工匠、编织工匠、工艺工匠的情况。
关键词: 永康县 手工业 工匠

内容

第一节 五金工匠
  这里所指的五金工匠,包括以手工或手工为主的金属加工、冶炼铸造行业的从业人员。俗称“小五金”。全县从事小五金工艺的人数,民国18年(1929)4827人,25年5931人,37年9295人。1949年9609人,1954年增至11980人。1983年3万余人,1987年达4万余人。
  打铁 汉代已有铁刀生产,晋代已有铁剑生产。据传,唐代方岩有人招募铁匠打制菜刀、剪刀和锄头,设铺出售,顾客竞相购买。元代,永康铁锁曾作贡品。明末,郑成功军中有永康铁匠王某为之打制刀、斧、剑、锤等兵器。清代以来,永康铁匠已能打制无缝枪管,用于火铳。民国时期,铁匠以打制农具、手工工具和生活用具为主。民国18年,从业人员1855人,37年增至5293人,产品达千余种。农业用具有:锄头、铢锄、两角铢、开山锄、耙、铁钉耙、田耙、捕虫刀、草刀、钩刀、镰刀、铁锹、犁头、犁壁等;手工业用具有:锉刀、刮刀、篾刀、砖刀、屠刀、锤、锯、斧头、裁缝剪、螺丝、天心头、轧头、铁板等;生活用具有:菜刀、手剪、火锨、铁钳、劈柴斧、铁环、铁钩、门环、桶箍、铁锅、两面刀、铁锤、铁钻、铁钉等。全县乡乡都有工匠。其中以芝英区、龙山区、象珠区最多。解放后,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机械五金工厂的骨干。铁匠中,还有专用白铁皮焊制铁皮箱、铁皮桶、洒水壶、煤油灯、火笼钵等制品。近几年来一部分已转向以制作冰模、电扇叶、秤钮和水枧为主业。
  翻锉 相传几百年前,古山有个孙铁匠,开了一爿板锯店,一些木匠常把锯钝了的木工锯让他重新刻齿。因为没有现成工具,翻新费力费时。他就想方设法创制了一种板锯专用三角锉刀。由于锉刀简便,省力省时,生意日益兴隆,孙铁匠就将板锯店改为锉刀店。从此制锉工艺历代相传,至今古山镇附近的孙宅村,百户人家,家家制锉,锉刀业不断创新发展。全县现有锉刀生产厂9个,专业村5个,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
  打铜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青铜器制作。汉代已有铜弩机、铜箭、镞等武器和规矩镜、神兽镜、照明镜、鎏金镜、铜勺、铜釜、铜洗、铜鼎、铜碗、铜香炉等生活消费品的制作。打铜业代代相传。民国18年前后,有铜匠1753人。38年,达2647人,产品多至百余种,主要有铜罐、铜壶、铜火锅、铜火囱、铜秤钮、铜茶垫、烟筒头、帐钩等。其中铜壶一项,年产1440把,随着现代工业品的出现,铜制日用品渐趋减少。铜匠中,有的已转业改行,有的已从事修补匠作。
  打锡 发展于五代。民国18年前后,全县有锡匠1173人。38年有1441人,产品百余种。主要有镴台、镴挈(锡壶)、壶瓶(酒壶)、茶叶瓶、粉子盒、刨花船、五字、甲子、千壶、饭壶等。解放后,镴台、五字、甲子、三六对等迷信用具已逐步被淘汰,镴挈、壶瓶等需要的用具,也由于成本高逐渐被热水瓶、瓷壶、塑料壶所代替。故目前在县内的打锡匠已不多,多数在福建、宁波一带打成品出售。
  打银 发展于清朝世祖年间。民国18年,全县有打银匠46人,产品有40多种,主要有银戒指、银手镯、银脚镯、银索、银簪、银耳挖、银宝环、银耳环等。随着社会风俗的改变,银器销售量日益减少,打银匠陆续转业改行。
  钉秤 起始于两头门村,已有数百年历史。80年代主要产地集中在胡库、芝英、方岩三个乡镇,中心在金江龙、墁塘、两头门3个村。1987年全县有从业人员2万余,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前园、芝英、山西孔等地多生产铜铁秤钮,前坑、郭山、橙麓多生产秤锤,世雅、黄塘坑等地多生产铁铝秤盘,楼店等地多生产秤杆。
