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39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电力
分类号: F407.61
页数: 8
页码: 162-16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电力,发电、供电用电、输变电的情况。
关键词: 永康县 电力

内容

第一节 发电
  一、火力发电
  民国11年(1922),成立永康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创建火力发电厂(址设大司巷),此为永康发电之始。当时有30马力和100马力引擎各一台,发电容量40千瓦。电压220伏特,系直流电,以柴油为燃料。除发电外,兼管碾米。31年停业。37年5月间,徐宗岐等合伙筹资,租用前厂房屋、发电机、线路、电杆等复业。主要机器有50马力引擎2台(能使用的只1台),35千瓦发电机1台。
  解放初期,县委派徐宗岐整理永康电灯公司,改用木炭发电,每月需木炭120担,机油14加仑,汽油20加仑。1953年更名公私合营永康电厂。1959年又转用柴油发电。1963年用电范围由县城扩大到农村。1965年2月水攻山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投产,是年发电516万度。5月永康火电厂并入金华地区电力公司。1971年9月又将电厂转交永康县。至1977年2月,永康电厂停止发电改为并入大电网供电。
  二、水力发电
  解放前,县内没有水电站。解放后水电资源初步得到利用。1958年4月,农村第一座微型水电站——三联坝(白坎下)水电站建成,水头2米,流量0.5立方米/秒,木制水轮机1台,装机2.5千瓦。1959年9月止,全县共有微型水电站30处,总装机75.5千瓦,皆为引水开敞式,装机少,水头低,主要用于就地照明用电。1959年4月5日,第一座利用库水发电的太平水库电站破土动工。1961年3月建成投产。至1987年有水电站32处,总装机6945千瓦。年发电量约占全县供电量的12%左右。
  太平水库电站 位于上型头村。坝后式。水头16米,流量7立方米/秒。装机320千瓦,年发电量约60万度。工程于1962年竣工,是全县最早利用库水发电的电站。1978年改为西坝头开挖隧洞,另建一座电站,装机为600千瓦。新电站于1980年建成投入运行(老电站随之报废)。年发电量90万度。年利用小时1000小时左右。
  黄坟水库库口电站 位于长田乡塔石村北2公里。坝后式。平均水头20米,流量1.5立方米/秒。装机225千瓦,年发电量为40万度。1967年竣工发电,1968年并入永康电网。年平均利用小时约3000小时。
  黄坟水库倒坎电站 位于水库东干渠,距水库约400米处,引水式,设计2台机组。装机130千瓦。工程于1967年动工,1977年并网,第一台机组年平均利用小时约1000小时,年平均发电量6万度;第二台机组1980年建成后,很少利用。
  黄坟水库桐塘电站 位于庙下村桐塘口,引水式,跌水落差9米,流量1立方米/秒。西干渠穿塘而过,电站以桐塘为调节池。装机75千瓦,年发电量为10万度。1971年9月投入运行,并入电网,年平均利用小时约1400小时。
  三渡溪水库电站 位于三渡溪新村西,坝后式。是水库配套电站。平均水头26米,设计流量2.1立方米/秒。总装机445千瓦。年发电量80万度。工程于1977年5月竣工。
  三渡溪水库二级电站 位于郑家村西北。利用三渡溪水库东干渠和酥溪溪底落差,以水库弃水发电。水头18米,引水渠长2公里,渠道过水流量1.5立方米/秒。装机18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20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1100小时,1979年7月并网。
  上黄水库电站 位于潜村西北500米处,系水库配套电站。坝后式。平均水头15米,流量1.6立方米/秒。装机2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1万度。1976年竣工,1984年以来因处理大坝未发电。
  杨溪水库电站 位于麻车口村。坝后式。设计水头28米,最高水头32米,利用流量11.6立方米/秒,总装机2500千瓦。年发电量约400余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约1600小时,为全县电网顶峰调荷起很大作用。工程于1983年建成投入运行。
