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38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利建设
分类号:
TV-49
页数:
19
页码:
139-15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唐大中间,县令顾德藩“雅志爱民,尝作三堰以防旱潦”。至1978年后,水利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抓续建配套、除险加固,有效地提高工程安全标准,扩大工程效益。
关键词:
永康县
水利建设
内容
唐大中间,县令顾德藩“雅志爱民,尝作三堰以防旱潦”。宋置县丞“掌修水土之政,行市易之法,兴山泽之利”。明洪武年间,县人曾在大寒山造龙束塘受益于今。明正德《永康县志》载,有名称的堰62条、塘118处、井泉13眼。明永乐十年,有塘432顷63亩5厘。清光绪《永康县志》载有堰76条、塘137处、井泉21眼。塘面积为453顷14亩9分4厘5毫7丝。“塘以潴水,堰以节流。”如遇干旱,尤资其利。塘之大者数十亩,小则一二亩不等。惟因修浚失时,淤者过半。堰则高、卑、广、狭,均有定制,亦因年湮久远,维修因循,导致每段之间壅塞决坏,形成堰床高耸,流水匮涸,故历年水旱灾害频繁。民国期间修整江堤塘堰多为应急措施,业绩甚小。至1949年全县计有山塘、平塘、堰坝等水利工程14864处,其中比较有名的大塘有前仓乡的枫林大迪塘、舟山乡的云青塘、溪岸乡下徐店大塘、岩后乡灵岩寺前寨坑塘、八字墙乡店园樟塘。全县山塘总蓄水量为1799.6万立方米。抗旱能力70天以上的农田面积只有5000亩,提水设施仅限于人力水车。
解放初,水利建设贯彻“小塘加大,大塘挖深,疏浚荒塘,开挖新塘”的治水方针,同时注意堤坝修筑。1957年冬开始,大办水利作为落实农业“八字宪法”的第一条措施,水利建设由单一的治理发展到综合治理、开发利用;逐步实行以蓄为主,蓄、引、提结合;以防旱为主,旱、洪、涝兼治;以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治山治水相结合,建成了数以万计的、多种多样的农田水利工程。同时进行了永康江流域规划工作。60年代,水利建设重点转移到除险、加固、续建、配套。70年代,在兴建水库、开挖渠道工程的同时,永康江、华溪、酥溪、烈桥溪、八字墙溪、东溪等主要溪流堤岸的治理工程相继动工。
1978年后,水利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抓续建配套、除险加固,有效地提高工程安全标准,扩大工程效益。
1950~1987年全县水利工程建设总投工为7593.41万工日,搬动土石方6569.93万立方米,总投资4422.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包括地方补助)经费2691.01万元,社队自筹1731.55万元(不包括劳力折价),建成各种大小水利工程21623处,总蓄水量为22592.78万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17692处,蓄水量17867.98万立方米;堰坝1166条,引水量839万立方米;泉、机井、民井2408眼,机电排灌3272台,计14468马力,提水量3885.8立方米。水利化程度有了提高。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6.3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0.97%;耕地分级抗旱能力为30天以下的0.56万亩,30~50天的2.5万亩,50~70天的3万亩,70天以上的20.3万亩。
第一节 蓄水工程
建国后,大建以水库为主的蓄水工程防旱抗涝。自1950~1987年,全县建成蓄水工程17692处,蓄水量为17868万立方米。其中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20处,10~100万立方米水库79处,1~10万立方米水库639处。其中中型水库3处。