  铸铁 早在清代就有一些工匠在县内外设坊建场。自制铸炉,从事翻砂浇铸食锅、秤钮、秤铊等。这类工艺相沿至今,随着工业发展,翻砂浇铸的产品越来越多,许多翻砂工匠已成为现代工业的骨干。
  铸铜 凡打铜匠或钉秤工,都能用县内出产的“湖西泥”等原料自制坩埚。用小白铁炉熔铜浇铸小铜件,诸如铜勺、铜锁匙、小铜锅、铜秤钮等等。
  铸锡 凡打锡匠,都能采用小铁炉熔铅锡等金属,浇铸锡板、制作锡器。
  铸铝 是近几年来新兴的家庭副业。芝英、古山一带部分农民,在庭院隙处自己制作铸炉,利用木炭、焦炭炀铝灰提铝,铸成铝锭转销,或制成铝制品饭锅、锅盖、汤匙、铝勺、箱环、拉手等供应市场。古山镇的前黄村,有冶炼铝制品合资企业27家,家庭企业100多家,年产值1500万元;黄塘坑村现已发展为铝制品专业村。
  第二节 五尺工匠
  木匠 有大木、小木、箍桶、车圆木、雕花。凡以木料制作房屋檩架、棺材为主,兼做农具和粗糙家具等的木作,称大木。凡精制床、桌、柜、箱、椅、凳、茶几等家具的木作,称小木。凡以制作水桶、吊桶、锅盖、饭桶、豆腐桶、洗脸桶、尿桶、马桶、浴桶、脚桶等为主的木作,称箍桶匠作。用木建土车床,加工木栏杆、刀柄、钻柄、木珠等圆木装饰物为主的木作,称圆木匠作。
  民国时期,木匠大都三五人为伍,或以师带徒,上门服务。在交通方便的集镇设有木器、寿材店,前店后坊,自产自销。民国18(1929)年,全县有木匠1000多人。1950年,木材加工从业人员1800多人,产值51万元。1954年,建立木业、桶业社(组)13个,175人,生产农具1.15万件,家具2.6万件。1956年,普遍建立木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全县有木业社37个,入社木工1109人,生产农具6.5万件,家具4.96万件。70年代后期,锯材加工迅速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锯材加工企业19家,职工196人。80年代,家具制造业兴起,1987年,全县有家具制造企业13家,职工141人。
  篾匠 明代,永康毛竹、笙竹、软竹篾和竹扫帚曾列为贡品。民国18年,全县有篾匠2000余人。37年有篾匠3030人,主要集中永祥、棠溪、中山、唐先等地。1954年,城区组织红旗竹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全县有篾业生产合作社27个,入社篾工728人,生产竹制农具6.5万件。1965年,为5.05万件。后由于毛竹来源短缺,竹器生产大都由半工半农个体经营。80年代,乡镇竹器业得到发展。1984年,竹乡永祥有篾匠270人,永利、南山、小告朱、马岭下等村的不少家庭妇女从事竹器加工。各村都有一二个具有特色的传统产品。至1987年,全县有竹器生产企业4家,职工155人。
  泥水匠 泥水业发展于五代后周。民国18年,有泥水匠400多人。37年,增加到800多人,大都在本地就业。解放后,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旧时泥水匠除砌墙建房、砌砖建灶外,不少祠堂、庙宇、庭院的壁画、图案多出泥水匠之手,至今泥水匠从事壁画图案的已不多,但对建筑的造型设计比过去更为讲究。1987年全县有泥水匠4000余人,仅派溪吕村就有近百人。
  裁缝匠 几乎村村都有。民国36年有从业人员1430人。旧时以上门加工为主,多做旧式衣裤。80年代开店来料加工、制作成衣销售的方兴未艾。1987年全县有31家服装厂。有的还加工成衣外销。全县服装行业从业人员约3000余人。
  石匠 民国36年有224人。主要集中木坦、葛塘下等村。旧时除制作石板、家庭器用外,还雕造祠堂、庙宇的牌坊和石碑以及桥梁上的精美图案。现时石匠从业人员不断增多,主要从事建筑材料和生活器用制作。舟山乡条石开采有一定规模。石雕产品进入香港市场。
  第三节 编织工匠
  纺纱 清康熙《永康县志》记载,“农田之外,太平乡多养蚕织绢,清渭种花织布。其女红之利,凡四亩租一。”民国时期,农民几乎户户种棉,不少农户自备绞车去籽、纺车纺纱。