  新楼一级电站 位于水坑口水库坝下,坝后式。水头18米,装机60千瓦。1969年建成后,与新楼方山口电站(装机40千瓦)联网成为一个小电网,供新楼乡民用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1977年开挖隧洞一处,使水头提高到42米。在方丘水库尾部重建电站,装机200千瓦。1978年竣工投产。年发电量约30万度,年利用小时约1500小时。
  新楼二级电站 位于方丘水库坝下。坝后式。水头28米,流量0.5立方米/秒,装机125千瓦。年平均发电量22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1700小时,工程于1980年3月投产并网。
  新楼三级电站 位于方山口村北。渠道引水式。水头22米,流量0.75立方米/秒,装机1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3万度,年利用小时1300小时。1982年7月并网。
  新楼四级电站 位于方山口村东,利用方山口老电站引水渠道加宽,增加引水量,重修100千瓦电站。水头23米,流量0.74立方米/秒。工程于1986年1月竣工。年平均发电量12.5万度。年利用小时1250小时。
  龙潭里水库一级电站 位于八字墙乡连枝村北。坝后式。水头15米,设计流量0.5立方米/秒。装机75千瓦。年平均发电16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2130小时。
  龙潭里水库二级电站 位于新溪村北。引水式。是全县引水渠(长8公里)最长的电站。水头38米,流量0.6立方米/秒。装机160千瓦。1980年5月并网运行。年平均发电17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1000小时。
  黄坑口水库一级电站 位于方岩乡独松村南。坝后式。水头16米,流量0.5立方米/秒。装机55千瓦。1974年5月投入运行,年平均发电量7万度,年利用小时1200小时。
  黄坑口水库二级电站 位于独松村。引水式。水头21米,装机75千瓦。1977年10月建成,年平均发电量8.6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1100小时。
  黄坑口水库三级电站 位于上胡坑村西。渠道引水式。水头17米,流量0.5立方米/秒。装机40千瓦。1978年5月建成,年发电量4万度。年利用小时1000小时。
  永祥电站 位于永祥村,是乡办的径流电站。水头落差28米,流量1立方米/秒。总装机160千瓦。1979年并网运行。因源短水急,年利用小时仅500小时。
  庙口电站 位于铜坑村东南,是乡办径流电站。水头落差90米,为永康水头最高电站。装机200千瓦。1980年3月竣工投产,年平均利用小时400小时。
  法莲电站 位于法莲村。是利用斗潭水库溢洪弃水的径流电站。装机40千瓦。水头83.5米,流量0.08立方米/秒。1976年7月建成,1977年并网。年发电量2.8万度,年利用小时约200小时。1983年后未发电。
  珠坑水库电站 位于历山林场之北,本扎之南。坝后式。水头26米,流量1立方米/秒。装机200千瓦。1984年3月竣工投产,并入电网。年平均发电量22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1100小时。
  珠坑水库二级电站 位于本扎村。引水式。水头32米,流量0.8立方米/秒。装机100千瓦2台,1980年8月并网运行。年平均发电量30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约1500小时。
  沅口水库一级电站 位于沅口村东北。坝后式,水头18米,流量0.8立方米/秒。装机110千瓦。1979年投入运行,年平均发电量12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1100小时。
  沅口水库二级电站 位于沅口与陆宅两村之间,渠道引水式,水头18米,流量0.5立方米/秒,装机75千瓦,1980年并网运行。年平均发电量8万度,年利用小时1000小时。
  大坑水库一级电站 位于大坑口村。坝后式。水头16米,流量0.5立方米/秒。装机55千瓦。1977年8月投产。年平均发电量2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400小时。