太平水库 曾名红旗水库。由县内设计,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鱼。大坝位于桥下乡凤凰山脚。坝高28.56米(相应坝顶海拔高程150.25米)。坝顶长224米,顶宽5.8米,坝顶设防浪墙高1.24米,为粘土斜心墙砂壳坝。大坝迎、背水坡均用块石护面。在大坝东北约1.2公里处建均质副坝1条,高6.5米,长154米。主体工程于1958年9月动工,1961年12月建成,总库容为489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226万立方米。养鱼面积3977亩。1960~1965年建成灌溉渠道两条,全长72公里,灌溉龙山、芝英、象珠、环城4个区15个乡6.80万亩土地。水库集雨面积37.88平方公里。为补充水源,先后开有5条引水渠,引水面积达48.8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西溪引水渠引水面积45平方公里。大坝右侧原建灌溉和发电涵洞各1条。1962年建成电站,装机100千瓦,1963年改装成320千瓦。1980年将老电站拆除,在隧洞出口处建成电站,总装机600千瓦,同时完成保坝工程。整个工程累计投工287.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56.85万立方米,投资379.86万元。
为了工程管理的需要,水库设置了降雨量、库水位、渗漏量、测压管水位、大坝沉降、位移等观测项目和设备。
三渡溪水库 位于永康县北部珠山乡,距县城15公里。工程于1971年10月动工,1977年5月竣工。水库集雨面积15.83平方公里,引水面积6.41平方公里,坝型为干砌块石混凝土斜墙重力坝,高42.5米,坝顶长186米,坝顶宽5米,总库容113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21万立方米。灌溉渠道两条,长24.7公里。其中:1974年建成的东干渠雅堂倒虹吸长1081米,是当时全省最长的倒虹吸。灌区与黄坟水库联灌。受益2个区10个乡88个村3.45万亩农田,养鱼面积679亩。建电站2处,装机625千瓦。整个工程共投工251.3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7.32万立方米,投资212.13万元。为了解决库区交通问题,1972年开挖隧洞1处,长104米,宽4米,高4.5米,1973年建成跨库3墩4孔、长124米、高30米、宽5米的双曲拱桥1座。
杨溪水库 亦称灵山湖。是全县目前最大的水库工程。大坝位于俞溪头乡麻车口村,距县城11公里。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24平方公里,主坝溢流段为浆砌条石宽缝重力坝。左右段坝型为刚性斜墙干砌块石坝,高40.17米,坝顶长223.15米,坝顶宽溢流段4米,非溢流段6米。建副坝3条,均为粘土心墙石渣坝。坝高分别为10.5米、4.67米、4.12米。顶长为120米、60米、82米。正常水位153.8米(黄海高程)。总库容5584万立方米,相应库容5318.31万立方米。设计灌溉20个乡(镇),205个行政村,14.3万亩农田。防洪保护面积8个乡(镇),34个行政村,4.82万人口,2.67万亩耕地。
库口建电站1处,装机2500千瓦,年均发电量600万度。水库养鱼面积5009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鱼和城镇工业及人民生活用水的综合利用中型水库。
渠道工程已开挖总渠隧洞1处,洞长1941米,建好阳龙、塘里、华川渡槽和厚孙倒虹吸。1987年受益面积已达3.98万亩。
工程于1977年8月动工,1985年1月竣工。共投放劳动力664.93万工日,完成工程量47.958万立方米。(开挖土方23.49万立方米,石方8.051万立方米,浆砌条石6.884万立方米,干砌块石4.313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2.808万立方米,回填土方1.96万立方米。)投资1238.9万元。
第二节 引水工程
一、人工堰坝
据史志记载,唐大中时,县令顾德藩曾作三堰,以防旱潦,今高堰是其中之一。明正德《永康县志》载有高堰、石龟堰、江公堰、上黄堰、官堰、馆头堰、李溪堰、苦竹堰、车马湖堰、苏溪堰等62个堰名。清光绪《永康县志》增加到76个堰名。解放后,对原有的许多堰进行了重修扩建,又建了多处新的堰堤。
三联坝 1950年将原有并已毁坏的石龟堰、上十三甲堰、下十三甲堰联合重建,称为三联坝(十三甲堰以前曾名江公堰、谢公堰),坝长162米,改建了灌溉渠道,使灌溉面积扩大到3500亩。