  织布 旧时主要用腰机手工织布。此布叫“土布”。纱粗、布厚、耐穿,有元色、白色、青色,也有青白纱相间织成的“方格”、“缕条”、“虎皮”等。30年代除县城外,发展成为织布村的有苏溪、长城、唐先。民国30年(1941)全县有织布作坊140家。其中邑东乡50家,仙义乡30家,唐先镇20家,古山镇40家。就业人数700多人。35年,山川坛振康棉纺厂有铁木机4台,月产厂布100多匹。37年城北汽车码头勤益布厂,有手拉布机20台,袜机12部,工人38人,月产土细布200匹,袜700打。38年城内有精勤布厂、寿记布厂、锡记布厂、新丰焕布厂等,这些厂各有木机5台,工人6人,生产花厂布、土细布、斜纹布。月产均为50匹。现在永康的纺织业,就是以县城、苏溪、长城老式机具和技术力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至今民间尚有少数户专织“汤布”和“豆腐袋布”。
  织袜 民国22年。全县有袜厂8家,有袜工73人,其中利华袜厂34人;惠群袜厂22人。至解放前夕,全县有织袜工78人。
  织带工 旧时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织带。一块织带板(或四尺凳)、一个简易的带扣、一把特做的带刀,则是织带的工具。带有阔有狭。阔带织有图案或祝福语。图案多织龙凤、蝶、梅花、万年青、八结等。词句多织条纹带或“王、田、五、正”图案的花纹带。无花纹的叫盲眼带。民间的线带是旧时新娘结婚时必备嫁妆之一。现时已很少见。
  草编 农村历来有用麦秆编扇和用稻草编草鞋的习惯。永康草鞋,以四根麻绳作主经,用稻草作纬编织而成。花街乡尚仁村户户都有打草鞋的架子。劳动之余,妇女们就锤稻草,打草鞋。这种草鞋成本低,价格便宜,质地柔软。穿上它走路、拉车、上山、爬岭不滑脚,轻便自如,出汗时脚不腻。
  绣花 旧时家庭妇女几乎人人都会针绣。近几年来发展成为机绣。以四路、前仓等乡镇从业人员最多。仅四路镇,就有机绣用缝纫机2800多台,从业人员达2500多人。
  绣衣 开设店铺或作坊,专绣戏班的各色龙袍、马褂、宫装、霞披、云肩、扎靠、外衣盔甲、战袍、腿裙、令旗等戏装。产品远销省内外,乃至港澳,这类工匠以前仓乡为多。
  织席 始于清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四路镇西坞、新屋、古山镇西炉等村有80%农户种席草,织草席,自产自销。解放后,这几个村仍以织席为主要副业。80年代,西炉村大部分农户转向冶炼铝灰,而西坞却以织席为致富门路,扩大生产。产品有草席、枕头席、交椅垫等。1987年,西坞生产草席15万条,产值38万元,产品销往武义、缙云等县。
  制丝线 道光年间,安徽宁国府丝线工匠胡氏流落永康开设丝线店,招收永康姑娘制作丝线,胡氏做线工艺广为传开,从业人员不断增多,遂成永康丝线行业的“宁国帮”,据《重修浙江通志稿》载,浙江丝线制造,唯以永康与杭州、东阳、浦江等县为最。县城王同泰、胡裕文、孔锦大、徐同美、同昌升等5家,均为著名丝线号店,共计资本约1万元,专向全县各家妇女收购丝线。民国21年,全县每年可产丝线300公斤,每公斤以23.04元计算,总值7000元。土丝由富阳、兰溪、义乌等县买进,产品除供应当地外,还行销缙云等地。据《中国实业志》载,“永康丝线业的发达,还带动了农村打结类副业的发展。”农村妇女制作丝线并用丝线打结头髻网、方罾等。
  串棕 官川等村农闲时家家户户串棕衣(蓑衣),多数农户自产自销,部分农户还上门加工。一家老少都派用场:满七岁小孩打棕线,妇女串面子,年纪大的做领口、腰口。正劳力迭片。高峰年间,年产棕衣3万多件,远销杭嘉湖一带。每年4月间,往杭嘉湖销售棕衣的就有100多人。现在由于塑料雨衣风行,棕衣业渐趋衰落。多余劳力开始转向打塑料绳等其他副业。