  大坑水库二级电站 位于横街村北。引水式。水头31米,流量0.36立方米/秒。装机75千瓦。1974年投产,年平均发电量6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800小时。
  洪塘坑水库电站 位于西溪村东南。属龙山区办水库电站。坝后式。水头15米,流量1.2立方米/秒,装机150千瓦。1977年7月投产,年平均发电量10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700小时。
  里杨水库电站 位于中山乡岭脚村。坝后式。水头16米,流量0.4立方米/秒。装机40千瓦。1978年8月投产,年平均发电量约2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500小时。
  里杨水库二级电站 位于潘川村铁岭头。渠道引水式。水头48米,流量0.2立方米/秒。装机75千瓦。1979年5月投产。年平均只利用小时160小时左右。
  莲塘山水库电站 位于枫林村南1公里。坝后式。水头16米,流量0.5立方米/秒。装机55千瓦。1978年竣工投产。年平均发电量2.8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509小时。
  三联水库电站 位于新店乡塘头村南。坝后式。水头19米,流量0.6立方米/秒,总装机115千瓦。1973年建成,年平均发电量12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1100小时。
  大桥水库电站 位于唐先镇岩前村北。坝后式。水头20米,流量0.7立方米/秒,装机100千瓦。1982年水库保坝时建成(原有4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3万度,年平均利用小时1300小时。
  第二节 输变电
  民国11年(1922),县电灯股份有限公司采用220伏特18千瓦直流发电机发电、供电。19年供电线路改二线制为三线制。1953年7月公私合营前,县城仅0.55公里线路。1962年太平水库电站建成,太平至桥下、古山、西溪、县化肥厂18.5公里6千伏线路(二线一地制)架成投产,主变容量480千伏安。1964年7月,太平水库电站至东库22公里10千伏线路投产,与县城火电厂并网。10月,永康至杨家(武义县)18公里35千伏高压线路和县1800千伏安升压变电站竣工,1965年2月投产。35千伏的胡店永康变电所1971年10月建成,1972年3月投产。1977年7月县内自行设计和施工的35千伏永古线及古山变电所建成投产。1979年用户自备的35千伏永拖变电所和永康化肥厂变电所先后投产。1980年7月,太平水库新电站通古山变电所5.4公里10千伏线路建成。并并入大电网。1981年2月开始改二线一地的10千伏线路为三相三线制。同月古山变电所2号主变投入运行。容量为3200千伏安。1982年8月35千伏清溪变电所竣工投产。1983年6月杨溪水库电站投产。其电能经杨溪水库电站升压站35千伏出线,向西南至五朵岭东麓向西转跨五朵岭经毛山、宅树下、葛塘下、河南,城塘至胡店永康变电所,线路全长10.55公里,主变压器容量3150千伏安。12月,110千伏武义——永康输变电工程竣工,经验收被评为质量优良工程。1984年9月,坐落县城西北汤店山的110千伏变电所命名为永康变电所,坐落胡店的35千伏原永康变电所更名为胡店变电所。1985年9月花街35千伏变电所竣工投运。1986年9月古山变电所原1800千伏安1号主变调换为5000千伏安。1987年4月,省电力工业局复文同意永康变电所增容2号主变一台,规模为31500千伏安,匡计投资100万元。7月,35千伏西溪输变电工程启动投运。至此,全县拥有110千伏变电所1座,容量为2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7座,总容量33020千伏安;3~10/0.4千伏配电变压器1242台,合计总容量58420千伏安,110千伏安输电线路1条,计20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10条,计72.37公里;6~10千伏输电线路35条,计795.9公里;380伏低压线路836条,计527.5公里。另外有220千伏临(海)~金(华)线经境内横跨而过。
  第三节 供电用电
  一、供电