乌石头坝 1965年冬,桐塘等村村民在西溪乡上坛村乌石头岩脚横截东溪筑堰引水,联合扩建乌石头坝,灌田0.5万亩。1968年改建为西溪引水渠(曾名红旗引水渠),将余水引入太平水库,沿渠两侧受益田地万余亩。
堰头坝 1971年改建堰头坝,将干砌块石拦河坝改建为钢丝网水泥活动闸门。扩建了灌区渠道,使灌区由原来堰头公社的堰头、下堰头、郑村、荆山陈等村扩大到长城公社的葛塘下、河东、河南等村,灌溉面积达4000余亩。
李溪活动闸 位于石柱镇新华村。1975年兴建(原解放坝),坝长54米,分11孔,孔径为3.2米,另有2孔排砂闸,计划灌溉石柱、下里溪、新华、妙端等4个村2000多亩农田。由于杨溪水库建成,多数农田由杨溪水库灌溉,目前仅灌300多亩土地。
1987年止,全县共有堰坝1166条,灌田6万亩。其中灌溉百亩以上的堰有32条,灌溉面积2.23万亩。
二、引水渠
引水入塘,历史悠久。1960年以来,引水入库成为解决水库水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太平水库西溪引水渠 全县最大引水工程。在东溪上游,乌石头山脚建坝引水。引水面积45平方公里,开渠12公里,渠系中建有4座钢筋混凝土和钢丝网水泥薄壳渡槽,长达1632米,流量为5.5立方米/秒,横穿太平水库副坝的钢筋混凝土涵洞入库。1968年12月动工兴建,1970年5月通水受益。年平均引水量达140万立方米。
上黄水库引水渠 从花街公社大支大队引水筑堰1处,开渠1.6公里,引水面积3.62平方公里,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1979年兴建,年平均引水量140万立方米。
三渡溪水库引水渠 由唐先公社谏庄大队石湖坑溪引水,开渠2.24公里,其中开挖隧道1处,长505米,引水面积6.41平方公里。1980年兴建,年引水量为200万立方米。
1987年止,全县小(一)型以上水库共开挖引水渠7处,开渠26.38公里,引水面积72.32平方公里,年平均引水量约1900万立方米。
第三节 提灌设施
一、人工提灌
旧时农田,除少数田块可以自流灌溉外,多数靠人工提灌。有的山、平塘虽有自流灌溉条件,但为节水起见,也用人工提水。提水灌溉面积约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2.6%。提水方式,有用木桶挑水灌溉,有用脸盆、尿斗等戽灌。继之使用木制水车(称龙骨车),由2人或3~4人脚踏提水,灌溉效率很低。1961年干旱时,全县投入抗旱的水车尚有6443部。随着水利设施的完善,机电提灌的发展,动用水车提灌的情况已不多见。
二、机电提灌
1956年11月,金华专署分配永康12匹马力煤气抽水机1台,安排在长城乡高镇村使用,灌溉效果良好。后又增购碾米机1台,既可碾米加工,又可抽水灌溉,深受群众欢迎。1959年5月,县里举办训练班,推广机械综合利用的经验,机灌事业在全县逐渐发展。到1969年底,全县有抽水机162台,1664匹马力。1965~1969年间,在古竹、白垤里、田畈林等村发展水轮泵10台,68马力。但由于耗水量大,常年失修,先后被淘汰。1967年开始使用机械打井。全县共发展机电井16眼。其中电配井13眼,灌田0.36万亩。新店公社姚塘大队同心干水井。昼夜出水量1200方,灌田250亩。70年代初期,用三匹马力柴油机带动提水发展较快,1979年底拥有抽水机1339台。
由于电力事业发展,1961年兴建龙窟寺电灌站,从太平水库提水,装机28千瓦(由太平水库库口电站供电),1962年开始灌溉后宅、张岭、万古塘、茭杨等生产大队956亩农田。1963年在城关公社桃花大队东库桥头兴建电灌,装机10千瓦,受益田150亩。由于管理方便,群众拥护,电灌事业逐年发展。
1987年止,全县拥有排灌动力机械3272台,14468马力。其中固定机埠316处,3338千瓦。机电灌溉面积达12.73万亩。
三、喷灌
1978年县林业局从新昌县购进喷灌机29台套,用于茶叶、果苗等经济作物喷灌。1979年县机电排灌管理站生产喷灌机,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流动喷灌机295台套,灌溉面积0.32万亩。
1983年在长城乡高镇生产大队安装固定桑园喷灌,灌溉面积519亩。总投资21万元。于是年11月试车成功,交付使用。
1984年在长城乡黄棠村桑园安装固定喷灌,灌溉面积242亩;在古山镇林坑陈村桔园安装固定喷灌,灌溉面积194亩。1987年止全县共发展固定喷灌9处,灌溉面积1400亩。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