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引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3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引水工程
分类号:
TV-49
页数:
2
页码:
148-14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水利建设引水工程,人工堰坝、引水渠的概况。
关键词:
永康县
水利建设
引水工程
内容
一、人工堰坝
据史志记载,唐大中时,县令顾德藩曾作三堰,以防旱潦,今高堰是其中之一。明正德《永康县志》载有高堰、石龟堰、江公堰、上黄堰、官堰、馆头堰、李溪堰、苦竹堰、车马湖堰、苏溪堰等62个堰名。清光绪《永康县志》增加到76个堰名。解放后,对原有的许多堰进行了重修扩建,又建了多处新的堰堤。
三联坝 1950年将原有并已毁坏的石龟堰、上十三甲堰、下十三甲堰联合重建,称为三联坝(十三甲堰以前曾名江公堰、谢公堰),坝长162米,改建了灌溉渠道,使灌溉面积扩大到3500亩。
乌石头坝 1965年冬,桐塘等村村民在西溪乡上坛村乌石头岩脚横截东溪筑堰引水,联合扩建乌石头坝,灌田0.5万亩。1968年改建为西溪引水渠(曾名红旗引水渠),将余水引入太平水库,沿渠两侧受益田地万余亩。
堰头坝 1971年改建堰头坝,将干砌块石拦河坝改建为钢丝网水泥活动闸门。扩建了灌区渠道,使灌区由原来堰头公社的堰头、下堰头、郑村、荆山陈等村扩大到长城公社的葛塘下、河东、河南等村,灌溉面积达4000余亩。
李溪活动闸 位于石柱镇新华村。1975年兴建(原解放坝),坝长54米,分11孔,孔径为3.2米,另有2孔排砂闸,计划灌溉石柱、下里溪、新华、妙端等4个村2000多亩农田。由于杨溪水库建成,多数农田由杨溪水库灌溉,目前仅灌300多亩土地。
1987年止,全县共有堰坝1166条,灌田6万亩。其中灌溉百亩以上的堰有32条,灌溉面积2.23万亩。
二、引水渠
引水入塘,历史悠久。1960年以来,引水入库成为解决水库水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太平水库西溪引水渠 全县最大引水工程。在东溪上游,乌石头山脚建坝引水。引水面积45平方公里,开渠12公里,渠系中建有4座钢筋混凝土和钢丝网水泥薄壳渡槽,长达1632米,流量为5.5立方米/秒,横穿太平水库副坝的钢筋混凝土涵洞入库。1968年12月动工兴建,1970年5月通水受益。年平均引水量达140万立方米。
上黄水库引水渠 从花街公社大支大队引水筑堰1处,开渠1.6公里,引水面积3.62平方公里,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1979年兴建,年平均引水量140万立方米。
三渡溪水库引水渠 由唐先公社谏庄大队石湖坑溪引水,开渠2.24公里,其中开挖隧道1处,长505米,引水面积6.41平方公里。1980年兴建,年引水量为200万立方米。
1987年止,全县小(一)型以上水库共开挖引水渠7处,开渠26.38公里,引水面积72.32平方公里,年平均引水量约1900万立方米。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