  民国11年(1922),永康县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供电每晚5时半至11时,仅供机关和部分商店照明,用户160个。19年年发电量约36000度。31年5月至34年8月因战事无电。8月后前电灯公司无力复光而委托华记米厂附带发电,也因亏损严重停电。37年5月火电厂恢复发电。1949年1~4月发电,5~7月停电。8月永康电灯公司恢复。12月用户恢复到解放前的户数。全年供电2万度。1953年7月公私合营,发电设备由2台增加到3台,年发电4.68万度,供市政每晚6小时照明用电。1958年发电设备增加到5台,计440千瓦,发电时间由6小时增加到24小时,全年供电14.25万度。有县机械厂、食品厂、染织厂、印刷厂和木建厂等单位开始工业生产动力用电。
  1962年太平水库电站投产。桥下、古山、西溪等农村开始用电。1963年农村用电范围扩大,当年农村用电量4.11万度。1965年2月,水攻山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建成投产,当年供电量达99.23万度,供电范围不断扩大。至1977年末,新增工业用电单位有县萤石矿、活塞厂、电机厂、阀门厂、仪表厂、溶剂厂、水泥厂等。是年,全县用电量1517.42万度,比1965年增16.26倍。而县发电量仅55.97万度。1977年2月永康电厂停止发电,转为大电网供电,并于1978年并入华东电网。当年工业用电量1173.1万度。1980年后家用电器和家庭工业用电猛增,到1984年全县生活照明用电量逐年递增百万度以上,电力供需缺口严重。每年夏收夏种,压工业用电给农业用电让路;平时则以保工业和市政照明用电为重。1986年全县农业年用电量达1114.08万度,1987年12月,方岩乡高峰村通电,实现全县村村通电。万户通电率达99.81%。是年全县用电量7798.10万度,其中工业用电4972.37万度;工业用纯负荷5176.22千瓦;市政生活和照明用电1154万度,交通运输、邮电、商业、建筑用电563.37万度,均达到新的高度。每千度电工农业产值达12000元,与1978年的8000元相比,增加50%。
  二、用电
  民国11年(1922)用电实行包灯制,电价每16支(瓦)每月1.20元大洋。1949年每盏25瓦灯每夜收米0.5公斤,每度电收米5公斤。1953全县有火表56只。按照明用电每度0.68元,工业用电每度0.611元收费。另有包灯307户,计430盏,以报装电灯瓦特数和盏数计费。1960年15瓦包灯每月收费1.20元,工业用电每度0.22元。1965年照明用电每度0.35元,工业用电每度0.15元,农业用电每度0.05元。次年再降照明用电,每度为0.30元,工业用电每度为0.10元。1972年开始将包灯用户组合为约10个家庭公用一只总表,实行以电度计量收费的表灯制。至1974年包灯制废除,照明用电以每度0.23元计费。1977年并入华东电网后,执行国家电热标准价,每度照明用电、工业用电和农业用电分别按0.15元,0.085元和0.05元收费。1978年计划用电工作采取对变压器容量100千伏安及以上的工业用户实行以力率高低分别奖罚收取电费的方法,鼓励用户安装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以提高力率,而对变压器容量在320千伏安(含315千伏安)R以上大工工业用户执行以基本电价、电度电价和按力率调整电费结合的“两部制”电价。
  1981年对全县线路进行线损统计和分析,县供电线路线损率为8.84%。1985年企事业单位职工用电改包费制为总表下各户装分表计量收费,以改变照明用电“吃大锅饭”的局面。同时将全县生产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分开计量。对国营二轻工业的37种产品实行用电单耗考核。对一些工业用户采取安装定时开关钟进行用电时间控制,并采取减少设备空载损耗,纠正用电设备“大马拉小车”等措施节电。1986年,全县共更新改造风机、水泵1004.5千瓦。县供电局“技协”与永康金石工具厂合作试制生产的WJD-Y型无声节电器,能使交流接触器的耗电节约90%以上,并获得金华市名优特新产品“金龙奖”。1987年又为变压器容量100千伏安及以上的工业用户安装分时电度表。实行分时考核,分别对节用或超用电的用户给予电量奖罚。是年县内10千伏线给线损理论计算在1984年的基础上,在倪宅、芝英、象珠3个区内再次进行计算,全县供电线路线损率下降到7.5%。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