  弹棉胎 旧时弹棉胎,均以手工为主,多在县内上门加工。近几年来,弹棉向半机械化发展。县内以办厂开店来料加工为多。也有一些手工弹棉者外出服务,行踪远及新疆、西藏和东北三省。
  制伞 方岩的岩下街和县城制纸伞有悠久历史。1949年,有制纸伞作坊11家,均为自产自销,1975年,永康县服装纸盒厂开始试制并生产钢骨布伞,遂以布伞代替纸伞。1987年,有晴雨伞企业3家,生产80多个花色品种晴雨伞。
  第四节 工艺工匠
  油漆 解放前人数不多,以上门加工为主。主要是用生土漆油漆家具或殿宇。解放后,从事油漆匠作的人大大增多,油漆工艺也不断改进。除用生漆外,多数改用化学漆。不仅在县内服务,还外出云南、福建等地油漆。主要油漆建筑物和家具、办公用具等。
  印染 由于农家多穿土布,土法印染业相当发达。各乡镇都设有印染坊,衣料大多染青色,被面、蚊帐、围裙大多印花。染料采用靛青(植物)、印料用石灰和豆腐。印花先将刻有“麒麟贵子”、“福禄寿喜”、“鸳鸯戏水”、“牡丹参凤”、“刘海钓蟾”、“和合双仙”,及各种花卉禽兽等图案的印版纸贴在布上,然后用漏印法印上石灰豆腐糊,后入染缸。捞出晒干后,去掉石灰,经清水洗涤则成白色花卉图案。这种白花青色的土布,多制作被面、被里、围裙等。民间有句俗语“食嘛食腿裤(蹄膀),穿嘛穿土布”。殷实农家认为穿土布很实惠。
  制茶 民国21年(1932),全县有茶园1350亩,制茶作坊70家,年产茶叶864担。其中红茶198担,绿茶666担。制法是将采下的鲜茶用手工搓捏烘制而成。解放后,茶园面积扩大。制茶采用机器电力烘制,部分仍采用手工制作。
  烧窑 可分三类,一是砖瓦窑,二是陶器窑,三是(青)瓷窑。这三类窑,起源都可追溯到建县之前。宋代兴盛的青瓷制作业属婺州窑,至今已不复存在。陶器窑尚有吕南宅、白塔、黄务等村制作上釉的钵、坛、瓶、罐等陶器。后景颜、前珠山、邵塘里壁制作瓦壶、火笼钵、茶叶瓶等。砖瓦业,解放后除保持古老的砌灶烧窑外,还发展了大量生产以机械化操作为主的轮窑砖瓦制作厂家。
  榨油 旧时,各地有手工榨油作坊。俗称“麻车”。农户拿自产菜籽、桕籽经“麻车”加工,拿回菜油、桕油自食、自用或出售。民国时期桐籽产量较多,设有榨油坊30家,其中较发达的有6家,民国24年,卉川合作榨油厂开办,使用螺旋压榨机榨油,每年开工150天,年产桐油25.5吨,菜油11.5吨、茶油3.75吨、桕油4.75吨。后来创办的永丰油坊、民生油坊、利民油坊、恒裕油坊、协大昌油坊等,均使用木榨机人力榨油,每年开工100~150天,加工生产桐油、菜油、茶油、桕油。其中桐油全县年产50.5吨,销于杭州、上海。
  腌火腿 永康是金华火腿的主要产地之一。民间素有养猪腌腿的传统。制腿,多在冬季及初春进行。冬季腌制称“冬腿”,质佳,可久藏;初春腌制称“春腿”,质较次,易坏。民国21年,产火腿2.4万只,风肉30吨。37年产火腿2.8万只,销售杭州、上海、宁波、绍兴等地。解放后,火腿由国营食品公司腌制销售。近年来,乡镇办起火腿厂腌制火腿。
  制糖 红糖生产,以象珠区最多。每年11月上旬,将成熟甘蔗或糖梗去叶,经牛力榨蔗车榨蔗取汁,置于铁锅内用猛火煎成红糖。民国35年全县有榨蔗制糖作坊40家,年产红糖50吨,行销于武义、东阳、缙云等县。1966年开始使用榨糖机榨糖。1987年,全县有榨糖机108台,年产红糖1360吨。除自产自销外,还行销东阳、武义、磐安等县。
  制刷 柏岩乡楼山村70多户,有60来户从事制作笔刷。他们生产的毛笔、排笔、油漆刷,销售全国各地。60年代后,城关、永祥等地先后有制作竹板棕刷、猪鬃刷和洗碗刷等。
  手艺工匠,除了制作产品的工匠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修补和服务行业的工匠。修补铜器、铁器、白铁器、修配锁匙、钉碗补缸、补鞋补胎、修理衡器、钟表、家用电器、电机,拔牙镶牙补牙等等。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